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A 301-2019 地铁用自动扶梯技术规范.pdf

T/CEA 301-2019 地铁用自动扶梯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134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EA 301-2019 地铁用自动扶梯技术规范.pdf

是用于自动扶梯各结构部件(例如:桁架、导轨、导轨支架、驱动元件等)静强度设计计算的 定结构载荷按5000N/m取值

5. 3. 3制动载荷

是工作制动器、附加制动器动作时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制动相关部件的设计依据,同时也 级链或梯级齿条销轴比压设计计算的载荷。制动载荷按GB16899一2011的5.4.2.1.3.1确定

是主要由自动扶梯乘客流量引起的载荷,作为自动扶梯部件的疲劳强度、寿命设计计算、电动 计算的载荷。 乘客载荷按每天工作20h,每周七天连续工作,在任何3h间隔内WS/T 480-2015 学生军训卫生安全规范,其载荷达到100%的制 的持续时间为1h,其余2h的载荷为60%的制动载荷。

动载荷是由额定结构载荷乘以1.2的冲击系数所得,即6000N/m,主要作为梯级和梳齿支 层板、检修盖板结构设计计算的载荷,

5. 3. 6 异常载荷

5.3. 7 其它载荷

5.4支撑结构(桁架)

5.4.1桁架强度设计

设计计算载荷为以下组合: a)自动扶梯自重(包括外装饰板的重量); b)5000N/㎡²的额定结构载荷:

设计计算载荷为以下组合: a)自动扶梯自重(包括外装饰板的重量); b)5000N/m²的额定结构载荷:

对于受侧向风压的室外型自动扶梯,应按照风力等级10级的风压条件,即迎风面风压 504.10N/m²、迎风面折减风压100.82N/m²、背风面风压100.82N/m的共同作用。 注:如需考虑超出10级风压条件的情况,则评价特殊设计的必要性。

5.4.2桁架的刚度设计

5.4.2.1根据5000N/m的额定结构载荷计算或实测的最大挠度不应大于支撑距离的1/1500。 5.4.2.2对于受侧向风压的室外型自动扶梯,在风力等级8级的风压条件下,即迎风面风压267.80N/m²、 迎风面折减风压53.56N/m、背风面风压133.90N/m的共同作用下应保证自动扶梯正常运行。

5.4.2.1根据5000N/m的额定结构载荷计算或实测的最大挠度不应大于支撑距离的1/1500。

3.1桁架两端支撑距离大于18m时应设置中间支撑,支撑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m,且宜均 对于承受风压的室外型自动扶梯,两端支撑距离大于13m时应设置中间支撑,支撑之间的距离 13m。 3.2在受5.4.1c)的侧向风压条件下,桁架支撑处不应产生水平方向位移

5.4.4桁架结构设讯

5.4.4.1桁架应合理分段,各段之间应为刚性连接,连接用紧固件应采用高强度紧固件。每段桁架的接 头处应设计成方便相邻桁架拼接时能准确定位,出厂前应清楚地标记每段桁架,确保现场正确的组装顺序 5.4.4.2桁架底部应有封板,厚度不应小于4m 5.4.4.3桁架各分段应具有方便提升设备及其他运输工具吊运的装置或结构

5.4.5桁架的焊接质量

5.4.5.1焊缝质量等级

捍缝质量等级应根据桁架焊接位置的重要性、载荷特性、焊缝形式、工作环境以及应力状态等情 并符合GB50661一2011的5.1.5规定。

5.4.5.2焊后检验

焊后检验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a)焊缝的外观质量与外形尺寸检查; b)对于设计指定的一级和二级焊缝应进行焊缝的无损检测,探伤比例不宜低于20%。

5. 4. 5.3检验要求

5.4.5.3.1外观检测采用目测方式,裂纹的检查应辅以5倍放大镜并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必要时 可采用磁粉探伤(按GB/T26951)或渗透探伤(GB/T18851)检测,尺寸的测量应用量具、卡规。 5.4.5.3.2内部缺陷的检测宜采用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在特殊情况下采用。钢结构 焊缝内部缺陷的检测如有特殊要求,应在设计图样中另行规定。焊缝无损检测的评价要求见表1。

5. 4. 6 桁架表面防护

自动扶梯桁架防腐蚀设计使用寿命不应低于40年,如果采用锌覆盖层,应整体热浸镀锌,包括焊 接在架上的底板及梁等,主弦杆锌层平均厚度不应小于100μm,局部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80 μum,其它构件锌层厚度应符合GB/T13912一2002的规定。桁架若采用方管材料制造,管材内腔锌层厚 度不应小于80μm。 如果采用其他等效表面防护措施,则应提供不低于上述防护性能的相关证明

表1焊缝无损检测的评价要求

驱动装置应符合: a)应根据乘客载荷(见5.3.4)以及驱动装置所驱动的其他载荷(例如:梯级及其牵引部件的自重、 阻力等形成的载荷)确定驱动主机的额定功率。计算时应按公式(1)求得载荷的等效功率,驱 动主机的额定功率不应小于该等效功率:

2P't, P't, + P't, + P't, +... + P't. ti +t2 +tg +...t, 2

b 驱动装置应用高强度螺栓安装固定: 驱动装置应能前后、左右调节; d 对于端部驱动自动扶梯,电动机与减速器之间不应存在皮带等摩擦传动元件; 对于端部驱动自动扶梯,应配置驱动装置移位保护[见表8a)],当驱动装置发生异常移位时, 附加制动器应动作,自动扶梯停止运行。该保护装置动作并使自动扶梯停止运行时,只有在故 障锁定被手动复位后,才能重新启动自动扶梯; f驱动装置输出额定功率运行时的系统总效率不应低于80%。

能效等级不低于GB18613一2012规定的2级

减速器应符合: a) 减速器效率不低于92%; b 减速器的规格与电动机规格相匹配,允许的传动扭矩不应小于电动机的输出扭矩; C 应设置排气孔装置; 应易于检查油位; e应易干更换润滑油

5. 5. 4 制动系统

5. 5. 4. 1 工作制动器

工作制动器应符合: a)对于配置有多个驱动装置的自动扶梯,每个驱动装置都应配置制动器: b 对于端部驱动自动扶梯,制动器闸瓦磨损情况应便于检查或被监测[见表8b)]。如果配置制 动器闸瓦磨损情况监测装置并检测到闸瓦磨损达到设定值时,则在自动扶梯停止运行后不能再 启动,只有在故障锁定被手动复位后,才能重新启动自动扶梯; 制动器的设计应便于更换所有易磨损零件; d)室外型自动扶梯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油、水滴(或溅)到制动盘或制动闸瓦上。

5.5.4.2附加制动器

5.5.4.3超速保护和非操纵逆转保护

超速保护和非操纵逆转保护应: 符合GB16899一2011中5.4.2.3.2的要求,并且在自动扶梯正常运行情况下(不包含检修 运行和低速待机运行),应在速度降低至额定速度的20%之前,触发工作制动器动作见表8 d)],在改变规定运行方向时,附加制动器动作,使自动扶梯停止; 对于端部驱动自动扶梯,应直接监测梯级速度或主驱动轴或主驱动轴上装配的链轮的旋转速度 来确定自动扶梯的实际运行速度与方向。

5.5.4.4电气制动

5. 5.5链传动系统

5. 5. 5. 1驱动链

驱动链应符合: a)驱动装置与主驱动轴之间采用链条传动时,驱动链至少为双排。按照自动扶梯承受5000N/m 的额定结构载荷计算,驱动链安全系数不应小于8。安全系数是驱动链破断力与所受工作拉力 F之比,其中F的计算见公式(2)和公式(3); 对于端部驱动自动扶梯:

对于中间驱动自动扶梯:

N×F=5000× × z,xsinα × tanα D.

2X门×F= 15000X tanα XZ,+ Lxsinα XW xsinα (3) 式中: V 一端部驱动自动扶梯驱动装置数量: 中间驱动自动扶梯驱动装置数量: 一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单位为m; 一自动扶梯梯级名义宽度,单位为m; 一自动扶梯倾斜角,单位为(“); Ds一一梯级链轮节圆直径,单位为m; 一驱动大链轮节圆直径,单位为m: 梯级节距,单位为Ⅲ; 梯级重量(含梯级链、轴),单位为N。 b) 端部驱动自动扶梯驱动链的链节不应使用过渡链节; 应设置驱动链断裂检测装置,当驱动链断裂时,附加制动器动作,使自动扶梯停止见表7e) 该检测装置动作并使自动扶梯停止时,只有在故障锁定被手动复位后,才能重新启动自动扶梯,

梯级链应符合: a)应采用套筒滚子链; b)梯级链与梯级应可靠连接且连接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 c)梯级轴及梯级链的设计应能在不拆除梯级链的情况下更换梯级链滚轮; 按照自动扶梯承受5000N/m²的额定结构载荷,同时还承受张紧装置所产生的张力时计算的 梯级链安全系数不小于8。安全系数是梯级链破断力与所受工作拉力F之比,其中F的计 算见公式(4)。

H H = (5 000 x w) × sin α + T 2 tan α sinα×L

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单应为m: 自动扶梯梯级名义宽度,单位为m; 自动扶梯倾斜角,单位为(“); 梯级节距,单位为m; 含梯级链和梯级轴的梯级重量,单位为N; 梯级链张紧装置单侧张紧力,单位为N。 e 按照自动扶梯每个可见梯级承受120kg载荷,同时还承受张紧装置所产生的张力时计算的梯级 链销轴比压不大于20MPa。销轴比压R是梯级链所受工作拉力F与梯级链销轴承载面积之比。 F的计算见公式(5),销轴比压P的计算见公式(9):

式中: F2一一计算载荷对梯级链条的工作拉力,见公式(6) Fml 一梯级在倾斜段受到的摩擦阻力,见公式(7); 一梯级在上下水平段受到的摩擦阻力,见公式(8)

H ×120 × g + × w) × Sinα + T sinα×L sinαxL

H一一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单位为m; Zi一一自动扶梯梯级名义宽度,单位为m; α一一自动扶梯倾斜角,单位为(“): L一一梯级节距,单位为m; 一一含梯级链以及梯级轴的梯级重量,单位为N; 梯级链张紧装置单侧张紧力,单位为N

1 H H ×120×g+ × cosα×μ+ ×W×A 2 (sinαxL sinα xL 2 sinαxL

氏中 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单位为m; 自动扶梯梯级名义宽度,单位为m; α一一自动扶梯倾斜角,单位为(“); 一一梯级节距,单位为m; 一一含梯级链和梯级轴的梯级重量,单位为N; W一一梯级滚轮侧向导向力,单位为N μ1一一梯级滚轮滚动摩擦系数: ".——梯级滚轮导向滑动摩擦系数:

F= n×(120×g+W)×μ+=×n×W×^

2——上下水平梯级数

5.5.5.3中间驱动自动扶梯的梯级齿条

梯级齿条应符合: a)梯级齿条与梯级应可靠连接且连接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 b) 梯级轴及梯级齿条的设计应能在不拆除梯级齿条的情况下更换梯级齿条滚轮: 按照自动扶梯承受5000N/m²的额定结构载荷,同时还承受张紧装置所产生的张力时计算的 梯级齿条安全系数不小于8,安全系数是梯级齿条破断力与所受工作拉力F之比,其中F的 计算见公式(4); d 按照自动扶梯每个可见梯级承受120kg载荷,同时还承受张紧装置所产生的张力时计算的梯 级齿条销轴比压不大于20MPa。销轴比压R是梯级齿条所受工作拉力F与梯级齿条销轴承 载面积之比。F的计算见公式(5),销轴比压R的计算见公式(9)。

5.5.5.4端部驱动自动扶梯的扶手链

扶手链应符合: a)按照所驱动扶手带运行阻力计算的扶手链安全系数不小于8。安全系数是扶手链破断力与扶手 链张力的比值。 示例1所示为一级传动且是摩擦轮扶手驱动结构的扶手链张力计算公式: 示例1:

式中: RS一一单侧扶手带运行阻力,单位为N; D一一摩擦轮外圆直径,单位为m: D一一扶手驱动轴驱动链轮节圆直径,单位为m。 示例2所示为两级传动且是扶手转向端V带轮驱动结构的扶手链张力计算公式: 示例2: 扶手链2(扶手驱动到扶手驱动轴)张力

式中: RS一一单侧扶手带运行阻力,单位为N; D一一摩擦轮外圆直径,单位为m: D一一扶手驱动轴驱动链轮节刷直径,单位为m。

PR2 = D, × RS

肤手链1(扶手驱动轴到主轴)张力

肤手链1(扶手驱动轴到主轴)张力

式中: RS一一单侧扶手带运行阻力,单位为N; D一一V带轮节圆直径,单位为m; 一V带轮同轴链轮节圆直径,单位为m; D 一带轮驱动链轮节圆直径,单位为m; Ds一一扶手驱动轴驱动链轮节圆直径,单位为m。 b)扶手链的张紧装置应便于接近和操作

5. 5. 6 梯路系统

5. 5. 6. 1梯路导轨

m = 2 × D ×F D.

梯路导轨应符合: a 梯路导轨应采用钢质材料,并方便更换。导轨工作面(包括滚轮运行面和导向面)的厚度不应 小于3mm,载客分支导轨工作面厚度不应小于5mm。如果载客分支导轨工作面的厚度小于5 mm,则应采取适当方法提高导轨的强度、刚度和耐磨性; b) 梯路导轨应有足够的刚度,在5000N/m的额定结构载荷下,载客区段导轨在两支架之间的变 形量不应大于1mm; C 导轨采用镀锌或其他等效防锈措施,工作面可不涂装,但应涂抹防锈油以防运输和储存过程中 生锈; d 对于端部驱动自动扶梯,应采用减小在上部过渡区段梯级链滚轮受力的设计,载客分支应设置 卸荷轨道,返回分支宜设置卸荷轨道或在设计上保证上部过渡区段返回分支的梯级链滚轮受力 不超过1300N。卸荷轨道应能调节,并可拆卸、更换; e)进出上、下部转向处的导轨应可方便地进行调整。

5. 5. 6. 2. 1通则

5.5.6.2.1.1梯级应采用铝合金整体压铸梯级,且具有良好的互换性。 5.5.6.2.1.2梯级踏面应防滑,按GB16899一2011附录J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方法,梯级踏面在所有 方向防滑等级应至少达到R10级。 5.5.6.2.1.3制造商应提供3个样品,对于短轴梯级应提供4个样品,按表2试验组合进行试验。 5.5.6.2.1.4对于采用倾斜支撑的试验,只需在梯级可适用的最大倾斜角度情况下进行试验,对于倾 斜角小于最大倾斜角的梯级不必重新试验

样品1:连续进行梯级踢板静载试验、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水平和倾斜支撑)、踏面集中动载试验以及重复进行梯 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仅倾斜支撑)。 样品2:连续进行梯级踏面分布载荷试验、集中载荷破坏试验。 样品3:连续进行梯级扭转试验(梯级踏面施加载荷)、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仅倾斜支撑)、随动滚轮缺失试验。 样品4:连续进行梯级扭转试验(在与梯级链或梯级齿条连接位置施加载荷)、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仅倾斜支撑)。

连续进行梯级踢板静载试验、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水平和倾斜支撑)、踏面集中动载试验以及重复进行梯 静载试验(仅倾斜支撑)。 连续进行梯级踏面分布载荷试验、集中载荷破坏试验。 连续进行梯级扭转试验(梯级踏面施加载荷)、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仅倾斜支撑)、随动滚轮缺失试验。 连续进行梯级扭转试验(在与梯级链或梯级齿条连接位置施加载荷)、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仅倾斜支撑)。

a)任务概述 任务概述一般包括对分析问题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并说明本报告所采取的分析类型和拟关 注的分析结果; b)分析过程 分析过程一般包括模型简化、网格划分、材料性能、边界条件、载荷和求解方式等的说明; c)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一般包括反映最大变形及最大应力的图表,例如:应力/应变云图

5.5. 6. 2. 2梯级试验

5. 5. 6. 2. 2. 1静载试验

5. 5. 6. 2. 2. 1. 1梯级踢板静载试验—试验 a

通过一块厚度至少为25mm的方形或圆形的钢质垫板,其形状与踢板圆弧相贴合,法向施加一 1500N的力于25cm²的踢板表面,该载荷应施加于踢板高度方向中心线上的三个位置:中间和两端(见 图1)。试验中,踢板的变形不应大于2mm。试验后,踢板应无永久变形(可给定允差值)。 如果梯级踢板装有嵌件或固定件,应在完整装配的梯级上进行额外的试验。试验时,载荷应施加于 踢板上的嵌件或固定件且位于梯级踢板整个高度中心线上的位置,载荷面积应为50mm乘以嵌件或固定 件的宽度(见图2)。

图1梯级踏面和踢板集中静载试验

.6.2.2.1.2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试验

图2梯级嵌件和固定件试验

6.5.6.2.2.2动载试验

5.5.6.2.2.2.1踏面集中动载试验—试验d

图3踏面静载分布载荷试验示意

梯级应在其可适用的最大倾斜角度(倾斜支撑)情况下,与滚轮(不转动)、通轴或短轴一起进行 试验。该试验应以5Hz~20Hz之间的任一频率的无干扰的谐振力波,施加500N~3000N之间脉动载 荷进行至少1×10°次循环。载荷应垂直施加于踏面表面的一块尺寸为0.2m×0.3m、厚度至少为25mm 的钢质垫板上,该钢质垫板应按照5.5.6.2.2.1.2(梯级踏面集中静载试验)的规定置于踏面中央。 试验后,梯级不应出现裂纹,在踏面表面不应产生大于2.5mm的永久变形,固定件的拧紧力矩不 应超出设定范围。试验过程中,如果滚轮损坏允许更换。 对于试样1(见表2),在完成试验d后应再进行一次试验b(仅倾斜支撑),应比较前后两次踏 板集中静载试验中踏面上六个点(四个角以及距离前后缘20mm的梯级宽度方向的两个中点)以及根 据有限元分析在试验a加载条件下踢板上变形量最大的两点(共八个点)的变形变化量,第二次试验 相较第一次试验的变形量不应超过20%。 5.5.6.2.2.2.2梯级扭转试验(梯级踏面施加载荷)一一试验e 梯级的设计应使其结构能承受相当于引起梯级随动滚轮中心有土3mm(允许土10%的偏差)圆弧 位移的等效扭转载荷,该圆弧以梯级链(或梯级齿条)滚轮中心为中心。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证上述 规定的位移,试验应及时调整。试验应以5Hz~20Hz之间的任一频率的无干扰的谐振力波,施加脉动 载荷进行至少1×10°次循环。试验方法见GB16899一2011的附录F。 试验后,梯级不应出现裂纹,在踏面表面不应产生天于2.5m的永久变形,固定件的拧紧力矩不 应超出设定范围。 对于试样3(见表2),在完成试验e后应进行一次试验b,并比较试样3与试样1(完成所有试验后) 在踏面上六个点(四个角以及距离前后缘20mm的梯级宽度方向的两个中点)以及根据有限元分析在 试验8加载条件下踢板上变形量最大的两点(共八个点)的变形,变形量差异不应大于20%。

该试验仅适用于短轴梯级, 将梯级链(或梯级齿条)轴一端用枢轴支撑、随动滚轮只允许沿与梯级踏面成30°方向移动

7CEA3012019 级链(或梯级齿条)轴另一端可施加力以使此梯级链(或梯级齿条)轴端沿与梯级踏面成30。方向移 动(见图4);施力装置使梯级链(或梯级齿条)轴“自由端”在沿与梯级踏面成30°的两个方向上产 生至少6mm的位移,并进行5×10°次循环。上述试验结束后,同一梯级试样再进行踏面静载集中载 荷试验(倾斜位置)。 试验后,梯级不应出现裂纹,固定件的拧紧力矩不应超出设定范围;在踏面上六个点(四个角以及 距离前后缘20mm的梯级宽度方向的两个中点)以及根据有限元分析在试验a加载条件下踢板上变形 量最大的两点(共八个点)的永久变形与梯级试样1试验结果的偏差不应大于20%;梯级的变形不应 影响其在自动扶梯中的功能。

5.5.6.2.2.2.4随动滚轮缺失试验—试验g

图4轴不同步位移试验

按梯级踏面静载集申载荷试验(见5.5.6.2.2.1.2)固定(水平位置)并拆去一个随动滚轮,按踏 面静载分布载荷试验(见5.5.6.2.2.1.3)布置垫板,向每块垫板中心施加相同的力以达到1500N的 总载荷(包括垫板的重量)。施力时,应以500N的增量递增。每块垫板上所施加的力应相同,偏差不 大于5%。

5.5.6.2.2.2.5集中载荷破坏试验一试验

按梯级踏面静载集中载荷试验(见5.5.6.2.2.1.2)固定(水平位置),并按踏面静载集申载 布置垫板,以每分钟5mm的位移变化率对试验梯级加载,直到梯级达到破坏失效的状态。 试验应记录试验载荷与加载位置位移关系的曲线,发生破坏失效时的加载载荷应大于30kN。

5. 5. 6.3滚轮

5. 5. 6. 3. 1 通则

5.5.6.3.1.1梯级链滚轮、梯级齿条滚轮和梯级随动滚轮应由轮缘、轮毂和轴承组成。轮缘应采用耐油、 耐水的弹性材料制造,轮毂应采用耐油并且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制造。轴承应采用密封深沟球轴承,轴 承内的润滑脂不需定期更换。 5.5.6.3.1.2对于端部驱动自动扶梯,梯级链滚轮直径不应小于100mm,梯级随动滚轮直径不应小于75 a a t a

5.5.6.3.1.3对室外型自动扶梯的滚轮应增加防尘盖,防止沙尘侵入滚轮内部,并在防尘盖与滚轮之间 充填润滑脂以提高密封效果

5.5.6.3.2滚轮试验

分别进行以下a)、b)、c)、d)、e)、f)以及g)的试验: 轮缘与轮毂之间剥离强度试验 试验条件 1)试样数量应为15个; 2)测试室内环境温度:25℃±3℃。 试验要求 1)将滚轮轮缘沿与运行表面成45。方向切开一道口子,从切口开始沿圆周方向接 50mm/min±5mm/min速度进行剥离; 2)试验组合按表3。

表3滚轮轮缘剥离强度试验组合

试验条件 1)试样数量应为5个; 2 测试室内环境温度:25℃土3℃; 3)测试机滚筒直径:500mm900mm。 滚轮应满足以下试验要求之一 1)以0.8m/s的线速度,按照表5中的载荷,运行5000h,试验后滚轮应能正

耐油试验 一试验条件 1)试样数量应为5个; 2)测试室内环境温度:25℃±3℃。 一试验要求 将不做预处理的滚轮浸泡在50℃的对应梯级链(或梯级齿条)润滑油中48h后取 出并将滚轮放置在25℃土3℃的室温条件下48h,然后以0.8m/s的线速度,按表5规 定的载荷运行250h。试验后滚轮应当没有局部凹凸、脱胶、开裂等现象; 耐水试验 试验条件 1)试样数量应为5个; 2)测试室内环境温度:25℃±3℃。 一试验要求 将未做预处理的滚轮浸泡在75℃的热水中250h后取出并将滚轮放置在25℃ 土3℃的室温条件下48h,然后以0.8m/s速度按表5中的载荷运行250h。试验后滚 轮应当没有局部凹凸、脱胶、开裂等现象; 耐水解试验 试验条件 1)试样数量应为5个; 2)测试室内环境温度:25℃±3℃。 一试验要求 将滚轮装配到带有旋转功能的销轴上,然后将其放置在80℃~85℃、95%~98%湿 度的恒温、恒湿箱中,滚轮不接触水面。滚轮在整个熏蒸测试过程中,以0.01m/s的速 度旋转,并被水蒸汽完全笼罩。经过1000h的水蒸气熏蒸后,将滚轮取出并进行外观检 测,滚轮表面应无脱胶、开裂等现象; 梯级链滚轮过载试验 试验条件 1)试样数量应为5个; 2)测试室内环境温度:25℃±3℃。 一一试验要求 以0.8m/s的线速度、2500N的载荷运行16h。试验后滚轮应没有局部凹凸、脱胶、 开裂等现象。

5.5.6.4端部驱动自动扶梯的主驱动轴

主驱动轴应符合: a)轮毂如采用焊接固定,则应满足GB50661一2011的8.2中规定的一级焊缝的要求; b)主驱动轴的轴承宜采用免维护设计并充分润滑,如需定期维护,应设计成在机房内不需要拆除任 何部件就可以进行维护作业。轴承的理论设计寿命不应小于146000小时,并应有防尘、防水 措施阻止泥沙、水侵入轴承,

梯级链张紧装置应符合: a) 应通过链轮结构连续自动地张紧链条HG/T 2257-2011 照相化学品 成色剂挥发分的测定,不应采用拉伸弹簧; b 应有导向导轨,确保在运行方向以及与运行垂直方向上都能精确定位。梯级链张紧装置左右侧 均应配置能指示张紧装置初始位置、当前实际工作位置以及位移量等信息的指示装置; C 梯级链张紧装置的轴承应充分润滑,理论设计寿命不应小于146000h,轴承应有防尘设计 阻止泥沙侵入

5.5.6.6梯级运行安全保护

在从倾斜区段到上、下水平区段过渡的两侧应安装梯级运行安全装置见表8)」,当梯级在过渡 曲线段的水平和曲线段的切点位置或之前被强制提起,并且梯级踢板端点在向上的位移大于4mm时, 应使自动扶梯停止运行。

5. 5. 7. 1 扶手带

扶手带应符合: a)扶手带宽度不应小于75mm,也不应大于100mm; 6)每条扶手带应只有一个接头,出厂前应已连接完成; c)扶手带破断力不应小于25kN(包括接头); d)用30mm长的夹具张开扶手带唇口7mm(见图5)所需的力在扶手带投入使用初期应不小于 100N,运行使用后应不小于70N; 扶手带各层之间的剥离强度不应小于5N/mm; f)应采取适当措施来释放扶手带静电。

QCPZYK 0001-2014 北京中研万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达元调理粉图5扶手带唇口张力试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