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11-2018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pdf

T∕CAGHP 011-2018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707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GHP 011-2018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pdf

5.1.1崩塌地质调查对象应包括危岩、陡崖和崩塌堆积体调查。 5.1.2崩塌调查范围应包括陡崖和相邻的地段,坡顶应达到陡崖岩体卸荷带之外的稳定区域,坡底 应达到崩塌堆积区外及崩塌堆积体可能转化为滑坡或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外。如存在对危岩起控制 作用的区域性结构面时,可扩大调查范围或进行专题地质调查。 5.1.3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在勘探工程实施之前进行。 5.1.4地质测绘与调查精度、工作量及工作方法应根据勘查阶段以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地 贡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见附录B

T/CAGHP011—2018

5.2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

5.2.1应搜集已有地形图、遥感图像、地震、气象、水文、植被、人类工程活动资料及崩塌史料,了解 前人工作程度,并访问调查和踏勘。 5.2.2崩塌区坐标系统宜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对联测 困难的山区也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和假设高程。 5.2.3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崩塌勘查野外工作的测绘精度在初勘阶段不宜小于1:1000TCCPITCSC 057-2020 培训师职业能力要求,详勘阶段不宜小于1:500, 其中复杂场地勘查宜取较大值。危岩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宜能够清 楚表达危岩的形态特征、结构面特征等。危岩的剖面测绘比例尺不宜小于1:200。 b 图上观测点,在初步勘查阶段,每10cm×10cm范围不少于1个;在详细勘查阶段,每 10cm×10cm范围不少于3个。每个危岩及主控裂隙的观测点不少于2个。观测点经分 类编号后,标注在工作图上,并详细记录。对重要观测点用油漆或木桩在实地标识。 c) 重要观测点的定位采用仪器测量,一般观测点采用半仪器定位。 5.2.4 崩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调查崩塌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了解与 崩塌有关的地质环境。 b) 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调查崩塌所处陡崖(带)岩性、结构面产状、力学属性、延展及贯 穿情况、闭合程度、深度、宽度、间距、充填物、充水情况、结构面或软弱层及其与斜坡临空面 的空间组合关系,陡崖卸荷带范围及特征,基座地层岩性、风化剥蚀情况、岩腔与洞穴状况、 变形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按附录A表A.1调查)。同一区域,陡崖地质环境条件变化 天时,应进行分段调查评价。 对危岩,应调查下列内容,并进行拍照,勾绘侧立面、正立面素描图(按附录A表A.2 调查); 1)危岩位置、形态、规模、分布高程; 2) 危岩、基座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及其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 3) 危岩及周边裂隙充水条件、高度及特征,泉水出露,湿地分布,落水洞情况等; 4) 危岩变形发育史及崩塌影响范围。 卸荷裂隙按附录A表A.3进行专门的调查,并编号,标注在图上。调查裂原的性质、儿何 特征、充填物特性、充水条件及高度;对裂隙进行分带统计,划出卸荷带范围。 e) 土质崩塌地区调查土体组成和结构、垂直节理、古土壤层、落水洞的分布及稳定坡角,并进 行裂隙分带统计,划出可能崩塌的范围。 f 对崩塌堆积体,调查下列内容: 1) 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 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运动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 路线和运动距离; 3) 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崩塌堆 积体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 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 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条件,变形情况(按附录A表A.4调查)。 g)调查崩塌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按附录A表A.5调查)。 5.2.5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成果包括野外测绘实际材料图、野外地质草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各类 观测点的记录卡片、立面图、地质照片集等

5.3.1崩塌勘探应满足确定危岩形态,评价危岩、陡崖及崩塌堆积体稳定性,布设治理工程的要求。 崩堆积体的勘探参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执行。 5.3.2崩塌勘探可采用槽探、钻探或物探等勘探方法。物探方法宜采用孔内弹性波、井下电视、孔 间TC物探、高密度电法或地质雷达测试等手段;对土质崩塌,必要时可采用坑探或并探;对地质环 镜特别复杂、危害大的崩塌,必要时可布置探工程。勘查方法应根据勘查阶段及地质环境复杂程 度等确定。当选用钻探和物探时,除孔内物探工作外,宜先地面物探后钻探。 5.3.3卸荷带特征、控制性裂隙分布及充填情况勘探宜采用槽探或物探;软弱基座分布范围勘探宜 采用槽探和井探;当可能采取支撑方式时,在危岩软弱基座处布置钻孔或浅井;控制性结构面深部的 特征勘探应采用水平或倾斜钻孔

5.3.4崩塌勘探线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初步勘查阶段主要布置控制性勘探线;详细查阶段控制性勘探线与一般勘探线相结合 取样及现场测试应布置在控制性勘探线上。 对陡崖初勘阶段勘探线间距不应大于200m,且每个陡崖至少有1条勘探线;详勘阶段勘 探线间距不应该大于100m,且每个崖至少有2条勘探线。 c 危岩均应布设勘探线,对大型以上的危岩和有重要保护对象的中小型危岩,布置控制性勘 探线;对其他危岩,布置一般勘探线。 d 控制性勘探线沿危岩可能崩塌方向布置,从危岩后缘稳定区域一定范围到崩塌可能影响范 围,且尽量通过危岩的重心。 e) 一般勘探线布设在危岩的代表性部位,尽量通过其重心,勘探线长度以能准确反映危岩形 态、母岩及基座特征为原则。 f 变形强烈带应有剖面控制。

5.3.5崩塌勘探点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8) 危岩后缘、临空面及软弱基座等部位均有勘探点。 b) 危岩厚度较大时,在被裂缝切割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岩体上布置1个垂直钻孔控制危岩、软 弱夹层及基座。 C 当危岩形态在竖向接近板状时,在危岩的临空面布置水平或倾斜钻孔勘探控制危岩的控制 性结构面;水平或倾斜钻孔位置从危岩底面起算的高度不宜低于危岩高度的1/2。 d) 能满足对危岩、母岩、基座取样需要。 e) 对地质环境特别复杂、危害大、常规勘探方法不能查明其特征的危岩,在控制勘探线下部危 岩底部布设1条平硼,探查危岩底部控制面。 对土质崩塌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性钻孔或探井穿透可能崩滑控制面。

T/CAGHP0112018

3.6崩塌勘探工作布置时,每条控制性勘探线的勘探点不应少于1个;物探、槽探、井探工作量应 据地面测绘遗留问题和地表采样需要确定。特定条件下,勘探孔可采用斜孔、水平孔。 3.7崩塌勘探深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初步勘查阶段控制性钻孔深度的确定以探明危岩深部崩滑面或潜在崩滑面为原则、 b) 详细勘查阶段控制性钻孔深度的确定以探明危岩基座和周边岩土体作为工程持力岩体地 质情况为原则,其中,水平(倾斜)钻孔以探明锚固段地质情况为原则,垂直钻孔以探明桩、 键、支撑墙(柱)持力层地质情况为原则,且进人相应地层不应小于5m。危岩底部有空洞或 采空区时,控制性勘探孔穿过空洞或采空区进人稳定基岩的深度不少于3m。 C) 一般勘探孔穿过最底层危岩崩滑面(带),进人稳定岩土体(危岩基座)的深度不少于3m,水 平(倾斜)钻孔穿过危岩后缘裂缝(或卸荷带)进人稳定岩体的深度不少于3m。 平碉穿过最底层崩滑带进人稳定岩土层。 3.8 崩塌勘查取样应符合《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规定并满足下列 求: a) 试验样品在母岩及治理工程可能涉及范围内采集。当结构面中充填土质时,采集土样。 优先在探槽、探井或探洞中采集原状试样;钻孔中尽可能采集土层、软弱夹层原状试样

6.1.1崩塌勘查中的测试应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及其他有关规程的规定。 6.1.2崩塌勘查中的测试宜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相配合。 6.1.3崩塌勘查中的测试对象为软弱夹层、破碎带或结构面,母岩和基座岩体,地下水和地表水。 6.1.4崩塌勘查中的测试项目应包括岩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软弱夹层或结构面充填土的颗粒 级配、物质成分试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试验;力学性质试验应包括 母岩及基座岩土抗压试验与变形试验;对受抗拉强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还应包括母岩岩石抗拉试 验;对受抗剪强度控制的坠落式危岩及滑移式危岩,还应包括母岩和基座岩土抗剪试验;必要时应进 行结构面现场抗剪试验

5.2.1崩塌勘查期间应注意观测和分析崩塌的地下水动态和裂隙水头压力。土质崩塌地区及裂隙 贯通性不清楚的地段,当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钻孔注水试验或试坑渗水试验。 6.2.2进行抗剪试验的土样含水状态应与崩塌区内土体的含水状态一致。对粉土和粉质黏土,抗 剪试验方法宜选择快剪或不排水剪、固结快剪或三轴固结不排水剪。 6.2.3岩十水室内试验工作量宜符合表6的要求

T/CAGHP 011—2018表6室内试验单项试验数量母岩、基座的岩土层的抗地质环境母岩、软弱夹层、基座的母岩、软弱夹层、基座的压强度、抗拉强度、变形基座的耐崩解复杂程度岩土层的物理性质(组)岩土层的抗剪强度(组)试验(组)试验(组)复杂>5>9>53较复杂3~46~83~42简单1~23~51~2注1:不同性质的岩土层均宜有试样。注2:初步勘查在该表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表中地质环境简单区试验数量的最小值。注3:当母岩、软弱夹层、基座岩性不同时,分岩性取表中数值、6.3测试结果统计6.3.1岩土性质指标测试值应根据概率理论进行统计。统计前应根据岩土的性质差异划分不同的统计单元,并根据采样方法、测试方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做出评价。6.3.2每一个测试值均应参与统计,当统计的变异性系数大于0.3时,应分析原因,并删除异常值。6.3.3岩土性质指标测试值统计结果应包括范围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其计算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样品只有1个,参考当地经验值;样品数多于1个但少于统计所需个数,取算术平均值。6.3.4室内抗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成果可按图解法及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整理6.4岩土体性质指标6.4.1崩塌勘查应根据现场测试及室内试验资料提供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设计需要的岩土体性质指标值。6. 4. 2当无试验资料时,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取当地的经验值或参照附录C确定。6.4.3土的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各种物理性指标和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6.4.4岩体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可根据岩体完整程度由岩石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乘以表7中的折减系数确定。6.4.5当岩体完整、较完整时,岩体抗拉强度可根据结构面产状和岩体完整性由岩石抗拉强度折减确定。当结构面不起控制作用时,折减系数可按表7选取。6.4.6岩体的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可由岩石的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乘以表7中的折减系数确定;岩石泊松比可视为岩体泊松比。表7岩体性质指标折减系数表岩体完整程度内摩擦角/(°)黏聚力/kPa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N/m)抗拉强度/MPa完整0. 90~0. 950. 400. 80.5较完整0. 85~0.900. 300. 70. 4较破碎0. 80~0.850.200. 69

6.4.7当无试验资料时,岩石与锚固体的黏结强度可按附录D确定。土体与锚固体的黏结强度可 按地方经验确定。 6.4.8岩土地基承载力可根据勘查试验成果结合地区经验确定

定性差的危岩应进行监测。 7.1.2崩塌勘查设计书应包含监测设计内容,监测设计应针对危岩的变形情况及对危岩扰动大的 勘探工程(如平、竖井、钻孔)的具体情况进行。 7.1.3、崩塌勘查期间的监测宜根据勘查平面图在现场踏勘基础上确定监测范围,布设监测工作量, 并根据批准工作量及方法开展工作,编制的监测成果及图表提供勘查使用。 7.1.4崩塌勘查期间的监测应以变形(位移)监测为主。变形监测手段应采取巡视检查为主,变形 明显时可采用仪器监测;对手变形明显且速率较大的大型危岩,可结合勘查施工,对裂缝开展监测。 7.1.5崩塌勘查期间,监测发现危岩变形加剧时,应及时向勘查施工人员及业主报告;达到临灾预 警值时,应发出预警警报

1崩塌监测线应尽量与勘查纵剖面一致。天型危岩地表位移监测线宜为3条;中型危岩! 宜为2条;小型危岩监测线可为1条;每条监测线的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 2崩塌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2.1崩塌监测线应尽量与勘查纵剖面一致。天型危岩地表位移监测线宜为3条;中型危岩监测

a) 监测点重点布设于主控结构面或其他变形敏感位置。 b) 地表位移监测点重点布设于危岩项部,布点困难时布设于临空面中下部。 c) 裂缝监测点视主控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布设。 d) 崩塌堆积体地形较陡区及已产生变形的区域。 7.2.3 位移观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危岩以外的稳定地质体上,并构成可以进行稳定性监测的简单网 型;基准点还应满足对变形点进行位移监测的各种观测条件。 7.2.4位移监测点应尽量布置在与主崩方向重合的纵剖面上

7.3.1危岩监测内容应包括位移(水平、垂直)、裂缝充水情况。 7.3.2对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危岩,应进行系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崩 塌可能的运动方向及路径、规模、造成的损失范围、威胁的人群及财产做出预判,提出危险性预警。 7.3.3危岩的巡视监测应对地表裂缝等各种变形迹象进行巡视检查、拍照和记录

7.3.1危岩监测内容应包括位移(水平、垂直)、裂缝充水情况。 7.3.2对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危岩,应进行系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的时间、崩 塌可能的运动方向及路径、规模、造成的损失范围、威胁的人群及财产做出预判,提出危险性预警。 7.3.3危岩的巡视监测应对地表裂缝等各种变形迹象进行巡视检查、拍照和记录

崩塌勘查期间的监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绝对位移监测为24h/次,变形速率增大或出现异常变化时,为2h/次 b) 裂缝变化监测为12h/次。 c) 人工巡视检查为6h/次,发现异常应随时加密巡查。 10

崩塌勘查期间的监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绝对位移监测为24h/次,变形速率增大或出现异常变化时,为2h/次。 b) 裂缝变化监测为12h/次。 人工巡视检查为6h/次,发现异常应随时加密巡查。

8.1.1崩塌评价应包括危岩稳定性评价和崩塌影响范围分析。崩塌稳定性评价的对象应包括陡 崖、危岩和既有崩塌堆积体。 8.1.2陡崖(带)稳定性可根据陡崖形态、结构面组合、岩体结构特征、变形特征等进行地质类比和 赤平投影分析定性评价。危岩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应同时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8.1.3在进行危岩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危岩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危岩破坏模式及已有变形破 坏迹象,采用地质类比法对危岩稳定性做出定性判断。 8.1.4危岩稳定性评价应给出危岩在设计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和稳定状态。 8.1.5危岩稳定状态应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按一般工况危岩稳定系数判断危岩 稳定状态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危岩稳定状态划分

表9危岩稳定安全系数

注2:防治工程等级为特级时的安全系数应进行专门论证

8.1.7危岩稳定状态应根据定性分析和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综合判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8.1.8当危岩破坏模式难以确定时,对危岩的各种可能破坏模式均应进行稳定性计算,并进行稳定 状态判断。 8.1.9崩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评价时,应考虑上方崩塌冲击或加载的作用, 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湿石流转化的冬性和可能性

T/CAGHP0112018

T/CAGHP011—2018

震力。 8.2.2危岩稳定性计算视所采用的工况,可分为天然工况(工况1)、暴雨(融雪)工况(工况2),地震 烈度为6度及以上时,尚应考虑地震工况(工况3)。其中所采用的暴雨强度应是重现期为20a的暴 雨强度

8.2.3危岩稳定性计算中各工况考虑的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a)工况1,基本荷载:危岩自重十工程荷载。 b 工况2,基本荷载十暴雨(融雪)引起的裂隙水压力。 c) 工况3,基本荷载十暴雨(融雪)引起的裂隙水压力十地震力。 8.2.4 考虑降雨(融雪)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时,除应计算暴雨(融雪)时裂隙水压力外,还应分析降 雨(融雪)引起的土体物质的迁移及上覆土体的自重应力增加。 8.2.5危岩稳定性计算剖面应沿危岩失稳的最不利方向并通过其危岩重心。当危岩稳定性计算 面未通过危岩重心且危岩断面尺寸变化较大时,危岩稳定性计算应按空间问题进行计算。 8.2.6地需荷裁采用的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取值参见表10

表10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取值表

7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及以上,且位于地震 十人水平向地震荷载和竖向地震荷载。 2.8地震荷载可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Q=aw.G.a Qy=Q/3

式中: Q 危岩的水平地震荷载,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Qv 危岩的竖向地震荷载,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α 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即:α=α专/g; αi 基本地震加速度; 折减系数,取0.25; G 危岩的重量(含地面荷载),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危岩地震放大效应系数,低位危岩取1.0,中位危岩取1.5,高位危岩取2,特高位危岩取3。 2.9危岩稳定性可根据破坏模式按附录E进行计算。

8.3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

8.3.1崩塌评价应给出崩塌体运动途经区域和危岩运动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划定危表 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险情的分析与预测

3.1崩塌评价应给出崩塌体运动途经区域和危岩运动可能到达的最天范围,划定危岩崩塌 成的灾害范围,进行险情的分析与预测。 3.2崩塌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确定应采用崩塌历史调查法和崩塌运动学分析法计算确定,必

可采用现场落石试验法确定。

用现场落石试验法确定

8.3.3崩塌历史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崩塌堆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崩落物的边界及不同位置崩塌堆积物的厚度、大小。 b) 崩塌堆积物的岩性、磨圆度、风化程度、溶蚀程度以及新老崩塌物的位置关系。 崩塌体运动过程中遗留在地表的撞击等运动痕迹。 d) 崩塌堆积物周边环境特征。 危岩下方斜坡的人工改造情况。

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8.3.6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应分析崩塌体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地形、坡度、分布, 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积,并分析在不同堆积条件下,崩塌体越过堆积场地向 下运移的可能性及最终堆积场地。分析时应考虑崩塌体解体对危害范围的影响。 8.3.7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应进行危岩崩塌后对崩坡积体的冲击力和加载计算并分析 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如滑坡、泥石流、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 析与预测。 8.3.8危岩崩塌后的最大冲击力计算按附录G进行

9.1勘查成果包括成果报告、图件和表格

9.1.1崩塌勘查报告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地质环境、崩塌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

前言,包括任务由来、崩塌可能造成的危险性及损失情况、勘查目的与任务、规划概况、勘查 工作概况、前人研究程度、执行的技术标准、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勘查质量评述。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包括位置与交通状况、气象、水文(包括水位变动)、社会经济概况。 勘查区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水文地质特征。 陡崖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卸荷带及分离面特征、基座特征、近期变形破坏 特征;稳定性定性评价。 危岩特征,包括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危岩类型;危岩稳定性的定性分 析、稳定性计算、稳定性综合评价,其中计算部分包括试验数据的分析统计、计算原理与方 法、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工况的确定、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监测成果分析。 危岩防治工程建议,包括变形破坏发展趋势与危险性分析、防治工程设计参数、防治工程方 案建议。 危岩治理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9.1.2崩塌勘查报告应有下列附图附件

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包括卸荷带、凹岩腔分布范围)(比例尺为1:500~1:1000); 查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1:500)

崩塌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包括卸荷带、凹岩腔分布范围)(比例尺为1:500~1:10 崩塌勘查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1:500)

危岩立面图(比例尺为1:100~1:200)(必要时作立体图); 危岩基本要素特征表(格式见附录A表A.2); 危岩区裂隙统计图(极点图或带倾角的裂隙倾向玫瑰图); 钻孔地质柱状图(比例尺为1:501:100); 探槽、探井、平碉展示图(比例尺为1:50~1:200); 测试成果报告; 勘查期间的监测成果报告; 崩塌地质调查表(格式见附录A表A.1); 卸荷裂隙调查表(格式见附录A表A.3); 孤石调查表(格式见附录A表A.4); 各种计算成果; 有代表性的与崩塌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危岩照片等。 9.1.3勘查成果报告应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

T/CAGHP 011—2018附录A(资料性附录)调查表表 A.1崩塌地质调查表名称省(市、区)市(县、区)乡编号地理位置村组(小地名)口倾倒口岩质X:崖顶高程/m崩塌口滑移崩塌口碎块石坐标/mY.崖底高程/m类型口坠落性质口土质口复合口岩土质经度:纬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口陡崖口陡坡口孔隙水口潜水口裂隙水口承压水口缓坡口平台口岩溶水口上层滞水坡体结构风化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口岩质口顺向口反向口切向口土质地口特殊结构斜坡口全风化口中等风化质口微风化口未风化崩环软弱地层情况时代岩性产状塌境基座风化剥蚀情况口全风化口中等风化口微风化口未风化环特征岩腔及洞穴境变形情况岩体结构产状力学属性贯通情况张开/闭合情况间距充填物充水情况面性状结构面卸荷带特征降雨量/mm水文坡体植被发育情况自然地理年均日最大时最大洪水位/m枯水位/m口裸露口灌木环境口乔木口其他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崩塌类型崩塌规模崩塌方向崩塌崩塌原因崩塌途径岩块直径堆积场所塌最远距离历崩塌前迹象史损失程度15

T/CAGHP011—2018表A.1崩塌地质调查表(续)陡崖总体形态特征高度/m宽度/m厚度/m面积/m体积/m坡度/(°)主崩方向/(“)稳定性陡崖(体)基本特征危岩特征分布位置危岩形态分布高程/m规模(宽×高×厚)/mXmXm危岩体积/m崩塌基本特危岩岩性产状基座岩性主崩方向/(°)崩塌方式运动距离/m稳定性征口极度发育节理口外倾结构面口风化剥蚀口软弱基座口风化口融冻崩自然因素口胀缩口孔隙水压力升高口洪水冲口地震口植物根劳口临空卸荷成因口地震口溶蚀分析人类工程活动(人工切坡、矿山开采情况、采空区等)可能引起的类型规模影响次生灾害类型范围崩塌危险区范围威胁对象(人数、财产)崩塌源崩塌方式发生时间位置高程规模岩性崩塌堆积体分布范围分布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结构密实度架空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崩塌体运移斜坡崩娟堆积形态地形坡角/()岩性起伏差粗糙度运动路线运动距离/m崩堆积床水文地质情况体形态地形坡角/特坡体结构岩性产状裂隙充水状态分布情况补给情况径流情况排泄情况征()堆积体稳定性初步评价在危岩再次崩塌条件下稳定性评价堆积体在暴雨作用下向泥石流、滑坡等转化的可能性评价防治措施建议16

T/CAGHP 011—2018表 A. 1崩塌地质调查表(续)危岩总体照片崩塌堆积体照片塌平面示意图调查单位:调查人:检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17

T/CAGHP011—2018表//()xuxw/危位瑞号瑞态石径危形绪平18

T/CAGHP011—2018表A.3节理裂隙调查表位置X:Y:节理裂晾编号分布高程/m裂隙类型两侧岩性性质两侧岩层产状条数及间距产状延伸长度/m几何特征裂隙宽度/mm连通性起伏待征颜色厚度/mm成分充填物特性蚀变特征风化情况胶结程度密实程度可能充水条件示意图照片调查单位:调查人:审核人:调查时间;年月日19

T/CAGHP011—2018体日月年表分高20

T/CAGHP 011—2018表A.5崩塌影响区实物指标调查表陡崖或危岩名称地理位置区乡(镇)村组陡崖或危岩编号坐标X:Y:影响区边界及面积耕地hm水塘hm户数农业户数人数土地调查林地hm,宅基地hm"人数非农业户数人数供水管道(线)m管(道)砖混砖混(条石)预制盖间m线污水管道(线)m结构砖混(条石)预瓦盖间m天然气管(线)m房屋砖木结构间m9m以上圆电杆m住宅土木结构间m电力方电杆(含9m以下圆电杆)m简易结构间线路室外照明电线m地坝m动力电线m省(县)道m水泥井眼水泥水井乡道m机井路面眼道路村级路m果树棵树木碎石乡道m杂树棵路面村级路m混凝土砌m水集其他基础设施石砌m(学校等)水塘口序号户主姓名人数备注序号户主姓名人数备注调查单位:调查人:审核人:调查时间:年月日21

T/CAGHP0112018

GB/T 37861-2019 电子电气产品中卤素含量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崩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表B.1崩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表

T/CAGHP011—2018(规范性附录)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C. 1无试验资料时,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根据结构面结合强度参照表C.1确定。表 C.1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结构面类型结构面结合程度内摩擦角g/()黏聚力c/kPa1结合良好>35>130硬性结构面2结合一般35~27130~903结合差27~1890~50结合很差18~1250~20软弱结构面5结合极差(泥化层)<12<20注1:除结合极差外,结构面两壁岩性为极软岩、软岩时取表中较低值。注2:取值时应考虑结构面的贯通程度。注3:结构面浸水时取表中较低值。注4:表中数值已考虑结构面的时间效应。注5:本表未考虑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他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C.2结构面的结合程度可参照表C.2选用。表 C. 2结构面的结合程度结合程度结构面特征结合好张开度小于1mm,胶结良好,无充填;张开度1~3mm,硅质或铁质胶结结合一般张开度小于1mm,钙质胶结;张开度大于3mm,表面粗糙,钙质胶结结合差张开度1~3mm,表面平直,无胶结;张开度大于3mm,岩屑充填或岩屑夹泥质充填结合很差、结合表面平直光滑,无胶结;泥质充填或泥夹岩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于起伏差;分布连续的泥化极差(泥化层)夹层;未胶结的或强风化的小型断层破碎带23

表D.1岩石与锚固体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

影),单位为米(m)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完全分离的倾倒式危岩倾倒稳定性可按式(E.9)计算

T/CAGHP011—2018表F.2岩块滚动摩擦系数坡面特征滚动摩擦系数光滑岩面、混凝土表面0.30~0.60软岩面、强风化硬岩面0.40~0.60块石堆积坡面0.55~0.70密实碎石堆积坡面、硬土坡面、植被(灌木丛为主)发育0.55~0.85密实碎石堆积坡面、硬土坡面、植被不发育或少量杂草0.50~0.75松散碎石坡面、软土坡面、植被(灌木丛为主)发育0.50~0.85软土坡面、植被不发育或少量杂草0.50~0.8532

(规范性附录) 危岩崩塌后的冲击力计算

GB 50319-2013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m(e,V.)" V.=Vo+gt + +

式中: 危岩崩塌后的最大冲击力,单位为牛(N); 受冲击体的弹性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米(N/m); 受冲击体的泊松比; 门 危岩的半径,单位为米(m); m1 危岩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e 危岩法向回弹系数,由表F.1确定; V. 危岩碰撞坡面的法向入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危岩脱离母岩后沿y轴的初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 危岩系坠落时间,单位为秒(s),由坠落初速度及具体地形按自由落体的公式试算得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