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

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9.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796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

通过使用各种量测仪器和工具, 在隧道内或地表,对围岩、地层的变形和支护结 力与变形进行观察、量测、分析与评价的活动

2.1.34高地应力highgroundstres

在隧道开挖后,在地层原始应力作用下,使硬质围岩地层产生岩爆、岩层剥离, 质围岩地层发生大变形、开挖净空显著变小的地应力场

TCPSS 1005-2018 电压暂降监测系统技术规范首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3370.1—2018

隧道调查及围岩分级3隧道调查及围岩分级3.1一般规定3.1.1应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日的和要求,针对公路等级、隧道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收集、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调查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3.1.2调查应分施前调查和施阶段。施工前调查的内容、范围、精度等应符合相应设计阶段的要求;施中调时进行,质问题,为修改设计调整施工提供3.1.3应根据隧址区地形、地质并综合考虑调查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过程中,现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3.1.4围岩分级应采用定性分析利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3.2资料搜集3.2.1应全面搜集隧址区下列资料地形地貌资料,以及有关的遥感与遥测资料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表水,特别是自然地质灾害的种类、性质、规模、危害程度等资料;地质测绘、勘探资料;4气温、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地震历史、地震动参数等资料;6沿线交通情况、施工条件等;7沿线矿产资源、周边既有工程等资料3.2.2应搜集社会人文、社会环境和有关法律法规

遂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C3370.12018

表3.3.1各阶段调查的目标、内容及范围

3.3.2隧道T程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设计阶段的要求,搜集或测绘地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等 2测绘资料的图纸内容、精度应满足现行《公路T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 和《公路勘测规范》(JTGC1O)的要求 3在隧道和辅助通道洞口附近,应按规定设置平面和高程控制点

等,并按阶段要求重点调查和分析下列内容: 1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性质、类型和规模 2断层、节理、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与隧道的组合关系,围岩的基本物理力学 性质。 3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渗透系数、水量和补给关 系、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侵蚀性,有无异常涌水、突水, 4崩塌、错落、岩堆、滑坡、岩溶、自然或人丁坑洞、采空区、泥石流、流沙 显陷性黄土、盐渍土、盐岩、地热、多年冻土、冰川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及其发生 和发展的原因、类型、规模和发展趋势,分析其对隧道洞口和洞身稳定的影响程度

5查明有害气体或有害矿体地层、分布范围、有害成分和含量,并预测和评价其 对施工、运营的影响 6按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规定或经地震部门鉴定,确 定隧道所处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1当隧道地区存在区域性断裂构造时,特别是存在全新活动的断裂和发震断层时, 应调查新构造活动的痕迹、特点和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查明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程度。 2当隧址区存在影响隧道方案的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情况时,应进一步搜集 调查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预测隧道开挖后可能出现塌方、滑动、高地应力、岩溶、突 水突泥、流沙及有害气体溢出等地段,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除应按一般隧道进行调查、勘探、试验外,必要时还 立进行水文地质动态观测或进行专题研究。 4沿河傍山地段的隧道,应调查分析斜坡地质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水流冲刷对 山体及洞身稳定的影响。 5濒临水库的隧道,应查明岸坡的稳定性、水库库容及水位(含浪高和雍水高 等。当隧道洞口位于岩溶注地或冲沟谷底时,应查明注地或谷底季节性雍水的最高水位

3.3.5施工中的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

1应根据施工中开挖揭露的围岩情况,核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分 折判定实际围岩级别。 2探测和预报隧道开挖前方可能出现的围岩条件,不良地质条件及其位置、性质 规模等

4.1气象调查的内容应包括隧址区的气温、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积雪量 、冰川特征、冻结深度、降雾的程度和天数等,其中气温、风速、降雨、积雪应 极端值,以及历史上气象灾害情况等

3.4.2必要时宜在隧址处设立气象观测点(站)进行观测,持续搜集当

必要时宜在隧址处设立气象观测点(站)进行观测,持续搜集当地气象

遂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十建工程(JI;3370.12018

.6.6各级围岩的自稳能力,可根据围岩变形量测和理论计算分析评定,或按 .6判定

表3.6.6隧道各级围岩自稳能力判断

2.中塌方:塌方高度3~6m。或增方体积30~100m 3.大方:方高度>6m,或期方体积>100m

1.1隧道设计应满足公路规划、公路功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平纵线形、建筑限界、净空断面、通风、照明和交通监控等设施应与公路等级

4.1.3隧道总体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4.1.3隧道息体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隧道位置应满足公路功能和发展的需要,符合路线总体要求 2在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和人文环境等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比选隧道 各轴线方案的走向、平纵线形、洞口位置、洞外接线条件等,提出推荐方案。 3根据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确定建筑限界,在满足隧道功能和结构受力要求的前 提下,确定经济合理的隧道内轮廓。 4隧道洞内外平、纵线形应协调顺畅,满足行车安全和舒适要求。 5根据隧道长度、平面布置、交通量及其组成、环境保护和安全运营要求等,选 择合理的通风方式,确定通风、照明、交通监控、防灾救援等设施的设置规模 6应结合公路等级、隧道长度、施工方法、工期和运营要求,对隧道内外防排水 系统、辅助通道、弃渣处理、交通工程设施、管理设施、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设计。 7应考虑隧道与相邻既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相互影响 8隧道总体设计应考虑节能降耗、方便维修和养护

2.1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避免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为复杂 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必须通过时,应采取切实可靠的工程技术措施

4.2.2穿越山岭的长、特长隧道,应在较大范围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的基础上, 以订不同的越岭高程及其相应的展线方案,结合两端路线接线条件及施工、运营条件等 固素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路线走向和隧道平面位置

总体设计1洞口地形狭窄、桥隧相连、连续隧道群、周边建筑物限制或为减少洞外占地的短隧道、中隧道,可按小净距隧道布置。2洞口地形狭窄、周边建筑物限制展线特别困难的短隧道,可按连拱隧道布置。3桥隧相连、洞口地形狭窄或有特殊要求的长隧道、特长隧道的洞口局部地段可按分岔隧道布置。4.3.3分离式隧道间的净距,宜按两洞结构彼此不产生有害影响的原则,并应结合隧道洞口接线、围岩地质条件、断面形状和尺寸、结构设计、施工方法、工期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两洞间净距宜取0.8~围岩条件总体较好时取较小值围岩条件总体较差时取较大值两洞跨度不同时,以较大跨度控制。4.3.4隧道纵坡形式宜采用单向坡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特长隧道可采用双向坡。隧道内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3.4的规定表4.3.4径和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201006030 2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700010 0004.5002 00040020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0004 5001 500400200竖曲线最小长度10085705025204.3.5隧道内纵断面线形应考虑行营通风规施工作业和排水要求确定,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4最大纵坡不应3%;100m的隧道可不受此限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受地等条件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交通安全评价后,隧道最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干4%4.3.6隧道洞外连接线线形应与隧道隧道洞口内外侧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纵线形应一致。特殊困难地段,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后,洞口内外平曲线可以采用缓和曲线,但应加强线形诱导设施4.3.7间隔100m以内的连续隧道,宜整体考虑其平、纵线形技术指标。4.4隧道横断面设计4.4.1各级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如图4.4.1所示,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土建工程部件侵入。各级公路两车道隧道建筑限界宽度应不小于表4.4.1的基本宽度,并应符合15

4.4.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二级、三级公路隧道应在两 则设置人行道并兼作检修道,检修道或人行道宽度应符合表4.4.1的规定;连拱隧道行 年方向左侧、四级公路隧道可不设检修道或人行道,但应保留不小于0.25m的余宽; 受计速度大于100km/h时,余宽应不小于0.5m。检修道或人行道的高度可按250 00mm取值,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检修人员或行人步行时的安全 2满足其下放置电缆、给水管等的空间尺寸要求,以及电缆沟排水空间要求 3紧急情况时,驾乘人员拿取消防设备方使

4.4.3隧道内轮廓净空断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满足隧道建筑限界所需空间,并预留不小于50mm的富余量 2 满足洞内装饰所需空间 满足通风、照明、消防、监控、指示标志等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所需空间 4 断面形状有利于围岩稳定、结构受力 隧道内轮廓断形状及尺寸可参照附录B拟定

4.4.4隧道内路侧边沟应结合检修道、侧向宽度、余宽等,布置于车

1紧急停车带宽度为向行车方向右侧加宽不小于3.0m,且紧急停车带宽度与右侧 则向宽度(L)之和不应小于3.5m。 2紧急停车带长度不宜小于50m,其中有效长度不应小于40m。 3紧急停车带横坡可取0~1.0% 4单向行车隧道紧急停车带设置间距不宜大于750m,并不应大于1000m。 5双向行车隧道紧急停车带应两侧交错设置,同一侧间距宜采用800~1200mm, 个不应大于1500m。 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的构成如图4.4.6所示,具体尺寸按本规范第4.4.1条和第 4.2条规定执行

4.4.7不设检修道、人行道的隧道,应在隧道两侧交错布置行人避车洞。行人避车洞 同一侧间距不宜大于500m,宽不应小于1.5m、高不应小于2.2m、深不应小于0.75m 4.4.8四车道高速公路上的短隧道,独立设置的明洞或棚洞,城市出入口的中、短

总体设计2人行横通道设置间距宜为250m,并不应大于350m。3车行横通道设置间距宜为750m,并不应大于1000m;中、短隧道可不设。车行横通道路缘高度d宜与隧道行车方向左侧检修道高度一致4.5.2单洞双向行车的特长隧道宜设置平行通道。平行通道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靠近主隧道沿主隧道轴线通长设置:当条件受限时,可局部设置断面不应小于人行横通道断面3与主隧道之间应设人行横通道,间距宜采用250~500m排水底面高程宜低于主隧道排水底面高程0.2~0.6m。4.5.3地形条件允许时,可增设连接地面的横通道4.5.4长、特长双洞隧道应在洞外适当位置设置联各道G4.6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报4.6.1隧道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支护形式及麗边环境等因素,提出隧方案。4.6.2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和超前贝贝报力案应包括目的、内容、要求和获取的信息4.6.3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根据隧道监控则和超前地质预报的相关信息,对施工开挖方法、支护参数进行时调整,实行动计和信息化施工。4.7施工计划4.7.1隧道设计应制订施工计划,正要应包括工期、施工方法、工区划分、临时设施、施工便道、弃渣场、污水处理和监控量测方案、超前地质预报的要求等。施工计划制订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根据隧道长度、布置、断面、工期、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等,确定合理的施!方法和施工进度2工区划分应考虑隧道纵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渣场和便道修建条件以及土石方平衡等综合因素3应结合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施工方法、施工以及运营通风方式等,对设置辅助通道的目的、作用、必要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4根据隧道的建设规模、地质条件等,应对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套设施的技术19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工建工程(J1C3370.1

5临时设施应根据工程规模、洞口条件,遵循满足施工需要、减少周边干扰和 便于恢复利用的原则进行布置

1.1 隧道工程常用的各类建筑材料,可选用下列强度等级: 混凝土:C50、C40、C30、C25、C20、C15; 2 石材:MU100、MU80、MU60、MU50、MU40; 水泥砂浆:M25、M20、M15、M10、M7.5; 4 喷射混凝土:C4O、C30、C25、C20; 5 混凝土砌块:MU30、MU20; 钢筋:HPB300、HRB400、HRB50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C3370.

道内无纺布宜采用聚丙烯针刺非织造土

5.1.14环、纵向排水盲管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透水性,能顺壁 铺设。

5.2.1常用建筑材料的重度应按表5.2.1的规定采用

表5.2.1建筑材料标准重度或计算重度(kN/m

5.2.2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应按表5.2.2的规定采用

表5.2.2混凝士强度标准值(MPa)

2.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时 截面中的边长或直径小于30cm,表中强度值应乘以系数0.8

尧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时,截面中的边长或直径小于30cm,表中强度值应乘以系数0.8

表5.2.3混士强度设计值(MPa

5.2.4混凝土极限强度值应按表5.2.4的规定采用

5.2.4混凝土极限强度值应按表5.2.4的规定采用

混凝土极限强度值应按表5.2.4的规定采

表5.2.4混凝土极限强度值(MPa)

2.5混凝土弹性模量应按表5.2.5的规定采用,混凝土剪切模量可按表列数值 .43采用,泊松比可采用0.2

5.2.5混凝土弹性模量应按表5.2.5的规定采用,混凝土剪切模量可按表列数值乘

.2.5混凝土弹性模量

注:1.喷射混凝土的强度指采用喷射大板切割法

注:1.喷射混凝土的强度指采用喷射 10em的立方体试块, 养护 用标准试验方法所得的极限抗压强度乘以系数0.95 2.黏结力可采用劈裂法或在喷层上直接拉拔测定

5.2.7C20喷混凝土极限强度可采用:轴心抗压15MPa;弯曲抗压18MPa;抗拉 3MPa。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的黏结强度可采用:I、Ⅱ级围岩,不应低于0.8MPa;II 及围岩,不应低于0.5MPa

5.2.8喷射混凝土1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5MPa。钢纤维喷射混凝的设计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拉强度不应低于2MPa,抗弯强度不应低于6MPa。

5.2.9钢筋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5.2.9的规定采

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5.2.9的规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建工程(JT(;3370.1—2018)表5.2.9钢筋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MPa)钢筋牌号HPB300HRB400HRB500抗拉强度设计值人270360435抗压强度设计值厂2703604105.2.10钢筋弹性模量、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应按表5.2.10的规定采用,表5.2.10钢筋弹性模量、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钢筋牌号HPB300HRB400HRB500弹性模量E.(MPa)210200200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7. 55.2.11钢筋屈服强度标催值、准值抗拉成抗压强度标准值可按表5.2.11的规定采用表5.2.11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限强度标准值、抗拉或抗压强度标准值(MPa)HPB300HRB400HRB500钢筋牌号(d=6~22mm)(d =6~50mm)(d=6~50mm)屈服强度标准值/300400500极限强度标准值。420540630抗拉或抗用强度标准值,300400500注:表中d为钢筋直径5.2.12石材极限强度应按表5.2.12的规定表5.2.12石材极(MPa强度等强度种类MU10080116fMISMU40MU30轴心抗压72. 057. 643. 236. 028. 821. 6弯曲抗拉6. 04.83. 63. 02. 41. 85.2.13石砌体和混凝土块砌体轴心及偏心受压容许应力应按表5.2.13的规定采用。表5.2.13石砌体和混凝土块砌体轴心及偏心受压容许应力(MPa)石料和混凝土块水泥砂浆强度等级砌体种类强度等级M20M10M7. 5ML1003. 02. 21. 9片石砌体ML802. 72. 01. 726

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2

5.2.15砌体极限强度应按表5.2.15的规定采用

表5.2.15砌体极限强度(MPa)

0.6+0.02h;h>40cm时,c=1.2+0.005h,当c大于1.7时,取1.7

5.2.16砌体的抗压弹性模量采用10~15GPa。砌体的抗剪弹性模量宜采用抗压弹性 模量的0.4倍

5.2.16砌体的抗压弹性模量采用10~15GPa。砌体的抗剪弹性模量宜采用抗压弹性 模量的0.4倍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

6.1.1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应按表6.1.1的规定分类

.1.1隧道结构上的荷

主要荷载:编号11、12、14为附加荷载:编号13、15

6.1.2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埋置深度、支护条件、施工方法、相邻 遂道间距等因素确定围岩压力,可按释放荷载或松散荷载计算。在施工和实地量测中发 现与实际不符时,应及时修正

6.1.3在隧道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应按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分别 进行组合,并按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

1计算明洞顶回填土压力,有落石危害需验算冲击力时,可只计洞顶实际填土重 力和落石冲击力的影响,不计塌方堆积土石重力。 2明洞上方与公路立交时,应考虑公路车辆荷载。公路车辆荷载计算应按现行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的有关规定执行。 3明洞上方与铁路立交时,应考虑列车活载。列车活载应按铁路标准活载的有关 规定计算

6.2.1隧道结构自重可按结构设计尺寸及材料标准重度计算,结构附加恒载应按实 际情况计算

荷载6.3可变荷载6.3.1明洞上公路车辆荷载及其所产生的冲击力、土压力应按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有关规定计算6.3.2明洞上立交铁路列车活载及其所产生的冲击力、土压力应按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的有关规定计算。6.3.3变形受约束的结构,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6.3.4寒冷地区隧道冻胀力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围岩冬季含水率、冻结深度及排水条件等确定6.3. 5施工荷载应根据施工阶段1方施工条件确定。6.4偶然荷载6.4.1有落石危害需验算冲击力时通过现场调查或有关计算验证。6.4.2地震荷载应按本规范第16及附录K确定35

7.1.2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洞外相关工程及施工条件,结合环境保护、 营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7.1.3 应结合洞口地形、洞口防护和路基排水,设置排水系统。 7.1.4洞门结构应能防止洞口边仰坡的碎落、滚石、塌物等掉落路面。 7.1.5 易产生积雪的洞口,宜考虑防止积雪危害的措施。 7.1.6 洞口及洞门设计宜考虑便于检查和维护的条件 7.1.7洞口及洞门设计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7.2.1洞口位置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设于山体稳定、地质条件较好的位置。 2 隧道轴线宜与地形等高线呈大角度相交 3 跨沟或沿沟进洞时,应考虑水文情况,结合防护工程、防排水工程,综合分析 确定。 4 缓坡地段进洞时,应结合隧道进洞条件、洞外路堑设置条件、边仰坡防护、排 水、施工和占用耕地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7.2.2洞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减少洞口边坡及仰坡开挖,避免形成高 面的扰动。

2洞口边坡、仰坡根据情况采取放坡、喷锚、设置支挡结构物、接长明洞等措 进行防护,宜采用绿化护坡 3受暴雨、洪水、泥石流影响时,应设置防洪设施。 4 位于陡崖下的洞口,应清除危石,不宜切削山坡,宜接长明洞。 附近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设物与洞口相互影响时,应采取防范措施

GB/T 227-91 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方法7.3.1洞门形式应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 7.3.2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

7.3.2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

7.3.3端墙式洞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洞门端墙和翼墙应具有抵抗来自仰坡、边坡土压力的能力,应按挡土墙结构进 行设计。洞门墙墙身最小厚度不应小于0.5m,翼墙墙身厚度不应小于0.3m。 2洞顶仰坡与洞顶回填顶面的交线至洞门端墙墙背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洞 顶排水沟沟底至拱顶衬砌外缘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0m;洞门端墙墙顶应高出墙背回 真面0.5m。 3洞门端墙应根据需要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泄水孔。 4 洞门端墙基础应置于稳固地基上,并埋入地面下一定深度。嵌人岩石地基的深 不应小于0.2m;埋入土质地基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基底埋置深度应大于靠墙设置 的各种沟、槽底的埋置深度。地基为冻胀土层时,基底高程应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不小 于0.25m。 5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时,应进行加固处理。 6洞门结构设计应满足抗震要求

QJLSW 0158S-2015 吉林省参威人参产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参鹿鞭片(压片糖果)7.3.4明洞式洞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洞口段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 洞口段衬砌应伸出原山坡坡面或设计回填坡面不小于500mm。 3 洞口段衬砌端面可呈直削、削竹、倒削竹或喇叭形 4 采用削竹式洞门时,削竹面仰斜坡率应陡于或等于原山坡坡率或设计回填坡面 坡率。 5设计回填坡面宜按自然山坡坡度回填。采用土石回填时,坡率不宜陡于1:1 表面宜植草覆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