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pdf

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4560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pdf

5.2RTK平面控制测量

5.2.1RTK平面控制点的点位选择要求按照GB/T18314执行。 5.2.2RTK平面控制点的埋石根据技术设计要求确定。 5.2.3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表 注2: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需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GB/T 32992-2016 活性炭吸附金容量及速率的测定,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 注3: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注4: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

5.2.5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获取!

a)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 b)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行求解; c)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 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 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d)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 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e)RTK控制点测量转换参数的求解,不能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进行。 点的技本要求满定

2.6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

a)采用网络RTK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立应符合CH/T2008的要求; b)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c)自设基准站应设置在高一级控制点上;

CH/T2009—2010

d)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 e)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f)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申频; g)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h)应正确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

5.2.7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b)网络RTK的流动站应在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与服务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 c)用数据采集器设置流动站的坐标系统转换参数,设置与基准站的通信; d)RTK的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e)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 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f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g)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h)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 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i)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土2cm; j)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 k)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 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不大于4cm; 1)应取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m)进行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10~15min获得固定解,然后在不丢失初 始化状态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

5.3RTK高程控制测量

5.3.1RTK高程控制点的埋设一般与RTK平面控制点同步进行,标石可以重合,重合时应采用 十字的标志。

3.2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5.3.3RTK高程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按照5.2.6执行。 5.3.4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按照5.2.7中a)至h)款执行。 5.3.5RTK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5.3.6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 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大地高较差应不大于4cm。 5.3.7应取各次测量的大地高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5.3.8RTK控制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 5.3.9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拟合模型及 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精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确定

5.4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5.4.1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5.4.2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

5.4.1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参见附录A); b)基准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参见附录B): c)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d)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基准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 e)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f)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参见附录C、附录D); g)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 在进行网络RTK时,a)至d)项可根据项目要求部分提供。 4.3用RTK技术施测的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 空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 ,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儿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 则结果应满足表4和表5的要求

5.4.3用RTK技术施测的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 空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 法,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 测结果应满足表4和表5的要求

6.1.1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 6.1.2地形测量其他一般规定见5.1.1、5.1.4、5.1.5、5.1.6、5.1.7。 6.1.3摄影测量与遥感中RTK技术施测像片控制点的要求,参照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规范执行, 6.2主要技术指标

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规定

CH/T2009—2010表6图上点位中误差与基准站的距等级高程中误差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mm离/km平面三级以上、图根点≤±0.1≤1/10基本等高距≤7≥2高程等外以上符合相应比例尺成平面图根、高程碎部点≤±0.5≤10≥1图要求图根以上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注2:用网络RTK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但宜在网络覆盖的有效服务范围内。6.3RTK图根点测量6.3.1图根点标志宜采用木桩、铁桩或其他临时标志,必要时可埋设一定数量的标石。6.3.2RTK图根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按照5.2.5,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6.3.3RTK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6.3.4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6.3.5RTK图根点测量方法按照5.2、5.3中相关要求执行。6.3.6RTK图根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6.3.7RTK图根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士0.07mm。RTK图根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基本等高距。6.3.8RTK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各次测量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测量各次测量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6.4RTK碎部点测量6.4.1RTK碎部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按照5.2.5,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当测区面积较大,采用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合点。6.4.2RTK碎部点高程的获得按照6.3.3、6.3.4、6.3.5执行。6.4.3RTK碎部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土0.1mm。RTK碎部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6.4.4RTK碎部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可采用固定高度对中杆对中、整平,观测历元数应大于5个。6.4.5连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50点,应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点位坐标较差不大于图上0.5mm时,方可继续测量。6.5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6.5.1RTK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采集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对数据记录器内存进行整理。6.5.2RTK地形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和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b)基准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6

CH/T20092010

C)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d)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数据。 5.3导出的成果数据在计算机中用相应的成图软件编辑成图 5.4用RTK方法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 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7的要求

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 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果应满足表8的要求

d—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以km为单位。 2)高程:

a)接收机及天线型号应与标称一致,外观良好; b)各种部件及其附件应匹配、齐全和完好,紧固的部件应不得松动或脱落; c)设备使用手册和后处理软件操作手册及磁(光)盘应齐全; d)接收机的检定按CH8016执行,并应在有效的使用周期内。

7.2.2 RTK 前宜对设备进行以下的检验

a)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链联通检验; b)数据采集器与接收机的通信联通检验

接收设备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接收设备应有专人保管,运输期间应有专人押送,并应采取防震、防潮、防晒、防尘、防蚀和防辐射 等防护措施,软盘驱动器在运输中应插入保护片或废磁盘; b)接收设备的接头和连接器应保持清洁,电缆线不应扭折,不应在地面拖拉、碾砸,连接电源前电池 正负极连接应正确,观测前电压应正常; c)当接收设备置于楼顶、高标或其他设施顶端作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在大风和雷雨天气作业时 应采取防风和防雷措施; d)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对接收设备进行擦拭,并放人有软垫的仪器箱内,仪器箱应置放于通风、干燥 阴凉处,保持箱内干燥; e)接收设备在室内存放时,电池应在充满状态下存放,应每隔1至2个月充放电一次; f)仪器发生故障,应转交专业人员维修。

RTK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a)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 b)接收机检定资料; c)按需要应提交的控制点点之记; d)按本标准5.4.2和6.5.2及技术设计书要求的各类成果资料。

RTK成果验收内容工作包括: a)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是否符合要求; b)转换参考点的分布及残差是否符合要求; c)观测的参数设置、观测条件及检测结果和输出的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d)实地检验控制点的精度及选点、埋石质量; e)实地检验地形测量各质量元素的质量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见表A.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表A.1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CH/T20092010

RTK基准站观测手薄见表B.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RTK基准站观测手

表 B.1 RTK 测量基准站观测手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见表C.1。 表C.1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见表C.1。 表C.1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YB/T 4250-2011 冶金用全氢罩式退火炉CH/T2009—201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CH/T2009—2010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表D.1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HG/T 4509-2013 工业高纯氢氟酸,请与我社发行部联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