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29-26-2017 天津市集中供热住宅计量供热设计规程.pdf

DB∕T29-26-2017 天津市集中供热住宅计量供热设计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522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T29-26-2017 天津市集中供热住宅计量供热设计规程.pdf

4.1.1城镇集中供热热源的选择应

4热源、热力站及供热管网

1当以煤为燃料时GB/T 12914-2018 纸和纸板 抗张强度的测定 恒速拉伸法(20mmmin),应优先采用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作为主 要热源; 3在工尺附近时,应充分利用工稳定的余热和废热; 4有条件时应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浅 层地能、空气能等; X 气和太阳能等为能源的供热系统;其它地区除建筑物所在地无法利 4.1.2承担民用建筑物供暖的城镇供热管网应采用热水作为供热 介质。 4.1.3热水供热管网最佳设计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 考虑热源、供热管网、热力站、热用户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 4.1.4当不具备条件进行最件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时, 供、回水温度可按下列原则确定

供、回水温度可按下列原则确

1以热电厂或大型区域锅炉房为热源时,设计供水温度可耳 10℃~150℃,回水温度不应高于70℃;

2以小型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设计供、回水温度可采用户口 暖系统的设计温度,但温差不应小于25℃; 3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中,各热源的设计供、回水温 宜一致。当区域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应采用以热电厂头 源的供热系统的最佳供、回水温度,

供暖系统的设计温度,但温差不应小于25℃; 3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中,各热源的设计供、回水温 度宜一致。当区域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应采用以热电厂头 热源的供热系统的最佳供、回水温度。 4.1.5热电厂供热首站的设计应符合《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 范》GB50660的规定,并应遵循以下要求: 1供热首站宜设在热电厂的主厂房内。当必须设在厂外时, 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2加热器的容量和备数应根据供热负荷选择不应少于两台, 且不宜考虑备用。但当仁何一台加热器停止运行时,其余设备不应 小于65%热负荷的需要: A 3热网循环水泵、凝结水泵、热网补水泵不应少于两台,其 中一台备用 4热网循环水泵单台泵设计工况点的效率不应低于80%; 补水泵应选用调速水泵; i 同时宜并联 流量为1%~5%的旁路过滤器: 7热源应设总热量表,并宜设置在对外供热总回水管上。 4.1.6区域锅炉房供热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供热系统宜采用热源循环泵和热网循环泵分别设置的两级 循环泵系统或采用分布式变频泵系统, 2两级循环泵系统中热源循坏泵与热网循环泵均应按系统设 计流量选型。热源循环泵扬程按热源内部的阻力计算确定;热网循 环泵扬程按供热管网最不利环路阻力计算确定:热源循环泵宜选择 工频泵,并按大小泵匹配。当采用质量并调时,热网循环泵应选择 变频泵,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

1供热系统宜采用热源循环泵和热网循环泵分别设置的两级 循环泵系统或采用分布式变频泵系统, 2两级循环泵系统中热源循环泵与热网循环泵均应按系统设 计流量选型。热源循环泵扬程按热源内部的阻力计算确定;热网循 环泵扬程按供热管网最不利环路阻力计算确定:热源循环泵宜选择 工频泵,并按大小泵匹配。当采用质量并调时,热网循环泵应选择 变频泵,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 台,其中1台备用;

3两级循环泵系统中热源循环泵和热网循环泵入口通过均压 管相连接,补水泵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 4热网循环泵系统回水总管上应设除污器,同时宜并联流量 为1%~5%的旁路过滤器; 5热源应设总热量表,并应设置在对外供热总回水管网上。

4.2.1热力站位置宜靠近热负荷中心,并应设置布地上。 4.2.2对于新建的居住区,其热力站的最大规模以供热范围不超 过本街区为限。热分站供热最佳规模,一般以单系统建筑面积 5 进行改造时,热关站规模可不受此限制。 4.2.3热力站丙换热设备宜采用板式换热机组,并应满足《城镇 供热用换热机组》GB/T28185的要求。 4.2.4一热力站系统配置应遵循下要求: 一热力站一、二次侧入口均应分别设两级除污器,第一级应 器入口管上,滤网规格为40目~60目,滤网应采用不锈钢材质。 二级网回水管除污器上宜并联设置流量为1%~5%的旁路过滤器; 2热力站应配置气候补偿控制设备 一次侧平衡调节设备以 及二次侧变频调节设备: 人

4.3.1供热管网设计必须格执行《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34及《城镇供热直理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 4.3.2城镇集中供热系统宜采用分布式变频泵系统及混合回路系 统等有利于降低管网输送能耗的系统形式,也可考虑采用中继泵系 统。当供热面积大于1000万m的供热系统,宜采用多热源联网系 统,热力干线宜连接成环状管网。

4.3.4供热管网的水质

表4.2间接连接的热力站二级网水质要求

表4.3直接连接锅炉房(无压热水锅炉除外)的二级网水质要求

4)以无压热水锅炉为热源的供热系统,应设置热交换器。 一次侧的水质要求见表4.1;二次侧的水质要求见表 4.2。

4.3.6在选配热网循环泵时,应计算循环水泵的耗

4.4.1一级管网管道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直理敷设应采用预制直理保温管,并应符合国家标准《高 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 (GB/T29047)的要求: 2架空和地沟敷设的管道,其工作钢管应国家标准《低 压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GB/T8163和《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1 预制真埋保温管,需遵循与4.41条相同。 预制置埋保温复合塑料管应符合行业标准《高密度聚乙烯 丰?

5建筑物热力入口与管道井

5.0.1无地下室的住宅建筑宜每个单元设置一个热力入口;有地 下室的住宅建筑在满足室内供暖系统水力平衡、管道布置合理及 易于实现总体供热计量的前提下,宜减少建筑物的热力入口数量。 对于住宅小区内的底商、小型配套公建,应按照产权单位划分 系统并单独计量。其热力入口可单独设置,也可集中设置在热力小 室内

.0.2热力入口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

1热力人口必须设置在便于查验的建筑物内地面以上空间; 2热力入口无地下室的住宅宜于首层楼梯下部设置地上组装 式热力箱; 3有地下室的住宅建筑,热力入口宜设置在地下室可锁闭的 专用空间内,其操作面应设有总宽度不小于1.0m的检修门,操作 面前部净宽不宜小于0.7m; 4穿地下室外墙的供暖管道应带保温过墙,当有防水要求时 可按附录B设置防水套管; 5热力入口宜采用预制成品一体式装置; 6热力入口应设有排水设施, 5.0.3非独立住宅应按楼栋设置供暖用管道井,管道井禁止与电 气及燃气专业管道井合用,不宜与给水、中水管道井合用。 5.0.4供暖用管道井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在住宅公用空间内,管道并内管道单排布置时,管道 并进深应大于550mm;双排布置时,进深应大于700mm 2管道并内当管道直径不大于50mm时,管道中心距应大于

200mm,当管道直径大于50mm时,管道中心距应大于250mm, 管道距墙应大于150mm,仪表、阀门等设备的安装间距应满足其 检修、查验要求; 3管道并在公用空间内安装检修门,检修门尺寸应能保证管 道井内管道、仪表、阀门的安装、检修及查验要求; 4管道井内应设置照明装置: 5管道井内通高预埋热量表弱电线路穿线管,预埋管管径应 不小于20mm,并在热量表附近预留接线盒: 共空间进入户内。 物 列规定: 1热力入口的供水管上应设静态平衡阀,在回水管上设可现场 设定型的自力式压差控制阀。静态平衡阀的安装位置应保证阀前直管 段长度不宜小于5倍管径、阀后直管段长度不宜小于2倍管径: 回水管, 且流量传感器前应没过滤器,滤网规格宜为60目。流 量传感器前、后直管段的长度要求见8.3.1条的要求! 3供水管应设过滤器,回水管应设置反向安装的过滤器,滤 网规格宜为40目~60目; 4热力入口涉及到的总热量表、各种阀门及仪表宜水平安装: 5供、回水管之间应设置旁通管: 6供、回水管应设置压力表和温度计或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 感器; 7热力入口涉及的干管阀门宜采用焊接球阀,过滤器应采用 在线排污型过滤器。 8热力入口的设置方法宜按本规程附录C执行。 5.0.6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规格应根据热力入口设计流量和所需

控制的压差通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作用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前后的压力不应大于其工作压 力,且应符合表5.1的规定; 2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所控制的水环路计算阻力(压差)应在 其控制压差范围内,且应符合表5.2的规定; 3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设计压降宜为其所控制环路计算阻力 的0.3倍~0.6倍: 4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口径与其所安装的管道口径差不宜大 王两级

表 5.1 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工作压差范围

5.07静态平衡阀的规格应通过计算确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1阀门两端的压差不应超出产品允许的压差范围; 2当资用压头已知时,静态平衡阀的规格应根据阀门的设计 流量及两端的压差选择确定; 3当设计资料未知时,可选用与管道同径或小一号的静态平 衡阀,且应根据设计流量计算其所需的最小压差。 5.0.8 暖通专业施工图热力入口应标注下列内容: 1 热力入口处的最小资用压差: 2室内系统的供回水压差(不包括平衡阀、压差控制阀等设 备的阻力); 3室内系统设计工况时的计算温差、额定热负荷和额定流量; 4 最低静压值。

建筑物内水平干管与共用立管

.2.1 建筑物内供水、回水水平干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个应位牙巡任七内全间; 2应有利于共用供、回水立管的布置; 3每一水平供、回水干管环路所负担的各供、回水立管的供 热负荷宜相近: 4各供、回水干管应采用异程式布置; 5无地下室住宅建筑水平供、回水干管宜在首层直理敷设: 有地下室住宅建筑水平供、回水干管宜沿地下室顶板下敷设: 6无地下室的底商或商住楼,其水平供、回水于管宜设在具 备检修条件的公共空间内;有设备层或管道层的高层住宅,其水平 供、回水干管宜布置在设备层或管道层内,但应具备检修条件。 6.2.2共用供、回水立管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耍求: 1应与住宅平面布局和公用空间相协调,并应减小入户支管 的布置难度; 2一对立管可连接的每一层户数不宜大于三户,不应大于四 户;当设有分层热媒分配器时可不受此限制: 3同一对共用供、回水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 1当立管负担层数不大于6时,宜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当 层数大于6时,应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 2供、回水立管的热补偿应通过计算确定: 3下分式双管系统的供、回水立管的顶部应设带锁封装置的 自动放气阀,当自动放气阀不具备锁封装置时,应设置关断阀。自 动放气阀应位于供热系统最高点,供、回水立管的下部应设有泄水 装置; 4供、回水立管在管道井中的位置应保证与之相连的各分户 系统的入口装置安装在管道并内,水暖合用管道并时,应确保水 暖各自的安装、查验及维修空间。

.2.4住宅建筑物内供暖系统供、回水水平王管及共用供、

6.4.1户内采用散热器供暖时,宜采用放射式系统(章鱼式系统), 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沟槽内,亦可采用以下管道布置方式: 1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下沟槽内; 2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管道沿踢脚板或镶嵌在踢脚板内布 置,局部过门处暗敷在过门沟槽内; 3采用上分式双管系统,管道沿本层天花板乃布置。 6.4.2下分式或上分式供暖系统宜采用异程式布置。 6.4.3 采用冬季集中供热和夏季独立冷源相结的分户空调系统 时,应便于供热和供冷统之间的切换, 且应保证切换时分户独立 冷源水系统的密闭性 的户内供暖系统形式。 6.4.5 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户内供暖系统应根据技术经济性分析确 事? 定。 6.5户内供暖设备 6.5.1散热器的选用除应遵循传热性能好、 、美观紧凑、利于清扫 等原则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宜采用金属热强度高、容水量与单位散热量比值小的钢制 板型散热器,可采用钢制柱型散热器、铜铝复合型散热器、内腔无 砂型铸铁散热器,不应采用内装面涂层的防腐型散热器。 2放射式系统或下分式双管系统,宜选用下进下出、内置温 控阀芯型的散热器; 3在同一供热系统中,应采用水流通道材质相同的散热器;

6.5.2散热器选型计算时,应按不设暖气罩考虑,且不计入暖气 罩对散热面积的修正系数。 6.5.3散热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确保室内温度场的分布均匀: 2 注意与室内设施的协调; 尽量缩短室内管道长度: 4 散热器宜沿外墙布置,并尽量设置在外窗下。 6.5.4户内采用放射式供热系统或地面辐射供暖时,应采用成品 的集水器和分水器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集水器、分水器的管径宜按断面流速0. ~0.2m/s确定 两路及两路以上的集水器‘分水器管径不应小DN25; 2住宅地面辐射供暖时,集水器的每个回路上内置预设定控 D中做法a; 3采用分户或分区域总体温控的地面辐射供暖或放射式散热 器供暖的住无配套建筑,宜采用每个回路上内置关断阀的集水器和 6.5.5集水器、分水器的供回水主管应安装下列阀门和附件,具 体做法参照本规程附录D: 1主管关断阀或调节阀、过滤器人 2采用分户或分区域总体温控的系统,应在回水主管或供水 主管上安装由室温控制的电热型控制阀(电热阀); 3供回水间应设置旁通旁通管上应设置关断阀门。 6.5.6采用混凝土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的系统,加热盘管宜采用 绑扎带绑扎的固定方式,其地面营造做法参照本规程附录E。

6.5.7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的住宅,应分别为每个主要房间配置

的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加热管或输配管可以串联。 5.8本规程地板供暖未提及的相关要求及做法,应按照《辐身 暖供冷技术规程》JGL142中有关规定执行。

6.6室内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6.6.1户内供暖系统应设分室温度控制与自动调节装置。

6.6.2户内采用散热器供暖时,温度调节装置应按以下要求设置: 1户内供暖系统为双管系统时,采用高阻力两通恒温控制阀: 2户内供暖系统为单管跨越式系统时,杀角低阻力两通恒温 ? 控制阀或三通恒温控制阀: 3恒温控制阀感温元件应安装在便于调节、正确反映室内温 度散热器的左或若上方的部位。远传感温时,毛细管长度不宜超过 8m。 6.6.3恒温控制阀采用预调节型产品并具备防冻和带水,带压清 堵或更换阀芯功能, 6.6.4 恒温控制阀规格应根据其设计流量和全开时的压差确定。 6.6.5 恒温控制阀全开时的压差应符合以下 1 不应大于最大充许压差; 2 3宜小于 0.03MPa。 式 定型电热恒温控制阀(附录D做法a)。 6.6.7底商等住宅配套建筑的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可采用分户室温 控制,在分水器或集水器总管上设室温自动控制阀,其形式可为电 热型,具体做法参照本规程附录D中做法b、c。

.7.4户内供暖系统水平管道宜有不小于1%的坡度,无坡敷设时 管中水流速不宜小于0.25m/s(下分式不按此要求)。

6.7.4户内供暖系统水平管道宜有不小于1%的坡度,无坡敷设时

1暗埋部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接头; 2暗埋敷设管道应避免随意性,除放射式系统外,宜敷设在 沿墙地面沟槽内; 3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地面沟槽底部应垫有厚度不应小于 20mm、密度应大于25kg/m²、导热系数应小于0.041W/m·℃的保温

板;不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地面沟槽底部所垫保温板厚度不应小于 10mm。楼板设有分户保温的新建住宅可不再另设地面保温隔热层, 日土建设置的楼板分户保温层,不应低于《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 JGJ142中有关保温层热阻的要求; 4沟槽内管道覆盖层厚度,由管顶计算不应小于10mm; 5管道在进入敷设沟槽的地坪处应设有长度不小于100mm 的塑料材质波纹套管。 6.7.6户内明装管道敷设应排列有序,布置紧凑,便于建筑装饰 不应阻挡通道或妨碍家具布置

7.1.1 供热管网最不利环路的管径应根据经济比摩阻经由计算确 定。 按管网水力平衡的原则计算确定,但宜控制水流速不大于2.5m/s。 当仅依靠调整环路管径不能满足设计说的水力平衡时,应在该环 路设平衡阀夕 7.1.3 热力入口所需的资用压头应根据用户供暖系统的总阻力损 失确定用户供暖系统的总阻父损失不能确定时, 热办口资用压 头宜取为50kPa~60kPa。 7.1.4 力入口处的资用压头。 7.2建筑物内系统与户内系统 7.2.1进行水力计算时,建筑物内系统与户内系统的热水流量按 供热设计热负荷计算,不计义间传热负荷。 7.2.2不计热力入口水力损失时,建筑物内供暖系统和室内供暖 系统的总阻力不宜大于40kPa。 7.2.3双管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应计入共用立管的自然循环

7.2.3双管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应计入共用立管的

附加压差。自然循环附加压差取设计供、回水温度对应压差数值的 1/21/3。 7.2.4下分式共用立管的平均比摩阻宜为30Pa/m~50Pa/m,共用 立管负担层数较少时取上限值,反之取下限值。 7.2.5系统阻力应在计算总阻力的基础上附加15%作为建筑物内 系统与户内系统的总阻力。共用立管各环路的水力计算不平衡率不 应大于15%。 7.2.6供暖系统涉及的各种阀门的阻力损失,应按设计流量且阀 门全开状态从产品技术资料查取。户用热量表的阻力损失应根据其 规格与设计流量由产品技术资料查取。 数可按本程附录选:

2.4户用热量表在设计流量下的压力损失不宜大于10kPa,热

用热量表在设计流量下的压力损失不宜大于10kPa,热力 热量表在常用流量下的压力损失不应大于25kPa。

8.3热量表安装位置和设置

8.3.1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户用热量表外,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回水管道上: 2流量传感器不应直接安装在阀门或变径管件后、不应紧邻 在水泵出口端或靠近弯头后等管内流态不稳定区域 3流量传感器水平或垂直的安装方式应在设计图纸中明确; 4流量传感器前、一后直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等于所选用热量 表的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当无法确定选用热表的具体要求时,流量 传感器前、后安装直管段的长度,宜按不小于5倍和2倍管径的长 度预留安装空 8.3.2热量表计算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安装、维护和读数 8.4分户热量计量 8.4.1分户热量计量装置包括户用热量表 蒸发式和电子式热分 配表等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能准确实现分户热计量的产品。 8.4.2分户热量计量装置应根据末端供暖方式、管网的压力与温 度、水质状况、系统运行管理水来以及经济和人文状况等因素选择 8.4.3新建住宅分户热量计量应采用户用热量表计量方式。

3操作员站、工程师站的CPU处理负荷率不大于50%; 4系统供电负荷使用率不大于45%。 9.1.7 监控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和断电保护功能。 9.1.8热网监控系统的监控中心设备、通信系统设备和现场控制 仪表的配置应统一配套提供,以便于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维护管 理。 9.1.9热网监控系统的设计应执行《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1.9热网监控系统的设计应执行《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JJ34 的规定。

9.2.6热源和供热管网的循环水泵入口和出口应设超压保护装

9.3中继泵站参数采集与监控

9.3.1中继泵站的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信号应传至热源的控 制中心和热网监控中心。 9.3.2中继泵站应与热源控制中心、热网监控中心之间建立数据 传输的通信网络。 值的自动或手动控制系转速的方式。 9.3.4中继泵站的口和入口应设超压保护装置。 ?9.4 热力站参数采集与监控 X 9.4.2'热力站参数采集宜包含以下参数: 热力站宜采集站内用电量、一次侧供/回水压力、温度、热量、 除污器前后压差和二次侧供/回水压力、温度、热量、除污器前后 压差、补水量和水箱水位以及各台水泵的运行状态等。 9.4.3热力站的控制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要求:热力站宜为无人值守,并宜采用视频监视系统: 2控制策略:宜采用供热指标量化管理并具备有效的节能措 施; 3调节方式: 1)采用一次侧电动调节阀调节一次网的流量/热量,实现

热力站宜采集站内用电量、一次侧供/回水压力、温度、热量 余污器前后压差和二次侧供/回水压力、温度、热量、除污器前后 压差、补水量和水箱水位以及各台水泵的运行状态等。

按需供热; 2)根据二级网各环路实际用热量,调整热量分配并根据系 统最不利环路(组)的压差信号,调节二次侧循环水泵 的转速; 4热力站的电动调节阀的口径不宜大于DN250。电动调节阀 的配置数量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5应设二次侧超温、超压报警连锁系统: 6多台换热机组并联运行时,宜按照不同系统分别配置控制 系统; 7当多台换热机组并联运行且一次侧总管口径不小于 上。 95 监测与控制系统通信网络 中继泵站 以及热用户之间的信息化通信网络 9.5.2'热力站过程控制系统应具备参数采集人数据存储、数据通 信、超限报警和事故联锁功能,并将上述信息传至热网监控中心。 9.5.3热网监控中心应具备显示、存储打印各热力站的主要运 行参数、机泵状态和报警信息等功能。还应具备热网运行分析、预 测和优化调度的功能。 人 9.5.4热网监控中心应与各热力站控制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其通 信网络宜优先选用公共通信网络资源。 9.5.5数据通信应采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和接口。 9.5.6户用热量表参数的采集与监控要求参见《天津市集中供热 热量表应用技术规程》。

A.0.2按体积热指标计算方法

Q=a.qnV.At.N.M

Q 间总热负荷,W a一一房间温度修正系数,一般为3.3 W/(m3.℃) V一一房间轴线体积,m3 △t一户间热负荷计算温差℃,按体积传热计算时,一般为8℃ N一一户间楼板及隔墙同时发生传热的概率系数,同(式一) M一户间楼板及隔墙数量修正系数 当有一面可能发生传热的楼板或隔墙时,M025; 当有二面可能发生传热的楼板或隔墙,或面楼板另一面为隔 墙时,M=0.5 当有二面可能发生传热的楼板及一面隔墙,或二面隔墙及一面 楼板时,M=5+ 当有之面可能发生传热的楼板及二面隔墙时,M=1。 实际应用时,式二可以简化矛 行 当有二面可能发生传热的楼板或隔墙,或一面楼板另一面为隔 墙时,Q=4.62V; 反 楼板时,Q=5.94V; X 当有二面可能发生传热的楼板及以面隔墙时,Q=6.6V。 按体积传热计算方法参考陆耀庆主编的“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 册”(4.1.3建筑物热负荷的估算)。当楼板或隔墙的传热系数K 值难以确定时,按体积传热议算方法可以减少一定的工作量。

附录 B预制过墙保温管的防水做法

B预制过墙保温管的防

QDXBJY 0001-2015 北京百嘉宜食品有限公司 冷加工西式蛋糕1静态平衡阀2自力式压差控制阀3热量表4在线排污过滤器 (正接)5在线排污过滤器(正接)6在线排污过滤器(反接)7焊接球阀

录E混凝土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地面的营造做

F.1.1各种塑料管材特性如

F.1管材特性和使用条件级别

V 1许用环应力8p值从大至小,依此为PB、PE一X、PE一RT、 PP一R,其中PE一RT、PP一R基本相同(见表F.2.1和表F.2.2); 2管材PB、PP一R和PE一RT可以采用热熔连接,PE一X 般采用机械接头连接。 F.1.2塑料管材的使用条件级别可按表F.1.1确定,供水温度不高 于60℃的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和低温散热器供暖管材的使用条 件为4级,供水温度高于60的散热器供暖工程管材的使用条件 为级

按使用条件级别确定的塑料管系列S值见表F.2.1和表

按使用条件级别确定的塑料管系列S值见表F.2.1和表 2.2。

GB 8363-87 铁素体钢落锤撕裂试验方法表 F.2.1塑料管系列(S)值(使用条件 4级)

塑料管材公称壁厚应根据所选管材系列及施工、使用中的不利 因素综合确定。按管材系列确定的公称壁厚见表F.3.1和表F.3.2 并应同时满足下列规定: 1公称外径大于或等于12mm的管材壁厚不应小于1.7mm; 2公称外径为10mm的管材壁厚不应小于1.5m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