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

JGJ 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4563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GJ 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1.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 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 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 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3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 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 基点的标白,应理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在建筑区内,点位与 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理 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理 深应大干地基士压缩层的深度。 4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作为工 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 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 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5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 地、河岸、松软填士、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 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3.1.2高程控制点标石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理 岩层水准基点标白、深理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白、深理钢管水准基 点标石或混凝士基本水准标石。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工作基点的标白,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理浅理钢管水准 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等。 3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A执行。特殊士 地区与有特殊要求的标石规格及理设,应另行设计。标石、标志理 设后QKFF 0001S-2014 昆明市西山区发发食品厂 果仁糖,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 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d。

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 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d。 3.1.3对于应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水准点与观测点。 其点位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准点和观测点应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各点间高差最大不 立超过土1m。当部分点位受现场条件限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 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上下位置垂直对应的常差点,以传递高程 2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理设,应根据采用的液体静力水准仪 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 应符合置放式,悬挂式或固定式仪器安置的要求

3.么.1最终沉降量的观测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绝对沉降《如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的观测中误差,对于 持高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地基条件,结合经验与分析具体确定对 于其他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低、中,高压缩循性地基士的类别,分别 选±0. 5mm、±1. 0mm,±2. 5mm, 2相对沉降(如沉降差、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局部地基沉 降(如基坑回弹,地基士分层沉降等>以及膨胀士地基变形等的观 测中误差,均不应超过其变形充许值的1/20。 3建筑物整体性变形如工程设施的整体垂直挠曲等)的观 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充许垂直偏差的1/10 4结构段变形(如平置构件挠度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 变形充许值的1/6。 5对于科研项变形量的观测中误差,可视所需提高观测精 度的程度,将上列各项观测中误差乘以1/5~1/2 系数后采用。

6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μ=ms/ / 2QH +二m4/ /20

式中m一 沉降量的观测中误差(mm m△一一沉降差的观测中误差(mm) QH一一网中最弱观测点高程H的权倒数 Q一一网中待求观测点间高差的权倒数。 3.2.3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当不便使用几何 水准测量或需要进行动观测时,可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当测量点间的高差较大且精度要求低时,亦可采用短视线三角高 程测量方法。

否等级儿何水准观测的技木要求,应付下列要求 1对特级,一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Z05或DS05型水准仪、 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对二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1 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对三级 降观测,可使用DS3型仪器、区格式木质标尺,按中丝读数法观 则,亦可使用DS1,DS05型仪器,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 则。光学测微法和中丝读数法的每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应按现行 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各等级观测中,每周期的观测线路数,可根据所选等级 精度和使用的仪器类型,按下式估算并作调整后确定,

所选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mm》 ma——不同类型水准仪器的单程观测每测站高差中误 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式中 O 所选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mm>s 不同类型水准仪器的单程观测每测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8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注:表中为测站数。 1角对用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 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5,对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 不得大于20。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人绝对值不得 大于0.2。 2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 名义长度之差,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对区格 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m。 3.3.3各周期水准观测作业,除应符合本规程第2.0.7条的规定 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 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 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晴大 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公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 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 进行检验与校正。 3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 零点差改止。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 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4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静力水准观测技术要求表 3. 4. 1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封闭式仪器类型封闭式敬口式敬口式口式读数方式接触式接触式目视式目视式二次观测高差较差(mm)±0.1±0.3±1. 0±3. 0环线及附合路线闭合差(》±0.1*±0.3√元±1.0√±3. 0 ~/z注为高差个数。3.4.2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1观测前向连通管内充水时,不得将空气带入,可采用自然压力排气充水法或人工排气充水法进行充水。2连通管应平放在地面上,当通过障碍物时,应防止连通管在垂直方向出现α形而形成滞气“死角。连通管任何一段的高度都应低于蓄水罐底部,但最低不宜低于20cm。3观测时间应选在气温最稳定的时段,观测读数应在液体完全呈静态下进行。4测站上安置仪器的接触面应清洁、无灰尘杂物。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倾斜度不应大于10。使用固定式仪器时,应有校验安装面的装置,校验误差不应大于士0.05mm。5宜采用两台仪器对向观测。条件不具备时,亦可采用一台仪器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可取2~3个读数的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值。读数较差限值,视读数设备精度而定,一般为0.02~0.04mm。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1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1. 1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 设,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 网,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 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么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 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 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 大。 3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 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 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布网方式 与构形,按本规程第2.0.4条的规定进行选设。每一测区的基准点 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应少于2个。 4.1.2平面控制点标志的型式及理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应 建造观测墩或理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根据使用仪器和照准标志 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置。强制对中装置的 对中误差最大不应超过士0.1mm。 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 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 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规牌、屋标和 墙上标等型式的标志。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型式,可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3对用作基准点的深理式标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标石和标志 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理设应另行设计。 4. 2主要技术要求

4.2.1最终位移量的观测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式中 m 位移分量s的观测中误差(mm>! mAs 位移分量差△的观测中误差(mm) Qx 网中最弱观测点坐标的权倒数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μ=ms/ / 2Q x / 2Q A8 三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2. 3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角网、测边网或边角网的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应大于 所选等级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2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 等级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点位中误差约定为坐标中误差的2 倍,下同>。 3导线网和单一导线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 级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 4基准线法的偏差值测定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 点坐标中误差。 5为测定区段变形独立布设的测站点、基准线端点等,可不 考虑其点位误差。

4. 2. 4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除特级控制网和其他大型、复杂

注,1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中未计及基线边长误差影响

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 1)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值相差较大时,

1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测边控制网技术要求

1对特级、一级位移观测,应使用DJ1型经纬仪,对二级、三 级位移观测,可使用DJ1 型或DJ2型经纬仪。当精度要求较低时 也可使用DJ6型经纬仪。 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 可不归零;特级、一级网点亦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导线测量中,当 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当导线点上多于两

个方向时,应按方向法观测。方向观测法与全组合测角法的操作程 序,应按国家现行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3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应按要求的测角精度、使用的仪器 类型及观测条件确定。亦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对测角网与导线n=5.3 (m/m) 对独立测站 n=(ma/mz)*

注: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超过主3时,该方向的互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 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仍按表中规定, 5 采用DJ1型仪器按全组合测角法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

主: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时,该方向的2互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 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仍按表中规定

注: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时,该方向的2互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 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仍按表中规定 5采用DJ1型仪器按全组合测角法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DJ1型仪器全组合测角法限差")

注,当照准点的垂直角超过土10°,致使加入垂直角倾斜改正后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 大于B时,此项限差可按&~10执行。

量每测站左、右角闭合差,不应大于2mB;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不 应大于2元m(为测站数)。 4.3.么各等级水平角观测作业,除应符合本规程第2.0.7条的规 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的经纬仪,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 定期检验。 么观测应在通视良好、呈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 落和中午前后不宜观测。作业中仪器不得受阳光直接照射,气泡居 中如超过一格,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当视线过于靠近吸热放 热强烈的地形地物时,应选择阴天或有风但不影响仪器的稳定的 时间进行观测。当需削减时间性水平折光影响时,应按不同时间段 观测。 3控制网观测宜采用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 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避免二次调焦,当观测方向 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宜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 此时可不考虑两倍视准误差20变动范围。对于大倾斜方向的观 测,应严格控制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角超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 轴倾斜改正。 A观测成果超出限差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1>当2C互差或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当归零差或零方的20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 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4)在一个测站上,采用方向观测法,当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 则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站的全部方 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全部基本测回数的 1/3时,应重测该测站; 5)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均应记入手簿。重测与基本测回 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取用一个符号限差的结果 全组合测角法,当直接角与间接角互差超限时,在满足本 款4)项要求,即不超过全部基本测回数1/3的前提下,可重测单 角, 7当三角形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选择有 关测站重测,

A.4.1电磁波测距仪测量距离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 要求的边长须专门设计确定外,对一,二、三级位移观测的边长测 量,可按表4.4.1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l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的过程 3时段是指测边的时间段,如上、下午和不同的白天。 1根据具体情况,测距边除按往返观测外,亦可采用不同时 没观测代替往返观测 2往返测或时间段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 进行比较。 3测距时使用的温度计和气压计,应同测距仪检定时使用的 一致。 4气象数据应在每边观测始未的两端进行测定,取用两端的 平均值。所测气象元素的互差,温度不应超过1℃C,气压不应超过 3mmHg。 5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对一、二级边可采用三级水准测量 测定,对三级边可采用三角高程法测定。 6测距边归算到水平距离时,应在观测的斜距中加入气象、 加常数,乘常数(必要时顾及周期误差)改正后,化算至测距仪与反 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 4.4.2电磁波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的测距仪,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应定 期检验。 么测距应在呈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阴天,有微风时 可全天观测。晴天最佳观测时间为日出后1h左右和日落前左 右。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 观测。晴关作业时应对测距仪和反光镜打伞遮阳·严禁将仪器照准 头对准太阳,不宜顺、逆光观测。 3测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电磁 场影响范围之内。在测站上,因基座倾斜引起的偏差应加入置平改 正。 4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整测回。当测回间较 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然后去掉一大一小取平均。如重测后 测回差仍超限,应重测该测距边的所有测回。当往返测或不同时段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单方向的距离。如重测后仍超限·应 重测往、返两方向或不同时段的距离。 1.4.3丈量距离的技未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边长须 专门设计确定外,对一、二、三级位移观测的边长丈量,可按表4. A4.3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单方向的距离。如重测后仍 重测往、返两方向或不同时段的距离。

4. 4. 3丈量距离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

设计确定外,对一、二、三级位移观测的边长丈量,可按表 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中D是以100m为单位计的长度

2表列规定所适应的边长文量相对中误差为:一级11200,一级1 100000,三级 1 50000, 1因瓦尺、钢尺在使用前应进行检定。丈量二级边长的钢尺: 检定精度不应低于尺长的1:200000丈量三级边长的钢尺,检定 精度不应低于尺长的11100000 么各等级边长测量应采用往返悬空丈量方法。使用的垂锤。 弹簧秤和温度计,均应进行检定。丈量时,引张拉力重量应与检定 时相同。 3自然条件对丈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如下雨、尺的横向有二 级以上风,作业时温度超过检定膨胀系数温度范围等)时不应进行 丈量。 4网的起算边或基线宜选成尺长的整倍数。用零尺段时,应 改变拉力或进行拉力改正, 5安置轴杆架或引张架时应使用经纬仪定线。尺段高差可采 用水准仪中丝法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所测温度应接近尺温。

z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6丈量结果应加入尺长、温度、倾斜改正,因瓦尺还应加 不对称、分划尺倾斜等改正。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1.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 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 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 ~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理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 基与天然地基接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 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 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 兵《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了片伐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 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 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图、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箕建筑物,沿 司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 料,采用墙(柱)标志,其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田王宾馆等高级建

2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1.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 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 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升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 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 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 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 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 亭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 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士类型和沉降速度 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 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 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士地基2年,膨胀士地基3年,粘士 地基5年,软士地基10年。 3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匹 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 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 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 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 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5.1.6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除按本规程第3.3、 3.4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二级、三级观测点,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 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可充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 天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么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 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3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仓库进货吨位,建 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5.1.7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 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如需要可按 下列公式计算变形特征值: 1基础倾斜α ;

式中一 基础中点k的沉降量(mm) L一i 与j点间的距离(mm)。 注,弯曲量以向上凸起为正,反之为负。

f.=[28—(s+8>]/L

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 沉降观测成果表 2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3 一t一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 一一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视需要提交); 5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见附录D表D.0.1条,如观测点娄 量较少可不提交》, 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5. 2 基坑回弹观测

5. 2 基坑回弹观测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理式标志。回弹标志的理设可按本规程附录C表C.0.2多 行,

5.2.4回弹观测精度可按本规程第3.2.2条的规定以约

杆垫高水准尺读数的辅助杆法。观测设备与作业,应符合下列 要求: 1钢尺在地面的一端,应用三脚架、滑轮和重锤牵拉在孔内 的一端,应配以能在读数时准确接触回弹标志头的装置。一般观 则,可配挂磁锤,当基坑较深,地质条件复杂时,可用电磁探头装置 观测基坑较浅时,亦可用挂钩法,此时,标志顶端应加工成弯钩 状。 么辅助杆宜用空心两头封口的金属管制成,顶部应加工成半 球状,并于顶部侧面安置圆盒水准器,杆长以放入孔内后露出地面 20~40cm为宜。 3测前与测后应对钢尺和辅助杆的长度进行检定。长度检定 中误差,不应大于回弹观测测站高差中误差的1/2。 4每一测站的观测可按先后视水准点上标尺面、再前视孔内 尺面的顺序进行,每组读数3次,以反复进行两组作为一测回。每 站不应少于两侧回,并同时测记孔内温度。观测结果应加入尺长和 温度的改正

5. 2. 7 基坑开挖后的回弹观测,可先在坑底一角埋设一

2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 2. 8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回弹观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2 回弹量纵、横断面图<见本规程附录D第D.0.2 条 3回弹观测成果表。

5.3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5.3.1分层沉降观测,应测定高层和大型建筑物地基内部各分层 土的沉降量、沉降速度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 5.3.2分层沉降观测点,应在建筑物地基中心附近约为2m见方 或各点间距不大于50cm的较小范围内,沿铅垂线方向上的各层 土内布置。点位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分层土的分布情况确定,原则 上每一土层设一点,最浅的点位应在基础底面下不小于50cm处, 最深的点位应在超过压缩层理论厚度处,或设在压缩性低的砾在 或岩石层上。 5.3.3分层沉降观测标志的理设应采用钻孔法。对于多孔分层观 测,可采用测标式标志,对于单孔分层观测,可采用磁铁环式标志。 分层标志的理设要求,可按本规程附录C表C.0.3条执行, 5.3.4分层沉降观测精度可按分层沉降观测点相对于令近工作 基点<水准点>的高差中误差不大于士1.0mm的要求设计确定, 5.3.5多孔分层沉降观测,可用水准仪测出测标顶部高程,并测 定测标的长度,求算观测点的高程?单孔分层沉降观测,可用水准 仪测出保护管口高程,并用探测头自上而下依次逐点测定管内各 磁铁环至管顶距离,换算出相应各观测点的高程。 5.3.6分层沉降观测,应从基坑开挖后基础施工前开始,直至建 筑物竣工后沉降稳定时为止。观测周期可参照本规程第5.1节建 筑物沉降观测的规定确定。首次观测应至少在标志埋好5d后进 行。 5.3.7了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5.3.1分层沉降观测,应测定高层和大型建筑物地基内部各分层 土的沉降量、沉降速度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 5.3.2分层沉降观测点,应在建筑物地基中心附近约为2m见方 或各点间距不大于50cm的较小范围内,沿铅垂线方向上的各层 土内布置。点位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分层土的分布情况确定,原则 上每一土层设一点,最浅的点位应在基础底面下不小于0cm处: 最深的点位应在超过压缩循层理论厚度处,或设在压缩性低的砾在 或岩石层上。

5.3. 3分层沉降观测标志的埋设应采用钻孔法,对于多子

基点<水准点>的高差中误差不大于士1.0mm的要求设计确定

磁铁环全管顶距离,换算出相应各观测点的高程。 5.3.6分层沉降观测,应从基坑开挖后基础施工前开始,直至建 筑物竣工后沉降稳定时为止。观测周期可参照本规程第5.1节建 筑物沉降观测的规定确定。首次观测应至少在标志理好后进 行。

5.3.了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各土层β一8一z(荷载、沉降、深度》曲线图<视需要提交, 见本规程附录D表D.0.3条>。

CH/T 9016-2012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5.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5.4.1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物相邻影响范围之内 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物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注:1相邻地基沉降,系指由于毗邻高低层建筑荷载差异、新建高层建 筑基坑开挖、基础施工中井点降水、基础大面积打桩等因素引起 的相邻地基土应力重新分布而产生的附加沉降! 2场地地面沉降,系指由于长期降雨、下水道漏水、地下水位大幅度 变化,大量堆载和卸载、地裂缝、潜蚀,砂土液化以及采掘等原因 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降

5.4.1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物相令影响

筑基坑开挖、基础施工中井点降水、基础大面积打桩等因素引起 的相邻地基土应力重新分布而产生的附加沉降 2场地地面沉降,系指由于长期降雨、下水道漏水、地下水位大幅度 变化,大量堆载和卸载、地裂缝、潜蚀,砂土液化以及采掘等原因 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沉降。 5.4.么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物纵轴线或边线的延 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物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 视基础类型、荷载天小及地质条件以能测出沉降的零点线为原则 进行确定。点位可在以建筑物基础深度1.5~2.0倍距离为半径的 范围内,由外墙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设。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 在相令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习布点。具体可 根据地质地形条件选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 去或散点法布设。 5.4.3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理标 与用于结合科研的深理标两种。浇理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 直径25cm左右的水泥管现场浇灌,理深1~2m?深理标可采用内 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型式,理深应与建筑物基础深度相适当,标石 顶部须理入地面下20~50cm,并砌筑带盖的睿并加以保护。场地 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理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理 标志。 5.4. 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水准路

5.4.2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物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

5.4.3相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白

5.4.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

QB/T 5241-2018 制鞋机械聚氯乙烯面材保压成型机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物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执行。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 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对于基 础施工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开挖中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士底 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此 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士完工。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可参考建 筑物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确定。 5.4.5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