Q/GDW 1846-2012 1000kV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技术规范.pdf

Q/GDW 1846-2012 1000kV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5566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GDW 1846-2012 1000kV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技术规范.pdf

a)在1.1倍最高相电压下,屋外晴天夜晚应无可见电晕; b)串补装置中各设备应进行合理设计和布置,使串补装置的可听噪声水平满足GB12348和GI 3096中的规定

串补装置围栏外的静电感应场强水平(离地1.5m空间场强)不宜超过10kV/m,少部分地区可不走 过15kV/m。

a)串补装置的隔离开关、旁路开关、光纤柱、支柱绝缘子、斜拉绝缘子等设备对地的绝缘水平DB33 807-2013 铸铁件可比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 应满足GB/Z24842中的规定; b 串联电容器组、旁路开关断口间、间隙等设备的绝缘水平,应根据串补装置的保护水平确定: C 旁路隔离开关断口间的绝缘水平不应低于GB/T11022一2011的4.3表2中额定电压为550k 所对应的额定绝缘水平

表6.0.2中的规定; b 当海拔小于1000m时,相应设备的最小安全净距不应小于GB50697一2011的表6.0.2中的规 定; c)当海拔大于1000m时,应进行海拔修正; d)平台上设备间的安全净距应按其绝缘水平确定。

a)除有色金属之外,所有外露金属部件均应热镀锌、渗锌或其它更好的防锈措施 b)镀锌层应满足表中的要求,

一次主设备及其基本要求

[11. 1. 1通用要求

a)宜采用容量为500kvar以上的内熔丝电容器单元; b)电容器单元宜按双套管设计: c)电容器单元和套管的绝缘水平按照串联电容器组绝缘水平计算后,宜按GB/T6115.1一2008中 6.1.3.4提高一个等级; d)电容器单元的极间固体介质宜采用全膜介质,液体介质不应含多氢联苯(PCB):

段内部(如图5所示)的绝缘,可按比例分配段内

11.1.4.1电容器单元

iof(a)≥2.5×n×U)

式中: U一电容器单元的额定电压; 一相对于与箱壳连接的金属台架的电容器单元的串联数(例如,在一个金属台架上放有6台 串联连接的电容器单元,其中点接台架,这时,n=3)。 注1:Ui可f指电容器单元的端子与箱壳间的绝缘。 注2:电容器单元端子间的试验电压应经受1.7Uim,即1.2×√2×Uim直流电压试验。试验电压值不应低于4.3Us 试验的持续时间为10s。试验过程中不应发生击穿和闪络。电容器复试时,复试电压可为0.75U,U,为初次试 验电压)

L1. 1. 4. 2电容器支架

任何相邻电容器支架之间的绝缘子,例如电容器支架之间用支柱绝缘子都应耐受公式4)和公式5 合出的工频耐受电压,并应采用公式4)和公式5)中的较高值。在此场合,n对应于可跨接在该绝缘间 隔间的单元串联数。

a 限压器应能承受串补装置正常及过负荷运行条件下的电压,其过电压水平应考虑电容器组在电 力系统各种故障条件下出现的最高峰值电压; 限压器外套的工频湿耐受电压峰值不应低于1.2倍的保护水平; C) 限压器的额定吸收能量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每个平台应有MOV元余单元,元余单元的总容量不应小于额定能量的10%,且不少于2个 MOV单元; e) 并联在一起使用的每个限压器电阻柱的伏安特性应一致: 并联在一起使用的每个限压器电阻柱之间的均流系数应小于1.1; g) 限压器宜布置成两个支路并联运行; h) 限压器宜采用免维护设计,应密封在绝缘外套中: 1 限压器应装设压力释放装置,在外壳不爆裂的前提下能安全释放外套内由于故障引起的高压 力; 1) 限压器的大电流压力释放能力不应低于63kA/0.2s; 随压要的试验然间附录D2

a)间隙的自触发电压应高于限压器的过电压保护水平,且安全裕度不宜低于1.1; b 间隙的触发动作不应受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电磁干扰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间隙距离应可调节,以适应各种运行工况; d 间隙的故障电流通流能力应满足63kA/0.2s/5次或63kA/0.5s/1次的要求; e)在通过63kA/50ms的故障电流后 日500ms时 间隙应至少能耐受1.8n.L.的电压

f 从收到间隙触发信号至主间隙击穿的时间不应大于1.0mS; g) 间隙的最小可靠触发放电电压不应大于1.8p.u.; h) 每套间隙应配备两套完全独立的间隙触发回路: i 间隙触发装置宜对间隙触发回路状态进行监测,并把状态信息实时发送给地面控制保护系统 间隙的试验参见附录D.3。 注1:本标准仅涉及强制触发型间隙。

注2:间隔500ms是指串补装置在重合闸之前重投的要求,若在重合闻之后重投,间隔可延长至1s

a)电流互感器应能承受故障电流和电容器组放电产生的冲击电流之和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 b) 装于串补平台的电流互感器,其绝缘水平应符合GB/T6115.1的相关规定 C 测量用电流互感器的精度不宜低于0.2级; d)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精度不宜低于5P: e 对电容器组采用H桥接线的不平衡电流互感器,应满足c)和d),且测量精度应与保护灵敏度 相配合; 同时用于测量和保护,应满足c)和d); g)取能用电流互感器的额定输出的标准值应确保在规定条件下能满足能量供给需求; h)电流互感器的试验参见附录D.4

a)光纤柱宜采用复合型外绝缘,并悬挂安装: b)送能光纤和数据光纤宜选用62.5/125um多模通信光纤; c)光缆与光纤柱宜采用熔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如需要); d)光纤数的元余度不应低于100%; e)光纤柱两端的光损耗不应大于0.5dB: f)光纤柱的试验参见附录D.5。

旁路开关和间隙的耐受能力范围内: 阻尼装置应能快速泄放电容器组残余电荷,以减少对线路断路器恢复电压的影响; 阻尼装置应能承受规定的线路电流与过负荷电流,还应能耐受线路故障电流和电容器组放电电 流的联合作用, 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电稳定性: 阻尼装置应使最大的故障电流与高频放电电流共同作用时低于170kA: 阻尼装置宜使电容器放电电流第二个周波幅值衰减到第一个周波同极性幅值的50%以内; 阻尼装置宜使放电电流频率避开直流输电特征谐波频率(6n土1); 阻尼装置应由阻尼电抗器和阻尼电阻器并联组成。阻尼电阻器应选择由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 片串联组成的形式,且结构上这两种电阻应组成一个整体; 阻尼装置电抗器宜采用单相、干式、空心、不带分接、户外安装的电抗器; 阻尼装置电阻器宜采用单相、户外安装的电阻器; 阻尼装置的试验参见附录D.6

b)阻尼装置应能快速泄放电容器组残余电荷,以减少对线路断路器恢复电压的影响; C 阻尼装置应能承受规定的线路电流与过负荷电流,还应能耐受线路故障电流和电容器组放电电 流的联合作用, 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电稳定性: 阻尼装置应使最大的故障电流与高频放电电流共同作用时低于170kA; 阻尼装置宜使电容器放电电流第二个周波幅值衰减到第一个周波同极性幅值的50%以内; 阻尼装置宜使放电电流频率避开直流输电特征谐波频率(6n土1); 阻尼装置应由阻尼电抗器和阻尼电阻器并联组成。阻尼电阻器应选择由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 片串联组成的形式,且结构上这两种电阻应组成一个整体: h 阻尼装置电抗器宜采用单相、干式、空心、不带分接、户外安装的电抗器: 阻尼装置电阻器宜采用单相、户外安装的电阻器; 阻尼装置的试验参见附录D.6

a)旁路开关应能关合电容器组高频放电电流和线路的故障电流; b) 旁路开关应能开断重投入电流。该电流不应低于串补的额定电流,重投入电压不应小于与其关 联的电容器组的保护水平电压; c)旁路开关可不开断线路的故障电流,但应能耐受线路的故障电流; d)旁路开关的断口绝缘宜与串联电容器组保护水平相对应,对地绝缘应与系统电压水平相对应:

b 旁路隔离开关应具有足够的转换电流开合能力,转换电流不应低于串联电容器组被旁路情况下 线路电流,转换电压应不低于转换电流流过由旁路开关组成的旁路回路中产生的电压; 旁路隔离开关断口绝缘可按照电容器组保护水平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低于对地绝缘水平; 1 串联隔离开关和旁路隔离开关宜为散开式隔离开关: 串联隔离开关可为常规隔离开关,串补装置侧应设置接地开关,接地开关可无短路关合及感应 电流开合能力: 隔离开关的试验参见附录D.8。 注:当旁路隔离开关断口绝缘按常规隔离开关断口绝缘选择时,此时该开关不再具备隔离开关分闸后的隔离绝缘能 力,在该串补线路上设计五防闭锁逻辑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1.9平台、支柱绝缘子和斜拉绝缘子

11.9.1平台及布置

a)串补装置宜采用支持式平台,且宜避开线路正下方布置; b)串补装置四周应设置围栏: c 串补平台带电运行时,围栏门应闭锁; d 平台上的主设备如电容器组、间隙、限压器、阻尼装置等宜分类集中布置: e 平台应设置护栏、护栏门、绝缘扶手等: f 平台护栏应采用整体全封闭设计; 每个平台应配置爬梯,爬梯与平台应有电气闭锁,爬梯宜采取可转动方式; 旁路开关宜布置在平台的端头; i 平台的布置间距应满足安全净距要求,并宜便于施工安装、运行及检修; 考虑到特高压串补平台的复杂性,应对串补平台整体进行完整的绝缘性能试验和电晕试验 k 平台在1100/√3×1.1kV电压下,户外晴天夜晚应无可见电晕; 平台对地工频耐受电压不应小于1100kV; m)平台对地雷电冲击耐受电压不应小于2400kV(按照GB/T16927.1一2011,7); n 平台对地操作冲击耐受电压不应小于1800kV(按照GB/T16927.1一2011,8); D 可配置检修用的吊装设备,

11. 9.2平台的受力和抗震

a)平台结构的固有频率应与设备的固有频率错开2Hz以上; b)任一只支柱绝缘子失效时平台应仍能保证强度和稳定; c)平台基础应连成整体,应将不均匀沉降控制在10mm以内; d)平台设计时应考虑各种工况的荷载,包括自重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雪荷载或覆冰荷载等, 并应考虑上述荷载的组合; e)平台质量和刚度宜均匀布置,避免第一阶振型为扭转振型; f)支柱绝缘子和斜拉绝缘子的安全系数在环境条件下应大于2.5(不包括地震影响),在地震作用

下安全系数应大于1.67; 宜合理选用减震装置,降低平台的地震反应; 串补装置安装处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时,抗震设防标准宜按9度考虑; i) 串补设备在施加地震载荷期间或之后,设备的功能应正常且可运行。 11.9.3 绝缘子 a) 支撑平台的支柱绝缘子应按爬电距离、机械载荷等技术条件进行选择; b) 支柱绝缘子的最小抗压强度宜不小于1200kN; C) 支柱绝缘子应满足各种可能的工况及GB/T8287.1的要求; d 支柱绝缘子的爬电系数、外形系数、直径系数以及表示伞裙形状的参数应符合GB/T26218.1、 GB/T26218.2和GB/T26218.3标准中的规定; e) 支柱绝缘子宜采用大小伞结构: f 支柱绝缘子胶装剂应符合JB/T4307的规定。胶装剂表面应涂有硅橡胶密封: g 斜拉绝缘子的最小失效荷载应为600kN拉力; h)绝子的试验参见附录D.9和D.10。

下安全系数应大于1.67; 宜合理选用减震装置,降低平台的地震反应; h) 串补装置安装处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时,抗震设防标准宜按9度考虑; i 串补设备在施加地震载荷期间或之后,设备的功能应正常且可运行。 11.9.3 绝缘子 a) 支撑平台的支柱绝缘子应按爬电距离、机械载荷等技术条件进行选择; b) 支柱绝缘子的最小抗压强度宜不小于1200kN; C) 支柱绝缘子应满足各种可能的工况及GB/T8287.1的要求; d 支柱绝缘子的爬电系数、外形系数、直径系数以及表示伞裙形状的参数应符合GB GB/T26218.2和GB/T26218.3标准中的规定; e) 支柱绝缘子宜采用大小伞结构: f 支柱绝缘子胶装剂应符合JB/T4307的规定。胶装剂表面应涂有硅橡胶密封: 多 斜拉绝缘子的最小失效荷载应为600kN拉力; h) 绝缘子的试验参见附录D.9和D.10

12测量、控制保护及其基本要求

a)应有两回独立的交流电源,应满足0中的要求,且应明确相应的功率要求; b 两路交流电源不应能相互切换,正常时两路应全部供电: C 应有两回独立的直流电源,应满足0中的要求,且应明确相应的功率要求; d 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直流电源在0中规定范围内变化时,控制保护应可靠工作: e) 按GB/T7261一2008中10.4.4的规定进行直流电源中断试验,中断时间为200mS。在试验过程 中,控制保护不应误动作: 直流电源瞬时加上或瞬时断开,直流电源缓慢上升或缓慢下降时,控制保护均不应误动作或误 发信号。当直流电源恢复正常后,控制保护应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g 串补平台上控制保护及测量系统所需要电源可通过光纤由控制保护系统地面部分提供,也可通 过线路CT或线路电压等提供;

[12. 1. 1交流电源

[12. 1. 2直流电源

a)控制保护系统,包括保护部分、控制部分和操作执行部分,控制功能和保护功能应相互独立; b)控制部分应实现如下功能:获取站内电气量信息和开关量信息,并实现对旁路开关、隔离开关 的控制功能; 保护部分应实现如下功能:获取装置一次电气量信息,监视相关的开关量信息,完成装置一次 设备的保护算法,当系统故障或装置故障时,给出相关的保护动作指令,如触发间隙、合旁路

开关等; 操作执行部分应实现如下功能:接收控制部分和保护部分的动作指令,并动作于旁路开关和隔 离开关; 控制保护系统的单一元件(出口继电器除外)损坏时不应造成控制保护系统的误动作。 控制保护系统应具有在线自动监测功能: 控制保护系统的所有外接端子不应和控制保护系统内部弱电回路有电气联系。针对不同回路, 可分别采用光电耦合、继电器转换、带屏蔽层的变压器耦合或电磁耦合等隔离措施; 控制保护系统应具有自复位能力,在因干扰而造成程序走死时,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控制保护系统应具有通信接口。控制保护系统的所有动作、告警信息均可通过通信接口上传给 监控系统或后台,控制保护系统的所有整定值均可在监控系统或后台上进行设置: 控制保护系统应具有掉电时所有整定值信息不丢失的能力; 控制保护系统应能正确显示电源工作状态、通讯状态、动作类别: 控制保护系统应具有对时功能(B码对时); m)控制保护系统应具有故障录波功能; 故障录波应有回放功能; 测控设备和保护设备在装置级应完全独立; 保护设备应采用双套穴余配置; 测控系统应具有远方和就地控制功能,各设备控制操作应有电气防误闭锁功能,以防止误操作 和多点控制: 串补装置的投入和退出的操作宜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当采用自动方式时,串补装置可按 照预定的自动流程投入或退出,实现串补装置的接地、隔离、旁路、运行等状态的自动转换; 保护系统的平台测量部分应采用双元余电源供电; 保护系统应具有双套系统都掉电时的紧急合旁路开关功能: 保护系统应具有保护投退软压板功能和保护出口硬压板功能: 保护系统应实现以下列保护功能: 电容器不平衡保护; 电容器过负荷保护; 限压器过电流保护; 限压器能量保护; 限压器温度保护; 限压器不平衡保护(如需要); 限压器能量梯度保护(如需要); 间隙自触发保护; 间隙拒触发保护; 间隙延迟触发保护(如需要); 间隙长时间导通保护(如需要): 平台闪络保护 旁路开关三相不一致保护; 旁路开关合闸失灵保护; 旁路开关分闸失灵保护; 刀闸三相不一致告警; 联动分段串补保护(仅对分段串补,如需要); 线路电流监视告警。

a)机箱、插件的尺寸应符合GB/T19520.12的规定; 外壳防护应符合GB4208中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20的要求,其中,室外部分应符合GB4208 中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54的要求; c 控制保护系统内两带电导体之间以及带电导体与裸露不带电导体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的最小距离,应按GB/T14598.3的规定选取: d 控制保护系统在内部故障条件下,或在外部故障导致的过载而产生的过热条件下,会有着火危 险,对着火危险的防护应符合GB14598.27一2008的规定; e 控制保护系统的裸导线的颜色标志应符合GB7947的规定; )控制保护系统应有安全标志,安全标志应符合GB14598.27一2008中9.1的规定

障、二次回路操作干扰及其他强电磁干扰作用下,应能保证正常工作及动作的正确性: 控制保护系统应采取必要的防静电及防辐射电磁场干扰的防护措施,控制保护系统的不带电金 属部分应在电气上连为一体,并具有可靠的接地点: C 串补平台测量回路电缆宜尽可能地短,电缆宜穿装在金属屏蔽管内,金属屏蔽管与平台应可靠 连接。电缆两端应为同一电位,以避免存在电位差

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1287一2000中3.2.1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响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1规定的振动响应试验的合格判 据; b) 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1287一2000中3.2.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耐久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2规定的振动耐久试验的合格关 据。

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1287一2000中3.2.1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响应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1规定的振动响应试验的合格判 据; b) 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1287一2000中3.2.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耐久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2规定的振动耐久试验的合格判 据。

a)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4537一1993中4.2.1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响应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1规定的冲击响应试验的合格判 据; b)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4537一1993中4.2.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耐久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2规定的冲击耐久试验的合格判

a)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4537一1993中4.2.1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响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1规定的冲击响应试验的合格判 据; b)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4537一1993中4.2.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耐 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 人试验的合格关

12. 5.3 矿诱灌

控制保护系统相应设备应能承受GB/T14537一1993中4.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碰撞试验,试验 期间及试验后的相应设备的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5.2规定的碰撞试验的合格判据。 2.6试验

13现场交接试验、运行与检修

1000kV固定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的现场交接试验要求可参考《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交接试验规程 Q/GDW661—2011)中的规定

1000kV固定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的运行要求可参考《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运行规范 2011)中的规定。

4运输、贮存与资料交付

就此达成专的办设 在贮存和运输装置期间,应能保证装置的性能和质量不受影响: 各个供电气连接的接触面(包括接地处的金属面)在贮存和运输装置期间宜有放锈措施: 无严重振动、颠簸和冲击现象发生; 贮存环境不应有腐蚀金属、气体和物质,不应受灰尘雨雪的侵蚀; 无弯曲变形及紧固件松动等现象

产品至少应随带下列文件

a)装箱清单; b)产品合格证书(合格证); 安装时必须的图纸资料等: 安装使用说明书(应满足GB/T9969的规定要求); e 例行试验报告(记录); 拆卸运输零件(如需要)和备件(如有)一览表。 注:文件应妥善包装,防止受潮、损坏。

A.1故障类型及其持续时间

1000kV串补线路故障需考虑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和多相故障(包括两相接地、两相相间和三相挂 地故障),故障持续时间如下表A.1所示。

表A.11000kV串补线路故障持续时间表

A.2串补动作时序要求

表A.2区外发生单相永久故障时串补动作时序要求

表A.3区外发生多相故障时串补动作时序要求

区内发生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时串补动作时序要

表A.6区内发生多相故障时串补动作时序要求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串补装置设备设计规范条目

B.1.1工程概况 B.1.1.1工程规模 B.1.1.2主要设备参数 B.1.2电压和频率 B.1.3过电压保护方案 B.1.4系统摇摆电流 B.1.5系统短路电流 B.1.6故障类型及持续时间 B.1.7过电压保护性能要求 B.1.8限压器设计原则 B. 1. 8. 1 限压器的设计标准 B. 1. 8. 2 限压器计算内容 B. 1. 8. 3 限压器计算条件 B. 1. 9 绝缘水平和净距要求 B. 1. 9. 1 绝缘水平 B. 1. 9. 2 净距要求 B.2工程现场条件及要求 B. 2. 1 环境条件 B. 2. 2 抗震性能要求 B.2.3可听噪声水平要求 B. 2. 4 电晕水平要求 B.2.5场强水平要求 B.2.6厂、站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与串补装置配合 B.3可用率和可靠性 B. 3. 1 定义 B.3.2可用率和可靠性要求 B.4串补装置主要元件关键技术要求 B.4.1电容器组 B.4.1.1电容器组 B.4.1.2电容器单元 B.4.1.3熔丝 B.4.2阻尼装置 B.4.3金属氧化物限压器 B.4.4间隙 B.4.5旁路开关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串补装置设备设计规范条目

B.4.6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

B.4.6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

B.4.9绝缘子和母线

串补装置设计时应考虑及确定的交流系统基本条件包括: a) 系统电压(kV,包括标称值为1000kV,正常变化范 范围); b) 系统频率(Hz,包括基频为50Hz,正常波动范围); c) 线路长度(km)及导线型号; d) 导线排列; e) 系统最大工频过电压水平(p.u.); f) 线路的最大潜供电流水平(A); g) 系统的最大短路电流水平(kA); h) 系统等值; i) 摇摆电流: i) 系统的背景谐波参数; k) 线路两端断路器的瞬态恢复电压(TRV)水平; 1 接入线路及相邻线路的继电保护现状; m)接入系统的串补动作时序要求; n 串补度或补偿容量; ) 串补装置的额定电流; p)装置保护方式。

串补装置设计时应考虑及确定的环境工程基本条件包括: a) 海拔高度; b) 日照强度W/cm²(风速0.5m/s); c) 多年平均降雨量; d)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e) 最小相对湿度; f) 累年极端最高气温; g) 累年极端最低气温: 多年平均最高气温; i) 多年平均最低气温: 污移等级; 心 k) 多年平均风速: 1) 100年一遇最大风速: m/s(离地面高10m处,持续10min的100年平均最大风速); m)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n) 多年平均雷暴日数;

0)全年最多风向; p) 覆冰条件; q 最大积雪厚度: ) 累年最大冻土深度; S 累年极端最高大气压力: 累年极端最低大气压力; ? u) 多年平均最高大气压力; V 多年平均最低大气压力; W)基本地震烈度; x)场地类别。 上述环境条件中,还应考虑覆冰条件与多年平均风速等的平台的荷载组合情况

DB62T 1521-2006 花牛苹果 质量标准0) 全年最多风向; p) 覆冰条件; q) 最大积雪厚度; 累年最大冻土深度; s) 累年极端最高大气压力 t) 累年极端最低大气压力 u) 多年平均最高大气压力 v) 多年平均最低大气压力 W) 基本地震烈度; x) 场地类别。 e la r e

D. 1. 1 例行试验

a)外观检查: b) 电容测量(按照GB/T6115.1—2008,5.3); 电容器损耗测量(按照GB/T6115.1—2008,5.4); d) 端子间电压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5); e) 端子与箱壳间的交流电压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6); f) 局部放电试验; g)tan 8测量; h)电容量复测(按照GB/T6115.1—2008,5.3); i)内部放电器件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7); 密封性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8): k)内部熔丝的放电试验(按照GB/T6115.3一2002,3.1.2)。 注1:试验可不按上述顺序进行。 注2:例行试验应由制造方在交货前对每个电容器单元进行

2型式试验 热稳定试验(按照GB/T6115.1—2008,5.9); b) 端子与箱壳间交流电压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10); 端子与箱壳间雷电冲击电压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11); 冷工作状态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12); e 放电电流试验(按照GB/T6115.1一2008,5.13); tan及电容随温度变化曲线(温度下限和温度上限); g 局部放电性能试验(温度下限时局放熄灭电压); h 内熔丝的隔离试验(按照GB/T6115.3一2002,3.2.3); 外壳耐爆能量试验; 低温局部放电试验: k 套管试验套管及导电杆受力试验执行标准DL/T840一2003,5.2.8。在瓷套顶部施加与瓷套平 行的静止拉力1000N,时间1min,重复5次。在瓷套顶部施加与瓷套垂直的静止拉力600N, 时间1min,重复5次。 注1:可不在同一台电容器单元上进行全部型式试验项目。 注2:上述型式试验所列项目顺序并不表示试验顺序。 注3:除非另有规定,每一台进行型式试验的电容器试品应已通过了全部例行试验项目。 注4:如以前已在结构相似、场强或负荷水平等于或高于规定使用要求的设备上通过了型式试验,且已提供上 述试验的型式试验报告,制造方可不再重复该项试验。但制造方应提供以前的试验能满足规定使用要求 的说明。 注5:仅当采用新的设计、新的关键工艺,或比以前通过试验的设计场强或负荷水平更高,或购买方有特殊的要求 时,需对试品进行新的型式试验

D.1.3特殊试验(耐久性试验)

SN/T 5107-2019 出入境口岸蚊媒传染病多种病原体基因悬浮芯片检测方法D. 2. 1 例行试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