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导则(SL_Z 690-2013).pdf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导则(SL_Z 690-2013).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0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653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导则(SL_Z 690-2013).pdf

3.1.3爆破孔壁存在爆震裂缝

爆破残留孔壁存在明显的裂缝。 2主要原因 爆破参数选择不当,如爆破孔孔径大、装药结构不合理、装 药量过大等。 3防治措施要点 1)根据围岩岩性,认真做好爆破设计,适当缩小炮孔间、 排距及孔径,合理调整爆破药量。 2)爆破前应进行生产性试验,验证爆破设计参数,并根 据岩性变化及实际爆破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3.2.1隧洞轴线上下偏移

1现象 局部掘进洞段下沉或上拾GB/T 27775-2011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城镇,其洞轴线高程偏差值大于规范和 设计要求。 2主要原因 1)隧洞局部出现断层破碎带及软岩段,掘进机施工至此 时,因机头重量大而出现下沉。 2)掘进机操作人员操作不当,致使洞底高程比设计高程

1)利用地质雷达、超前钻孔等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及时调整机头的掘进姿态,避免洞轴线向上或向下偏 移量超过设计要求。 2)掘进机操作人员应认真执行开挖作业程序,及时进行 纠偏。 3)对下沉或上抬量过大的局部洞段,可采用拆除扩挖后 重新支护等措施

3.2.2管片衬砌平整度差

现家 管片连接处错台超标,对管片结构受力及水力条件产生不利 影响。

1)掘进机护盾中安装的管片被推出护盾时,管片与岩壁 间的豆砾石回填不及时或回填的厚度不足。 2)掘进机经过软岩段产生突然下沉,安装管片产生错位 3)管片安装不到位。 4)管片间的定位销强度低,管片间未设连接螺栓或连接 螺栓拉紧力不足

1)管片安装时应精确对缝,安装到预定位置;管片推出 护盾时应立即回填豆砾石,并及时进行回填灌浆。 2)加强超前地质探测,必要时可采用超前钻孔探测前方 围岩性态;掘进到软岩部位时,应及时调整机头姿态 防止机头下沉。 3)选择满足止水要求、软硬适度的管片间止水条材料。 4)管片间连接螺栓的规格尺寸,应根据管片型式、尺寸 及安装管片时不产生超宽缝隙、错台等要求确定。 5)对超标的错台,若不影响其结构稳定、安全和运行:

可采用高标号砂浆以1:10左右的坡比抹成斜坡;若影响其结构稳定、安全和运行时,应将衬砌管片拆除、扩挖,重新施做一次支护或二次衬砌。3.3破碎围岩及土洞开挖3.3.1破碎围岩洞段施工中出现掉块、塌方1现象破碎围岩洞段施工中出现掉块、塌方,严重时出现大塌方和有规律的连续塌方。2主要原因1)开挖循环进尺过大,对围岩扰动大,降低了围岩的自承能力。2)洞室开挖断面较大时,未对地下洞室采用合理的分区、分部开挖和支护。3)洞线与主要构造断裂面及软弱带走向的夹角小于30°时易产生塌方;岩层间结合疏松的薄层围岩与洞轴线夹角小于45时,易产生大塌方或连续塌方。4)支护不及时,支护措施不当,支护施工质量差。5)地下水、施工用水处理不当3防治措施要点1)选择合理的开挖循环进尺,并经现场试验验证;采用浅钻孔、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施工方法,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对软岩或极软岩宜采用人工和小型挖掘机开挖。2)根据地下洞室的断面型式及断面面积,认真研究采用分部开挖、分部支护方案。3)隧洞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锚喷支护,特殊破碎围岩洞段,还应及时进行格栅或拱架支护,封闭洞周岩面和底拱,下一循环开挖前采用超前锚杆或随机锚杆加强支护,必要时可提前实施二次衬砌。12

)对地下水较丰富的破碎围岩洞段,应及时进行导水、 排水,对出水量大而致使无法正常施工的,应采用超 前灌浆堵水后,再进行导水、排水。 5)对大塌方的处理措施: 一对塌方相邻洞段应加强支护; 一对塌滑体从地表(浅理时)或隧道内沿开挖线以 外打孔注浆,胶结加固松散体; 短进尺或超前管棚注浆,分部进行清渣; 一及时布设钢*网、安设格栅或拱架支撑、喷混凝 土、设置锚杆,及时完成清渣后隧洞的初期支护: 加强塌方段的安全监测,对初期支护的变形量、 变形速率应及时认真分析,确定合理的初期支护 洞段长度,及时施做永久衬砌结构; 根据塌方区域松散体高度,地质、水文和运行条 件等进行结构计算分析,合理选择永久衬砌结构 对塌方洞段周边应进行固结灌浆

施工中出现塌方 冒顶。 2主要原因 1)未及时进行锚喷支护的洞段过长,围岩变形过大, 2)土体的软弱结构面受到开挖切割洞周形成不稳定体 致使塌方冒顶。 3)由上而下分台阶分部开挖时,上部开挖后其一次支护 的底部固定不牢,在进行下台阶开挖时,上部一次支 护结构下移,使上部开挖土体支护力减小甚至丧失: 产生塌方。 4)对掌子面难以保持稳定的土洞段,未进行超前支护。 5)未做好施工用水和地下水的处理。 6)已进行一次支护洞段,未及时进行变形监测

1)根据土洞断面大小、形状,土体性质和地下水情况, 确定合理的分部开挖、支护程序。 2)对土质较差或受到开挖切割后易产生珊塌的土洞,应 进行超前支护,并在开挖后立即支护。 3)对松散堆积层、沙层、流沙层和土质极差的土层,可 通过预注水泥砂浆、化学灌浆、地面灌浆等方法先固 结,再进行开挖和支护。 4)做好施工用水和地下水的处理,及时排出施工积水、 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土洞施工的影响。 5)根据土洞的断面型式、尺寸、土质及地下水情况,提 出一次支护洞段的限制长度及混凝土衬砌的时间。 6)加强土洞施工期的安全监测,必要时应采取加固处理 措施。 7)土洞施工中出现塌方、冒顶时,除采用3.3.1条的方 法进行处理外,同时应采用如下处理措施: 一地表塌坑处应及时挖排水沟,防地表水下灌; 一 地表塌坑时应及时分层回填夯实,地表用土工膜 或喷混凝土封闭防水。

4.1.1锚杆入岩长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锚杆外露长度大于设计值,进入岩体长度小于设计值

1)钻孔深度小于设计值。 2)塌孔时,锚杆安装不到位

1)锚杆安装前应检查孔深,孔深小于设计值时,补钻至 设计要求的孔深。 2)遇有塌孔时,应重新扫孔或改用自进式锚杆。 孔位、孔向偏差大

4. 1. 2 孔位、孔向偏差大

1)设计时,应合理确定锚杆长度。 2)按设计要求用仪器布置孔位, 3)准确确定孔向,按设计要求的孔向造锚杆孔。

实测锚杆间排距误差超过士100mm。2主要原因1)未按设计要求位置布置锚杆孔位。2)由于围岩起伏差过大,在设计位置布置锚杆孔困难。3防治措施要点1)按设计要求布置锚杆孔,采用仪器确定孔位,并做出标记。2)按标记造锚杆孔,需要移位时,应经监理批准并做好记录。4.1.4,未进行锚杆注浆密实度检测或检测密实度低于70%1现象未进行锚杆注浆密实度检测,或检测结果注浆密实度小于70%。2主要原因1)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对锚杆注浆密实度未列为必检项目2)施工中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注浆施工,注浆不饱满。3防治措施要1)编制锚杆注浆施工作业指导书,规定注浆密实度检测频次。2)采用先注浆后插杆工艺时,应将注浆管插到孔底后,边注浆边缓慢拔出注浆管;采用先插杆后注浆工艺时,应按照技术要求布置注浆管和排气管,均匀注浆;必要时,可采用先填塞水泥药卷,再插杆的施工工艺,或更换注浆设备。3)对缺陷锚杆,必须进行返工重装,或旁位补打。4.1.5锚杆拉拔力检测频次不足,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1现象锚杆拉拔力检测数量不足300根检测一组,或实测拉拔力小于设计值。16

2主要原因1)锚杆长度不满足设计要求。2)锚杆注浆质量差。3)砂浆强度低,与锚杆的握裹力小,与围岩的黏结力低。3防治措施要点1)锚杆下料长度及锚杆孔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改进注浆工艺,使锚杆孔注浆饱满。3)根据地质条件,通过试验确定注浆砂浆配合比,并进行水泥砂浆强度检测。4.2喷射混凝土4.2.1喷射混凝土滞后1现象开挖后未及时进行喷射混凝土支护,或喷射混凝土滞后开挖面若干个开挖循环。2主要原因重进尺、轻支护,后续工序未能及时衔接3防治措施要点1)根据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施工流程。2)明确不同的围岩条件下喷射混凝土与开挖面的最小距离,严格按规定施工。4.2.2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足1现象喷射混凝土厚度仅覆盖岩石表面,开挖面岩石棱角清晰可见,钢*网裸露。2主要原因1)喷射前未设置喷层厚度标识桩2)未进行分层或分次喷射,喷层厚度不均匀。3防治措施要点1)埋设厚度标桩,及时按规范要求进行厚度检查。17

2)喷射作业分段、分片自下而上沿螺旋轨迹施喷,喷射 混凝土应覆盖钢*网。

4.2。3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测不规范

2.3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测不

1)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测频次不足或未进行检测。 2)未按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抗压、抗拉等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2主要原因 1)施工组织设计对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质检测没有明确 要求。 2)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复核。 3 防治措施要点 1)施工组织设计及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喷射混凝土强度 检测频次、检测方法。 2)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复核。

4.2.4喷射混凝土强度不稳定

1)未进行配合比试验,施工过程中配合比波动大。 2)对操作人员技术交底不到位。 3)施工不连续,混合料停放时间过长,超过允许规定

1)做好配合比试验,确定参数,保证施工配合比稳定。 2)对施工操作人员应做好现场施工技术交底,明确操作 方法和要点。 3)做好施工各环节资源配置,保证施工过程连续,混合 料随拌随用。

1)结构尺寸与刚度不足。 2)拱架安装后承受围岩压力大,实测收敛变形超过允 许值。 2主要原因 对软弱、破碎或具有膨胀性的围岩,开挖后形变压力过大等 同题考虑不足。 3防治措施要点 进行围岩力学性质试验,根据围岩的力学性质设计制造拱 , 合理选择钢材型号。

4.3.2格栅或钢拱架不沿实际开挖面铺设

格栅或钢拱架绝大部分部位不与围岩接触,与围岩的空隙填 石块、方木。 2主要原因 1)超挖过大,局部塌方或开挖断面不规则,拱架无法与 围岩密贴。 2)施工不规范,质量控制不到位。 3)检查不及时,调整不到位。 3防治措施要点 1)按设计要求的轮廓线开挖,严格控制超挖。 2)按规范要求安装,严格进行质量检查,对不与围岩结 合部位及时调整。 3)与围岩的空隙采用喷射混凝土填塞,保证拱架与围岩 紧密接触。

.3.3格栅或钢拱架未与锚杆

未与*统锚杆焊接,拱架未与锚杆、围岩形成整体。 2主要原因 未按规范施工,检查不到位。

3防治措施要点1)拱架安装后,应立即与*统锚杆焊接。2)加强质量控制与检查。4.3。4格栅或钢拱架底座岩体软弱,底部垫墩尺寸小1现象拱架底座未置于坚硬岩体处,软岩部位拱架底部垫墩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2主要原因1)未按设计要求尺寸制作软岩部位底部垫墩。2)检查不到位,疏于管理3防治措施要点1)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2)加强质量控制和检查4.3.5格栅或钢拱架垂直度超标,连**焊接不牢1现象拱架垂直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横向连*钢*(型钢)未与格栅或钢拱架焊接或焊接不牢。2主要原因安装后没校正垂直度,焊接质量不符合要求。3防治措施要点拱架安装后应校正垂直度并进行检查和复核,不符合规范要求时,应调整垂直度或补焊横向连*钢*4.4预应力锚索4.4.1锚索制作不符合规范要求1现象钢绞线下料长度误差偏大,隔离架位置不正确,压力分散型锚索承载体安装间距误差大于士50mm。2主要原因1)未按锚索结构设计图制作锚索。20

2)锚索制作车间无专用工作平台。3)制作完成后未经质检人员检验,并签发合格证。3防治措施要点1)按设计长度准确下料;准确安装隔离架、排气管、注浆管;压力分散型锚索还应准确安装承载体。2)应在专门车间或专用平台上制作锚索。3)编索完成后应进行检验,并签发合格证。4。4。2锚索孔孔深、孔位、孔斜偏差超标1现象孔深偏差大于200mm,孔位偏差超过土100mm,孔斜偏差大于2%孔深,方位角偏差大于土3°成孔不顺直,孔壁有错台。2主要原因1)未采用测量仪器确定孔位、孔深2)钻进过程中未定时校正孔斜。3)遇有软弱岩层时未采用跟管法造孔3防治措施要点1)采用测量仪器确定锚索孔孔位,孔深,并进行复核。2)开孔时应控制钻具的倾角及方位角,钻进20~30cm后应校正一次孔斜,孔斜度超标时应及时纠偏。3)遇有软弱岩层时,应采用跟管法钻进成孔。4)遇有岩体破碎或地下水丰富时应进行固结灌浆后再造孔。4.4.3锚固段注浆不饱满1现象锚索抗拔力不满足设计要求。2 主要原因1)注浆施工控制参数不合理或未达到要求。2)注浆管、排气管安装不正确。3)清孔不彻底、注浆不饱满。21

4)灌浆时止浆环破裂而漏浆,未按要求进行处理

1)检查注浆管、排气管位置是否正确。 2)检查止浆环的可靠性。 3)认真核对注浆量,明确现场“不返浆不停机”的要求 确保注浆密实程度。 4)确保锚固段位于坚固岩石段

4.4.4预应力损失超标

在规定时间内预应力损失超标

1)实行分级张拉,每级张拉荷载施加后稳定时间不少 于5min。 2)张拉速率严格控制在0.1locon/min以下

4。4。5锚索锁定后锚索回缩量超标

锚索锁定后,锚索回缩量大于5mm。 2主要原因 锚夹具质量差,回缩量大。 3防治措施要点 选择合格的锚夹具。

5.1.1岩溶处理不彻底

5.1岩基地质构造处理

1现象 岩溶部位回填后与岩壁仍有缝隙。 2主要原因 岩溶充填物清理不彻底或冲洗不干净,回填时未严格遵守回 填操作规程。 3·防治措施要点 1)岩溶充填物应彻底清理并冲洗干净,必要时可采用人 工清仓和高压水冲洗等措施。 2)回填时应严格遵守回填操作规程

5.1.2断层破碎带处理不彻底

1现家 回填的混凝土与地层结合不紧密。 2主要原因 1)裂缝充填物清理不彻底,冲洗不干净。 2)未进行回填灌浆或灌浆压力较低。 3防治措施要点 1)充填物应清理干净,必要时可采用高压水冲洗等措施 2)需要进行回填灌浆时,应选择合适的灌浆压力。 5. 2 灌注桩

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壁珊塌。 2主要原因

1)泥浆质量差,或泥浆相对密度较小,起不到护壁作用; 清孔换浆方法不当,破坏了孔壁。 2)孔内泥浆高度不足或存在承压水,降低了泥浆压力。 3)护筒埋置太浅,护筒以下孔壁塌。 4)钻机选择不合理,如松软地层中采用冲击式反循环钻 机;松散砂层中钻进时,进尺速度过快或停在一处空 转时间过长,钻机转速快。 5)冲击(抓)锥或掏渣筒倾倒,撞击孔壁。 6)爆破处理孔内孤石、探头石等药量过大。 防治措施要点 1)选择合适的钻孔机械;松散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

2主要原因 1)遇到透水性强或有地下水流动的土层。 2)护筒埋设过浅,回填土不密实或护筒接缝不严密,护 筒刃脚或接缝处漏浆。 3)泥浆压力过高使孔壁渗浆。 3防治措施要点 1)加大泥浆稠度或倒入黏土,慢速转动。

2)回填土中投入片石、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3)护筒下接缝处回填黏土,封闭接缝,稳定水头。4)必要时,应采取孔下爆破挤密法,封闭漏浆通道。5.2.3桩孔垂直度超标1现象桩孔倾斜超过设计标准。2主要原因1)钻孔中遇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2)在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层倾斜处,或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时,钻头所受的阻力不匀。3)扩孔较大钻头偏离方向4)钻机底座倾斜或产生不均勾沉陷。5)钻进压力过大,钻速过快,钻杆弯曲,接头不直。6)深孔施工时,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孔斜控制。7)钻孔作业人员未按操作规范施工3防治措施要点1)安装钻机时应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具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同一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孤石或探头石处理后,应对钻进设备进行校正。2)对较长主动钻杆,应在钻架增添导向架,控制钻杆上的提引水水龙头,使其沿导向架向下钻进。3)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整;发现主动钻杆弯曲,应及时调直或更换钻杆。4)在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控制进尺,低速钻进。5)回填片石、卵石,冲平后再钻进。6)加强孔斜控制,每钻进10m测量一次孔斜。7)对施工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考核。5.2.4缩孔1现象25

1)钻头直径不符合要求。 2)塑性土膨胀,造成缩孔。 3)地层软弱。 4)钻进速度过快,施工方法不当

1)钻孔前应检查钻头直径。 2)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保证孔径。 3)加大泥浆相对密度。 4)在软弱地层回填片石、卵石,冲平后再钻进。 5)钻进时应控制钻进速度;仔细观察出渣情况,发现缩 孔时,应及时采取回填反复冲击挤压措施。

5.2.5孔底沉渣厚度超标

成孔后,桩身底部沉渣厚度超过规范要求。

1)清孔时泥浆不符合规范要求,清孔不彻底。 2)清孔后下设钢筋笼和导管时间过长。

1)清孔时,泥浆应符合规范要求。 2)清孔后下设钢筋笼和导管时间宜缩短,若清孔后下设 钢筋笼和导管时间过长,应二次清孔。 3)认真清孔,清孔完毕后及时测量孔底沉渣厚度。

5。2。6钢筋笼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

钢筋笼变形,保护层及安放位置不符合要求。

1)堆放、起吊、运输未严格执行规程,支垫数量不足或 位置不当,造成钢筋笼变形

1)堆放、起吊、运输未严格执行规程,支垫数量不足或 位置不当,造成钢筋笼变形

2)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垂直,入孔速度过快。

2)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垂直,入孔速度过快。 3)清孔时孔底沉渣或泥浆未清理干净,造成实际孔深与 设计要求不符,钢筋笼安放未到设计深度。

1)钢筋笼过长时,应分段制作,吊放入孔时再分段焊接。 2)钢筋笼在运输和吊放过程中,每隔2~2.5m设置加箍 一道,并在钢筋笼内每隔3~4m装一个可拆卸的十字 形临时加筋架,钢筋笼吊放入孔后再拆除。 3)钢筋笼周围主筋上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混凝土垫块,混 凝土垫块根据保护层的厚度及孔径设计。 4)钢筋笼应垂直缓慢放入孔内,防止碰撞孔壁;钢筋笼 放入孔内后,应采取措施,在孔口固定好位置,防正 浇筑中钢筋上浮。 5)在运输、堆放及吊装过程中已经变形的钢筋笼,应进 行修理后再使用

成桩后,桩身中部夹有泥土,桩身不连续。

1)混凝土水灰比小,骨料粒径偏大,未及时提升导管及 导管位置倾斜等,使导管堵塞,桩身混凝土断裂。 2)排除混凝土搅拌机或泵管故障超过规定时间,混凝土 中断灌注的时间过长。 3)未准确计算混凝土埋深,浇筑过程中导管阻力大,将 导管拉断,造成断桩。 4)导管提拨过量,导管底口拨出混凝土面,形成断桩。

1)混凝土落度应控制在设计或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 2)灌注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搅拌机,保证正常运转 必要时应有备用搅拌机。

3)灌注混凝土时,应及时适量提动导管,做到连续作业;灌注时,应及时测量混凝土顶面上升高度,随时掌握导管埋深,防止导管脱离混凝土面。4)钢筋笼主筋接头应焊平,避免提导管时,法兰盘挂住钢筋笼。5.3振冲碎石桩5.3.1桩径缩径1现象桩径未达到设计要求2·主要原因1)振冲过程中提升振冲器过快或未达到给定的加密电流即提升振冲器。2)振冲过程中,加密电流偏小,留振时间短。3)振冲钻头直径过小3防治措施要点1)振冲施工前应做试验桩,确定加密电流、留振时间、加密段长度等参数2)振冲器提升应按规范要求或试验参数进行。3)施工前应检查振冲钻头直径,使之符合设计要求。4)填料量与设计要求相差较大时,应暂停施工研究处理措施。5.3.2桩体密实度低1现象桩体密实度达不到设计桩要求。2主要原因1)振冲过程中,提升振冲器过快或未达到给定的加密电流即提升振冲器。2)振冲过程中,加密电流偏小,留振时间短。3防治措施要点28

1)振冲施工前应做试验桩,确定加密电流、留振时间、加密段长度等参数,施工过程中应按规范或试验参数实施。2)在砾石量大于60%的前提下,宜适当提高5mm粒径碎石含量。3)底部下料缺失部位,可进行复振。4)对振冲过程中液化土层应进行专题研究。5.4沉井5.4.1沉井偏斜1现象沉井筒体偏斜超过设计值。2主要原因1)沉井制作场地土质不良,事前未进行地基处理。2)未对称均匀抽除承垫木,抽除后又未及时回填夯实,致使沉井制作和初沉阶段出现偏斜。3)刃脚与井壁施工质量差,刃脚不平、不垂直,刃脚和并壁中心线不垂直,刃脚失去导向的功能。4)开挖面偏挖;局部超挖过深;沉井正面阻力不均匀、不对称;下沉中途停沉或突沉。5)沉井壁后减阻措施局部失效,侧向摩阻力不对称。6)采用不排水下沉沉井时,沉井内补水不及时,中途盲目排水迫沉。7)下沉过程中,未及时采取防偏、纠偏措施。3防治措施要点1)沉井的制作场地应预先清理平整夯(压)实;对土质不良或软硬不匀的场地,应采取换填等加固措施2)抽除承垫木应依次、对称、分区、同步地进行;垫木抽出后,刃脚下应立即用砂或砂砾填实;定位支点处的垫木,应最后同时抽除。29

3)按操作规程施工,刃脚和井壁施工质量必须符合设计 要求。 4)按合理顺序挖土,使沉井正面阻力均匀和对称。 5)沉井壁后的环形空间应充填减阻介质,如壁后充填泥 浆、施放压缩空气、充填河卵石或砂等。 6)不排水下沉沉井的井内水位不应低于井外水位,挖除 流动性土时,应使井内水位高出井外水位1m以上, 否则,应向沉井内及时灌水。 7)下沉过程中,应根据测量资料及时纠偏;初沉和终沉 阶段应增加观测次数,必要时连续观测

5.4.2沉井超沉、欠沉

1)沉并不均匀下沉。 2)沉井上浮。 3)接缝渗水。

1)封底前井底的积水和浮泥未清除干净;封底混凝土未 按合理施工顺序进行。 2)含水地层井底未做倒滤层,封底时,集水井内抽水中 断,停抽时未采取措施, 3)新老混凝土接触面未处理好

1)封底前把井内积水和浮泥排净;封底混凝土应均匀、 对称,按照一定顺序施工。 2)含水地层中,井底先按设计铺设垫层,并设集水井不 断排水,待封底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后再停排; 当沉井的抗浮稳定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 措施。 3)对有抗渗要求的沉并,抽出承垫木前,应对封底及底 板部位的刃脚、底梁、隔墙作凿毛处理,清除浮浆,

封底前再次清洗接缝部位。 4)井内涌水量很大无法排干,或井底严重涌水、冒砂, 以及沉井不断自沉或倾斜时,均应向井内灌水,采取 不排水封底。

5.4.3混凝土封底不密实

1)混凝土与导管下口凝结在一起,不能提动。 2)混凝土在导管内堵塞。 3)导管漏水严重或断裂。 4)球塞卡堵。

1)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提动不及时;混凝土配合比选 择不当,初凝时间太短,和易性差。 2)导管埋入混凝土太浅,有水进入;混凝土含砂率偏低。 3)导管接头橡胶垫圈不平;接头螺栓未拧紧;导管组装 后未经密封检验和拉力试验。 4)导管下口距基底面太近,球塞未出导管;储料时间过 久;导管内径与球塞外径配合不当。

1)每隔20min测量一次导管内混凝土面标高,及时适量 提动导管;混凝土配合比与搅拌应按规范执行。 2)导管最小埋入深度应不小于1m,混凝土面的平均升 高速度应不小于0.25m/h;组装后应经密封检查。 3)导管法兰盘应平整,橡胶垫圈质量要合格,接头螺栓 要紧。 4)导管下口距基底面宜为40cm,球塞挤出后应将导管降 低15~20cm,使混凝土顺利向外扩散。

1现象成桩直径不一致,桩身强度不均匀,局部结合不密实。2主要原因1)旋喷方法与机具未根据地质条件选择。2)旋喷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断施工,如管路堵塞、串浆、漏浆、卡钻等。3)旋喷的水泥浆与切割的土混合不充分、不均匀。4)穿过硬质土层产生缩径。3防治措施要点1)根据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选择旋喷方法和机具2)旋喷前应做压水、压浆和压气检验,检查各部件的密封性和高压泵钻机的运转情况,保证旋喷连续作业。3)必要时,可调整桩间距5.5.2漏喷1现象未根据地质条件选择旋喷参数,局部漏喷2主要原因1)勘测深度不够,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施工前未做补充探测。2)未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旋喷速度、拉升速度、喷射压力和喷射量。3防治措施要点1)施工前应进行补充探测,详细了解加固地层的地质条件。2)施工前应进行旋喷试验,按试验结果确定旋喷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旋喷速度、拉升速度、喷射压力和喷射量。5.6强夯5.6.1砂砾体不密实32

1现象夯实过程中未达到试夯时确定的最少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砂砾体不密实。2主要原因1)土质不符合要求,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2)未按规定的顺序施工。3)重锤的落距,忽高忽低,落锤不平稳,坑壁塌。4)分层夯实时,土的虚铺厚度过大,或夯击能量不足,不能达到有效影响深度。3防治措施要点1)地基夯实时,土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含水量应在最佳值范围内;若含水量低,可适当加水,待水渗人土中24h后且检测含水量值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夯实;若含水量过大,可铺撒干土、碎砖、生生石灰等吸水材料,或采取换土等其他措施。2)分层填土时,应取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的土料,每层铺填后应及时夯实。3)基坑(槽)周边应做好排水,防止向坑(槽)内灌水。4)夯实顺序、落距应按规定执行,落锤应平稳,夯位应准确,基坑(槽)的夯实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5)分层夯实时应控制铺土厚度,试夯时的层数不宜小于2层。5.7置换加固5.7.1地基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现象换土后的地基,经夯击、碾压后,仍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2主要原因1)分层铺土厚度过大。33

2)机具使用不当,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浅。

1)根据使用机具确定铺土厚度,并严格控制。 2)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按照试验和设计要求,合理确定 碾压参数、规范使用机具。

5.7.2置换料选用不满足要求

现象 置换料差异较大,不均匀。 2主要原因 未根据地基类型,合理选定置换土料。

区分地基类型,按下列要求合理选用置换土料: 1)素土地基,宜采用轻亚黏土或亚黏土,不应采用地表 耕植土、淤泥及淤泥质土、膨胀土及杂填土。 2)灰土地基,宜采用原地基槽中挖出的土料;有机质含 量不宜过大;应予过筛,粒径不大于15mm;掺入的 石灰必须经消解3~4d再使用,粒径不大于5mm,且 不应夹有未熟化的块粒;灰、土配合比宜为2:8或 3:7,拌和均匀后铺入基坑槽内。 3)砂垫层和砂石垫层地基,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 砂、砾砂、卵石或碎石,以及石屑、煤渣或其他工业 废料。

GB/T 29315-2012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导墙出现不均匀下沉、裂缝、倾斜、断裂等情况。

1)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导墙;导墙内钢筋应按要求搭 接或焊接。 2)适当提高导墙顶高程或增加导墙深度。 3)加固导墙下的软弱地基和基础。 4)施工平台周围应设置排水沟或降水井、坑。 5)导墙内侧加设木、土支撑。 6)减少或分散机械荷载

1现象 造孔、清孔、下设钢筋笼或浇筑混凝土时,槽段内局部孔壁 塌,孔口冒水泡、槽孔深度变浅、出土量增加、钢筋笼下设 受阻。 2主要原因 1)遇流砂、淤泥等软弱地层,因其抗剪强度很低,易发 生塌孔。 2)护壁泥浆质量差,密度小、黏度低、含砂量高、失水

3)地下水位过高;槽孔两侧地下水位差较大,槽孔附近 有动水;孔内有承压水。 4)松软地层中进尺速度过快,未形成有效固壁泥皮。 5)提钻速度过快,对槽壁产生扰动。 6)成槽后搁置时间长,泥浆质量恶化或渗漏,对孔壁失 去有效支撑。 7)漏浆或施工操作不慎,造成孔内泥浆液面降低,超过 安全范围。 8)降雨或其他原因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 9)单元槽段过长或地面附加荷载过大 防治措施要点 1)制定预防槽壁塌预案 2)软弱土层中造孔,应适当加大泥浆相对密度,提高槽 段内液面高程,加固槽孔附近的软弱地层,控制进尺 速度。 3)选用性能适于地层条件的泥浆,泥浆应充分搅拌并经 溶胀、膨化后使用。 4)适当提高导墙顶高程,使其高于地下水位;承压水层 或地下水较高时DB41T 1980-2020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体系通用要求,可采用适当加大泥浆相对密度或降 水、排水等措施。 5)造孔成槽机具在槽内提升速度不应过快,并及时向槽 孔内注入泥浆。 6)槽段成孔后,应尽快下设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 7)对严重架空、强漏失地层,宜采取预灌浓浆措施;一 旦槽孔漏浆,应立即采取有效堵漏措施。 8)预报有大、暴雨或附近河道将通过超标准水量前,应 采用合适材料回填槽孔。 9)根据地质条件和槽孔最大深度确定单元槽段最大长度。 10)重型施工机械应远离槽孔口或采取措施均匀分散施工

机械及施工附加荷载。6.1.3槽孔偏斜1现象槽孔或局部槽段的垂直度超过要求。2主要原因1)悬吊钻头或抓斗斗体的位置偏心;钻头或抓斗斗体本身偏重。2)造孔机械安装不稳固、造孔时发生位置移动。3)造孔时遇到孤石、探头石或有定倾斜度的软硬换层界面。4)变断面扩铲孔或因地层松散塌部位,钻头或抓斗斗体因摆动而偏离设计方向5)成槽掘削顺序不当,钻头或抓斗斗体两侧受力不均,导致偏向较软一侧,3防治措施要点1)开钻前,调整悬吊装置的位置,使钻头或抓斗斗体和孔轴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关并保持造孔机械安设平稳、底座水平2)遇大孤石探头石或坚硬地层,宜采用冲击钻进,辅以定向或聚能爆破措施处理。3)软硬换层界面或扩孔、塌孔严重部位,应控制造孔速度并加密测量孔斜频次。4)宜采用两序成墙工艺,间隔造孔,合理安排掘削顺序,使造孔时两侧受力均匀。5)造孔期间应按规定测量孔斜,一旦发现超偏,采取上下往复扫孔,用卵砾石、小块石及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充填超偏部位,并进行二次造孔等处理措施6.1.4钢筋笼尺寸偏差超过规定1现象1)钢筋笼尺寸偏差过大或扭曲变形。37

2)下设钢筋笼时,笼体被卡,难以全部放入孔内。 3)浇筑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