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

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2/T 3175-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4384
VIP资源

DB62/T 3175-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

4.1.7强夯地基处理工程中应做到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地英出苏文 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测,可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强夯 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也可参照本规范4.2章进行设计。

4.2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4.2.1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消除黄土湿陷性土层的 有效深度(从起夯面算起),应根据现场测试或当地经验确定。在 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3s应小于0.015。在初步设计时,消除 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可按公式4.2.1估算.也可按表4.2.1中所 列的相应单击夯击能进行预估

SC/T 2044-2014 卵形鲳鲹 亲鱼和苗种式中:h 强夯地基有效加固深度(m); 夯锤的质量(t); H一夯锤落距(m); 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黄土状粉土0.30~0.45 黄土状粉质粘土0.25~0.35。

表4.2.1夯击能与处理深度

4.2.2强夯夯点布置形式可根据基础型式、地基土类型和工程特 点选用,湿陷性黄土地基整片处理时,宜采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布 点。当根据基础型式布点时,可采用等腰三角形、矩形等型式,应 保证基础重心位置或轴线上有夯点。 4.2.3夯点间距宜为夯锤直径的1.3倍~2.0倍,单击夯击能较低 时取小值,单击夯击能较高或处理深度较深时取大值。当布点为 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时,夯点间距可按表4.2.3取值

表4.2.3夯击能与夯点间距

4.2.4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与

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宜满足表4.2.4的要求; 2夯坑周围地表尚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表4.2.4强夯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

4.2.5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强夯,一般可不考虑超静孔隙水压力消 散问题,各遍夯点可连续夯击,夯击遍数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 以不发生土体的挤出及夯锤歪斜为准,一般可采用点夯1~2遍,对 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当点夯 深度过大时,可增加一遍复,复夯能级可取主夯能级的1/2或按 夯坑深度确定。 主夯后对表层松土可采用低能量满夯处理,也可将表层松土 玉实或清除,在强夯土表面以上宜设置300mm~500mm厚的灰土 垫层。 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落距4m~6m)锤多次夯击,锤印搭 接。满夯的击数可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设计要求确定,当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50kPa~250kPa时,满夯击数不宜低于4击。 4.2.6强夯地基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研 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4.2.7强法应预估地面的沉降量,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根据

场地夯后的沉降值和夯后地面的整平设计标高确定场地

高。夯后的地面整平标高应根据场地的使用要求、基坑开挖时的 土方平衡确定,宜高于基底设计标高0.5m以上,低于室外地坪设 计标高0.0m~0.8m。 4.2.8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 塑限含水量1%~3%。当含水量在最优含水量和10%之间时,可对 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采取增湿或增加单击夯击能的措施;当含水 量小于10%时,应进行增湿处理;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 量3%以上时,宜采用晾晒或其他降低含水量的措施, 420一±层厘庭蒲时平田主面浸水注增湿增湿宫分块分

4.2.9土层厚度较薄时,采用表面浸水法增湿,增湿宜分块、分

次,逐块浸水,每块的注水量分次注入。土层较厚时,应增设浸水 孔,浸水孔按一定间距(一般可取1.0m~1.5m)的正三角形布孔方 式钻孔(一般以洛阳铲成孔)孔中灌砂后,向孔中定量注水,孔深 以处理土层厚度浅1.0m~1.5m为宜,每孔注水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一 每孔注水量(m) 每个浸水孔承担的拟增湿的土体体积(m): W、Wop 分别为增湿土体厚度内土层的大然含水量加权平均 值和最优含水量加权平均值; 增湿厚度内土层天然重度加权平均值(N/cm)。 4.2.10增湿处理后,应在一定的时间后测试增湿土体的含水量, 当土体含水量均匀且满足要求方可进行强施工。 4.2.11对于湿陷土层厚度超过10m或土质坚硬的湿陷性黄土地 基,可采用以下施工措施: 1大夯距、多批次施工; 2按不同能级组合:高能级处理深层,中能级处理中间层 低能级处理浅层。 3以夯坑深度为夯击质量控制标准。第一、第二遍的夯坑

深度宜大于4m,第三、第四遍的夯坑深度宜天于3.5m

4.3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 30%。 4.3.5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 条件: 1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倍~2.0倍; 3最后二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范第4.2.4条的规定值或 试夯确定的设计值。 4.3.6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 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 4.3.7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 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倍~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 径的1.5倍~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倍~1.2倍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4.3.8饱和黄土地基的强夯,应考虑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问题 用上太点2 上一必西

4.3.5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

1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倍~2.0倍: 3最后二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范第4.2.4条的规定值或 试夯确定的设计值,

4.3.7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

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倍~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 经的1.5倍~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锤直径的1.1倍~1.2倍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般可采用点夯2遍~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日 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4.3.9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 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4.3.10墩顶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 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 4.3.11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 起夯面标高和后整平标高可按4.2.7条确定。 4.3.12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程4.1.4条的规 定。 4.3.13强夯置换法处理后地基可按复合地基考虑,饱和黄土强 夯置换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复合地基计算,其承载力 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4.3.14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 按下式计算:

式中:EsP 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 Es一一夯间土压缩模量(M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 验时,可取天然地基压缩模量: m 面积置换率; n一—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对粉质粘土可取2.0~ 4.0,对粉土可取1.5~3.0,原土强度低取大值,原土强 度高取小值

4.4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4.1强夯法处理黄土作为填料的填土地基,黄土填料应满足以 下要求:

1土料以粉质粘土及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为主,粗颗粒

(20mm<粒径<200mm)等其他成分不应超过25%; 2不得使用耕土、冻土、盐渍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 3填料的含水量应为最优含水量,其最优含水量可采用击实 试验确定。

4.4.2黄土填土地基回填前原场地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回填前应对场地进行清表处理。当原场地地基十为湿陷 性黄土或软弱土时,应根据上部建筑物的特性及要求、地基土的湿 陷等级或软弱土的程度对原场地土进行地基处理 2原场地存在坡度时,回填前应将原地面开挖成台阶状,台 阶宽度不宜小于2m;当原地面坡度陡于1:2.5时,应验算地基整体 稳定性。 3当填土区有地下水径流、泉水、裂水出露,或原场地可能 为地表水汇流路径时,应在填筑体中(底)补设置排水盲沟网,排水 盲沟网应设在两个强地基处理分层的中间,排水盲沟网可根据 填土区的高度设一层或数层。 4.4.3采用强夯法处理的黄土填土地基,填筑时需进行预压实, 若压实系数小于0.8,不能保证强夯法的处理效果和效率。 4.4.4填土地基的填土厚度可按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初步设 计时可采用(4.2.1)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2~0.4(填 土松散时取小值)。当需回填的土层厚度过大时,应将填土分层回 填、分层强芬,分层回填厚度按表4.4.4确定。

4.4.3采用强夯法处理的黄土填土地基,填筑时需进行预压实,

计时可采用(4.2.1)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2~0.4(填 土松散时取小值)。当需回填的土层厚度过大时,应将填土分层回 填、分层强,分层回填厚度按表4.4.4确定

表4.4.4填土地基强夯的分层厚度

4.4.5填土地基的夯间距一般取夯锤直径的1.2倍~1.5倍,夯击

能小、填土松散时取小值 4.4.6对已回填且固结(压密变形)完成的黄土填土地基进行强 夯,可按一般非饱和土进行强夯设计和施工;对已回填尚未固结 压密变形)完成的黄土填土地基进行强夯,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加强对填土均匀性、密实度的测试,为设计提供较为准 确的依据; 2有效加固深度可参照表4.2.1取值,若填土较为松散时,需 适当折减: 3当填土松散(压实系数小于0.8或无法取样或动探击数小 于3击/10cm)时,应通过试夯确定强夯的适宜性和设计参数; 4当填土含水量较低时,应预先进行增湿处理; 5可采用大夯距、多批次施工的施工措施

能小、填土松散时取小值。

5.1.1施工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1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记录; 主要施工机具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3 强夯试验的有关资料,当地有关强夯施工的经验资料。 5.1.2 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 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2对非饱和土地基,必要时测定施工时地基处理深度内土层 的含水量; 3做必要的颗粒分析和击实试验,确定土层的最大于密度和 最优含水量,为施工提供质量控制依据; 4设置测量控制网,建立现场座标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 点。 5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 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6施工前应做好强夯振动、噪声和扬尘可能对周围环境、居 民、工程、设施设备和工作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风险的评估,并与当 地环保部门沟通联系和备案,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5.1.3强夯施工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影响的安全施工距离应通过 现场试夯振动测试确定,也可按当地施工经验确定,但应大于 30m。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 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设置应力释放孔、挖隔振沟等隔

5.1.4强夯施工侧向挤压水平变形对人工边坡、挡墙等构筑物产 生的影响应通过现场深层水平位移、加速度等参数的测试确定,安 全施工距离可按施工经验和现场变形监测确定 5.1.5强夯施工的夯锤质量、落距、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和夯击遍 数等参数宜与试态选定的相同 人蓝洲和记录

5.1.4强夯施工侧向挤压水平变形对人工边坡、挡墙等构筑牛

5.1.5强夯施工的夯锤质量、落距、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和夯击遍 数等参数,宜与试夯选定的相同,施工中应有专人监测和记录

5.1.5强夯施工的夯锤质量、落距、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和夯

5.2.1根据强夯试验结果或经验,预估场地夯后下沉量(或抬升 量),根据建筑物基础理深确定场地起夯面标高,清除场地耕植土 污染土、有机物质及拆除废弃建筑物的基础等,平整场地至起面 标高。

5.2.2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强夯机械的重力,满足施工设

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1.0m~2.0m厚的硬质粗骨料 垫层,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 除。

5.2.4施工机械宜选用带有自动脱钩器装置的履带式起重

其他专用设备,并与夯锤质量相匹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宜在 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 覆。

5.2.5脱钩器的设计应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结构形式应轻便灵 活、易于操作。

5.2.5脱钩器的设计应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结构形式应轻便灵

0.2.6分捶质重可取1060,分锤底面直为质形,捶低直径直为 2.0m~3.0m,重心应在中垂线上,且低于1/2夯锤高度,夯锤底面积 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kPa~40kPa,高能级 强夯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至80kPa。夯锤宜按底面积大小均

匀设置4个~6个直径为250mm~350m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 5.2.7强夯置换锤可采用圆柱形夯锤,锤底直径可选1.0m~2.0m, 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kPa~200kPa。强置换锤宜在周边设 置排气槽。 5.2.8夯锤质量应有明显、永久的标志,应注明夯锤的几何尺寸,

1清理开整平施1.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测量场地高程; 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 固定,锁定落距; 4将夯锤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夯锤脱钩自由下落 夯击夯点; 6测量锤顶高程,记录夯坑下沉量,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 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7重复步骤5~6,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和控制标准,完成 个芬点的芬击; 8夯锤移位到下一个夯点,重复步骤2~5,完成第一遍夯击的 夯点; 9将夯坑填平或推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10在规定的间歇时间后,按以上步骤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 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后场地高程

5.2.10强夯置换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现场,当表层土松软时,铺设一层厚度为 .0m~2.0m的砂石类施工垫层: 2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

固定,锁定落距; 4将夯锤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起吊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并逐 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时,停夯并向坑内填 料至与坑顶齐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反复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 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 施工时,可随时清除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由内到外、隔行跳打”的原则,完 成本遍全部夯点的施工; 7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 后场地高程; 8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5.3.1施工质量偏差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点测量定位允许偏差±50mm: 2夯锤就位允许偏差±150mm; 3满夯后场地整平,平整度允许偏差±100mm。 5.3.2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施工方和监理方)负责下列检测工 作; 1施工前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确保单击击能符合设计要 求; 2在每一遍施工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 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点的夯击次数和最后两击的夯沉 量;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4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不 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检测项目按表5.3.2

表5.3.2施工质量检验项目

4强夯施工完成的地基如跨年度长期不能进行基础施工,在 冬李来临时,应填土覆盖进行保护,避免地基受冻害,覆盖层厚度 应大于等于当地标准冻深。 5.3.5强夯竣工面应防止重型车辆碾压,竣工验收后的强夯场地 应及时投人使用,不应久置。

6.1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6.1.1强夯法处理地基峻工验收质量检测项目,主控项目为验收 检测项目,一般项目为资料验收项目。检验标准应符合表6.1.1的 规定,

表6.1.1强夯地基工质量检验标准

6.1.2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竣1.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 束后间隔一定时简进行;对湿陷性黄土和填土地基,其间隔时 取14d~28d;

取14d~28d; 6.1.3强法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 确定: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夯后有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测应按照设计要求参照相关规范采月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测应按照设计要求参照相关规范采用原 应测试和取样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或采用两种以上的原位测试方 法进行。 1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填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原状土样 土工分析检测土样的含水量、密实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 示,并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对自重湿陷场地或湿陷性严重的 甲类建筑物除进行一般的湿陷性试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浸水荷载 试验; 2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买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变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 位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小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 的差异。 6.1.6强夯地基均匀性检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人试

1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填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原状土样, 土工分析检测土样的含水量、密实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 标,并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对自重湿陷场地或湿陷性严重的 甲类建筑物除进行一般的湿陷性试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浸水荷载 试验; 2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实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实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变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 位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小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 的差异。 太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度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 应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小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 的差显

6.1.6强夯地基均勾性检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

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检验点的数量可根据场 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 筑物,按每400m不少于一个检测点,且不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 或重要建筑地基,每300m²不少于一个检测点,且不少于3点。 6.1.7夯后检测面应选在夯后整平面下一定深度0.5m~0.8m进 行。

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检验点的数量可根据场

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质量检

6.2.1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除应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外, 还应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或有效加固深度。检验标准应符合表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

总则 31 3 基本规定 32 设计 35 4.1 般规定 35 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36 4.3 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4.4 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2 施工 44 5.2 强夯法施工 44 5.3施工监测与控制 45 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6.15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总则 31 基本规定 32 4 设计 · 35 4.1 般规定 35 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4.3 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4.4 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2 施工 44 5.2 强夯法施工 44 5.3 施工监测与控制 45 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6.1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1.0.1在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防止地基湿陷、提高承载力、减小地 基变形,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采用强夯法 的设计、施工必须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 原则,这是本规程制定的宗旨。 1.0.2黄土地基强夯处理,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地基土的 复杂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 强夯地基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3.0.1强分法是反复将分锤提高到一定高度时使其目由落下,给 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 改善地基性能。 1由于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施工方便、施工费用 低等优点。广泛用于处理碎石、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 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尤其对非饱和的湿陷性黄 土地基更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解决了广黄土的湿陷性,又能提高地基 承载力,减少建(构)筑物沉降,并可改善地基抗震陷的能力。在湿 陷性黄土地区对含水量很低的湿陷性黄土,采用增湿强夯,解决了 氏湿度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问题,拓宽了使用范围。 2强夯置换法是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 劵锤反复夯击形成连续的强夯置换墩,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粘性士 与饱和黄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强夯置换文可 分为整体置换和墩式置换。整体置换是采用强夯将块石、碎石整 体本挤人饱和黄土和淤泥中,类似于置换垫层法;墩式置换是利用 垂冲击成孔,再次回填碎石料,夯实形成碎石墩(桩),类似于振冲 法形成的碎石桩,它主要靠碎石摩擦角和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墩 本平衡,并与墩间土起复合地基的作用。采用强夯置换法前,必须 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3.0.2在确定强夯处理方案前强调对现场调查研究,收集详细的 君土工程资料,了解岩土的成因、分布、成份、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 水理藏情况;收集了解工程环境资料,调查邻近地上、地下建(构

3.0.2在确定强夯处理方案前强调对现场调查研究,收

君土工程资料QY/TX 0009S-2015 昆明裕泰兴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蒸肉粉,了解岩土的成因、分布、成份、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 水理藏情况:收集了解工程环境资料,调查邻近地上、地下建(构 筑物、重点保护的建(构)筑物、重要的煤气、供水、通讯、电力管线

3.0.3强夯时产生振动影响的安全距离,是强夯施工中

3.0.4采用单一的地基处理方法,往往满足不了设计要求或造价 较高,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组成的地基处理方案是处理复杂 地基的有效方法。强夯联合其他地基处理方法,如垫层法、桩基 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方法,能形成多种组合方案

告、参照有效影响深度表4.2.1,结合实际经验,选择相应的强夯施 工参数,在施工现场进行强夯试验,并通过原位测试或采取原状土

样进行土工试验,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 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3.0.6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由于其处理的范围有限,处理后增 强的地基性状与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地基性状有所不同,当按地基 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 时,应分析工程具体情况,采用安全的设计方法。对于不满足大面 积处理的夯实地基、复合地基,为安全起见,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 正系数取0,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 3.0.7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计算,满足建筑物地基承 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经强夯处理后,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有 软弱下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计算;要求变形验算 的建(构)筑物,应对强夯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计算;对建于强夯 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构)物,应进 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4.1.1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的地基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 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确 定其实用性和处理效果。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 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试验场地可选在本工程场地内或附 近,有经验时也可在工程开始部分安排试验。 1试验分单点夯和整片夯两种。对强夯试验点通过单点夯 绘制击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点夯击次数及最后两击的 平均夯沉量;然后按设计夯点布置、夯击遍数等进行强夯整片试 夯区施工。施工中观察是否存在夯坑挤出、夯锤歪斜等情况 2强置换试验区,在不铺设垫层时,试验区地面施工标高 取设计墩顶压实垫层底标高,当需铺设工作垫层时,试验区地面 施工标高取工作垫层底标高。对强夯置换地基进行单点夯后,采 用开部观测、动力触探等方法判定拟定的单击夯击能能否满足有 效加固深度要求、达到有效加固深度的夯击次数以及置换墩体的 形状、直径及密实度等。 4.1.2强夯整片试芬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场地最终夯沉 量,以此作为确定正式施工起夯面的依据。并从终止时的夯面起 至设计所要求的处理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量土的 干密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载荷试验或 其他原位测试。 提壹确空灿面

量,以此作为确定正式施工起夯面的依据。并从终止时的夯面起 至设计所要求的处理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量土的 密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载荷试验或 其他原位测试。 强夯置换整片试夯区施工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地面

抬高值;选取墩身进行开部或动力触探测试,进一步判明有效加 固深度、墩径、密实度及着底情况。必要时进行单墩或复合地基 承载力试验

413根据单点分、整片 试数据刘比,验 强夯置换加固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参数:夯击次数、累计夯 沉量、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每点填料量、夯击遍数等。当测试结 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调整相关参数,重新进行试夯EJ/T 764-1993 重水研究堆水质技术条件,也可修改 地基处理方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