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476-2019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pdf

JGJ 476-2019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6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706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GJ 476-2019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pdf

设置在地下结构底板下部或地下工程外部的碎石或砾 积,积聚和疏排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水位升高且具有倒滤功 设施。

2. 2. 1 作用和作用效应

准值;pw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值;Qi桩身第i断面处轴力;S抗浮板面积上的浮力标准值总和:Ski验算单元面积上的浮力标准值总和;Sk验算单元面积上排水限压、隔水控压和泄水降压后的浮力标准值总和:Wmax计算最大裂缝宽度;Wlim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定;Yw水的重度;Oc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正截面法向应力;Esi桩身第;断面处的钢筋应变;第断面处应变平均值;E;2.2.2抗力和材料性能钢筋弹性模量;桩身第i断面处材料弹性模量;土体与地下结构外墙面间摩擦系数;f rbk锚固体与岩层间粘结强度标准值;ftk住房城锥体破裂面岩土体平均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混凝土、砂浆体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n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的粘结强度设计值;fy钢绞线、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G建筑结构自重、附加物自重、抗浮结构及构件抗力设计值总和;Gk上部抗浮荷载标准值总和;Gt增加的压重标准值;Ge注浆量;Go抗浮板自重及其上填料自重标准值;5

QKYS 0001S-2013 昆明市官渡区裕陞冷冻食品厂 速冻调制畜肉a、b 锚杆布置的纵向、横向间距; d 锚杆锚固体设计直径、抗浮桩设计 直径; H 锚杆总长度、管桩顶填芯混凝土高度、 含水层厚度; hm 圆锥形破坏体高度; L 试段长度; Lf 锚杆构造段长度 la 锚固长度; Im 锚固体长度; l 第i土层中锚固体有效锚固长度、第i 层士内的桩长; 一影响半径; R 一按锚杆间距简化为圆锥体的计算半径; 钻孔半径; 管桩内孔圆周长; 桩身周长; ui 桩群与桩间王组成的实体外围周长。 αp、αs 桩端、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 S 经验系数; i 测试断面顺序号。

儿仔 发东柱皮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使用功能要求及抗浮失效可能造成的对正常 使用影响程度或危害程度等划分为三个设计等级,并按表3.0.1 确定。

表3.0.1建筑抗浮工程设计等级

3.0.2建筑工程施工期和使用期的稳定状态应根据地下结构形 式及埋置深度、结构荷载分布、抗浮设计等级、抗浮设防水位等 条件,按最不利组合工况确定。抗浮不稳定时,应根据影响稳定 状态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抗浮措施,

3.0.3建筑工程抗浮稳定性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G 建筑结构自重、附加物自重、抗浮结构及构件抗力 设计值总和(kN); Nw.k 浮力设计值(kN); Kw 7 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按表3.0.3确定

式中:G一 建筑结构自重、附加物自重、抗浮结构及构件抗力 设计值总和(kN);

表3.0.3建筑工程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3.0.4建筑工程应满足抗浮稳定标准要求。抗浮结构和构件的 承载力、变形及抗浮设施有效性应符合抗浮性能及结构设计要 求,抗浮构件及设施的耐久性年限不应少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使 用年限。 ?

3.0.5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满足抗浮工程设计与施工需要。

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乙级及场地岩土 工程勘察文件不满足抗浮设计和施工要求时,应进行专项勘察。 3.0.6X抗浮设防水位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抗浮设计等级、场 地历史最高水位和长期水位观测资料、勘察报告建议、水位预测 咨询成果和工程经验综合分析后,按施工期和使用期分别确定。

3.0.7抗浮工程设计内容应

3.0.7抗浮工程设计内容) 稳定性验算、抗浮措施选

择、抗浮构件计算或验算、耐久性设计和构造设计,以及抗浮构 件性能试验、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和监测与维护等要求。

3.0.8抗浮结构及构件应按下列两类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1达到最大承载能力、锚固系统失效、整体及局部失稳破 环、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变形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达到正常使用所规定的变形限值,或达到耐久性要求某 项限值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符合下列规定: 1抗浮稳定性验算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 的基本组合,其分项系数为1.0。 2计算抗浮结构及构件内力,确定构件长度和直径、地下 结构底板厚度和配筋及验算材料强度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相应的分项系数为.35。 3按单个抗浮构件承载力确定构件数量时,传至地下结构 底板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作用的标准组 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单个抗浮构件承载力特征值。 4计算地下结构底板和抗浮结构及构件变形时,作用效应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并应符合下式规定: XSC (3. 0.9) 式中:Sd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变形)设计值; C一设计对变形规定的相应限值,可按相关结构设计标 准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采用。 5当需要验算抗浮构件、地下结构底板的裂缝宽度时,作 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分项系数 为1.0。 3.1.10抗浮结构及构件设计应进行下列计算和验算: 1抗浮构件的受拉承载力、抗拔承载力及筋材受拉承载力 计算; 2抗浮结构及构件的整体稳定性验算; 3有变形、裂缝控制要求的地下结构底板和抗浮构件的变 形、裂缝验算; 4地下结构底板的受冲切、受弯、受剪及局部受压承载力 验算; 5抗浮构件受压工况的受压承载力验算。 3.0.11抗浮工程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地 下结构底板形式及组合形式、场地环境条件和抗浮设计文件要求 等选择施工工艺,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3.0.12地下结构施工不得对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的性能 造成损害。 3.0.13抗浮工程应作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分项工程进行施工 质量检验和验收。 3.0.14抗浮设计等级为乙级及以上、采取控制地下水水位及其 联合方法的抗浮工程应进行水位和抗浮稳定性状态监测;抗浮设 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应进行抗浮结构及构件的内力和变形状态 监测。

3.0.15未经技术鉴定和设计许可,不得改变抗浮结构、构件及

不满足抗浮稳定要求时应进行抗浮治理。 1 工程整体或局部出现上浮位移、隆起变形; 地下结构底板发生隆起变形和开裂; 3 使用条件或功能变化削减抗浮力; 4 遭遇灾害或发生影响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性能 事故。 3. 0. 17 7抗浮工程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或新材料时,应 通过试验或专项研究验证其安全性。

4.1.1抗浮工程勘察可与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结合开展,抗浮设 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乙级工程应进行 专项勘察。

4.1.3抗浮工程勘察应采用针对性的技

质及环境特征,分析和评价岩土体的渗透性、地不水动态变化规 律及其对工程抗浮安全性的影响,提供抗浮设防水位建议值及抗 浮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参数。

表4.1.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

复杂程度 水文地质特征 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类型单一; 含水层岩性单一、厚度和层面坡度变化小且稳定; 简单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明确;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明确 4.1.5 地下水类型和岩体的渗透性等级可按本标准附录A 确定。 4.1.6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工作坏境类别可按本标准附 录B确定。 4.1.7既有工程的抗浮安全性鉴定应依据场地条件,已有工程 资料、鉴定范围及要求,以结构单元为对象进行验证勘探、抽样 4.2勘 察Y 4.2.1 抗浮工程勘察的水文地质调查与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搜集包括下列内容的资料: 场地及其附近区域的气象和水文条件; 2 场地及其邻近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与水文地质环境等; 3)地下水的类型与赋存状态,地下水水位及其季节和历 年变化情况等; 4)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以及与地表水的连 通关系等; 5)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变化、水质等影响情况。 2测绘观测线和测绘点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沿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垂直和平行河谷的方向; 2)垂直地层、主要构造线的走向,沿埋藏条件复杂的含 水层、含水带的走向;

4.1.5地下水类型和岩土体的渗透性等级可按本标准附录A 确定。 4.1.6 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工作环境类别可按本标准附 录B确定。

3)穿越地下水露头较多的地带; 4)地表水系、破碎带、含水层与隔水层或不同地貌单元 分界部位等。 3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 乙级工程宜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抽水试验。 .2.2抗浮工程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山间河谷、冲积阶地和冲洪积平原地区应与地下水流 向或地貌界线垂直; 2)冲洪积扇区应与扇轴或地下水流向垂直,滨海沉积区 应与水岸线或地下水流向垂直; 3)应沿断层或裂隙溶蚀洼地、串珠漏斗等发育带及可 溶岩与非可溶岩交界带的方向。 2勘探点间距宜符合表4.2.2的规定,且同一水文地质单 儿不应少于3个点。

表4.2.2勘探点间距

3勘探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深度应大于拟选用锚固构件设计长度的1.2倍; 2)多层含水层应深至预计锚固构件底端以下含水层不少 于3m,承压水层进入深度不应少于2m; 3)当需利用勘探孔进行抽水试验时,探深度应深至含 水层不少于5m。 4勘探过程中应对水位、冲洗液消耗量、漏水位置、自流 水水头和流量、孔壁珊塌、涌砂、岩性变层位置、含水层构造和 溶洞起止位置等进行观测和记录

4.2.3抗浮工程勘察的水文地质参数试验包括抽水试验、注水

试验、压水试验、渗水试验、连通试验等。水文地质参数及其测 试宜符合下列规定: 1水文地质参数及其测试方法宜按表4.2.3选用,试验方 法应按本标准附录C执行:

表4.2.3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2试验时应量测地下水的初见水位、稳定水位,多层地下 水应分层量测: 3地下水流向测点应按三角形布设并同时测定,数量不应 少于3组; X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和位于斜坡场地、水文地质 条件比较复杂的乙级工程宜进行不少于1个水文年的地下水水位 监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水位、水质、水量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补给与 排泄关系,孔隙或裂隙水压力变化,邻近场地地下水 控制引起的水位变化; 2)监测点应平行或垂直于地下水流动方向布置,观测水 力联系时应垂直于地表水体岸边线,同一地貌单元的 观测点不应少于3个; 3)监测频率宜为2次/d至4次/d,当地下水动态变化较 大时应增加次数或进行实时监测。 124痣牌场灿描 下新臣

斜坡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搜集降雨量、最大降雨量及其分布,以及暴雨强度 和持续时间; 2)应查明场地排水、降水入渗条件,地表水汇水面积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3)应分析工程建设引起的地下水稳定渗流压力的变化 规律; 4)应评价地下水变化对场地不同区域水位和环境条件的 影响。 1)应查明水文地质单元和岩溶水的流动系统、水位、流 2)勘探线应布置在补给、径流、排泄区、可能渗漏及突 水等地段:入 3)有隔水层时勘探深度应进入隔水层,兀隔水层时勘探 深度应穿过可溶性岩体; 4)应对场地包括河间地块至邻谷间的分水岭、地表和地 下岩溶形态、岩溶类型和富水性、水文地质单元边界、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部位等进行划分; 5)应评价岩溶及岩溶水发育情况、水位波动引起的水压 力变化及对工程的影响。 浸没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查明可能发生浸没的场地范围、浸没条件及状态;

2岩溶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3浸没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实测数据或地方经验分析对地下结构底板的抬升 作用程度; 2有渗流时,应进行渗流计算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3当地下结构底板下存在承压水时,应分析隆起的可能性: 4对特殊性岩土场地应评价地下水位变化所产生的软化 胀缩和潜蚀等影响程度; 5受潮汐波动及其渗流影响的场地,应分析地下水的分 布及其动态特征,评估对场地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可能造成的 影响。

4.2.6勘察成果应包括下列主享

1场地区域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近5年和历史最高地下 水水位,地下水长期监测等资料分析和利用; 2地下水类型和勘察期水位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补给与排 泄条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水位变化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和 评价; 3存在不同类型地下水时应提供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水位、 混合水位并分析相互影响程度: 4承压含水层、渗流场地产生潜蚀、管涌、隆起等破坏的 可能性及状态分析, 5地下水水位变化对场地及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分析 和评价,并提出防治建议; X工程活动引起场地地下水水位、补给、径流、排泄等条 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评价; 7提供抗浮工程设计所需的参数及抗浮设防水位建议值; 8结合拟定地下结构底板埋深及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等,提 出抗浮治理方案建议

4.3.T既有工程的抗浮安全性鉴定应搜集下列资料: 1场地已有岩土工程勘察文件; 2工程竣工文件,包括结构形式及荷载分布、基础类型及 地下结构底板埋置深度等; 3使用荷载及环境条件、功能要求等现状和变化情况资料

4邻近场地地下水、地表水和周边环境变化情况资料; 5既有工程的沉降、上浮位移、隆起变形及裂缝等发生与 发展情况或观测资料。 4.3.2既有工程抗浮安全性鉴定应采用针对性的检测及测试方 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已有勘察资料不能满足鉴定要求或后续设计与施工需 要时,应进行验证性勘探: 2应对地基和肥槽回填土状态进行检测: 3应在地下结构四周和角点布置观测孔对地下水水位进行 观测,每侧不应少于3个观测孔; 4对既有抗浮结构、构件变形及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 深度、形态等的检测和数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 技术标准》GB/T 50344 的规定执行,对既有结构的上浮位移、 隆起变形、倾斜度等的量测,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 规范》JGJ8的规定执行; 5宜采用开挖检测、载荷试验等对既有抗浮结构或构件实 际状态、承载性能进行量测和测试; 6既有结构的钢筋锈蚀及混凝土材料劣化应按本标准附录 D进行检测。 4.3.3/既有工程抗浮安全性鉴定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已有勘察资料、验证勘探、现场检测等资料的复核及 分析; 2鉴定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含水层性质、水位和渗透系数 等岩土性能指标和参数的分析; 3含水层的理藏条件与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关联分析; 4既有地基基础的实际受力状态、变形程度及发展趋势的 分析; 5地下水变化对既有抗浮结构和构件、地基土性能影响分 析和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6既有抗浮结构和构件的现状、承载力及变形的分析和评

价,可继续使用程度的建议; 7既有抗浮措施失效原因及最不利工况条件稳定状态的分 析和评价; 8对后续使用期内可能遭遇的最高水位的预测分析,抗浮 设防水位的建议值; 9抗浮治理所需岩土性能指标和参数及抗浮治理措施、施 工措施和监测等建议

设防水位。施工期与使用期可采用相同的抗浮设防水位;拟采取 地下水控制措施的工程可采用不同的抗浮设防水位。 5.1.2场地及其周边或场地竖向设计的分区标高差异较大时, 宜按划分抗浮设防分区采用不同的抗浮设防水位。抗浮设防分区 的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X 1跨越多个地貌单元地下水存在水力坡降的场地可根据 地质条件分区; 2场地内有不同竖向设计标高区时,可按竖向设计标高 分区; 3同竖向设计标高区域,原始地形、地层分布和水文地 质条件等变化较大的场地,可按工程结构单元分区。 5.1.3X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施工期和使用期内可能遭 遇的最高地下水水位预测分析,并提供可作为抗浮设防水位确定 依据的咨询报告: 1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或有特定功能要求的工程; 2斜坡、地形起伏较大且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的场地; 3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水位变幅较大的场地; 4 因工程建设可能导致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等条件改 变的场地; 5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要求的其他情况。 5.1.4施工期和使用期抗浮设防水位不应采用未经分析论证的 勘宓期间实测的地下水水位

勘察期间实测的地下水水位

5.2.1水位预测宜具备下列资料

5.2.1水位预测直其备下列资科: 1对工程有影响的各层地下水的实测水位、赋存条件、变 化规律及季节影响幅度等情况; 2区域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连 通性和补给规律; 3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资料,场地近5年和历史最高地下 水水位及其变化规律: 4与场地关联的地表水系的洪水水位、蓄水水位和设计承 载水位; 5与场地有关的地不水保护、开采及利用现状与规划等 资料; 6 拟建工程的设计文件或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5.2.2 水位预测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 场地的地形、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地下水类型、各层 地下水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2X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历史水位的变化及 福度; 3设计使用年限和工程建设可能导致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引 起的地下水位变化程度; 4邻近工程降水、区域地下水开采和水文环境变化的影响 程度和趋势; 5区域水利规划、邻近地表水系水位变化等对场地地下水 水位的影响程度和趋势; 6场地及其周边已有排水系统的分布和有效能力等。

5.2.3水位预测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

1宜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结构底板埋 深等,分析产生浮力的地下水所处层位和可能的地下水环境条件

变化; 2应分析场地各地质单元内地下水分布规律以及各水文地 质单元之间的影响趋势; 3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地层结构、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 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等分析确定渗流分析的必要性及渗流分析的 边界条件; 4应分析场地及其邻近区域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水位的影 响及开采量得到控制后地下水水位的回升趋势; 5地下水与邻近地表水体有水力联系时,应分析水位变化 规律及影响程度; 6应分析区域地下水长期监测资料及其与场地各层地下水 水位及变化规律的关联性× 7存在稳定渗流和承压水水头的场地应进行渗流场与隆起 稳定性计算及分析; ? 8应分析预测施工期、使用期的最不利组合工况时地下水 的最高水位, 9应根据预测结果和预测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提出预 测结论 5.2.4X水位预测分析计算方法宜符合下列规定: 1缺少预测经验时,宜采用经验证的时间序列分析法、趋 势外推法和类比预测法; 2采用数值计算或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渗流分析时,宜根据 对各层地下水赋存形态及渗流状态分析确定的边界条件进行参数 识别和模型验证; 3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建筑设计有明确要求时,应进行 两种以上方法对比验证。 5.2.5水位预测咨询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 预测范围或分区、环境条件及相互关系的影响分析; 2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与利用; 3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地下水与近地表水系水位等观

测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4各相关岩土层性能指标和计算参数选用及影响分析;人 5预测方法和预测过程及符合性分析,预测结果分析和适 用性评价; 6施工期、使用期的最不利组合工况时最高地下水水位建 议值及其使用说明。 5.2.6水位预测咨询报告宜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后使用 5.3设防水位 5. 3. 1 确定抗浮设防水位时应综合分析下列资料和成果: 1抗浮设计等级和抗浮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抗浮设防水位 建议值; 2设计使用年限内场地地不水水位预测咨询报告成果; 3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近5年和历史最高水位及其变 化规律; 4 场地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 5 地下结构底板下承压水赋存情况及产生浮力的可行性和 大小; X洼地淹没、潮汐影响的可能性及大小。 5.3.2施工期抗浮设防水位应取下列地下水水位的最高值: 1水位预测咨询报告提供的施工期最高水位; 2勘察期间获取的场地稳定地下水水位并考虑季节变化影 响的最不利工况水位; 3考虑地下水控制方案、邻近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补给及排 泄条件影响的最不利工况水位; 4场地近5年内的地下水最高水位; 5 根据地方经验确定的最高水位。 5.3.31 使用期抗浮设防水位应取下列地下水水位的最高值: 1 地区抗浮设防水位区划图中场地区域的水位区划值; 2 水位预测咨询报告提供的使用期最高水位:

5.3.3使用期抗浮设防水位应取下列地下水水位的最高值

1地区抗浮设防水位区划图中场地区域的水位区划值 2水位预测咨询报告提供的使用期最高水位;

与设计使用年限相同时限的场地历史最高水位: 4 与使用期相同时限的场地地下水长期观测的最高水位; 5 多层地下水的独立水位、有水力联系含水层的最高混合 水位; 6对场地地下水水位有影响的地表水系与设计使用年限相 司时限的设计承载水位; 7根据地方经验确定的最高水位。 5.3.4特殊条件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宜为本标准第5.3.2条、第 5.3.3条确定水位与下列高程的最大值: 1地势低洼、有淹没可能性的场地,为设计室外地坪以上 0.50m高程; 2地势平坦、岩土透水性等级为弱透水及以上且疏排水不 畅的场地,为设计室外地坪高程; 3不同竖向设计标高分区地下水可向下一级标高分区自行 排泄时,为下一级标高区高程。

5.3.5既有工程抗浮设防水位宜根据抗浮安全性鉴定并综合后

6稳定与治理6.1一般规定6.1.1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上的浮力应取下列地下水状态计算水压力的组合值:1抗浮设防水位高程与地下结构底板底面高程水位差产生的静水压力(图6.1.1a);2承压水压力扣减承压水层顶面与地下结构底板间隔水层浮重度自重差压力(图6.1b)N3稳态渗流在渗流反方向上地下结构对应外墙之间水位差形成的静压力(图6.1.1c)。览专82101136(a)(b)(c)图6.1.1浮力组成计算示意1一建筑结构;2一地下结构;3一地下结构底板;4一室外地坪;5一抗浮设防水位;6一地下结构板底标高;7一地下结构底板下隔水层顶板标高;8一承压水水头标高;9一隔水层;10一渗流低水位;11一渗流高水位6.1.2建筑工程应进行下列抗浮稳定性验算(图6.1.2):1上部结构荷载不同分布区之间刚性连接且地下结构刚性底板的整体稳定性;2区域间(I区十Ⅱ区、N区十V区)结构非刚性连接、26

荷载较小且各区地下结构刚性底板的区域整体稳定性:3抗震缝或变形缝分隔区(I区、V区)且地下结构刚性底板的区域整体稳定性;4后浇带或沉降缝分区(I区十Ⅱ区、IV区十V区)且地下结构刚性底板的区域整体稳定性;5不同地下结构底板刚度、不同基础形式分区(I区十IⅡ区、Ⅲ区、IV区十V区)且区域地下结构刚性底板的局部稳定性。232I区I区硚Ⅲ区IV区V区图6.1.2抗浮稳定性验算示意1一室外地坪标高;抗震缝、变形缝;3一沉降缝;一后浇带6.1.3建筑工程抗浮稳定状态应根据抗浮稳定性系数按表6. 1. 3判定表6.1.3建筑工程抗浮稳定状态判定标准施工期稳定性系数Kwi使用期稳定性系数Kwi抗浮设计等级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稳定甲级<1.05≥1.05<1.10≥1.10乙级<1.00≥1.00<1.05≥1.05丙级<0.95≥0.95<1.00≥1. 00注:表中K为计算的抗浮稳定性系数。6.1.4抗浮不稳定状态建筑工程的抗浮治理方案应根据抗浮稳定状态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乙级工程或工程需要时,抗浮治理方案宜进行专项论证。27

的浮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w 静水位差产生的浮力标准值(kN w 水的重度(kN/m); hw 抗浮设防水位与地下结构底板底面地下水位差值(m)。 6.2.2地下结构底板下承压水水头产生的浮力标准值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

Fre = pwmhe (p

式中:Ffe 承压水水头产生的浮力标准值(kN/m² Pw 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值(kPa);× Ym一 承压水层顶面与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之间土层的平 x均浮重度(kN/m); 承压水层顶面与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之间土层厚度 (m)。 6.2.3X稳定渗流产生的浮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s一渗透压力产生的浮力标准值(kN/m); w一水的重度(kN/m"); △h。一地下结构对应外墙水位差(m)。 6.2.4浮力标准值总和应按下式计算:

ZF=Fw+Fre+Fr

式中 ZFf 浮力标准值总和(kN); Fw 静水位差产生的浮力标准值(kN),按本标准第 6.2.1条执行; Ffe 承压水水头产生的浮力标准值(kN),按本标准 第 6. 2. 2 条执行;

Frs一水力坡降稳定渗流产生的浮力标准值(kN),按 本标准第6.2.3条执行。 6.2.5特殊要求工程的浮力标准值计算方法可通过专门研究或 论证确定

6.3.1抗浮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期抗浮力应按下列作用的组合取值: 1)包括地下结构底板在内的不同施工阶段的结构自重; 2)结构顶板、地下结构底板外挑结构上的填筑材料自重; 3)地下结构底板无外挑结构时地下结构外墙与其接触的 填筑材料之间的侧摩阻力。 2使用期抗浮力应按下列作用的组合取值: 1)包括地下结构底板在内的结构自重, 2)结构上部、地下结构底板外挑结构上的填筑材料自重; 3)地下结构底板和上部结构上的固定设备及永久堆积物 的自重: 与地下结构连接的结构或构件提供的抗拔力。 3X既有工程抗浮力应按下列作用的组合取值: 1)包括地下结构底板在内的结构自重; 2)结构上部及其底板外挑结构上的填筑材料自重; 3)地下结构底板和上部结构上固定设备及永久堆积物的 自重; 4)无外挑结构地下外墙与接触土体间的侧摩阻力或外墙 挑出结构上的填筑材料自重; 5)与地下结构连接的结构或构件提供的抗拔力。 3.2结构自重标准值应按设计尺寸及其材料重度计算确定 才料重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 见定确定,特殊材料重度应根据选定的配合比计算确定。

6.4.1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刚性时,考虑上部荷载不同分布 区结构刚性连接、不考虑上部结构连接作用的荷载较小区域、抗 震缝或变形缝划分的各区稳定状态应按下式进行计算确定!

Kr= ZW AEF

中 Kf 计算区域整体的抗浮稳定性系数,按本标准表 6.1.3执行; ZW 计算区域总抗浮力标准值(kN),按本标准第6.3 节计算; A一一计算区域的底板面积(m²); ZF 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所承受的浮力标准值总和 (kN/m²,按本标准第6.2节计算。 4.2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刚性时,按沉降缝或施工期后浇 划分的各区的抗浮稳定状态应按下式进行计算确定

6.4.2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刚性时,按沉降缝或施工期

带划分的各区的抗浮稳定状态应按下式进行计算确定:

K2 EW A2 ZF2

式中:K2一 计算区域的抗浮稳定性系数,按本标准表6.1.3 执行; ZW2 计算区总抗浮力标准值(kN),按本标准第6.3 节计算; A2 计算区的底板面积(m²); ZFf2 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所承受的浮力标准值总和 (kN/m²),按本标准第6.2节计算。 6.4.3按地下结构底板刚度、不同基础形式分区且各区地下结 构底板刚性时、管区 应按下式进行计管确定

ZWi A. 2F.

武中:Kn 计算区域抗浮稳定性系数,按本标准表6.1.3 执行:

ZW一计算区域的总抗浮力标准值(kN),按本标准第6.3节计算;A,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面积(m):ZF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所承受的浮力标准值总和(kN/m²),按本标准第6.2节计算。6.5抗浮治理6.5.1抗浮治理方案宜根据抗浮稳定状态、抗浮设计等级和抗浮概念设计并结合治理要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初步设计时可采用表6.5.1中抗浮措施及其组合的治理方案。—表6.5.1抗浮治理措施及其适用性功能类型方式方法适用条件入W具有自排水条件或允许设置永久设置集排水井和抽水井、性降排水设施且配置自动控制降排排水沟、排泄沟、水压释放层系统的工程;可与隔水控压法联合限压法等降低水位管理》控制地下结构底板埋置在弱透水地基减小土中且可在其下方设置能使压力水地下泄水设置压力控制系统降低水通过透水及导水系统汇集到集水系水浮降压法压力统的工程;可与排水限压法与隔水力作控压法联合使用;需要长期运行控用效制和维护管理应弱透水地层或水头差不大且易于设置隔离系统,控制水头设置隔水惟幕或设置具有隔水功能隔水差对基础底板产生的浮力围护结构的工程;可与排水限压法控压法作用联合使用;需要长期运行控制和维护管理32

续表 6. 5. 1

压重抗浮法、结构或构件作为抗浮措施在地下空间内部 时,不应影响设计功能、结构或构件的使用功能

6.5.3采用锚固抗浮法应符合下列规定:7

1岩石或坚硬地层场地的工程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 宜选用全粘结抗浮锚杆,抗浮设计等级乙级及以上的工程,宜选 择预应力抗浮锚杆; 2地基土体软弱、隆起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的抗浮设计等级 乙级及以上工程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宜选用抗浮桩; 3同一工程不同区域或不同部位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 宜选用不同的抗浮锚固结构或构件。

施。具有可靠工程经验单独作为抗浮措施时,应配备长期维 应急措施。

6.5.5抗浮治理方案除本标准表6.5.1中方法及其组合抗浮措 施外,尚应包含下列防治措施:

6.5.5抗浮治理方案除本标准表6.5.1中方法及其组合抗浮措

1地下结构外周边地表应设置混凝土等弱透水材料的封闭 带,范围宜扩至基坑肥槽边缘以外不小于1.0m;

2场地应设置与渗水井、排水盲沟及泄水沟等形成有组织 排水系统的截水沟、排水沟; 3基坑肥槽回填应采用分层实的黏性土、灰土或浇筑预 拌流态固化土、素混凝土等弱透水材料; 4基底不得设置透水性较强材料的垫层,超挖土方宜采用 混凝土等弱透水材料回填; 5给水排水管道的接口、沟、涵等应采取防渗漏措施。 6.5.6既有工程抗浮失效且可能产生进一步危害时,宜采取下 列应急措施: 1 隆起变形较大区域宜降水、泄压等; 2 应封闭地面裂缝,并设置截水、排水设施; 3条件允许时宜增加上部荷载,并对既有结构进行临时 支撑。 6.5. 7 既有工程抗浮治理方案宜符合下列规定: 1方案选择时应考虑下列囚素: 1)既有抗浮结构或构件的开裂、变形情况; 2)新增抗浮结构与既有结构的受力关系及加固有效性; 3使用功能改变的合理性和施工的可行性。 X宜采用新增结构与既有抗浮结构共同受力的联合抗浮体 系,并增加协同工作的辅助措施, 3对发生较大隆起变形或开裂区域的区域,宜采用限压法、 增重法和锚固法等组合方案。 4对发生较大隆起变形区域尚可利用的既有抗浮结构和构 件,宜在卸压后采取预应力锚固措施等。 5既有抗浮结构及构件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宜在其临近 增补协同作用的锚固构件

7.1.1 抗浮工程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 1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或抗浮工程专项勘察报告; 2 3结构荷载分布、地基或处理地基、地下结构底板、基础 等设计文件; 4场地、地下设施等环境条件资料; 5 所在地区工程抗浮经验及施工技术资料; 6工程竣工资料,既有工程安全性鉴定报告,施工条件及 既有管线等环境条件资料。 7.1.2抗浮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抗浮设计等级确定和抗浮设防水位选择,施工期和 2×抗浮治理方案及抗浮措施的综合分析和比较; 3抗浮结构及构件布置、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及其控制标准; 4抗浮体系、镭固构件及其群镭效应的稳定性验算; 5低水位工况上部结构荷载下的抗浮构件受力和变形 验算; 6构件、压重、基坑回填等材料选用及其技术指标、质量 控制要求; 7检验、监测及维护要求。 7.1.3采取排水限压法等与其他措施联合抗浮治理方案时,抗 浮设计等级为乙级及以上工程应进行监测系统和维护设计。 7.1.4抗浮设计等级为乙级及以上、设计有明确要求或缺乏工

程经验时,抗浮锚杆、抗浮桩设计前应按本标准附录E进行性

7.1.5抗浮锚杆、抗浮桩的抗浮承载力确定应符合下

1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乙级 工程应由抗拔静载荷试验确定,同一地层试验数量不应少于 3根; 2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抗浮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工程,宜 根据地质条件相近场地的试验资料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 确定; 3抗浮设计等级为内级的工程,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4当存在群锚或群桩效应时,宜由群锚、群桩的抗拔静载 荷试验确定。 7.1.6抗浮锚杆、抗浮桩进行性能试验和确定极限承载力静载 荷试验时,宜在桩身、杆体中埋设测试元件获取承载力分布特征 及其与变形的相互关系。 7.1.7抗浮锚杆、抗浮桩的长度、直径和位置等应结合地下结 构底板的结构设计,采用不同布置方式经比较后确定。 7.1.8抗浮结构及构件结构设计时,重要性系数()应按抗 浮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和丙级相应取1.10、1.05和1.00。 7.1.9X整体设计的地下结构底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进行有浮力作用工况的承载力和变形 计算。 7.1.10永久性抗浮构件耐久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本标准附录B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和钢筋的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

注:1氯离子含量系指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 2 预应力构件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 其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按表 中的规定提高两个等级;

耐久性技术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应采取孔道灌浆、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 措施,外露的锚固端应采取封锚和表面处理措施; 2)抗渗等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3)严寒及寒冷地区的潮湿环境中,抗冻等级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 二、三类环境中构件表面宜增设防护层GB/T 17213.10-2015 工业过程控制阀 第2-4部分流通能力 固有流量特性和可调比,预应力构件

连接; 2新增的构件和部件不应对既有相关结构、构件和地基基 础造成不利的影响; 3对与加固部位关联的既有结构及构件应进行验算,不满 足要求时应预先加固。 7.2抗浮板法 7.2.1抗浮板可采用板式或梁板式结构。当浮力较大时,宜与 基础、压重、抗浮锚固构件等形成联合抗浮结构体系。 7.2.2抗浮板所承受的浮力、抗浮力应分别按本标准第6.2节、 第6.3节确定。 7.2.3抗浮板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承担上部结构荷载时应独立设计,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时宜与基础联合设计;》 2独立设计时应按支承在基础上的双向板或无梁楼盖进行 计算,联合设计时应按承受浮力和基础分配荷载进行包络计算; 3抗浮板与抗浮锚固构件联合使用时,应将锚固构件的抗 力作为作用在抗浮板上的荷载与抗浮板承受的其他荷载组合进行 冲切、抗剪和抗弯验算; 4抗浮底板厚度和配筋应满足变形、裂缝、最小配筋率和 防渗等要求,且厚度不应小于350mm。 7.2.4抗浮板独立承担浮力荷载时,应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 变形等要求;与其他抗浮措施联合承担浮力时,除应满足结构设

连接; 2新增的构件和部件不应对既有相关结构、构件和地基基 础造成不利的影响; 3对与加固部位关联的既有结构及构件应进行验算,不满 足要求时应预先加固

7.2.1抗浮板可采用板式或梁板式结构。当浮力较大时,宜与 基础、压重、抗浮锚固构件等形成联合抗浮结构体系。 7.2.2抗浮板所承受的浮力、抗浮力应分别按本标准第6.2节 第6.3节确定。

7.2.3抗浮板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承担上部结构荷载时应独立设计,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时宜与基础联合设计; 2独立设计时应按支承在基础上的双向板或无梁楼盖进行 计算,联合设计时应按承受浮力和基础分配荷载进行包络计算; 3抗浮板与抗浮锚固构件联合使用时,应将锚固构件的抗 力作为作用在抗浮板上的荷载与抗浮板承受的其他荷载组合进行 冲切抗剪和抗弯验算; 4抗浮底板厚度和配筋应满足变形、裂缝、最小配筋率和 防渗等要求,且厚度不应小于350mm。 7.2.4抗浮板独立承担浮力荷载时,应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 变形等要求;与其他抗浮措施联合承担浮力时,除应满足结构设 计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式要求:

武中:Go 抗浮板自重及其上填料自重标准值(kN); Gg 抗浮锚固构件承载力标准值总和(kN); S 抗浮板面积上的浮力标准值总和(kN): K 抗浮稳定性安全系数QGDW 13089.3-2018 低压开关柜采购标准 第3部分:400V开关柜 2000A 专用技术规范,按本标准第3.0.3条规定 取值。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