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130-2018 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pdf

GBT50130-2018 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112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50130-2018 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pdf

由无梁楼板和柱组成的板柱框架与剪力墙共同组成的升 体系。

升板结构在提升阶段,群柱在荷载作用下保持原有状态 生整体屈曲或失稳破坏的能力。

NY/T 503-2015 单粒(精密)播种机 作业质量2.1.7 楼盖提升 f

在施工现场预制的楼盖由提升系统提升到设计标高的过 采用单板提升法或叠层提升法

娄盖在制作时事先划分的独立结构单元,应满足楼盖提升系

的提升能力及单元内群柱稳定

用于提升楼盖的设备系统,由动力系统、吊杆或吊索、 系统等组成。

2. 1. 10 提升力

楼盖提升过程中,各提升点的提升速度一致或提升差异在控 制范围以内。

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

ut 齿槽外口周边长度。

2.2. 4计算系数及其他

αw 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β; 搁置折算系数; Yo 结构重要性系数; 提升折算系数; YcQ 施工活荷载作用分项系数; YG 板自重作用分项系数; Y 提升差异作用分项系数: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入 支撑的长细比; 7 偏心距增大系数; 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3.1.1混凝土升板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

3.1.1混凝土升板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 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十强度争 宜低于C40,

3.1.2混凝土升板结构中,纵向可普通钢筋宜米用HRB400、 HRB500钢筋:箍筋可采用HRB400、HRB335、HPB300钢筋: 预应力筋宜采用预应力钢绞线;当采用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时, 钢材宜采用Q345或以上等级钢材。 3.1.3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等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 3.1.4升板结构的维护墙体宜采用轻质材料

3.2.1升板结构中,柱可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 或钢柱,楼盖可根据柱网尺寸、荷载大小、刚度需求、楼板开洞 状况及施工条件等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密肋 板、空心板或格梁板。

3.2.2升板结构的整体布置应保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建筑物中的钢筋混凝土井筒等可作为抗侧力结构。

均匀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剪力墙的间距不宜超过楼盖宽度的3倍,宜沿竖向贯通 布置; 2应避免楼板开洞对水平力传递的影响,当位于剪力墙之 间的楼板有较大开洞时,应计人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3应形成双尚抗侧力体系: 4宜避免结构刚度偏心; 5剪力墙的基础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

3.3.1升板结构应按提升与使用两个阶段进行设计。结 面尺寸、配筋宜由使用阶段的内力控制。提升阶段的提升 板柱节点的连接固定措施应结合施工工艺合理确定。

面尺寸、配筋宜由使用阶段的内力控制。提升阶段的提升程序及 板柱节点的连接固定措施应结合施工工艺合理确定。 3.3.2在升板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时,其设计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50010、《无粘结预应 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92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技 术规程》JGJ140的有关规定。 3.3.3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并需进行疲劳验算的混凝土升板结构: 应经专门研究。

3.3.4升板结构的承载力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验算: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YS

式中: 一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的结构构件,应分别取不小于1.1、1.0和0.9; S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 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 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 R一一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YRE:一 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用。当仅 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 整系数均应米用1.0。 .3.5提升阶段板的内力设计值S,应按下式计算

S, = (Y:SBk + YQScQk)K + YS1

3.3.6使用阶段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3.7升板结构承受的荷载和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的有关规定确定;

2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B 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 3楼板上的施工荷载宜取0.5kN/m,顶层板施工.荷载不 宜大于1.5kN/m,当采用升提或升滑施.工时可取2.5kN/m²; 有堆砖荷载时,堆砖荷载值不宜大于0.5kN/m。 3.3.8按本标准设计的混凝土升板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不应超 过表 3. 3. 8 的规定

表3.3.8混凝土升板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m)

3.3.9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混凝土升板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确定建筑抗震设 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 3.3.10混凝土升板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 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 规定。构件的抗震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内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由表3.3.10 确定,乙、丁类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调整烈度后,按表3.3.10确定抗震等级; 2扰震设防烈度为6、7、8度时,钢柱的抗震等级应分别 按四级、三级、二级采用,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等级应分别按三 级、二级、一级米用; 3确定与支撑相连柱的抗震措施时,应按本条第1、2款的 规定提高一个抗震等级确定。

表3.3.10混凝土升板结构的抗震等级

1结构在多遇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楼层内最大弹性层间 宜符合表3.3.11的规定,

表 3. 3. 11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3.3.12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最天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宜符 合表3.3.12的规定。

表3.3.12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3.3.13开板结构中的预 境类别进行封堵或防腐、防火处理,并应符合耐久性设计的有关 规定。采用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时,钢结构的防火处理应分别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钢管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的规定。 3.3.14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

3.4.1升板结构施工时,应根据设备提升能力及设计要求划分 提升单元。单元的提升与连接固定方案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4.2电梯并筒、楼梯间剪力墙作为楼板提升过程的抗侧力结

施工方案应经技术论证

施工方案应经技术论证。

4.2.1提升阶段,板的目重和施工荷载效应可采用等代梁法计 算。采用等代梁法计算板的纵横两个方向的弯矩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等代梁的计算跨度应取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计算宽度 应取垂直于计算跨度方向的两相区格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终 4.2.1)。 2短期荷载作用下,等代梁的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B, = 0.85E.1h

图4.2.1板带划分及等代梁 1一柱上板带:2一跨中板带

有肋按1形截面计算的惯性矩之和;对空心板,1b 可取为计算宽度范围内所有肋按工形截面计算的 惯贯性矩之和;对格梁板,1,可取为柱轴线两侧板中 心线范围内的T形截面主梁惯性矩与次梁惯性矩 之和;密肋板与空心板肋的翼缘计算宽度和格梁 板主梁及次梁的翼缘计算宽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

2.2平板和空心板的等代梁弯矩设计值,可按表4.2.2 分配给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在总弯矩不变的条件下,也 上板带负弯矩的10%分配给跨中板带

表4.2.2平板与空心板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弯矩分配比

本表为无臂板的湾矩分配经验系数。

4.2.3两个方向主次梁租互垂直且相主梁间仅布置两根次梁 的格梁板,其等代梁弯矩设计值应分别按下列公式分配给主次 梁:其他情况的格梁板可按交梁结构计算,

E.In. M αE.I. M

弯矩分配时次梁有效刚度系数,可按表4.2 取用。

2.3弯矩分配时次梁有效刚度系

4.2.4采用等代梁法计算内力时,提升差异内力应为分别计算 仅由任一支座提升差异10mm产生的内力。 4.2.5提升阶段的平板自重和施工荷载效应也可采用楼板单元 进行有限元计算,板与柱应采用铰接连接,

4.2.7在提升阶段,升板结构可按铰接排架模型简化为等代悬

4.2.7在提升阶段,升板结构可按铰接排架模型简化为等代悬 臂柱验算提升单元内群柱的稳定性,也可通过计算机仿真按铰接 排架模型分析群柱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各个提升单元按实际的提升程序对搁置状态和正在 提升状态分别进行群柱稳定性验算; 2应验算底层板固定及相邻的前一个提升步的群柱稳定性: 3当采用上承式承重销搁置板时,每层板应用楔块楔紧 未楔紧时应按受荷最大的单柱进行稳定性验算: 4按等代悬臂柱计算时,其惯性矩应为该提升单内所有 单柱惯性矩的总和,并应承担单元内的全部荷载,

4.2.8在提升阶段,升板结构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现行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10年一遇基本风压进 行计算。当该提升单元有外墙体时,在顶层板以上应采用各柱风 载的总和,在顶层板以下应采用墙和柱实际所受的风荷载 4.2.9一个提升单元内的柱可按等代悬臂柱在两个主轴方向分 别进行群柱稳定性验算。群柱稳定性应由等代悬臂柱偏心距增大 系数㎡验算确定,当小于0或大于3时,应改变提升工艺,也 可增大柱截面尺寸或改变结构布置。偏心距增大系数应按下式 计算:

YrFal? "α.EI

表4.2.9柱实际工作状态系数α

注:n为偏心距,取等代悬臂柱按本标准公式(4.2.14)计算的柱底最大湾矩值 与柱底以上的板、柱、提升机等重力荷载设计值及其他荷载设计值总和的比 值;h为柱截面高度,

4.2.10计算提升单元内等代悬臂柱的柱底截面抗弯刚度总和 EI时,提升单元内等代悬臂柱在不同计算方向的截面抗弯刚度 取值应与计算方向一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E,第1根柱的弹性模量; I,一—第i根柱的截面惯性矩。 2对钢管混凝土柱

E = Z(E,I. + EI,)

式中:E一一第1根柱的柱底混凝土弹性模量; Eai一一第i根柱的钢管弹性模量; Ii一一一第i根柱的柱底混凝土截面惯性矩; Iai一第i根柱的钢管截面惯性矩。

Eai一一第i根柱的钢管弹性模量; I一一一第i根柱的柱底混凝土截面惯性矩; Iai一一第i根柱的钢管截面惯性矩。 4.2.11变刚度等代悬臂柱的截面刚度修正系数=的取值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当采用等截面预制柱时,应取为1.0; 采用; 3当采用升提或升滑法的柱时,可按本标准表A.0.2 采用。

Lo = 2H'ml

H'h 柱底以上的悬臂柱高度,其竖向荷载、风荷载及 验算截面均以相应的柱底计算。当后浇柱帽的强

度达到10MPa时,柱底位置取在该层层高的 半处;当有柱帽节点,但未浇筑柱帽前把全部柱 与板进行符合无柱帽节点要求的可靠焊接时,柱

3当一个提升单元对称布置的内筒体,或在两个方向均有 在施工阶段可起剪力墙作用的墙体且其间距不大于横向尺寸的三 倍,并在提升和搁置状态均至少有一层楼板与其可靠连接时,柱

计算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μ一—计算长度系数。其值与筒体或剪力墙的刚度及连接 位置有关,可按本标准附录B取用, 4.2.13验算搁置状态的群柱稳定性时,折算竖向荷载F.应按

式中:μ一—计算长度系数。其值与筒体或剪力墙的刚 位置有关,可按本标准附录B取用。

内竖筒或剪力墙有连接时取0.385; go1一一提升单元内所有单柱单位长度的重力荷载设计值总 和(kN); H.一一柱底截面以上的柱全高(m)。

注:Hi为第i层板永久或临时搁置处的高度

注:H,为验算提升状态时被正在提升的一层板或叠层提升的数层板的高度。

4.2.14升板结构柱由本标准第4.2.8条确定的风荷载以及柱竖 向偏差所产生的柱底最大弯矩M可按下式计算:

SN/T 3118-2012 燃料油中沥青质的测定 棒状薄层色谱法GoiH.t (4. 2. 1 1000

4.2.15升滑、升提施工的钢管混凝土柱的钢骨架,应

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验算单柱的承载力和稳定 性。钢骨架的柱高可取为H,计算长度可取为3Hn。当钢管 混凝士柱与预制钢筋混凝土柱连接时,钢骨架柱计算长度可取 2.5Hm~3H,当计算长度大于2Hm时取2Hm。停歇孔处以 外的缀材可采用钢筋缀条。

4.2.16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升板结构提升阶段提升单元群柱的 稳定性时,楼板与柱之间应采用铰接连接。

4.2.16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升板结构提升阶段提升单

稳定性时GB 23200.9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源性食品中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楼板与柱之间应采用铰接连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