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3T 370-2021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规程.pdf

DBJ43T 370-2021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3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5190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43T 370-2021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规程.pdf

式中 V 女 好氧区(池)容积(

中V。 好氧区(池)容积(m3)

1000V,KdeX QR

式中 QRi 混合液回流量(m/a)SN/T 5387-2021 莴苣花叶病毒检疫鉴定方法,混合液回流比不宜大于 400%; QR—— 回流污泥量(m3/d); Nke——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浓度(mg/L); N一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浓度(mg/L)。 4.3.4厌氧/缺氧/好氧法(AAO法)生物脱氮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 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4.3.4的 规定取值。

4.3.4HPB生物反应池主要设计参数

4.3.5剩余污泥量,可按污泥产率系数、衰减系数及不可生物降解

Xv 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 (gMLVSS/L); f一一SS的污泥转换率,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 时可取0.5gMLSS/gSS~0.7gMLSS/gSS SS。——生物反应池进水悬浮物浓度(kg/m); SSe一一生物反应池出水悬浮物浓度(kg/m3)。 q——复合粉末载体补充量,取3.0mg/L~6.0mg/L。 4.3.6HPB生物反应池其他设计要求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

1.4.1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宜按表4.4.1的规定取值。

4.4.1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宜按表4.4.1的规定取值。

表4.4.1 二次沉淀池设计参数

4.4.2 二次沉淀池刮(吸)泥机的功率及扭矩可按常规活性污泥法 1.5倍~2.0倍选择。 4.4.3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净水头不应小于 1.2m。

4.4.3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净水头不应小于 1.2m.

4.4.4 二次沉淀池其他设计要求应符合GB50014对二次沉淀池的 有关规定。

5.1复合粉末载体宜为情性无机颗粒。 .5.2复合粉末载体初始投加量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4.5.1复合粉末载体宜为情性无机颗

4.5.1复合粉末载体宜为情性无机颗粒

夏合粉末载体初始投加量可按如下公式

式中W一一复合粉末载体初始投加量(t): V—一 生物反应池容积(m3); V— 二次沉淀池容积(m"); 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设计浓度(gMLSS/L); Xo——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初始浓度(gMLSS/L); k一一安全系数,可取1.3~1.5; 复合粉末载体初始投加量可按50mg/L~100mg/L控制,配置成 悬浊液投加,投加浓度3%~5%,配制所需的水可采用厂区回用水 或自来水。 4.5.3复合粉末载体补充投加量宜为3mg/L~6mg/L。 4.5.4复合粉末载体投加系统管道设计流速宜取1.0m/s~1.5m/s。 4.5.5投加管道上宜设置冲洗设施。

4.5.3复合粉末载体补充投加量宜为3mg/L~6mg/L。

4.5.6复合粉末载体投加点宜设于生物反应池好氧区(池)前端。 4.5.7粉末载体投加系统其他设计要求应符合GB50013和GB 50014对加药系统的有关规定。

4.5.6复合粉末载体投加点宜设于生物反应池好氧区(池)前端。

.6.1 HPB剩余污泥排放系统应设置复合粉末载体回收系统。 .6.2回收的载体可直接投加至生物反应池好氧区(池)前端,投 口管道设计流速宜取1.0m/s~1.5m/s。 .6.3 回收系统宜采用自动运行方式,与剩余污泥泵启停联动

5.1.1采用HPB技术的污水处理厂(站)应按照国家现行

5.1.1采用HPB技术的污水处理)(站)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排放 标准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检测仪表和控制系统。 5.1.2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运行管理要求确定检测和控制 的内容。

5.1.3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应保证HPB污水处理)

5.1.5参与控制和管理的机电设备应设置工作和事故状态的检测 装置。

5.2.1生物反应池可采用精准曝气系统,并根据系统要求增设过程 检测。 5.2.2 二次沉淀池应设置泥位计。

5.2.3回流污泥系统应设置流量计,并宜采用能满足污泥回流量调 节要求的设备。

5.2.3回流污泥系统应设置流量计,并宜采用能满足污泥回流量调

5.2.4 剩余污泥系统宜设置剩余污泥流量计和污泥浓度计。 5.2.5 复合粉末载体回收系统回收管宜设置流量计

2.5复合粉末载体回收系统回收管宜

5.3.1HPB生物反应池、载体投加系统、载体回收系统运行宜采用

5.3.1HPB生物反应池、载体投加系统、载体回收系统运行宜采用 自动控制。

5.3.2生物反应池精准曝气系统宜收集生物反应水质和过程参数

并传输至处理器,根据历史数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测算,给出 调控指令

5.3.4控制系统宜集成于厂区中控系统内,可在中控室调

混凝土防腐防渗的施工应符合GB50212和GB50108的有 关规定。 24 钢构制作、安装应符合GB50205的有关规定。 3 处理构筑物应根据当地气温和环境条件,采取防冻措施。 4 处理构筑物应设置必要的防护栏杆,采取适当的防滑措施 并符合JGJ37的有关规定。

1泵类安装应符合GB50275的有关规定。 2 设备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和图纸规定浇筑。 3 预埋件水平度及平整度应符合GB50231的规定。 4 地脚螺栓应按照设备出厂说明书的要求预理,位置应准确 安装应稳固。

6.2.1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常规工程验收应按《建设项目(工程) 峻工验收办法》、《建设项目峻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验收 规范执行。

标,且连续稳定运行不少于30天,即为HPB系统合格。

7.1.1 HPB系统调试前应编制调试方案,并应提出应急措施。 7.1.2 调试时应对各设备进行点动运转,之后进行联合试运转。

7.1.3HPB系统调试宜按下列原则进

1新建和扩建项目按常规活性污泥法培养污泥至稳定运行 ,应首先向生物反应池中投加粉未载体,逐步提高混合液浓度至 设计值,然后开始逐步提升处理水量(无水量提升要求的除外), 连续监测进、出水水质情况。 2改建项目在原有活性污泥基础上,首先生物反应池中投加 粉末载体,逐步提高混合液浓度至设计值,然后开始逐步提升处理 水量(无水量提升要求的除外),连续监测进、出水水质情况。 3混合液浓度提升后,应观察MLVSS/MLSS值,使其稳定在 0.30~0.38之间。 4调试过程中应控制二次沉淀池泥位。 5调试过程中宜控制好氧区(池)末端溶解氧在2.0mg/L 3.0mg/L之间。 6载体投加初期,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搅拌设备宜全部开启。

调试时,载体回收系统应同步运行

调试时,载体回收系统应同步运行 1.4调试时间宜控制在30天之内。

7.1.4调试时间宜控制在 30 天之内。

7.2.1操作人员宜按照节能降耗要求调节相关设备运行。

7.2.2运行中应加强对生物反应池混合液浓度和MLVSS/MLSS值 的检测。

7.2.2运行中应加强对生物反应池混合液浓度和MLVSS/MLSS值

MLVSS/MLSS、泥龄控制等及时调整

7.3.1 采用HPB技术的污水处理厂(站)的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 7.3.2 在线监测仪表宜每周一次进行校正和维护保养。 7.3.3 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定时巡视设备运转是否 正常,包括温升、响声、振动、电压、电流等。 7.3.41 设备应保持良好的润滑状态。 7.3.5 设备零部件应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换 7.3.6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应规范化。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 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本规程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40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3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4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52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CJJ 60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 51 城镇污水水质标准检验方法 HJT 9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252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中、微孔曝气器 HJT 279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推流式潜水搅拌机 HJT 353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HJT 354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HJT 355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技术规范 DB43/T1546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0B43/T1546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规程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规程

目次1 总则242 术语.253总体要求264 工艺设计.274.1一般规定.274.2工艺流程.274.3生物反应池.284.4二次沉淀池.324.5载体投加系统..334.6载体回收系统.345检测与控制.375.1一般规定.375.2检测.375.3控制..386施工与验收..396.1施工.396.2验收..397调试、运行与维护.407.1调试.4022

7.2运行 .41 7.3维护 .42

1.0.2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工业废水水质差异较大、成分复杂,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 试验,包括:连续流小型试验或模拟中试等。待验证技术可行性后: 开展工程应用。

本章仅对HPB技术的一些重要术语且未在其他相关标准中定 义的术语进行定义。已在其他相关标准中定义的术语则直接引用 不再重复定义。 术语结合HPB技术特点,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具体如下:《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125等。

3.0.1 HPB技术基于传统活性污泥法,并构建了“双泥"系统,适 用于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对生物反应池型无特殊要求, 基本控制方式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类似

用于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对生物反应池型无特殊要求 基本控制方式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类似。 3.0.2复合粉末载体回收系统可将附着有微生物的粉末载体分 离、回收,重新投加至生物反应池中利用,减少粉未载体的日常补 充量,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在“双泥法”的基础上实现“双泥 龄”,同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离、回收,重新投加至生物反应池中利用,减少粉未载体的日常补 充量,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在“双泥法”的基础上实现“双泥 龄”,同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0.3 关于复合粉末载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基本要求。

考虑粉未载体的补充投加和回收 设计时,应根据水质且标确定是否采用深度处理工艺

考虑粉末载体的补充投加和回收。

4.3.11 HPB生物反应池在脱氮、除磷时,对进水水质的规定与《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要求一致。根据水质可采用不同形式的 复合粉末载体,如针对碳源不足的污水,可选用含有为生物脱氮提 供电子供体的复合粉未载体,

4.3.2关于生物反应池中缺氧区、厌氧区及好氧区混合全池污水最

小搅拌功率的规定。 PB生物反应池混合液浓度高,且初期投加的粉未载体尚未被 微生物包裹,易沉降,应设置混合搅拌装置防止载体沉降。混合搅 拌装置的选型、间距、位置等,宜根据试验资料或水力模拟确定。 长沙市某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中,缺氧、厌氧区底部流速在 0.3m/s及以上时,池底未见沉积;好氧区搅拌功率(不含底部曝气 功率)按2W/m3配置,调试期间连续运行,稳定期间,搅拌机间 歇运行,频率为每10大~15大运行6h,过程中均未见沉积。故本 规程建议缺氧、厌氧区底部流速不宜小于0.3m/s;采用鼓风曝气器 时,好氧区搅拌器混合功率不宜小于2W/m²:采用机械曝气器时,

好氧区底部流速不宜小于0.3m/s。

4.3.3关于生物反应池容积计算的规

kgBODs,在不设初沉池时为0.5kgVSS/kgBOD5~0.8 kgVSS/kgBODs,而污泥总产率系数Y=Y/y,即在设初沉池时Yt 为0.9kgMLSS/kgBODs~1.8kgMLSS/kgBODs,在不设初沉池时Yt 为1.5kgMLSS/kgBODs~2.4kgMLSS/kgBODs 其余参数取值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或根据试验 确定。

4.3.4关于生物反应池设计参数取值的规定。

该值超过0.40时,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幅度较天,二次沉淀池泥位较 高;当该值低于0.28时,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但污染物去除效果有 所下降。综合考虑该值宜控制在0.30~0.38之间。 在长沙市某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中,污泥负荷在0.04kgBOD5 (kgMLSS·d)~0.20kgBODs/(kgMLSS·d)之间,系统稳定运行 出水水质良好。 关于污泥龄问题,HPB技术通过载体回收系统在“双泥法”的基 础上实现“双泥龄”,即污泥泵房排除的污泥先经回收系统分离,分 离出的载体污泥继续回到生物反应池,分离出的剩余污泥进入后续 处理、处置,这就使得附看生长的微生物具有更长的泥龄。在某污 水处理)实际运行中,综合污泥龄(即系统总污泥量/每天排出剩余 亏泥量)在15d~21d之间,系统处理效果良好,运行稳定

4.3.5关于剩余污泥量计算的规定

剩余污泥量计算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开考虑 每日补充复合粉末载体的影响。由于载体为惰性无机物,难以溶解 和被微生物降解,根据物料平衡,将随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因 比,剩余污泥量计算按常规公式进行,并增加补充载体量,相关参 数取值按规范及相关资料执行。

4.3.6本规程仅列明了HPB生物反应池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同

4.3.6本规程仅列明了HPB生物反应池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同

3.6本规程仅列明了HPB生物反应池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同 处,其他未特别说明的,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相同,按GB50014

固体负荷≤450kg/(m²·d)时,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二次沉淀池出水 SS稳定在20mg/L以下;此外,根据迪克(R.I.Dick)提出的固体 通量测定方法,对二次沉淀池固体通量测定结果表明,二次沉淀池 固体通量可达600kg/(m²·d),综合考虑,本规程建议设计固体负荷 <450kg/(m?·d),

次沉淀池底部污泥浓度通常在12g/L~30g/L,比普通二次沉淀池高 2~3倍,相应的污泥粘度在40mPa'S~900mPa'S;刮(吸)泥机的功 率为0.37kW(直径38m),扭矩为45260N·m时,刮(吸)泥机运 行正常,未出现因污泥浓度高导致过载停机现象。考虑到刮(吸) 泥机存在停机重启情况,启动时所需扭矩更大,从运行安全稳定角 度考虑,在确定二次沉淀池刮(吸)泥机功率及扭矩时,可按常规 活性污泥法的1.5倍~2.0倍选择

定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净水头不应小于1.2m

4.5.1复合粉末载体主要成分为无定形Si02,粒径20um~50um

经过物理改性后,具备完整的载体功能。

经过物理改性后,具备完整的载体功能

4.5.2关于复合粉末载体初始投加量和投加方式的规定。

初始投加量即系统建成调试至设计目标所需投加的复合粉未 载体量。公式中k为安全系数,考虑到少部分载体流失等,取值为 1.3~1.5。 复合粉末载体初始投加主要用于调试阶段快速提开生物反应 池混合液浓度。根据调试计划,投加量可按50mg/L~100mg/L控制 可采用全天连续投加。

4.5.3关于复合粉末载体补充投加量的规定。

日常运行中,应根据生物反应池混合液浓度和MLVSS/MLSS 等判断载体补充投加量和剩余污泥排放量,以维持系统平衡。在某 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生物反应池混合液浓度为8000mg/L~10000 mg/L,MLVSS/MLSS=0.33,日常补充投加量为5mg/L左右。此外GB/T 40220-2021 植物代谢产物大豆凝集素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 当设计混合液浓度值较低时,可适当降低载体投加量或补充量。 复合粉末载体日常补充投加的方式和投加浓度与初始投加相 同。运行中根据投加量和投加浓度确定每大投加时长。

4.5.4关于复合粉末载体投加系统管道设计的规定。

由于粉未载体不溶于水,且投加量较小,为防止在管道中淤塞, 规定了设计流速,不宜过低;投加泵宜采用可投加粉体介质、宽通 道、无堵塞的小型离心泵。

4.6.1HPB技术通过复合粉未载体在生物反应池内构建了“双泥”

系统。由于载体粒径小,会随剩余污泥一同排出,如不进行回收 则会造成日常运行中载体的大量投加,同时新投加的载体表面未形 成生物膜,难以发挥处理作用,影响系统整体稳定性。因此,本规 程规定剩余污泥排放系统应设置复合粉末载体回收装置。 利用复合粉末载体回收系统,可在双泥”法的基础上实现“双泥 龄”。将附着于载体上的微生物,通过不断循环实现长泥龄,有利

于强化系统生物脱氮;而每次根据除磷需要排出浮生长的活性污 泥(短泥龄微生物),可强化系统生物除磷。同时,回收系统可实 见复合粉末载体重复利用,节约运行成本。 复合粉末载体回收装置为成套设备,由设备供应商进行二次设 计并成套提供。 复合粉末载体回收装置为成套设备,包括大颗粒过滤、旋流分 离、自动清洗等多种功能。该装置设于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中,可在 前端与污泥泵房合建,亦可在后端与贮泥池合建,或单独建设。由 于载体回收装置的原理是通过水力旋流将不同比重的物质分离,而 侧余污泥中存在固体颗粒杂质,比重较大,会与载体一同被分离出 来,如不经过筛分,会造成颗粒杂质在生物反应池中累积,影响系 统运行,一些较大颗粒还可能引起回收装置堵塞。因此,在剩余污 泥进入回收装置前,应设置精细格栅进行过滤,将该部分固体颗粒 虑出后随预处理栅渣一同外运处理。精细格栅的间隙过大会造成微 小颗粒杂质无法拦截,而间隙过小则容易频繁堵塞,通过采用不同 孔径的格栅进行试验,1mm~2mm间隙,同时配套高压水冲洗设施 时,效果良好。 回收装置分为不同型号,设计中可根据剩余污泥排放量和生物 反应池运行参数进行选择,或由设备供应商进行二次设计并成套提 供。回收装置内已考虑备用组件,运行中可进行切换

4.6.2回收的载体性状为高浓度污泥,含固率一般在3%以上,不 宜采用重力自流至生物反应池,一般采用泵送投加,投加管道设计 流速宜取1.0m/s~1.5m/s。 4.6.3回收系统须与剩余污泥泵联动运行,为减少人工操作JB/T 11834-2014 离心式烟气脱硫循环泵,降低 运行难度,宜采用自动运行方式,根据两者距离计算启停时间差 并写入控制系统。如剩余污泥泵为24h连续运行,则回收装置同样 为连续运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