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物荷载标准(GBT 51394-2020)带水印版

水工建筑物荷载标准(GBT 51394-2020)带水印版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2.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5141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水工建筑物荷载标准(GBT 51394-2020)带水印版

在结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较大,而与设计使用年限 比,其持续期很短的设计状况

2.1.19偶然设计状况

在结构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很小DL/T 1761-2017 电厂多腔孔陶瓷复合绝热材料技术规范,且持续时间很短的 状况。

2.1.20 基本风压

风荷载的基准压力,一般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 Dmin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值确 的风速,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按贝努利公式确定的风压

2. 1. 21 基本雪压

reference snow pressure

雪荷载的基准压力,一般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积雪自 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值确定。

风在到达结构物以前吹越过2km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 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

2. 1. 25 动冰压力

design anchoring force

预应力锚索或锚杆设计时,考虑各种因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完成后,应永久保存的锚固荷载,

extradesign tensileforce

为消除各种因素所引起的预应力损失,锚索张拉时将设计张 立力提高一定比例后实际施加的张拉荷载

1.1水工结构上的作用可按作用随时间的变异分为永久作用、 变作用和偶然作用三类。水工结构主要作用按随时间变异的分 美可按本标准附录A采用

不同的代表值,并按本标准的规定确定作用分项系数。永久 和可变作用的代表值应采用作用的标准值。偶然作用的代表 除本标准已有规定外,可按有关标准的规定,也可根据观测资 合工程经验综合分析确定。

3.1.3水工结构采用单一安全系数法或容许应力法设计时,

.2.1水工结构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设计状况或工况下可能同时 现的作用,采用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水工结构的设计 况及其荷载(作用)组合应按相应结构设计规范确定

3.2.2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进行结构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采 用基本组合,偶然设计状况应采用偶然组合; 2作用的偶然组合应只考虑一种偶然作用,与偶然作用同时 出现的某些可变作用的标准值,可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适当 折减; 3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作用的标准组合或标准组合 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

4不同极限状态、设计状况时相应作用组合的设计表达式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99的规定。 3.2.3采用单一安全系数法或容许应力法进行结构设计时,荷载

3.3.1当水工结构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设计,并按承载能力极 状态计算时,基本组合中常见作用的作用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表 3. 3. 1 的规定。

表3.3.1常见作用的作用分项系数

续表3.1.1作用分作用名称备注项系数浮托力1. 0实体重力坝、水闸、水电站厂1. 2无抽排系统时房和泵站厂房7渗透压力扬压力宽缝重力坝、大头支墩坝、空1. 1腹重力坝、拱坝扬压力1. 1主排水孔之前设抽排系统时残余扬压力1. 27主排水孔之后渐变流时均压力1. 05反弧段水流离心力动水压力水流冲击力,1. 1脉动压力1. 0水击压力1. 1地应力及围岩压力1. 01.主动土压力;1.22.静止±压力土压力和.埋管上铅直土压力;当作用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采淤沙压力2.侧向土压力(0.9)用括号内数值淤沙压力1. 2 风荷载和雪荷载1. 3冰压力和冻胀力1. 1浪压力1. 21. 2般可变作用楼面及平台活荷载1. 1可控制的可变作用桥式起重机和启闭机荷载1. 1包括竖向荷载、水平荷载温度作用1. 1灌浆压力1. 3注:当表中所列及其他未列作用的分项系数在结构设计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应按相应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8

3.3.2当水工结构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设计,并按承载能力极阳 状态计算时,偶然组合中的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 3.3.1的规定取值,偶然作用的分项系数应采用1.0。

4建筑物自重及永久设备自重

.0.1水工建筑物(结构)自重的标准值,可按结构设计尺寸与其 材料重度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Gk 建筑物自重标准值(kN); 一材料的重度(kN/m); V一建筑物体积(m3)。 4.0.2水工建筑物常用材料重度缺乏实测资料时,可按本标准附 录 B中表 B. 0. 1 采用。 人 4.0.3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材料重度应根据选定的混凝土配合 比通过试验确定,或根据骨料重度、粒径按本标准附录B中表 B.0.2采用。当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23.5kN/m²~ 24.0kN/m 4.0.4土坝和堆石坝防渗土体的材料重度应根据坝体材料分区 及渗流计算情况,分别采用湿重度、饱和重度或浮重度,其数值可 根据压实十重度、含水量和孔隙率计算得出。堆石坝的材料重度 应根据堆石坝材料分区和浸润线分布,分别采用压实干重度或浮 重度。石坝土体和堆石体的压实十重度应由压实试验确定,在 初步计算缺乏资料时,可按本标准附录B表B.0.3采用。 4.0.5永久设备的自重宜采用设备铭牌重量值;当无铭牌重量 时应按实际重计算

5.1.1垂直作用于建筑物(结构)表面某点处的静水压强代表值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wr 计算点处的静水压强代表值(kN/m); 水的重度(kN/m²),取 9.81kN/m²,多泥沙河流宜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确定; H 计算点处的作用水头(m),按计算水位与计算点之 间的高差确定。 5.1.2静水压力代表值应根据水工建筑物设计状况或工况相应 的计算水位确定。 坝内埋管及地下结构的外水压力 5.2.1 混凝土坝坝内埋管(钢管)的外水压强标准值宜按下列规 定确定: 埋管起始断面的外水压强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pek 钢管起始断面的外水压强标准值(kN/m); α 折减系数,可根据理管外围的防渗、排水及灌浆等情 况采用0.5~1.0; H一一作用水头(m),正常蓄水位时埋管起始断面的净 水头。 2埋管与下游坝面相接处的外水压强宜按相应下游水位 计算。

3埋管起始断面至理管与下游坝面相接处的外水压强,可按 沿管轴线直线分布计算。 4当计算的外水压强标准值小于200kN/m时,外水压强值 取200kN/m。 5.2.2计算地下结构外水压强标准值时所采用的设计地下水位 线,应根据实测资料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渗排水效果,并考虑工 程投人运营后可能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运行维护管理等因素,经 综合分析确定。

5.2.3对于混凝土衬砌隧洞,当未设置排水措施时,作

土衬砌隧洞的外水压强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Pek = βeYxHe

式中:Pek 隧洞衬砌结构上的外水压强标准值(kN/m); 地下水活动状态,考虑采用的灌浆及排水措施,按本 标准附录C选用,并结合工程类比或渗流计算综合 分析确定; H。一一作用水头(m),按设计地下水位线与隧洞中心线之 5.2.4对于地下洞室和混凝土衬砌隧洞,当设置排水措施时,可 根据排水效果和排水设施的可靠性对外水压力标准值做适当折 减,其折减值可通过工程类比或渗流计算分析确定。 5.2.5对于钢板衬砌的压力隧洞,作用于钢管的外水压力作用水 头标准值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对于埋深较浅且未设排水措施的压力管道,其外水压力作 用水头宜按设计地下水位线与管道中心线之间的高差确定; 2当压力隧洞的顶部或外侧设置排水洞时,可在考虑岩体透 水性及排水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渗流计算和工程类比综合分析,对 排水洞以上的外水压力作用水头做适当折减;

: Pek 隧洞衬结构上的外水压强标准值(kN/m); β——隧洞衬砌结构上的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可根据围岩 地下水活动状态,考虑采用的灌浆及排水措施,按本 标准附录C选用,并结合工程类比或渗流计算综合 分析确定; H。一—作用水头(m),按设计地下水位线与隧洞中心线之 人间的高差确定。

根据排水效果和排水设施的可靠性对外水压力标准值做适 减,其折减值可通过 章分析确定

5.2.5对于钢板衬砌的压力隧洞,作用于钢管的外水压力作

1对于理埋深较浅且未设排水措施的压力管道,其外水压力作 用水头宜按设计地下水位线与管道中心线之间的高差确定; 2当压力隧洞的顶部或外侧设置排水洞时,可在考虑岩体透 水性及排水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渗流计算和工程类比综合分析,对 排水洞以上的外水压力作用水头做适当折减; 3当钢衬外围设置排水管时,可根据排水措施的长期有效

性,采用工程类比法或渗流计算,综合分析确定外水压力 水头。

5.2.6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以及深埋、高外水压力

6.1一般规定 6.1.1混凝土坝、水闸、水电站厂房和泵站厂房等建筑物的扬压 力,应按垂直作用于计算截面全部截面积上的分布力计算。 6.1.2作用于建筑物计算截面上的扬压力分布,应根据水工结构 型式、上下游计算水位、地基地质条件及防渗排水措施等情况确 定。确定扬压力分布时的上、下游计算水位应与计算静水压力代 表值的上、下游计算水位一致。X 6.1.3计算截面上的扬压力代表值应根据该截面上的扬压力分 布图形计算确定。 6.1.4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工程,可结合有限元渗流分析 确定扬压力代表值。 6.2混凝土坝的扬压力 6. 2.1米 岩基上的混凝土坝,其坝底面扬压力分布(图6.2.1)可按 下列情况确定: 1坝基设有防渗惟幕和排水孔时,坝底面上游(坝距)处的扬 压力作用水头为H,排水孔中心线处为H2十α(H一H2),下游 (坝趾)处为H2,其间各段依次以直线连接,见图6.2.1(a)、(b)、 (c)、(d) ; 2坝基设有防渗惟幕和上游主排水孔,并设有下游副排水孔 及抽排系统时,坝底面上游处的扬压力作用水头为H,主、副排 水孔中心线处分别为αiH1、α2H2,下游处为H2,其间各段依次以 直线连接,见图6.2.1(e); 3坝基未设防渗惟幕和上游排水孔时,坝底面上游处的扬压

表6.2.1坝底面的渗透压力和扬压力强度系数

注:1坝基仅设排水孔而未设防渗惟幕时,渗透压力强度系数α可按表中(

0.50.7。 2拱坝拱座侧面排水孔处的渗透压力强度系数,可按表中“岸坡坝段”采用 0.35,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高拱坝,则应经三维渗流计算或试验验证。 6.2.2坝体内部计算截面上的扬压力分布(图6.2.2),宜符合下 列规定: 1实体重力坝未设坝体排水管时,上游坝面处扬压力作用水 头为H1,下游坝面处为H2,其间以直线连接,见图6.2.2(a)。 2设有坝体排水管时,坝体内部计算截面上的扬压力分布 见图6.2.2(b)、(c)、(d)、(e),排水管处的坝体内部渗透压力强度 系数α3取值宜符合下列规定: 1)实体重力坝、拱坝及空腹重力坝的实体部位可采用0.2;

2)宽缝重力坝、大头支墩坝的无宽缝部位可采用0.2,有宽缝部位可采用0.15H"H=H(a)实体重力坝未设排水孔(b)实体重力坝(c)宽缝重力坝H(d)拱坝(e)空腹重力坝图6.2.2坝体内计算截面上扬压力分布1一坝内排水管;2一排水管中心线;3一计算截面;H一上下游坝面处扬压力作用水头差;B一计算坝段的坝面宽度;α3一排水管处坝体内部渗透压力强度系数6.2.3当坝前地基面设有黏土铺盖,或多泥沙河流的坝前地基面上已形成淤沙铺盖时,可依据工程经验对坝及排水孔处的扬压力作用水头进行折减。6.2.4坝后护坦底面的扬压力分布,可根据相应设计状况或工况下坝趾与护坦首部连接处的扬压力作用水头,以及护坦下游水位确定。当底部设置妥善的排水系统并具备检修条件,且接缝间止17

水可靠时,可考虑排水对降低扬压力的影响。 6.2.5当坝基面呈台阶状且不宜简化为平面时,坝基面扬压力分 布及渗透压力、扬压力强度系数可按照本标准第6.2.1条确定。 坝基地质条件相近时,坝基面渗透压力从上游至下游沿基面可近 似按线性分布计算。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坝基,可结合三维渗流 场计算分析确定坝基面扬压力。 6.2.6坝基深层潜在滑动面的扬压力分布,可根据潜在滑动面上 游作用水头、下游作用水头、坝基防渗排水措施以及滑动面特性等 分析确定,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采用三维渗流场计算分析确定。 6.3水闸的扬压力 6.3.1岩基上水闸底面的扬压力分布图形,可按本标准第6.2节 中实体重力坝的情况确定。 6.3.2软基上水闸底面的扬压力分布图形,宜根据上、下游计算 水位,闸底板地下轮廓线的布置情况,地基主质分布及其渗透特性 等条件分析确定。计算可采用改进阻力系数法或流网法,也可采 用数值分析方法。改进阻力系数法可按本标准附录D执行。 6.3.3软基上水闸两岸墩墙侧向渗透压力的分布图形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墙后土层的渗透系数不大于地基渗透系数时,可近似地 采用相应部位的闸底渗透压力分布图形; 2当墙后土层的渗透系数大于地基渗透系数时,应按侧向绕 流计算确定; 3对于大型水闻,应经数值计算分析验证。

水可靠时,可考虑排水对降低扬压力的影响

6.2.5当坝基面呈台阶状且不宜简化为平面时,坝基面扬压力分 布及渗透压力、扬压力强度系数可按照本标准第6.2.1条确定 坝基地质条件相近时,坝基面渗透压力从上游至下游沿基面可近 似按线性分布计算。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坝基,可结合三维渗流 场计算分析确定坝基面扬压力

1当墙后土层的渗透系数不大于地基渗透系数时,可近似地 采用相应部位的闸底渗透压力分布图形; 2当墙后土层的渗透系数大于地基渗透系数时,应按侧向绕 流计算确定; 3对于大型水闸,应经数值计算分析验证

水电站厂房和泵站厂房的扬压

5.4.1岩基上河床式水电站厂房、泵站厂房底面的扬压力分布图形, 可按本标准第6.2节中岩基上的实体重力坝的情况确定;对于坝后 式、岸边式水电站厂房,可按岩基上实体重力坝的情况分析确定。

7动水压力7.1一般规定7.1.1作用在水工建筑物过流面一定面积上的动水压力,包括时均压力和脉动压力,应按该面积上动水压强的分布计算7.1.2计算动水压力时,应区分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两种水流状态。对于恒定流,尚应区别渐变流或急变流等不同流态,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计算。水电站压力水道系统内产生的水击压力,应按有压管道的非恒定流计算。7.1.3对于重要的或体形复杂的水工建筑物,其动水压力宜通过模型试验测定并经综合分析确定。7.2时均压力7.2.1当不考虑掺气影响时,渐变流时均压强(图7.2.1)的代表值可根据相应设计状况或工况下的水流条件,通过计算或试验求得水面线后按下式计算:pr = whcoso(7. 2.1)图7.2.1渐变流时均压强式中:Ptr过流面上计算点A的时均压强代表值(kN/m²);Yw水的重度(kN/m²),可取9.81kN/m²;一计算点A的水深(m);.20:

7.2.2当考虑掺气影响时,渐变流时均压强在建筑物底面的代表 值用未掺气的断面最大水深按式(7.2.1)计算,在掺气水面处的时 均压强为O,中间按线性变化。 7.2.3混凝土坝采用坝顶或坝面溢流时,可不考虑堰顶溢流面上 的时均压力

7.2.4作用在消力池水平护坦上的时均压

深估算。不设消力墩的护坦,可取跃首跌尾间水面连一直线作为 近似的水面线估算;设有消力墩的护坦,墩下游可按跃后水深估 算,墩上游可按跃后水深的一半估算。

7.3反弧段水流离心力

7.3.1溢流坝等泄水建筑物反弧段底面上的水流离心力压强近

7.3.1溢流坝等泄水建筑物反弧段底面上的水流离心力压强近

式中:Pdr 反弧段水流离心力压强代表值(Nm): q 相应设计状况或工况下反弧段上的单宽流量 m3 /(s · m)J; 水的密度(kg/m),可取1×10kg/m²; 反弧段最低点处的断面平均流速(m/s): R 反弧半径(m)。

7.3.2溢流坝等泄水建筑物反弧段水流离心力(图 7

作用于反弧的中点并通过反弧段的圆心,其水平及铅直分力代著 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qow(cos2 COS(1

式中:Pxr 单位宽度上离心力合力的水平分力代表值(N/m); Pyr 单位宽度上离心力合力的铅直分力代表值(N/m); (12 图 7. 3. 2 中所示的角度。

图7.3.2反弧段水流离心力7.3.3作用于反弧段边墙上的水流离心力压强,沿径向剖面在水面处为零,在墙底处为 par,其间近似采用线性分布。par可按式7.4水流的冲击力7.4.1水流对消力池尾槛的冲击力代表值可按下式计算:Pir :=(7.4.1)式中:Pi一作用于消力池尾槛的水流冲击力代表值(N);Kd阻力系数,对于消力池中未形成水跃、水流直接冲击尾槛的情况,K.三0.6;对于消力池中已形成水跃且3

U1入射水流对水垫塘底部或护坦的冲击流速(m/s),可按本标准附录E计算;β水舌人射角,可按本标准附录E计算。B图7.4.2入射水流7. 5脉动压力7. 5.1作用于一定面积上的脉动压力代表值可按下式计算:Pr± βmPfr A(7.5. 1)式中:Pfr脉动压力代表值(N),其正、负号应按不利设计条件选定义βm面积均化系数,可按表 7.5.1的规定确定;Pfr一脉动压强代表值(N/m²作用面积(m²)。表7.5.1面积均化系数m结构溢流式厂房顶部、平底消力池底板部位溢洪道泄槽、鼻坎结构分Lm/h20. 51. 01. 5m>5mLm≤5m块尺寸b/h20. 50. 51. 01. 5βm0.100. 140.550.4610.1.0.27注:Lm一结构块顺流向的长度(m);h2一第二共轭水深(m);b一结构块垂直流向的长度(m)。7.5.2J脉动压强代表值可按下式计算:OwPr = 3K, (7.5.2)2.23:

水击压力相对值,可用解析法、数值积分法或水力 学模型试验求得;对于简单管路,可按本标准附录 F的规定确定; H 静水头,即相应设计状况或工况下上、下游计算水 位之差(m),

表7.6.1水击压力修正系数

中:△Hir 上游压力管道某计算截面的水击压力代表值(m); △Hjr 下游压力管道某计算截面的水击压力代表值(m); L.U; 自上游进水口或调压室至计算截面处各段压力水 道长度与流速的乘积之和(m/s): Zliu; 自下游出口至计算截面处各段压力水道长度与流 速的乘积之和(m/s); L 自上游进水口或调压室至下游出口的压力管道长 度(m); 管道平均流速(m/s)

>lu—压力管道的各段长度与其流速的乘积之和(m² /s)。 7.6.3上游压力管道末端采用的水击压力升高值,不应小于正常 蓄水位下压力管道静水压力的10%。对于设置调压室的压力水 道,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调压室涌波对水击压力的影响。, 7.6.4水击压力设计值应考虑压力脉动和计算误差的影响,压力

脉动引起的压力变化可根据工程特点并结合经验选取。

8.1.1地下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围岩及其加固措施的自稳能力和 承载能力。

8.2.1根据地质勘察成果可将岩体初始地应力场视为重力场时 岩体地应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重力场与构造应力叠加,岩体初始地应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Ok=RH Chk = Kiou

式中:入一一构造应力影响系数; K,一一考虑构造应力的岩体侧压力系数。 构造应力影响系数和考虑构造应力的岩体侧压力系数可按表 8. 2. 2 的规定确定。

8.2.4对于天中型工程的地下洞室,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宜根据现 场实测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表剥蚀程度及岩体 的力学性质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对于重要工程或地应力对结构 安全影响较大时,尚宜通过模拟计算或反演分析经综合分析确定,

8.3.1对于自稳条件好,开挖后变形稳定的围岩,永久支护 设计时可不计围岩压力。

8.3.2当洞室在开挖过程中采取了锚喷支护或钢架支撑等

在永久支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

在永久支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

稳定块体的重力作用确定围岩压力标准值

8.3.4对于薄层状及碎裂、散体结构的围岩,铅直均布围岩压

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并根据开挖后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式中:qvk 铅直均布围岩压力标准值(kN/m) K, 铅直围岩压力系数,取值0.2 YR 岩体重度(kN/m); B 洞室开挖宽度(m)

Avk = K,YrB

式中:qhk 水平均布围岩压力标准值(kN/m²); Kh——水平围岩压力系数,取值0.05←0.10; h一一洞室开挖高度(m)。

的重力作用计算围岩压力标准值,并根据施工所采取的措施予以 修正。

式中:Psk 淤沙压力标准值(kN/m); sb 淤沙的浮重度(kN/m3); H。 挡水建筑物前泥沙淤积厚度(m); 淤沙的内摩擦角(°); Ysd 淤沙的干重度(kN/m3); 淤沙的孔隙率。 信息公开 9.3.2当结构挡水面倾斜时,应同时计算水平向和竖向淤沙 压力。 9.3.3挡水建筑物前的泥沙淤积厚度,应根据河流水文泥沙特 性、水库淤积平衡年限或设计使用年限、枢纽布置情况经计算确 定;对于多泥沙河流上的工程,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或数学模型计 算,并结合已建类似工程的实测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9.3.3挡水建筑物前的泥沙淤积厚度,应根据河流水文泥

性、水库淤积平衡年限或设计使用年限、枢纽布置情况经计 定;对于多泥沙河流上的工程,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或数学模 算TCAGHP 016-2018 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物理接口规定 试行,并结合已建类似工程的实测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9.3.4淤沙的浮重度和内摩擦角可由类似工程的实测资料分析

10. 1. 1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 确定:

10.1.4山区的基本风压应通过实际调查和对比观测,经分析后确定。资料缺乏时,可按相邻地区的基本风压值乘以下列修正系数选取:1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可取0.75~0.85;2与大风方向一致的谷口、山口,可取1.2~1.5;3山峰和山坡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选取。10.1.5沿海海岛的基本风压值,当缺乏实际资料时,可按陆地上的基本风压值乘以调整系数确定。海岛基本风压调整系数可按表10.1.5的规定确定。表10.1.5海岛基本风压调整系数距海岸距离(km)调整系数<401. 0XW40~6010/1. 160~100%K 1. 1. 210.1.6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的有关规定确定。坝、水闸等建筑物顶部的结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A类选取,其距地面高度的计算基准面,可按风向采用相应工况下的水库水位或下游尾水位确定。10.1.7水工建筑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以s,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和《高箕结构设计标准》GB50135的有关规定选取。10.1.8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水电站厂房,以及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s的进水塔、调压塔、渡槽等建筑物,应采用风振系数β以考虑风压脉动的影响,其他情况可不考虑风压脉动影响,风振系数β,取1.0。风振系数β,的计算方法可按现行:36: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和《高箕结构设计标准》 GB50135的有关规定执行,或经专门研究确定。 10.1.9计算水工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风荷载时,阵风系数βgz及局 部体型系数μsl,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CB50009 的有关规定选取

10.2.1水电站厂房、泵站厂房、渡槽等建筑物顶面水平投影面 的雪荷载标准值DB11T 1099-2014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技术规程,应按下式计算:

(10. 2. 1)

式中:Sk 雪荷载标准值(kN/m2; 建筑物顶面积雪分布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选取; S一 雪压(kN/m²)。 10.2.2设计使用年限不大于50年的建筑物,雪压应采用基本雪 压;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或对雪荷载敏感的建筑物,雪压值应 按重现期100年选取。雪压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 50009 的规定确定。² 10.2.3山区的基本雪压应通过年最大雪压观测值分析确定。当 无实测资料时,可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的基本雪压值的1.2倍 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