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830-2012湖北省基坑管井降水工程技术规范.pdf

DB42-T830-2012湖北省基坑管井降水工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563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2-T830-2012湖北省基坑管井降水工程技术规范.pdf

Asw一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量(cm); 一水位下降引起的各计算分层有效应力增量(kPa): A一受降水影响地层(自降水前的水位至含水层底板之间)的分层厚度(cm): n一计算分层数; E一各分层的压缩模量(kPa): M—一经验系数:M,=M,×M2。对于一般粘性土M,可取0.3~0.5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互层M 可取0.50.7;淤泥、淤泥质土可取0.7~0.9。当降水维持时间3个月之内时M可取0.5~0.7:当 降水维持时间超过3个月时M可取0.7~0.9

6.1.1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在熟悉设计图纸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GB/T50502的规定编制《管井降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6.1.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收集下列资料: a)管井降水工程施工设计图; b)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c)施工总平面图和施工区域地下管网、障碍物

d)现场施工条件,如水、电、路等。

DL/T 1736-2017 光纤光栅仪器基本技术条件6.1.3·《管井降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a)工程任务与质量要求,含工序质量、降水管井质量及降水运行质量的要求; b)施工技术措施,含钻井工艺和成井工艺: c)主要施工设备及材料计划: d)施工平面布置及工艺流程图; e)施工人员配备、劳动组织及工程进度; f)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

表4钻进不同地层适用的泥浆性能指标

b)护筒埋设应保证在管井施工过程中不松动,井口不塌; c)护筒埋置深度设至不透水层或潜水位以下1.Om。当含水层埋藏较深时,采用边钻进边填粘土 的方法护壁,筒顶面宜高出地面0.2m~0.3m,井身内冲洗液面宜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 6.3.4钻机安装必须保持平、稳、牢、准。在钻进过程中不得发生滑移或倾斜、 6.3.5井身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井身应圆正,井身直径不得小于设计井径; b)井身应垂直,井身顶角偏斜不超过1。

6.3.6冲击钻进技术参数宜按表6选择

表6冲击钻进参数选择表

6.3.7冲击钻进应遵守下列规定

a)在地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清水钻进; b)在松散、塌、漏失严重地层中钻进,应采用泥浆护壁;当泥浆护壁无效时,应采用套管护壁: c)开孔钻进应对准孔位,保持垂直冲击,钻进数米后下入井口护筒,用粘土或水泥固定; d)地下水位较低时,应保持孔内液面高于地下水位2m以上; e)钻具提离孔内液面时,应放慢提升速度,同时向孔内补充清水,待孔内液面回升后,方可提出钻具 f)在松散地层,用肋骨抽筒钻进,应控制回次进尺,防止进尺过多,造成砂石从抽筒上溢出,发生 济夹和埋陷事故; g)停钻时,钻具应随即提出孔口或提至安全地段,不得停放孔底 h)钻进拟开采含水层或构造带时,不得采用直接投入粘土块或粘土球的护壁堵漏方法。

a)钻压可用下式计算:

a)钻压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F—一钻头压力(kN); F。——每颗硬质合金所需压力(kN/颗); m硬质合金镶焊数量(颗)。

每颗硬质合金所需压力数值应按表7选用。

7硬质合金所需压力值

表8硬质合金钻进泵量(L/min)

d)正常钻进时钻具必须连接取粉管。孔底岩粉超过0.5m时,应专程冲捞岩粉; e)井身内残留岩心超过0.5m或有脱落岩心时,不宜下入新钻头,应采用轻压、慢转、小泵量的方 法,将岩心套入岩心管后,再调整到正常钻进参数钻进。 6.3.9·全面钻进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全面钻进适用于降水管井井身的钻进: b)全面钻进宜根据地层特性按表6.3.1选用钻头 c)在松散、破碎等易塌地层中进行钻进时应采用泥浆护壁,必要时采用套管护壁; d)在松散、破碎地层中钻进宜采用轻压、慢转,较大泵量在粘性土层钻进应采用大泵量并酌情 提动钻具

d)正常钻进时钻具必须连接取粉管。孔底岩粉超过0.5m时,应专程冲捞岩粉; e)并身内残留岩心超过0.5m或有脱落岩心时,不宜下入新钻头,应采用轻压、慢转、小泵量的 将岩心套入岩心管后,再调整到正常钻进参数钻进。 9.金面钻进应练合下列要求

6.3.10泵吸反循环钻进参数可按表9表11送

泵吸反循环钻进参数可按表9~表11选择:

表9钻压选择表(单位:kN)

DB42/T830—2012表12气体混合室的设置参数表(推荐值)风压(MPa)0.60.81.01.22.0混合室间距(m)24364559混合室最大允许淹没深度(m)517290108192d)钻杆内径应与风量相匹配,可按表13选用。表13钻杆内径与风量(推荐值)钻杆内径(mm)8094120150200风量(m/min)2.53.04.56.06~106.4探井与换浆6.4.1井身达到设计深度后,闲探井器(亦称试孔器)检查井深和井径。当发现井身质量不符合本规程第6.3.5条规定时进行修整6.4.2探井器直径应于井管直径,宜为9m由稠变稀,牛内泥浆相对密度宜稀释至1.05~1.10。Sa6.5井管安装6.5.1应根据管下置深度和起重设备能力等因素确定下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提吊下管活宜邮于井管自重(或浮重)小于井管允许抗拉力和起重设备的安全负荷;b)托盘(或浮板管法宜用于井管自重(或浮重)小于提拉井管的钻杆或钢丝绳的抗拉能力和起重设备的安全负c)多级下管法工用干结构复杂和下置深度过大的井管6.5.2并管安装应符合列规定:a)下置井管时,并管必须直立于并心,上端口应保持水平;b)全部井壁管上不得有经隙,严禁井管强行插入;d)井管底部的沉淀管应封底e)井管应坐落牢固,基岩管井的并管应坐落在稳定岩层的变径井台上;f)井管顶端应高出地面0.3m~0.5m,并应预留测定水位的观测口;g)对采用填砾过滤器的管井,应在过滤管接头处和井壁管上每间隔6m处设置导正器,导正器直径应小于井径25mm~50mm6.6填砾及止水6.6.1并管安装后,应及时进行填砾。填数量应达到本规程第5.4.10条计算值的1.1倍。6.6.2填砾方法应根据井壁的稳定性、冲洗液的类型和管并结构等因素确定。当采用动水填砾(边冲边填)法时,应在井管口设置注水孔、密封井管口,并用泵向井管内注水,且边注水边投填砾料。21

DB42/T8302012

.6.3填砾时,滤料应沿井管四周 之间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予以处理。 6.6.4滤料投入量不得少于计算量的95%,滤料应填至过滤管顶部以上3m~5m,滤料顶部宜用粘土 球或粘土封孔止水。

a)砂土类含水层管井洗井时应由弱逐渐加强,砾石、卵石含水层管井洗井应始终以最大强度进行: b)洗井的最大水位降深应接近或超过抽水试验时的最大水位降深。 6.7.2洗井方法应根据含水层特性、管井结构及井管强度等因素选用。 a)松散层中的管井在井管强度允许时,宜采用活塞、压缩空气或水泵洗井; b)井壁泥皮不易排除时,宜采用化学洗井与其它洗井方法联合进行。 6.7.3活塞洗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钢管中可采用活塞洗井,在非金属管中不宜采用活塞洗井: b)活塞下放应平稳,活塞提升应均匀,提升速度宜为0.6m/s~1.2m/s; c)洗井过程中活塞不宜在井管内停留,严禁活塞进入沉淀管内。 6.7.4空压机洗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6.7.4空压机洗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14涌水量与井管、出水管、风管直径配合关系

6.7.5洗并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管井出水应清净,且水中不含有泥浆等施工物质; b)出水量宜接近设计要求或连续两次洗井单位出水量之差不得小于10%; c)在连续洗井过程中,井水含砂量趋于稳定; d)观测井应洗至水位变化反应灵敏。

a)管井施工阶段试验抽水的类型宜为稳定流抽水试验; b)下降次数为1次,抽水量不小于管井设计出水量: c)应同步观测出水量和水位,水位监测宜采用自动水位仪 d)稳定抽水时间为6h~8h; e)在抽水稳定的延续时间内,管井的出水量或水位趋于稳 f)抽水过程中,应考虑自然水位变化和其它干扰因素的影 g)试验抽水结束前应进行管井出水含砂量测定。

6.8.2试验抽水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测定各管井和观测井的坐标和高程,计算出各井(包括观 b)准确地量测地下水自然水位的埋深和标高; c)检查抽水设备和测量水量、水位的测试仪具; d)应设置有效的排水系统,并防止抽出的地下水回渗到抽水影响范围内的含水层中; e)水泵吸水口应始终保持在动水位以下。 8.3试验抽水前和试验抽水时,应同步测量抽水井和观测井中的自然水位和动水位。抽水 动水位和出水量的观测时间,应每隔30min观测一次。

8.4水量、水位的观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7降水运行、维护与监测

7.1.1隆水运行前,应根据现场条件合理设计降水运行的排水系统及动力系统。

DB42/T830—20127.2.2降水管井和观测井的水位、水量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降水管井和观测井的水位、水量应同步监测,并作好监测记录;b)降水运行期间,在水位未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以前,可每8h观测一次水位、水量。水位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且趋于稳定后,可12h监测一次;c)在受地表水体补给影响的场地,每日应监测23次,必要时应加密监测:d)水位、水量的观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6.8.4条的规定;e)对水位、水量监测记录应及时整理,绘制水量Q与时间t、水位下降值S与时间t的过程曲线分析水位下降趋势,预测达到下阶段施工工况所需的设计降水深度所需要的时间;f)降水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根据水位、水量监测记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处理措施。7.2.5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观测精度、监测频率及要求应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中的有关规定。7.2.6基坑周边环境监测应包括不发a)基坑周边地面沉降;b)邻近建(构)筑物及隧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c)基坑周边地下管线的垂直和水平位移d)坑外浅层地下水位、扎隙水压力及分层沉降。7.2.7监测人员在现场及时对监测资料整理和分析,并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8管井降水工程验收8.1降水管井完成单井试验抽由水后,宜进行降水管井逐井验收8.2降水管井质量应符台合日列要求:a)实测管井在设计降深状态下的出水量实测出水量不宜小于管井设计出水量的80%;b)当管井出水量或水位下降值满足设计求,且抽水稳定后,井水含砂量应小于1/100000(重量比)。8.3全面试验性抽水完成时寸应及时进行验收8.4验收时应提供施工记录、管井平面布置图、管井柱状图、试验抽水资料和施工说明、设计变更和审批文件等。a)施工单位在试验抽水和全面试验性抽水结束时,及时提出验收申请:b)验收单位会同施工单位检验管井质量、审查相关资料;c)验收合格后,填写《基坑管井竣工验收单》(附录E),并签字验收8.6对验收不合格的管井,应进行处理或补井。8.7管井降水工程结束后,应提交《基坑管井降水工程峻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工程概况,包括工程位置、性质、规模、技术要求等;b)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技术方法、降水设计简述:25

DB42/T830—2012c)降水工程量及管井布置;d)降水工程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技术措施、完成工作量等;e)监测与维护时间、降水运行效果及相关数据;f)图表部分包括降水方案布置图、综合与典型地质面图、降水前后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以及工程量统计表、降水工程水位和涌水量统计表。8.9管井(含观测井)降水结束后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拆除或封井。26

A.1导渗井适用于增强渗透性差异很大的上下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将上部弱透水含水层中的水导 入下部强透水含水层中的降水。 A.2引渗井按其工作特性可分为导渗自降和导渗抽降两类: a)当含水层的下层水位低于上层水位,上层含水层的重力水可通过导渗井导入下层含水层中,其 混合水位满足降水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导渗自降 b)当导渗后的混合水位不满足降水设计要求时,应同时设计管并降水,辅以导渗抽降。 A.3导渗井的布置不受场地和基础形式的限制根据降水需要可任意布井。 a)可在基坑内外布置,井间距根据导渗试验确定,井距宜为2m~10m; b)导渗井深度,宜揭穿被渗层,进入导入层不宜小于3m。 A.4导渗抽降井应与降水管井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管井布在基坑四周或两侧(线状)且间距为10m~20m时,导渗井可与管井相间布置,引渗井 间距宜2m~6m b)当降水范围较大时,可在坑内布设导渗井。 A.5导渗井可兼作降水管井和水位观测井用,其结构应符合下述要求: a)作降水管井使用时,成孔后应置入滤水管,滤管周围填入滤料,管内径应满足安装抽水设备的 要求: b)作水位观测井时,孔内砂砾料中应置入量测水位的滤管,渗井深度应大于基坑深度。 A.6导渗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宜采用螺旋钻、工程地质钻机成孔,成孔直径宜为200mm~500mm: b)孔内应充填干净的砂、砾或砂砾混合滤料,含泥量宜小于5%o

DB42/T830—2012

B.3轻型点井结构设计

B.3.1集水总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集水管宜选用100mm~Φ127mm壁厚2.0mm~3.0mm,节长4.0m~6.0m的无缝钢管; b)节间用橡皮套管联接牢固,不得漏水、漏气; c)总管上设置与点井井管联结的接头管,其间距应与点井轴向间距匹配,可为1.2m、1.6m、2.0m等 B.3.2点井井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并壁管应选用38mm~45mm壁厚2.2mm~3.0mm,节长6.0m~7.0m的钢管; b)滤水管的直径和壁厚宜与井壁管相同,可为o38mm~0110mm;包括封头和管接头的滤水管总长 度为1.5m~1.7m圆孔直径宜为12mm~18mm,孔隙率宜大于15%; c)滤管外壁应设两层滤网,内侧滤网宜采用40自60自的金属网或尼龙网,外层滤网宜采用20 自左右的金属网或尼龙网,管壁与滤网间应采用金属丝绕成螺旋形隔开,滤网外应再绕一层粗金属丝 d)反滤料应具有良好的反滤效果,质量纯净不含泥。其渗透系数宜取降水目的层渗透系数的10 倍,反滤料的粒径D与砂粒d之比可取2~4

a)当基坑宽度大于6m或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或多排点井;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可采用环 形布井; b)点井距坑壁不得小于1.0m~1.5m; c)点井入土深度应进入降水目的含水层,滤管顶端应低于含水层顶板1.0m~2.0m。 3.4.2集水总管标高应接近地下水位线,沿抽水水流方向设置0.25%~0.5%的上倾坡度,一套抽水设

点井入土深度应进入降水目的含水层,滤管顶端应低于含水层顶板1.0m~2.0m。 集水总管标高应接近地下水位线,沿抽水水流方向设置0.25%~0.5%的上倾坡度,一套抽水设 K管总长不宜大于100m。集水总管长度可按表B.2选择。

表B.2各种轻型点井单台泵集水管总长参考值

a)冲孔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 b)冲孔孔径宜为300mm,不得小于250mm; c)冲孔终至深度宜超出设计深度0.5m

a)冲孔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 b)冲孔孔径宜为300mm,不得小于250mm c)冲孔终至深度宜超出设计深度0.5m。

B.4.4轻型点并井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冲孔结束后应立即检验孔深,孔深符合要求后立即理置井管 b)埋置井管前应先填入少量滤料至井管底端深度,且竖向厚度不得少于200mm C)点井井管应居中安置在孔内,节间连接应牢固且密封

d)井管安置到位后应随即填入滤料,滤料顶面应高出滤管顶端1.5m以上,滤料顶面至孔口应留 不小于1.0m的黏土封填高度; e)黏土封填应逐层捣实,确保密封效果。 4.5出水管路系统宜先安装集水总管,并固定。管道接头(集水管自身接头与泵及井管接头)连接 必须密封,不得漏气。 4.6每组点井安装完毕后,应立即抽水,检查管路接头质量,点井出水效果和抽水设备运转情况, 时处理漏水、漏气、淤塞现象,

d)井管安置到位后应随即填入滤料,滤料顶面应高出滤管顶端1.5m以上,滤料顶面至孔口应留 用不小于1.0m的黏土封填高度; e)黏土封填应逐层捣实,确保密封效果。 B.4.5出水管路系统宜先安装集水总管,并固定。管道接头(集水管自身接头与泵及井管接头)连接 处必须密封,不得漏气。 B.4.6每组点井安装完毕后,应立即抽水,检查管路接头质量,点井出水效果和抽水设备运转情况 及时处理漏水、漏气、淤塞现象

3.5.1喷射点并与轻型点并在适用范围,管路布置和点并的理设方法儿方面基本相同, 点的规定执行

a)喷射点井降水深度可达20m,适用于深基坑降水; b)喷射点井成孔直径宜为500mm,不应小于400mm;冲孔深度应低于滤管底端设计高程以下不小 干1.0m;冲孔宜采用套管护壁,冲孔结束后应换置孔内泥浆,待含泥率降至小于5%以后方可安置点井管; c)点井间距应根据土层渗透系数确定,宜为3m左右,渗透系数大时,间距可拉大; d)滤料径向宽度(厚度)不宜小于150mm

a)喷射点井降水深度可达20m,适用于深基坑降水; b)喷射点井成孔直径宜为500mm,不应小于400mm;冲孔深度应低于滤管底端设计高程以下不小 干1.0m;冲孔宜采用套管护壁,冲孔结束后应换置孔内泥浆,待含泥率降至小于5%以后方可安置点井管; c)点井间距应根据土层渗透系数确定,宜为3m左右,渗透系数大时,间距可拉大; d)滤料径向宽度(厚度)不宜小于150mm。

DB42/T830—20129基坑涌水量(m/d):k——渗透系数(m/d);S—水位降深(m);M—含水层厚度(m);R—一引用影响半径(m);r—基坑半径(m);(—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b—基坑中心至岸边的距离(m);bl、b——基坑中心分别到A、B河边的距离(m);h—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承压水的初始水头高度(m)。35

DB42/T830—2012附录D(规范性附录)降水运行记录表D降水运行记录表施工阶段:1开挖深度(m):0~3开挖面标高(m):15~16设计降水深度(m):4.0监测时间(10月观测水位(m)抽水量(m/h)备注6日)G1G23、6、8运行,第一层土11:204.13.952方开挖,正常3、68运行,第一层土15:304.24.0方开接,正常值班记录:D福36

DB42/T830—2012目次范围·4基本规定5管井降水设计5.1一般规定5.2管井布置445.3降水管井结构设计5.4过滤器设计465.5降水出水量的石5.6降水水位与地降水管井施工O66. 1施工准备S.....506.2成井设备506.3井身钻进.516.4探井与换类6.5井管安装536.6填砾与止水6.7洗井…+...........·546.8试验抽水降水运行、监测与维护557.1降水运行与维护557.2降水监测568管井降水工程验收40

DB42/T830—20121范围本章规定了本规程的使用范围和规程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后,湖北的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日俱增,大型建筑基坑、地下轨道交通和车站、大型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库和大型墩基础,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基础越埋越深(如湖北文化出版城基坑面积达11469m,深12.25m13.25m;武汉佳丽广场,基坑面积16000m,深13.0m;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南锚锭基础,直径70m,深46m),各类基础、基坑施工都需要考虑降低地下水位。目前,地下水控制工程的基本作业方法为降水、降水+隔渗及全隔渗三种。其选择的原则是:保证基坑工程获得干燥的作业空间,边坡稳定和底板稳定,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正常使用,投资少且质量便于控制。B1993年前后,治理地下水的对策以堵为主,合、建银武广世贸大厦等。因其开挖后险情不断,周期长、费用昂贵武汉市第个成功应用管特降水解决地下水问题北地区已普遍认同管井降水在处理基坑中承压水方面所起到的经济实用效果。近20年来,湖北地区为各类基坑降水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闹市区也成功了许多大面积的深基坑(国际会展中心、汉新世界中心、长江隧道(盾构井)等),积累了管井降水的成功经验。降水技术基P本成熟,有疏干降有降压降水;有在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中降水,也有在岩溶和基岩裂隙含水层中降水。形成了治理约一套行之有效、质量便于控制、经济的方法。有必要也有条件制订《管井降水工程技术规程建筑工程包括建筑、民用建筑和市政工程。4基本规定4.1管井降水主要用来降低透水性好、厚度较大的含水层的水头,是针对以地下水的补给为主,包括与长江等河流水力联系密切的基坑的降水措施。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或虽未超过顶板埋深,但因含水层顶板很测承压水的水压力可能冲破其盖层,从而使坑底突涌,无法完成坑底施工时,也可考虑此法。但是,采用此法必须从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和维持等阶段和程序按技术要求进行,而且对周边的环境,尤其是30米内的环境条件要有充分的认识,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发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4.3基坑降水设计参数的确定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至关重要,渗透系数及影响半径是涌水量计算中两个必需的参数。目前影响半径采用经验公式,未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诸如补给流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因水位下降而不致产生地面沉降处视为影响半径范围及有防渗惟幕时的情况),应综合考虑三因素,合理确定一个影响半径;在渗透系数的确定中,单井抽水试验应考虑水跃值的影响,而具有两个观测井的抽水试验可不考虑水跃值的影响;当抽水试验与基坑降水设计计算都采用相同的基本公式时,无需再考虑其二元结构承压含水层所固有的渗透性沿着垂直方向的不均勾特点,所求得的K值为41

DB42/T8302012

等效渗透系数。分析降水参数的合理确定方法,优化设计,保证基坑水位降深的前提下,使周边地面 产生的沉降量最小。 地下水位动态包括历年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的标高与出现的时间,枯、丰水期的周期等。 降水水文地质勘察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a)查明地下水类型,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地下水水位动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b)提供各降水地段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或导水系数(T)、给水度()或弹性释水系数(S)、影 响半径(R)等水文地质参数及颗粒分析资料: c)分析降水工程对周围已有建(构)筑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保障措施的建议; d)对粉土或粉砂夹粉质粘土互层(即过渡层),应控制每一回次(钻程)的深度,并宜侧重采用静 力触探,详细划分出粉土、粉砂的空间分布。 4.4抽水试验即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水位和水量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数值,但是从相邻的时间间 隔内水位出水量的对比来看,水位和出水量实际上并未绝对稳定,单看水位或出水量的波动范围是不 够的,更主要的是要考虑有无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趋势。条文中的波动幅度可按下式确认:

4.6本条规定了对环境的保护,基坑降水设计前宜对场区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环境进行调查,主要 包括对下述内容的调查: a)当地已有建筑的施工降水方法、效果、经验等; b)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水井及水源地的分布状况; c)已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分布及其岩土工程特征,以及地下水的分布情况; d)地下管线的分布位置、理深及其特征。 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电力、通讯等7类17种,这些管线有“地下 生命线”之称。武汉市规划局自2002年组织力量开展对主城区综合地下管网普查测绘工作,于2009 年11月28日发布了基础测绘成果,并建立了综合地下管网信息,可为各类设计施工提供参考。防止 因降水措施不当而造成对管网的破坏。

5.1.1在天然状态下,下部承压含水层作用在顶板上的水头压力是与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土层压力 相平衡或小于上覆土压力的。一个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后,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的上覆土压力随开 挖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当减小到不能与承压含水层作用在顶板上的水头压力相平衡时,承压水就会 冲破上覆土层涌向基坑内,形成突水涌砂。因此,对于减压降水,应通过抗承压水突涌稳定性验算来 确定降水深度。要保证基坑的稳定,则基坑最终开挖面到下部承压含水层顶板间土的重量应大于承 压含水层的顶托力。

DB42/T830—2012

式5.1.1计算考虑了粘性土自重引起的抗力,而忍略了其抗剪独 性土的抗剪强度对抗突涌的作用比较明显。 最不利情况是包括丰水期的年最高地下水位和场地内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最薄处。 1.2基坑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不良水文地质现象及危害主要表现为流砂、管涌和突涌。 流砂是指土的松散颗粒被地下水饱和后,由于水头差的存在,动水压力使松散颗粒产生悬浮流动。 流砂主要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而细的粉、细砂等砂性土中。其表现形式是所有的颗粒同时从一近似 管状通道中被动水流冲出,发展的结果是使周围建筑物的基础发生滑移、不均匀下沉、基坑边坡塌、 基础悬浮等。流土是指在向上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表面的隆起、顶穿或粗颗粒群同时浮动而流失的 现象。隆起、顶穿现象多发生于表层由粘性土与其他细粒土组成的土体或较均匀的粉细砂层中;浮动 现象多在不均匀砂土层中发生。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小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通道中发生移动并被带出,慢慢 形成管状通道,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使之变形、失稳的现象。 当基坑下有承压含水层存在时,开挖基坑减少了含水层上覆不透水层的厚度,当它减少到一定程 度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能顶裂或冲毁基坑底板,造成突涌现象。 5.1.3管井降水设计时应收集资料的主要内容有: a)管井降水设计的全部资料,包括含水层的性质、厚度、顶板标高、水位、水力联系、渗透系数、补 给条件;基坑面积、开挖深度、支护结构类型;基坑周边环境、施工周期及在此期间的气象资料;还包括 估算降水引起地面变形应掌握的压缩模量等参数。 b)除对周边环境有足够的认识外,还要对各主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地面控制点设立适量 的变形观测点,水位观测井,并进行全过程的定期观测,以便采用信息法施工,还应具备相应的应急应 变措施; 5.1.4此设计阶段的划分和对工作的要求,对管井降水工程设计是科学的,真实的,经济合理、可靠 的。坚持了勘察、设计、施工、试验、监测统筹兼顾的原则,工作由表及里、由粗到细、步步深入。含水 层的渗透系数是计算基坑排水量的重要参数,一般认为可根据详勘阶段单孔抽水试验来确定其值。工 程实践表明,在很多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求得的渗透系数值偏大。主要原因是在深基坑开挖之前,在 桩基施工过程中,大量水泥砂浆灌入地下,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深基础范围内含水层的渗透性。 为准确地确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应该通过降水管井施工和施工后,进行群井抽水试验,由此得到的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才真实客观。 对于小型基坑降水工程,如无专门的降水水文地质勘察,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揭露的地层特点 收集临近场区的水文地质经验参数,进行降水方案设计,但应在凿井初期进行补充抽水试验,验证、1 正所选的水文地质参数,调整、完善、优化方案。降水复杂工程的降水设计,应根据专门的降水水文 质勘资料进行,并按三步走。正式降水前,群井抽水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对降水效果、供电、排水系 能力的检验至关重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计,做到有把握,减少盲目性。故本条作了规定。

51.4此设计阶段的划分和对工作的要求,对管开降水

的。坚持了勘察、设计、施工、试验、监测统筹 的渗透系数是计算基坑排水量的重要参数,一般认为可根据详勘阶段单孔抽水试验来确定其值。工 程实践表明,在很多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求得的渗透系数值偏大。主要原因是在深基坑开挖之前,在 桩基施工过程中,大量水泥砂浆灌入地下,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深基础范围内含水层的渗透性。 为准确地确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应该通过降水管井施工和施工后,进行群井抽水试验,由此得到的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才真实客观。 对于小型基坑降水工程,如无专门的降水水文地质勘察,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揭露的地层特点, 收集临近场区的水文地质经验参数,进行降水方案设计,但应在凿井初期进行补充抽水试验,验证、修 正所选的水文地质参数,调整、完善、优化方案。降水复杂工程的降水设计,应根据专门的降水水文地 质勘资料进行,并按三步走。正式降水前,群井抽水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对降水效果、供电、排水系统 能力的检验至关重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计,做到有把握,减少盲目性。故本条作了规定, 主安设计除段初期可先采用地区经验或按表1作初步设计,然后按试验数据调整。

DB42/T830—2012表1降水设计参数经验值过滤管安装处地层粉细砂层中砂层粗砂、砾卵石层渗透系数K(m/d)10~1818~25>25引用影响半径R(m)200~300300~350>3505.1.6汉口地区弱透水含水层位于承压含水层顶部,岩性一般为粉土或粉砂夹粉质粘土互层,厚度般为3m7m,有的地方(如六渡桥一带)厚达十几米,渗透性差且各向异性(水平渗透系数2.0m/d~5.0m/d,垂直渗透系数0.1m/d~0.6m/d),是上部相对隔水层与下部强透层间的“过渡层”,其中的地下水属弱承压水。该层地下水不易疏排,有的深基坑降水工程对该层地下水未采取具体处理措施,出现基坑局部不同程度的冒水流泥现象;而有的深基坑降水工程对该层处理措施不当,导致管井降水失败。适宜的作法是竖向隔渗惟幕加深井减压、疏于,此时惟幕穿透交互层,降水共最好是深井、浅井相配合,在基坑降水面积达9000m的天一大厦工程中(售坑开挖深度6.310.3m),通过设置若干“导渗井”加强弱透水层与深部强透水层水力系车利用管开降水技术降低强透水层地下水头的同时,也将弱透水层地下水头降至设计标高。导渗井可消除或减少弱透水承压含水层水头下降值和下降速度均滞后的现象。对ⅡI、Ⅲ级阶地,可采用真空管井降水,并遵循管井出水量小、井距密的原则汉市区的长江古河道分布在武昌蛇山南麓至中南路洪山西麓向岳家嘴方向延伸的范围,在汉阳至王家湾一带。SG型真空管井可有效提高弱透水含合水层(渗透系数较小的淤泥值黏性土、夹薄层粉砂少的淤泥质黏性上和黏质粉士等)含水率的下降程度和疏干数率。SG型真空疏干管井是在DG型常规真空疏干管井(图1)基础上,对管井结构进行改进后的)种新型管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井管内能形成较高的负压,而衣在整个降水运行期间高负压状态能得以保持,有较好的孔隙水吸聚功能。S香动水停2基坑开挖面4基坑开挖面a)图1DG型疏干管井负压衰减分析剖面c)a)降水运行初期:b)降水运行中期:c)降水运行后期1一井壁管:2一过滤器:3—沉淀管:4滤砂层:5—潜水泵:6—扬水管:7—真空管5.2管井布置5.2.2对于一定大小的基坑,根据地下水动力学理论,与降水所需降深相对应,降水井的数量是确定的。平面上如何布置,使之既达到降水目的,又使降水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为此,有必要考虑降水井的平面布置问题。本节规定适用于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中降水。44

DB42/T830—2012为了尽可能使水位降深较大的地段集中在基坑内部,以减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降水方案设计时,降水管井在不危及建筑物安全和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应布置在基坑内部。武汉地区的工程实践充分证实,此种布置降水效果最佳。因其降水效果比管井布在基坑四周提高10%~40%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减少15%~50%;工程费用要节省10%~40%,尤其对地下水处理复杂程度系数≥9的基坑,更要把降水管井布在坑内。关于坑内降水和坑外降水,一般情况下,降压井布置在坑内或坑外都可以达到降低承压水头的目的。所谓降水的设计无定式,无论采用坑内降水还是坑外降水,应该对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大小、形状、施工方法、支护设计的特点、环境对降水的要求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加上经济比较后确定5.2.5降水管井布置,井距不宜过小。井距过小不能充分发挥单共的降水效果,从经济角度上看是不合理的。式(2)是吉哈尔特从理论上得出的降水管井的井距公式。坑典型部位指基坑内外四深大基坑边坡中部基坑中心及群井干扰最小处、最远边侧等。为保证水位观测的精度要求观测井的结构与降水管共结构一致,也可作备用并使用。5.3.1本条文系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规定。降水管井结构设计时,可根据管井设计的具S体情况,内容可有当采用非填研过滤器时,即无“填砾位置及滤料规格”的设计内容。井管配置应包井壁管、过滤淀管的配置。5.3.3并径的确定应绘合考虑各井段的设计要求。降水管井一般较浅(供水管井浅井≤100m,中深#100m~300m,300m)井身结构对较简单,较少多为一径到底。式4是原苏联学者阿勃拉莫夫(C.K.Aspauot))经验公式,其系数在60~70之间。5.3.4湖北地区广具有典型二元结的地层,上部主要为粒沉积物组成的精性土:下部含水层自上而下由粉细砂渐变至细砂中砂、粗且砂,渗透性逐渐变大。以降水管井的深度和过滤器的设置会对降水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该地区的降才井、深三种类型,相关参数列入下表:表湖北地区浅、中、深井相关资料管井类型中深井深井井深(m)2635~38>40过滤器设置深度(m)10~2622~3830~45含水层岩性粉砂粉细砂细、中、粗砾砂渗透系数K(m/d)2~48~1518~25如果采用完整井(深井),以下部砂、卵石层的给水量占绝大部分,在同样降深条件下,抽水量大,影响范围也大。如果把井设置在过渡含水层(浅井),则单井出水量小,水位降落漏斗曲线陡,所需井距小、井数量多,不经济。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结合湖北省含水层二元结构的特征,在深井、完整井的成功实践基础上,大胆采用中深井、非完整井的优化设计,在设计降深相同的情况下,非完整井实际抽水量比完整井减少了1/3左右,合理控制了地下水的抽排量,使得降水工程造价更经45

DB42/T8302012

济合理,对周边地面沉降也被控制在最低限度。但进水管设在粉细砂层,对过滤器的要求高,必须精 心设计,精心施工。 5.3.5降水管井的井管配置时,并不一定强调要设置沉淀管,可根据含水层的特性和抽水运行时间的 长短决定设置与否。 5.3.6封闭的目的,是防止抽出的水沿井管外渗流回含水层,二是防止地表污染物污染含水层。 5.3.7降水管井是临时抽水构筑物,且一般较浅,使用时间短,只要求井管能保证承受井壁地层和滤 料的侧向压力及井管的总质量;保证安装时联接垂直便于洗井施工;不污染地下水即可,对防腐无要 求。布置在基坑内的管井,由于基坑开挖后,上部井管裸露处于临空状态,极易损坏,要求井管有足够 的刚度,故作此规定。

5.4.1表1中未列出基岩含水层过滤器类型选择,是考患到工程降水大部分是在第四系松散层中进 行。表中过滤器类型按填砾与否划分,非填砾过滤器泛指所有不填砾的过滤器,其中包括了包网过滤 器。降水管井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并不排除包网过滤器,这与供水管井有所不同。如果包网过滤器 外再填砾,则不是非填砾过滤器了,而是填砾过滤器。但这种作法违反了填砾过滤器的设计原则,是 不正确的。 碎石土类含水层中降水管井过滤器类型选择与供水管井是相同的,根据我国大量的碎石土类含水 层颗粒分析资料,dz<2mm碎石土类含水层中0.5mm~5mm的中间颗粒含量较少,难以通过洗井形成 天然反滤层,需要人工滤层挡砂。因此,宜采用填砾过滤器,非填砾过滤器虽不宜但也可用。反之,d >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小于0.5mm细颗粒含量较少,而中间颗粒含量相对较高,通过洗井较易形成 反滤层,因此,此类含水层宜采用非填砾过滤器,也可采用填砾过滤器。 砂土类含水层中降水管井均宜采用填砾过滤器。

井。依据降水管井的允许井壁进入流速和井水含砂量标准,降水管井滤料规格填砾比=8~12是合 适的,室内试验和实际均证明,填砾比>12将导致井水含砂量过高,达1/10000以上,是不允许的, <8则与供水管井相同。要求过高即限制了管井出水量,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因此,降水管井滤料规 格该条规定是合适的。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含水层的特点和环境对降水要求的高低,作适当调整

DB42/T8302012

双其大值或小值,甚至取n<8。滤料与土层颗粒之间适宜的倍率关系因土层颗粒的ds大小而异,但可 创分一定的倍率范围内,可参见表3选用。

表3滤料Ds与土层颗粒ds的经验倍率关系

滤料不均匀系数参考值

5.4.9填砾过滤器骨架管进水缝隙尺寸,应使滤料稳定,可采用Do,也即缝隙尺寸挡90%的滤料。 5.4.10室内试验表明,滤料厚度为25mm即可有效挡砂,工程实践由于管井施工多种因素影响,滤料 厚度应不小于75mm。滤料厚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挡砂和增加管井出水量;但滤料过厚,则带来施工的 困难,也不利于洗井,根据我国的工程实践,滤料厚度为75mm~150mm是合适的。在实际工程中,应根 据含水层的性质确定,对于粉细砂含水层,应适当增加滤料厚度,取其较大值,对于粗颗粒含水层,可 取其下限值。 考虑到洗井和抽水过程中,滤料将会密实下沉,因此规定滤料高度应超过过滤管顶,原则上应防 止含水层的颗粒进入井内。

5.5降水出水量的确定

5.1、5.5.2基坑涌水量应包括满足基坑降水水位要求的基坑总出水量和预测计算基坑的涌

DB42/T830—201280m/h。对于复杂程度系数为简单或长条形(长宽比≥3.5)的小基坑(面积<2000m),单井出水量取30m/h~50m/h,部分井可采用80m/h;对于复杂程度系数为中等的基坑,可采用50m/h~80m/h,部分井可达120m/h。5.5.6对于基坑降水一定要设置备用井,主要是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在土方开挖的过程管井的损坏,管井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损坏,以增加安全储备,备用并数量应不少于1口。当观测井与降水管井结构一致时,可把观测井作为备用。5.6降水水位与地面沉降量的预测5.6.1降水水位预测计算是降水设计的核心工作。它决定于降水技术方法,降水井的布置,涉及井数、井深、井的结构、出水量和水位降深等一系列指标,因此必须认真对待。降水水位预测计算,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布井方案的调整,才能达到国的。复杂工程是一项比较繁a)选用的计算公式其适用条件应尽可能际水文地质条件相符;b)优选的降水方案应保证基坑底任意点能满足降水深度要求!c)在降水预测第中所用公式均二维层流状态推导公式,因此顽测计算结果未包含三维流与紊流的附加水头损失,在确定井深与井内水位降深时,应把这部分水头损失计算在内。5.6.2式(23)是整井群井承压水位下降值S的基公式。本条未列出非完整井群井承压水水位下降值S的公指出当采用非完整井时,应在水文地质勘察阶段进行抽水试验求取K、R值,其试验井的深度及结与拟设计降水管并相似。这是因为a)基坑降水设计求算承压水水位下降值S的精度与K、R值、井的深度、井的结构和选用的计算公式密切相关。由于狮北地地区松散层的含水层多为二元结构地层,含水层垂直方向的渗透性能变化大。采用不同深度不同结构的非完整井,得到的K、R值都不相同。采用完整井公式或各种不同际应用中中强调勘察试验井与工程降水井,在深度、结构以及计算公式等方面相同或相似,这样K、R值可可以通用,并可使设计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基本公式衍生出的特定经验公式如果勘察阶段和设计阶段都用基本公式,由试验求算K、R概化值(或等效值),尔后又将这样的K、R概化值用于设计降水计算,和相同条件下用非完整井特定公式和特定参数计算的结果应是完全一样的。统一规定采用基本公式计算,可避免公式繁琐,计算过程复杂等缺陷。唯一要求是试验井应与工程井相同或相似。这一要求,实际上可能难以作到,但即使列出很多非完整井公式也不能避免这一矛盾。c)目前湖北地区的勘察试验井或基坑降水井一般都是过滤器长度小于含水层厚度的非完整井。由于含水层渗透性沿垂直方向变化大,故本条规定对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引用影响半径的量值均采用概化值。其意义是这些值只代表某种井结构、含水层某深度段和用基本公式计算的参数量值,而不是代表整个含水层的参数量值。本标准3.1.5条还强调降水井施工时,应先施工具有代表性的降水49

DB42/T 8302012

并,并进行抽水试验求取K、R等参数值。只列出井流的基本公式,都是为了使勘察试验和设计计算有 序地进行,并取得比较符合实际的效果。 5.6.4基坑降水水位预测计算也可用实抽法。根据降水勘察或降水施工时的群井抽水试验,实测水 位影响范围和不同距离的水位降深值。建立相应的统计方程,按选加原理预测计算不同布并条件下 基坑降水水位,这种预测水位,比较直观可靠,也简单易行。 5.6.6本条提供了计算降水引起地面某点沉降量的公式。在分层总和法的基础上,在M值中引进了 与降水时间长短有关的M值,计算结果为某一时段的地面沉降量。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在湖北地 区,降水维持期在三个月以内的,M2值可取0.5~0.7:降水维持期超过三个月时,M值可取0.7~0.9 降水时间短取低值,反之取高值。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压缩层厚度的计算主要为降落漏斗水位以上 降深范围内的覆盖层和弱透水层的厚度。汉口软土地区,管井降水引起周边地面的沉降量还可采用 下式计算:

式中: S一总沉降量; AS、ASI、AS一—分别为某一时间总沉降量、上覆覆盖层的沉降量、弱透水层(过渡层)疏干段的沉降量; E、E一分别为上覆覆盖层和过渡层的压缩模量(kPa); U、Ue一分别为上覆覆盖层和过渡层的固结度:

6.1.1~6.1.3条文规定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应收集的资料和具体的内容,均为技术 准备条款。目前,降水管井工程,施工单位的组织形式多样,有总包、分包和单项施工。因此《施工组 织设计》编写时,应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及各自承担的项目内容等,其篇幅、内容有所增减。 当与桩基或基坑施工一体时,其内容也可统一编制。施工平面布置图,应标明井位、井号,水、电、行车 路线、排水管网、材料堆场等。 6.1.4在市区施工管井降水工程,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施工空间外,往往还与桩基、基坑施工交叉 作业,现场的合理布置尤显重要。当独立施工时,可自行安排,当与其它项目施工交又时,应统一考忠 协商一致。

6.2.1钻进的钻机种类很多,而降水管井钻进的特点是:大多数在第四系松散地层中钻进,较少在 基岩中钻进:②井深相对较浅,一般一径到底,井身结构较简单。因此降水管井钻进通常选用冲击钻 机和回转钻机,但不排除其它类型钻机。

进过程中,既使井不太深也要穿过几种不同的地层,不可能一种地层用一种钻头,因此,多选用适应性 较强的翼形(三、四翼)钻头。 6.2.3目前抽水试验和基坑降水常用深井潜水泵。其泵的流量和扬程可供选择的幅度大,流量可从 1~200m/h,扬程也有多种选择,出水量稳定,安装方便。同时对井斜要求相对较宽。 6.2.4、6.2.5冲洗介质的种类很多,技术指标详尽,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选用,这在有关勘探规程中 有种种规定。本规程对此仅提出原则要求,具体实施时,还需遵照有关规程执行。 6.2.6.6.2.7条文规定了滤料的质量和用量,其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6.3.1~6.3.5为井身钻进的一般规定。井身施工是运用了管并术语,是钻探工程中的成孔钻进工 艺。可参照《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执行。水文地质钻进的方法很多,根据降水管 井的特点,其井身钻进本条推荐冲击、回转钻进工艺和清水或水基泥浆护壁方法,但不排除其它工艺 和方法。

6.3.6冲击钻进中,影响钻进效率的钻进技术参数包括单位钻头刃长的钻具质量、冲击高度、 数和回次进尺,这些参数应根据岩层性质而定, a)冲击钻头质量,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MPI

一冲击钻头质量(kg); 底刃线压力(N/cm),见表6; 8一重力加速度; L一底刃总长(cm)。 对多刃冲击钻头,底刃分布原则是:冲击动能的分配应充分考虑钻头外缘部分的冲击破碎需要及 底刃的磨损状况,外缘冲击破碎面积大,底刃数量应比内缘至少多一倍。 h)冲程和油击频率的关系见下式

DB42/T830—2012将所需泵量列入表8,考虑到泵排量受限,取值都较小,这样对排粉是不利的,因此专程冲捞岩粉是目前合金钻进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6.3.9取心钻进需频繁地升降钻具,尤其在井身较深的情况下,辅助作业占的比重大,此时采用全面钻进可提高钻进效率。在粘土层钻进时应采用大泵量冲洗钻头和排渣,必要时提动钻具,以防泥包钻头。6.3.10正循环钻进不利于排渣,容易形成重复破碎,钻进效率低。而反循环钻进则上返流速高,可直接排出破碎的岩土屑。但反循环钻进中一定要维持孔内冲洗液水位,发现漏浆速度过快或液面突然下降,要及时分析是否遇卵砾石层或地下溶洞等,并及时停钻;采取增加泥浆密度、粘度或投泥球等措施处理后再施钻。反循钻进的关键在于保持冲洗液循环不中断和一定的上返流速。6.3.11在泵吸反循环管路中,力最低点在水龙头上的弯管顶部,为使孩处的压力不小于泥浆的汽化压力,一般要采用较短的钻杆和主动钻内泥浆上返流速必须大卡钻屑在钻杆内的沉降速度。钻孔直径大,钻杆内径大上升的钻速宜选大些,反之则应小一些。总结国内外施工实践经验人大钻杆内泥浆返流速2m/s~4m/s为宜;钻杆肉径d≥D/10,且d>100mm(D为井径)。冲洗液是借助少泵的抽吸作用形成循环,并经泵体将含者岩屑的冲洗液排出,因此砂石泵必须有良好的真空度,有此轩内径大的过水通道。为了维持冲洗液连续循环和上返流速,在钻进中应控制钻进速度,即控制中中的岩屑含量,防止管路堵塞般岩屑含量控制在5%8%;但在深井硬岩清水钻进时,岩屑可控制在3%以内浅井软岩泥浆钻进时,岩屑含量可控制在0%~15%。内外形不成足够的压差,不足以形成反循环,所以不适用于非常浅的井身钻进并增加后,只要相应的增加供气量和气压力,冲洗液在杆内外就能形成足够的压差,获得理想的正升流速,从而得至到较高的钻进效率气举反循环适用于深20m以上,300m以r内井身的钻进;泵吸反循环适用于深120m以内的井身钻进。6.4探井与换浆6.4.1、6.4.2探井工作采用探并器进行。在下入井内的任王一深度上均能灵活转动。探井如发现井身质量不符要求,应即进行修整。6.4.3换浆是将井内稠泥浆更换为稀泥浆的工作。经探井和修整井壁后井内泥浆粘度很大并且含有大量岩屑,过滤管进水缝隙可能被堵塞,井管亦可能放不到预计深度。因此,井管安装前应进行换浆,本条还规定了稀泥浆的指标。6.5井管安装6.5.1本条明确了三种井管安装方法。降水管井由于井深较浅,井管安装方法相对简单,一般采用钻机(或吊车)提吊下管法。6.5.2降水管井虽是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的一种临时地下取水构筑物,为了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和获取理想的降水效果,本条仍对井管安装作了严格规定。53

6.6.1填砾是将规格的滤料投入到过滤管与井壁之间的环状间隙中的工序。填砾是成井工艺的一个 关键工序,直接影响管井的质量。因此,本条强调填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在高压含水层中,泥浆 稀释不遵守第一款的规定。 6.6.2本条规定了三种不同填砾方法的适用对象和技术要求。降水管井多采用动水填砾法。该法的 优点在于可防止井内稠泥浆沉淀而使滤料达不到预定位置,亦可冲击滤料中的杂物。当采静水或抽 水填砾时,应保持孔壁的稳定,要泥浆返回井内保持压力平衡。 6.6.3本条文中所指“填入数量及深度与计算有较大出入”,一般出现的情况是:滤料的填入量小于 计算量许多,这多是由堵塞造成,应及时处理,堵塞处附近必然填料不足或没有,从而导致涌砂的恶果

6.7.1、6.7.2洗并要求“及时进行”,旨在不使冲洗介质有更多的时间固结在井壁上而影响井的出水 能力。管井洗井方法较多,一般分为水泵洗井、活塞洗井、空压机洗井、化学洗井(洗井前先注入焦磷 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洗井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洗井方法组合的联合洗井法,不同的洗井方法适用条 件不同。洗井方法选择的原则已在第6.7.2条作了规定,实施时还应参照施工方面的经验。经验表 明,单一的洗井方法效果欠佳,在条件许可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洗井,可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第 6.7.2条强调了采用多种方法的联合洗井。条文中的一些具体洗井方法的规定,均是大多数单位实践 经验的总结,执行时,还应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实施,也可采用更为有效的其它洗井方法。降水管井由 于多是松散层的浅井,因此,深井和岩体中的井的洗井方法并不常用。降水管井的洗井原则和要求: a)应尽量采用活塞和空压机联合洗井: b)当井管的强度较低时,可采用空压机洗井或水泵洗井。 6.7.5本条规定的洗井标准是根据洗井的目的和洗井工序的要求制定的,井水含砂量未规定具体的 数值指标,但并非是不测量或不可测量,仅是没有一个指标值而已,在反复的空压机和活塞洗井过程 中,需要多次测量井水含砂量数值,如果井水含 ,说明洗井尚未洗好,应继续洗井,如果

于多是松散层的浅井,因此,深井和岩体中的井的洗井方法并不常用。降水管井的洗井原则和要求: a)应尽量采用活塞和空压机联合洗井: b)当井管的强度较低时,可采用空压机洗井或水泵洗井。 6.7.5本条规定的洗井标准是根据洗井的目的和洗井工序的要求制定的,井水含砂量未规定具体的 数值指标,但并非是不测量或不可测量,仅是没有一个指标值而已,在反复的空压机和活塞洗井过程 中,需要多次测量井水含砂量数值,如果井水含砂量持续降低,说明洗井尚未洗好,应继续洗井,如果 多次测量,井水含砂量不再降低,表明洗井已尽其所能,洗井即可结束。即使井水含砂量仍然较高,也 非洗井工序能解决。同理,在连续洗井过程中,单位出水量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即表明洗井已达到 要求。

6.8.1降水管井施工是在具备必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降水管井施 工阶段的试验抽水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水文地质参数,并检验降水管井出水量的大小,确定管井设计 出水量和设计动水位。试验抽水的类型,应为稳定流抽水试验。本条文对试验准备和技术要求作出 了规定。水位、水量的波动范围:用水泵抽水时,水位波动2cm~3cm,水量波动≤3%;用空压机抽水时, 水位波动10cm~15cm,水量波动5%;设观测井时,最远观测井水位波动小于2cm~3cm。 6.8.3每个抽水井和观测井在试验抽水开始前应测量自然水位,一般1小时测一次,连续三次测得的 数字相同或4小时内水位相差2cm时GB/T 28158-2011 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可作为抽水前的自然水位。对于地下水位受动态变化的或受潮

汐影响明显的地区应有一天以上的观测记录,观测时间可选择30min~60min一次,需要时应在试验 抽水影响区外同一水文地质单元设观测井,掌握试验期间地下水位的天然变化。自然水位观测精度 达到0.5cm,动水位观测主孔精度≤1.0cm,观测井精度≤0.5cm。 6.8.5对降水工程布置的每口降水管井应严格按设计、成井工艺进行施工和验收,进行彻底的洗井和 试验抽水。为缩短施工周期,洗井和单井试验抽水宜连续进行。其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执行本规程 第6.8.2~6.8.4条的规定。通过单井试验抽水,核定每口井出水量和动水位,使地下水的实际入井 流速不超过允许入井流速。 6.8.6群井试验抽水是了解并掌握降水井群的降水效率,是制定降水运行方案必不可少的。试验除 执行本条规定外、尚应执行本规程第6.8.2~6.8.4条的规定。确定电源切换的时间,是掌握停电后 地下水位恢复速度,并制定措施,防止因断电时间过长导致地下水淹没基坑的事故发生。

7降水运行、监测与维护

7.1.1基坑降水井施工完毕后应适时安装排水管线及配电系统,然后进行试验抽水,检验排水系统及 配电系统安装是否合理,尤其是排水口的排水能力是否能满足基坑降水排水量要求,同时验证基坑降 水的最大降水能力。在基坑开挖前进行试验抽水目的是发现问题,及时消除潜在隐患。 1排水艺及面中玄然声设

配电系统安装是否合理,尤其是排水口的排水能力是否能满足基坑降水排水量要求,同时验证基坑降 水的最大降水能力。在基坑开挖前进行试验抽水目的是发现问题,及时消除潜在隐患。 7.1.2排水系统及配电系统应设计安全、可靠、便捷,避免返工,提高功效。 降水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各管井实时抽水含沙量,宜在排水支管上预留取水口。 现场条件允许时,可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汇聚各降水管井抽排水量,替代排水主管。排水沟 断面面积应为水泵通径面积总和的3~4倍,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不小于2%MH/T 4027-2019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语音通信交换系统技术要求,排水沟出口处的沟、管断 面应不小于基坑周边排水沟排水断面之和。降水管井抽排的地下水严禁沿排水沟渗漏入坑周土体内; 降水运行期间必须保证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为了防止大面积停电的突然发生以及现场电路系统 故障,降水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有双回路电源作保证措施:一般为正常的工业用电及足够容量的 备用发电机。降水系统配电电路设计时宜设置转换开关,确保工业用电与备用发电机供电之间能自 由切换。降水正式运行前应进行电源切换演练,确保电源切换成功,降水运行能恢复正常。根据湖北 省地区经验,电力中断至启用备用电源恢复供电时间间隔宜控制在30分钟以内。 7.1.3本条规定是使试验抽水到达试验目的并得出确定性结论。根据试验抽水数据,及时发现并解 决基坑降水运行中需要提前修正的问题。如:试验抽水后最大降水幅度未达到基坑降水设计深度,此 时应查明原因,必要时修改降水设计,避免基坑开挖后基坑降水不能达到设计降水深度再进行补救、 造成施工困难、影响施工进度、发生经济纠纷等问题出现。 7.1.4基坑开挖是由浅入深的,对降水而言应根据不同的工况、开挖深度,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安全的 深度。从节能角度考虑,不必在降水初期就将地下水水位降低到基坑设计的最大目标水位;尤其是在 基坑周边存在有重要建(构)筑物,其对下伏含水层水位降低产生的地面变形较敏感时。为保护环境, 更需要在保证基坑安全开挖、施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地下水的抽出量,使降水引起的环境影响降到 最低限度。根据试验抽水资料,以降水管井的实际出水量为依据,计算出各工况下(即各阶段开挖深

DB42/T8302012

7.2.2水位、水量观测方法应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条件进行选择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