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685-2020 房屋结构安全动态监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T/CECS 685-2020 房屋结构安全动态监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0.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342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ECS 685-2020 房屋结构安全动态监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1变形监测仪器量程应为测点位移估计值或充许值的2倍~3 倍。采用机械式测试仪器时,精度应为测点位移估计值的1/10; 2倾斜监测宜采用倾角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可根据监测要 求选用固定式或便携式; 3裂缝两侧两点位移变化时可用结构裂缝监测传感器,传 感器包括振弦式测缝计、应变式裂缝计或光纤类位移传感器,传 感器的量程应大于裂缝的预警宽度,传感器测量方向应与裂缝走 向垂直。

3.2.9应变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量程应与量测范围相适应,应变量测的精度应为满量 的0.5%GB/T 6822-2014 船体防污防锈漆体系,监测值宜控制为满量程的30%~80%; 2应变计应具备温度补偿功能

3.3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

3.3.1数据采集设备选型宜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类型确定,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字信号宜选用基于RS485、CAN、ModbusTCP或 UDP等分布式数据采集设备,并确定传输距离、传输带宽和 速率; 2电荷信号应选用电荷放大器进行信号调理和采集: 3模拟信号宜选用基于PCI、PXI等技术的集中式数据采 集设备或在传感器端进行模数转换: 4光信号数据采集应采用专用的光纤解调设备。 3.3.2数据采集设备应能满足结构运营环境的要求。 3.3.3数据采集设备的最小采样率应能满足结构分析的最低 要求。

3.3.4有线数据传输方式的

1当传输距离小于300m且无强电磁干扰时,可采用模 信号进行传输:

3.3.5无线传输方式宜选用电磁波传输技术,信号发身

接收装置离强电磁干扰源距离应大于150m。

3.4数据存储分析设备

3.4.1数据存储分析设备应具备数据存储、预处理和数据月 理等功能,数据预处理宜采用数字滤波、去噪、截取和异常只 理,数据后处理方式宜根据数据分析要求确定。

人工巡检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标定。 巡检设备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2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3.5.2巡检设备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

35002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GB5002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4.1.1监测系统宜包括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 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结构安全预警子系统和房屋安全管理 系统。

总体框架、传感器总体布置、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案、预警方案 数据展示方案等。

4.1.3系统的采样频率应满足监测要求

系统的采样频率应满足监测

4.1.4数据处理设备的性能应满足结构数据预处理、查询、

4.1.5监测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团体标准《结构健康监

4.2.1传感器测点数量应根据结构现状、受力特点,并结合结 构易损性分析综合确定。 4.2.2传感器测点的布设原则应符合现行团体标准《结构健康 监测系统设计标准》CECS333的有关规定。 4.2.3风速、风压传感器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风速传感器宜布设在结构顶部,应监测自由场风速和 风向;

4.2.1传感器测点数量应根据结构现状、受力特点,并结合结 构易损性分析综合确定, 4.2.2传感器测点的布设原则应符合现行团体标准《结构健康

构易损性分析综合确定,

监测系统设计标准》CECS333的有关规定。

1风速传感器宜布设在结构顶部,应监测自由场风速和 风向; 2风压传感器布设位置宜根据风洞试验和结构分析的结果 确定;当无风洞试验数据时,可根据风荷载分布特征及结构分析 结果布设。

4.2.4温湿度传感器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温度传感器应布设在结构构件应力及变形受环境温 化最高的区域,宜对称、均匀布置: 2湿度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一并安装时,宜布置在结 湿度变化大,对结构耐久性影响大的部位

1温度传感器应布设在结构构件应力及变形受环境温度变 化最高的区域,宜对称、均匀布置; 2湿度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一并安装时,宜布置在结构内 湿度变化大,对结构耐久性影响大的部位。 4.2.5加速度传感器宜布设在工程结构振动敏感处和需识别的 振型关键点上,且宜覆盖结构整体,也可根据需求对结构局部增 加测点。 4.2.6位移传感器宜布设在工程结构受温度和荷载作用变形较 大的部位。

振型关键点上,且宜覆盖结构整体,也可根据需求对结构局 加测点。 4.2.6位移传感器宜布设在工程结构受温度和荷载作用变 大的部位

当建筑结构平面不规则或存在软弱地基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 析确定加密布点。

4.2.9全球卫星定位设备宜布设在结构顶部,周边1

不应有遮挡,且应在结构周边布设一个全球卫星定位设备基 4.2.10应变传感器宜布设在结构受力较大或影响结构整体 的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

4.2.11裂缝传感器宜布设在结构已有的水平裂缝、竖向裂

4.3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4.3.1 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设计应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硬件、 软件和采样参数设置的设计。

4.3.1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设计应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硬件、 软件和采样参数设置的设计。 4.3.2数据采集可为集中采集或分布式采集, 4.3.3信号强度相差大于10倍时宜分别敷设路由,宜选用屏蔽 信号线进行传输,屏蔽层应接地

4.3.1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设计应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硬件,

4.3.4采集设备的布设应满足现行团体标准《结构健康监

4.3.5采集设备应采取信号防雷措施

4.3.5采集设备应采取信号防雷措施。

5采集设备应采取信号防雷措施 6采样频率应满足监测参数和传感器类型选的要求,对于 度信号,采样频率宜为结构最大频率的3倍~4倍

4.4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

4.4.1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设计应包括功能设计、性能设计、 安全设计。 4.4.2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宜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 析、查询和管理一体化,监测成果可视化的功能。 4.4.3茶 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应包括下列功能: 1 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自动生成报告; 2操作系统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查询和管理; 3备份数据、自动导入和导出数据及手工导入和导出数据: 4设定不同用户级别权限和密码,以及网络防护等技术措 施确保数据安全性。 4.4.4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据采集前,宜对含噪信号进行降噪处理; 2数据分析处理之前,应处理粗差、系统误差、偶然误 差等; 3与结构安全相关的数据宜实时进行分析判断,应剔除由 监测系统自身引起的异常数据; 4对于交变类型的较高频连续监测数据,可根据数据存储 准则存储数据; 5监测系统中存储数据的单位,应采用国际单位制; 6 数据的采集时间应采用公历。 4.4.5监测数据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 1风参数包括风速、风向等; 2地震数据包括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持续时间、频谱 和反应谱等;

3 温度数据应包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 4 湿度数据应包括最高湿度、最低湿度等; 5 结构变形包括平均值、累计变形值、变化速率等; 6 模态参数包括结构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 7 应对裂缝长度、宽度、深度的最大值进行数据分析等; 8 应变数据,应包括最大应变、最小应变等。 4.4.6 数据管理应具备显示、存储、生成报告和数据归档等 功能。 4.4.7 数据管理应具备原始及后处理数据的定期存储、备份 存档。 4.4.8多 数据库宜具备对结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和监测数据进 行分层、分类存储和管理的功能

4.4.9数据库应支持网络分布式数据管理,支持WEB数

4.5结构安全预警子系统

4.5.1结构安全预警应根据监测数据流和数据分析结果进 时预警

4.5.2结构安全预警子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监测期内进行预警和评估: 2与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融合衔接: 3监测数据和实时预警信息应实时在线显示,并可将预警 言息传送给相关部门: 4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数据处理和管理的设备信息应 实时在线显示,并可对各子系统功能参数进行在线设置和修改

4.6房屋安全管理子系统

6.1房屋安全管理子系统应显示监测数据、数据采集与传输 作状态、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安全预警信息及评估结果

4.6.2房屋安全管理子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0.1 监测系统安装应包括传感器设备安装和数据采集设备 安装。 5.0.2 设备产品应具有质量保证书和出厂合格证,并应进行 校准。 5.0.3 当监测结构表面处理后,传感器设备应与构件牢固连接 宜采取保护措施

安装。 5.0.2设备产品应具有质量保证书和出厂合格证,并应进行 校准。 5.0.3当监测结构表面处理后,传感器设备应与构件牢固连接, 宜采取保护措施。 5.0.4传感器设备安装后,应将电缆集中引出并固定,根据设 备编号进行记录并存档,对设备的引出电缆采取保护措施, 5.0.5传感器设备和采集设备应配备保护罩(盒)。 5.0.6 监测系统安装稳定后,应进行调试并测定静态初始值 5.0.7无异常情况时监测设备应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出现异常 情况后应在24h内进行排查,

.0.8应变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

1安装位置各方向偏离监测位置不应大于30mm,角度偏 差不应大于2°; 2应变计的端部不应旋扭; 3对已安装好的应变计采取涂敷保护层或安装保护罩 (盒)等防护措施, 5.0.9 温湿度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温湿度计安装宜减小与构件接触面的缝隙: 2 安装后宜在表面采取保温保湿、防潮防晒措施。

5.0.10位移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移计到采集设备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宜选择模 流信号或数字信号:

2位移计端部与固定架之间应采用方向节等柔性材料连接; 3位移计的测杆宜采取防尘防风措施。 5.0.11倾角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倾角传感器的安装面应与被测物体面平行,保持传感线 与被测面轴线平行,并应减少动态和加速度的影响; 2应尽量避免安装在振动或者冲击严重的位置。 5.0.12静力水准仪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路内液体应符合流动性 2 各监测点应调整至同一水平位置,并应密封,排净气泡: 通液管的长度不宜大于30m; 连接管应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或局部受到日照; 5 安装过程中应避免传感器受到大的冲击。 5.0.13 裂缝传感器安装方向应与裂缝走向垂直。 5.0.14 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构件的待安装面的不平度应小于0.01mm; 1 2 传感器与安装面应紧密贴实,不应有缝隙; 3安装螺孔轴线应与测试方向一致。

5.0.12静力水准仪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0.15采集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集设备与传感器应接线稳固、绝缘保护,最外层接头 应采取防水措施; 2采集设备对接的传感器不应超过规定数量: 3采集设备应做好信号防雷和电源防雷措施

6.0.1结构监测系统交付时应进行系统演示和资料验收。 6.0.2 监测硬件设备进场材料应进行复验。 6.0.3 所有的验收应做好记录,签署文件,立卷归档。 6.0.4 监测系统交付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1 监测方案及监测系统设计文件: 主要材料、监测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及相关检验报告; 3 设备调试记录; 4现场安装记录; 5 隐蔽工程施工记录; 6系统调试和试运行记录; 7系统使用说明书,应包含传感器种类参数、测点布置位 置、预警值设定、系统维护等; 8其他指定的文件和记录。 6.0.5监测系统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埋件或后置螺栓(或锚栓)连接件的安装质量应符合 设计要求; 2设备安装位置或角度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支座、支架、设备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缝隙、节点量 应符合设计要求; 4设备防雷与接地保护的连接节点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 电气管线工程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6通信线路工程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6.0.6 监测系统应按下列子系统依次演示: 1传感器子系统;

2数据采集和传输子系统; 3 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 4中心数据库子系统; 5结构安全预警子系统; 6房屋安全管理子系统

7.2巡视检查与系统维护

7.2.1巡视检查内容应包括监测范围内的结构和构件裂缝、变 形、测点位置及监测设备。 7.2.2 房屋结构和构件的变形、开裂巡视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监测设备运行正常及保护状态; 2 巡检人员应固定; 3巡视检查应做好记录; 4巡检作业宜配备移动巡检作业应用程序,宜具备房屋定 立、巡检任务导入、工作分发、音视频采集、工作记录离线保存 上报、专家远程技术支持和接收自动监测报警信息、调取数据分 析比对等功能模块。 7.2.3对巡检资料中的数据应进行整理、分析和校对,当监测 数据出现异常,应分析原因,进行重测。 724应对监测玄统进行维拍

7.2.4应对监测系统进行维护

3.1监测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测资料、计算分析资料、系统自

7.3.2监测资料包括现场巡检记录、自动监测设备、图片等电 子数据资料。 7.3.3在监测过程中,应完成监测日报、预警报告、阶段性报 告和总结报告。

7.3.2监测资料包括现场巡检记录、自动监测设备、图片等 子数据资料。

7.3.3在监测过程中,应完成监测日报、预警报告、阶段性 告和总结报告。

7.4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

7.4.1监测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监测服务机构应组 织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 1在动态监测过程中,出现安全预警; 2危险房屋C级、D级在动态监测期间主要危险点出现恶 化趋势; 3发生灾害事故,结构出现重大险情。 7.4.2监测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应按照房屋安全性 风险评估结论和风险程度的高、中、低三种情况进行应急处置,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监测风险程度高时,应加大人工巡检频率,每周至少 提交1次监测报告。应在周边设立警示围挡,采取人员撤离和应 急支护措施; 2当风险程度中时,应提高人工巡检的监测频率,每月至 少提交1次监测报告; 3当风险程度低时,3个月提交1次监测报告,监测工作 点没有明显异常变化的可以6个月提交1次监测报告。 7.4.3房屋安全动态监测应根据房屋特点、监测项目预警值等 制定监测预警等级和预警标准。 7.4.4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容许 振动标准》GB50868、《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建筑变 形测具顿苦ICL竺的关宝

7.4.4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容

振动标准》GB50868、《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建筑变 形测量规范》JGJ8等的有关规定。

7.4.5监测期间,监测结果应与结构分析结果进行适时对上

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对监测对象与监测系统进行核查,当 监测值超过预警值时应进行警情报送。 7.4.6现场巡检过程中发现房屋出现危害结构安全的过大变形 沉降、倾斜、裂缝等情况时,应根据警情紧急程度、发展趋势和 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按预警管理制度进行警情报送。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标准》CECS333

目次1总则(24)3设备(25)3.1一般规定(25)3. 2传感器(26)3.3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28)3.4数据存储分析设备(29)4设计(31)4. 1般规定(31)4.2传感器子系统(31)4. 3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32)4. 4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32)4.5结构安全预警子系统(33)4.6房屋安全管理子系统(33)5安装(35)6交付(40)7运行管理(41)7.1一般规定(41)7. 2巡视检查与系统维护(41)7. 3监测报告(42)7. 4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43):23:

1.0.1房屋结构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生命和财 产安全。通过专业的监测工作,能更科学地掌握房屋使用安全状 况变化、科学指导应急处置、防范出现倒房伤人等恶性事敌。由 于传统人工检测方法的自动化、实时性、集成化程度较低,难以 满足安全管理需要,而大量建筑的安全性能评估吸待实测数据支 持。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与无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革 新,形成了房屋结构动态监测这一新领域。通过全面了解建筑物 长期的变化,实现对主体结构和构件的连续监测,通过对数据的 处理实现自动预警;能及时发现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 应处置措施,保障建筑结构安全使用,减少或避免人员与财产 损失。

广泛,凡是具有一定结构重要性或结构危险性的房屋,需要进行 监测时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3.1.1不同的监测对象,如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等;不同的 监测项目,如应变监测、变形监测等;不同的监测方法,如安装 位置、采样频率、保护措施等,对传感器的要求不同,因此监测 传感器的选型需考虑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因素。选 型可参考下列指标: 1)灵敏度:传感器应具有良好而稳定的灵敏度和信噪比。 2)通频带:系统输出信号从最大值衰减3dB的信号频率为 截止频率,上下截止频率之间的频带称为通频带。通频带应有足 够宽的频率范围,足以覆盖被监测对象的振动频率。 3)动态范围:指灵敏度随幅值的变化量不超出给定误差限 的输入机械量的范围。幅值范围指在此范围内,输出电压和机械 输入量成正比,所以也称为线性范围。动态范围一般不用绝对量 数值表示,而用分贝做单位,这是因为被测量值变化幅度过大的 像故,以分贝级表示使用更方便一些。监测仪器设备应有足够大 的动态范围,以满足最大和最小监测幅值的需要。 4)量程:传感器的量程宜使被测量参数处在整个量程的 80%~90%之内,且最大工作状态点不应超过满量程。 5)线性度:传感器应具有良好而稳定的线性度,在对结构 位移及应变等反应进行监测时宜满足较高的线性度要求。 6)供电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确定不同类型的 专感器供电形式。 7)寿命:应根据结构监测期选择满足使用年限的传感器, 并充分考虑置换方案和时间

采样频率也是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应根据监测参数和 传感器类型选择适当的采样频率。对于静态信号,采样频率可设 置低于1Hz;对于动态信号,采样频率宜为动态信号频率上限的 5倍~10倍;此外,为进行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一个监测系统 应采用同类型传感器,各通道采样频率宜相同,或采用一定的倍 锁进行采集。监测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应合理匹配,同时还应考虑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如传感器的传递函数和瞬态反应。

3.2.1对于长期监测,选择的传感器还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 长期稳定性, 3.2.3房屋安全动态监测常用的传感器设备及其功能如表1 所示:

3.2.1对于长期监测,选择的传感器还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利 长期稳定性

3.2.3房屋安全动态监测常用的传感器设备及其功能如

表1常用传感器及其监测内容

样频率对极值风速监测结果有较大影响,采样频率高 则结果更为精确,应尽可能提高采样频率

3.2.4采样频率对极值风速监测结果有较大影响,采样频

3.2.6室内湿度测点可参考湿度仪一并布置在结构内壁且便于

.2.6至闪亚度测点 任结构闪壁日便 维修维护的部位。对湿度传感器的要求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湿度 传感器校准规范》JJF1076的有关规定。

3.2.7建筑结构通常刚度大,具有超低频、响应信号小等特点,

1)设备要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 2)常用设备的上限频率比较容易满足,但下限频率能否适 应特定结构振动监测要求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大跨结构要求 下限频率延伸至0.10Hz~0.30Hz,甚至更低。压阻式、应变式 加速度计的下限频率可以达到直流

2)常用设备的上限频率比较容易满足,但下限频率能否适 应特定结构振动监测要求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大跨结构要求 下限频率延伸至0.10Hz~0.30Hz,甚至更低。压阻式、应变式 加速度计的下限频率可以达到直流。 3.2.8变形包括倾斜、沉降、标高、挠度及收缩徐变等,其他 位移指相对滑移、转角、倾斜、挠度、瞬时变形及日照变形等。 变形监测仪器的预计量程宜控制在量测仪表满量程的80%~ 90%范围之内。固定式倾角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测点的转角,精度 可达1"。便携式倾角传感器可根据需要定期测读测点的转角, 测点处只需安装倾斜盘,但精度相对前者较低。裂缝监测传感器 需了解属于电阻类、振弦类、还是光线类传感器,长期监测应选 择后两类传感器。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度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执行。 3.2.9应变传感器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工程的要求以及经济等因

素选择确定,常见的应变传感器有电阻应变计、振弦式应变计 光纤类应变计等,其特性对比如表2所示:

混凝土等非匀质材料制作的构件所选用应变计标距应大于混 疑土骨料最大粒径的3倍~4倍,一般采用的标距为40mm~ 150mm;钢结构等均匀材料制作的构件选用的应变片标距在进 行动态应力量测时可选较小的,一般为5mm~10mm;进行静态 应力量测时,可选用符合要求的长标距应变计。在温度变化较大 的环境中进行应力监测时,应优先选用具有温度补偿措施或温度 敏感性低的应变计,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温差引起的热输出

3.3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

3.3.1传感器输出信号特征直接决定数据采集设备的选择。根 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特征的不同,传感器输出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 数字信号。模拟信号需经过调理器的放大、滤波、A/D转换。 数字信号输出传感器通常内置A/D转换模块,其信号输出方式 通常为遵循标准传输协议的数字信号,如串口协议RS232 R.S485等。

安装位置所处的环境可能比较恶劣,存在潮湿、高温等情况,选 用的数据采集设备应具有防水、抗高温的性能,一般防水等级不 低于IP65,温度使用范围在一20℃~60℃。

3.3.3采样频率根据监测要求和功能要求设定,

1)风速和风向:1Hz; 2)地震:50Hz; 3)温度:1/600Hz; 4)湿度:1/600Hz; 5)振动加速度:50Hz; 6) 位移: 1Hz; 7) 倾斜:1Hz; 8)动应变:10Hz。 3.3.4有线传输是指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使用物理连接,将信号 从一方传到另一方。常用的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等, 常用的接口有RS232、RS422、RS485和RJ45等。 3.3.5无线传输是指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不使用任何物理连接 将信号通过空间传输的一种技术。通常可分为无线广域通信网 (无线公网)和无线局域通信网两种方式。无线广域通信网络可 采用GPRS和CDMA等方式:无线局域通信网可采用TCP/IP

1)风速和风向:1Hz; 2)地震:50Hz; 3) 温度:1/600Hz; 4)湿度:1/600Hz; 5)振动加速度:50Hz; 6)位移:1Hz; 7)倾斜:1Hz; 8)动应变:10Hz.

.3.4有线传输是指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使用物理连接,将信号 人一方传到另一方。常用的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等 常用的接口有RS232、RS422、RS485和RJ45等。

将信号通过空间传输的一种技术。通常可分为无线广域通 无线公网)和无线局域通信网两种方式。无线广域通信网 采用GPRS和CDMA等方式;无线局域通信网可采用TC 协议。

3.4数据存储分析设备

3.4.1数据存储分析设备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GNSS服务器和磁盘列阵等。 3.4.2在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数据记录的不断增、删

.4.1数据存储分析设备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GNSS服务器和磁盘列阵等。 3.4.2在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数据记录的不断增、删 ,会使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变坏,从而降低数据库存储空间的利 用率和数据的存取效率,使数据库性能下降;这时数据库管理员 立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实用程序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或部

改,会使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变坏,从而降低数据库存储空间的利 用率和数据的存取效率,使数据库性能下降:这时数据库管理员 应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实用程序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或部

分重组织。同样,随着数据库的应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实 体或对象发生变化,从而不得不适当调整数据库的模式,这时数 据库管理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重新构造

4.1.2监测前应根据业主、设计、施工等各方的要求,按结构 工程的特点,明确监测的目的与要求;监测方案的制定应考虑监 测目的、结构特点(新建或既有,结构形式等),设计文件及监 测要求确定监测期,结合现场及周边环境条件选择监测项目及合 适的监测方法,并根据监测期、监测项目及方法选取合适的监测 设备;方案中应针对不同监测项目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及相应预 警值。 4.1.3实时监测时,如结构卸载、滑移、顶推或顶升时的实时 监测,监测数据需及时快速反应结构的状态,监测系统的采样频 率应能满足使用要求,且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及监测系

监测,监测数据需及时快速反应结构的状态,监测系统的采 率应能满足使用要求,且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及监 统对传感器数据的读取方式(串联或并联)应满足要求。

4.2.4结构构件应力及变形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的区域主要是针 对温差引起构件应力及变形变化大的部位,为了反映其变化规 律,宜增加测点。监测结构温度的传感器可布设于构件内部或表 面。当日照引起的结构温差较大时,宜在结构迎光面和背光面分 别设置传感器。为反映结构上平均气温,环境温度测点可设在结 构内部距结构平面高1.5m的代表性空间内。监测频次及采样时 间应与监测目的匹配 湿度测点可参考温度仪一并布置在结构内壁且便于维修维护 的部位。对湿度传感器的要求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湿度传感器校 准规范》JJF1076。

4.2.5加速度测点的布置可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结构的关键控 制位置。

QYWL 0001S-2015 云南万力贸易有限公司 干制芸豆4.2.7沉降测点位布设对获取和分析结构的沉降特征有重要

响。对具体的结构变形测量项目,布设沉降测点时,要与基础讠 计、结构设计及岩土工程勘察等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

4.2.9全球卫星定位测量对点的周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为保 障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在选择基准点及监测点的点位时应予以 考虑。

4.3.3当所测光、电等信号微弱以致不易获得时,宜选择能 足采集系统要求的信号放大器;信号放大前应进行合理滤波以扌 高信噪比;信号放大器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其所需的环境要求

4.3.3当所测光、电等信号微弱以致不易获得时,宜选择能满 足采集系统要求的信号放大器;信号放大前应进行合理滤波以提 高信噪比;信号放大器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其所需的环境要求。 4.3.6应根据监测参数和传感器类型选择适当的采样频率。在 对结构加速度等动态反应进行监测时,传感器频响频率应为需监 则到的结构最大频率的2倍以上,采样频率宜为结构最高阶自振 频率的3倍~4倍

4.3.6应根据监测参数和传感器类型选择适当的采

对结构加速度等动态反应进行监测时,传感器频响频率应为需! 测到的结构最大频率的2倍以上,采样频率宜为结构最高阶自折 频率的3倍~4倍。

QXKL 0001S-2015 云南省宣威市昆仑食品厂 火腿罐头4.4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