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207-2014 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

DBJ50/T-207-2014 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56.5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665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50/T-207-2014 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

表3.2.8基桩的最小中心距

要求: 1勘察点间距: 1)对于端承型桩(含嵌岩桩):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决定,宜为12~24m。当相邻两个勘 察点揭露出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 适当加密勘探点。 2)对于摩擦型桩:宜按20~35m布置勘察孔,但遇到土层的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变化较大,或 存在可能影响成桩的土层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3)深回填土、卵石土、岩溶、岩土界面坡率大于10%等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 点。 2勘探深度 1)宜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至少应布置3个控制 性孔;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至少应布置2个控制性孔。控制性孔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厚 度;一般性勘探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3~5倍桩身设计直径,且不得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得 小于5m 2)嵌岩桩的控制性钻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不小于3~5倍桩身设计直径,一般性钻孔应深入 预计桩端平面以下不小于1~3倍桩身设计直径。当持力层较薄时,应有部分钻孔钻穿持力岩层。在岩 溶、断层破碎带地区,应查明溶洞、溶沟、溶槽、石笋等的分布情况,钻孔应钻穿溶洞或断层破碎带 进入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满足上述控制性钻孔和一般性钻孔的要求。 3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地层,均应采取不扰动试样进行室内试验或根据土质情况选用有效的原 测试方法进行原位测试,提供设计所需参数。 4现场场地条件与勘察报告出现明显差异时,应补充详细勘察。

GA/T 737-2011 保安服务监管信息基本数据项5.1旋转挤压灌注桩桩基设计

5.1.1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力矩与水平剪力)较小的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柱、墙、核心筒群桩中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 1竖向力 轴心坚向力作用下

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力矩与水平剪力较小的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心简群桩中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

Nk= F +GA n MuX 1 n Zyi Zx;

中 F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Gk——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X;、X,、J;、y,—第i、J基桩或复合基桩至y、x轴的距离; H一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 Hi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水平力; 桩基中的桩数;

5.1.2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2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要求:

Nx ≤ 1. 25R

式中N.一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NEx——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R一一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1.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应近按下式确定:

式中R 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Qu——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k—安全系数,取K=2。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k一安全系数,取K=2。 5.1.4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 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1.5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宜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1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构)筑物; 2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

一 承台下1/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权的平均

值; A一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 Aps一桩身截面面积; A一一承台计算域面积对于柱下独立桩基,A为承台总面积;对于桩筱基础,A为柱、墙筱板的1/2 跨距和悬臂边2.5倍筱板厚度所围成的面积;桩集中布置于单片墙下的桩筱基础,取墙两边各1/2跨 距围成的面积,按条形承台计算n。; 5。一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采用。 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 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取n=0

表5.1.6承台效应系数n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乙级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相近的试桩资料,或结合静力 触探等原位测试结果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5.1.8根据挤土桩成桩工艺、地层类别、物理指标、截面尺寸和桩的入土深度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 关系确定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按下式估算:

Quk = Qsk + Qpk = uα,qsikl, + qpkA

N≤Pef.Aps + 0.9 f,A

2)当桩身配筋不符合上述1)款规定时

式中N一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 P。 成桩工艺系数,宜取0.80.85; 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kPa); A一 纵向主筋截面面积(m)。 5.1.10旋转挤压灌注桩用于嵌岩桩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

O.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标准值:

Quk =Qsk +Q, Qsk =uEqsikl On = 5.f.hA,

表5.1.10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日

5.1.11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5. 1. 11软弱下卧层的

当旋转挤压灌注桩持力层下受力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 JGJ94的有关规定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2aw为含水比,aw=/wi,w为土的天然含水量,为土的液限 3N为标准贯入击数,Ne3.s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 4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系指其母岩分别

2桩的岩石极限端阻力指桩端支承于中、微风化基岩表面或进入强风化岩、软质岩一定深度条件下极限端阻力: 3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指其母岩分别为fk≤15MPa、f>30MPa的岩石。 1.12承受上拔力的桩基,应按下列公式分别验算群桩基础呈整体破坏和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拨 载加:

2桩的岩石极限端阻力指械 定深度条件下极限端阻力: 3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指其母岩分别为fk≤15MPa、f>30MPa的岩石 5.1.12承受上拔力的桩基,应按下列公式分别验算群桩基础呈整体破坏和呈非整体破坏时基 承载力:

Tuk ≤ +G. 2

式中N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基桩上拨力;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5.1.13条确定; Tuk一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5.1.13条确定; G—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除以总桩数,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Tα一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5.1.13条确定; Tu一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5.1.13条确定; G一一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除以总桩数,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G一一基桩自重,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5.1.13群桩基础及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拨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拨静载试验确 定。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及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 2如无当地经验时,群桩基础及设计等级为内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拨极限承载力取值可按下列规 定计算:

定。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及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 2如无当地经验时,群桩基础及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取值可按下 定计算: 1)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Tu =,qsiku,

式中Tuk 一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式中Tuk 一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表5.1.13抗拔系数入

2)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Tax ==u2q u,4

式中u 群桩外围周长:

(5. 1. 14)

式中Λ一一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桩项轴向拉力设计值; fy一纵向主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一纵向主筋截面面积。 5.1.15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5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的确

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 2当桩身配筋率小于0.65%时,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的临界荷载的75%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 征值;当配筋率不小于0.65%时,可按静载荷试验结果取桩基承台底标高处桩的水平位移为10mm所对应荷 载的75%作为单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资料时,旋转挤压灌注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公式进行估算。 5.1.16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旋转挤压灌注桩水平承载力时,应将上述第2、3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 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0.8。

5.1.17旋转挤压灌注桩群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执行。

5.1.18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测

5.2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设计

5.2.1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卵石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等地 基。 5.2.2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为桩径的40%~60%。褥垫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 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5.2.3旋转挤压灌注桩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并根据建筑物荷载分布、基础形式和地基土性状,合理 角定布桩参数: 1内筒外框结构内筒部位可采用减小桩距、增大桩长或桩径布桩;

5.2.1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卵石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等地 基。 5.2.2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为桩径的40%~60%。褥垫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 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5.2.3旋转挤压灌注桩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并根据建筑物荷载分布、基础形式和地基土性状,合理 确定布桩参数: 1内筒外框结构内筒部位可采用减小桩距、增大桩长或桩径布桩;

1内筒外框结构内筒部位可采用减小桩距、增大桩长或桩径布桩; 2对相邻柱荷载水平相差较大的独立基础,应按变形控制确定桩长和桩距:

3筱板厚度与跨距之比小于1/6的平板式筱基、梁的高跨比大于1/6且板的厚跨比(筱板厚度与梁 的中心距之比)小于1/6的梁板式筱基,应在柱(平板式筱基)和梁(梁板式筱基)边缘每边外扩2.5 倍板厚的面积范围内布桩; 4对荷载水平不高的墙下条形基础可采用墙下单排布桩。 5.2.4旋转挤压灌注桩的间距应根据基础形式、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土性及施工工艺等 确定,宜取3~6倍桩径。 5.2.5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公 式估管

式中: Jspk一—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入一—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可按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1.00: 形布桩d。=1.05s,正方形布桩d。=1.13s,矩形布桩d。=1.13/s,S2,S、S,、S2分别为桩间距、纵向桩间距和 横向桩间距, β一—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1.00~1.20,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对变形要求高的建 筑取较低值: fs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技术和人员应符合下死

1开工前应熟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资料。 2应熟悉螺杆桩机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3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和质量检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下 容: 1)工程概况、各主层岩主特性、桩的规格和数量、工程质量要求、工期要求; 2)施工平面图:标明桩位、桩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的位置; 3)确定桩工钻机、配套设备以及合理的施工工艺; 4)施工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 5)机械设备、材料供应计划: 6)施工管理:工程进度控制;质量保证措施;材料成本控制;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环保措施 4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各种预防措施。 5施工前必须对作业人员做好方案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6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合理配备人员,建立健全旋转挤压灌注桩工程管理人员质量责任制。 1.2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设备和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主要机具设备如表6.1.2。

.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2应根据桩基设计图中的桩径、桩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地层情况选用合适型号的螺杆桩机及 配套设备。 3应根据螺杆桩机说明书进行运输、安装、启动、工作、拆卸和存放,并定时进行必要的检查、维 修和保养。

5采用的设备设施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6用于施工质量检验的仪表、器具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7钢材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商品混凝土应具有配合比报告和原材料检验报告,进场时应分批检 检,并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混凝土的质量和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混凝土的粗骨料宜选用不大于20mm的碎石或级配良好的卵石,且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笼主 筋最小净距的1/4; 3)混凝土外加剂应有产品质量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外加剂的质量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 规定

3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地面坡度宜小于3%,地面承载力应满足施工桩机接地压力要求,天然 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150KPa,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施工钻机能够安全作业。 2桩基施工区域内,不应有妨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及地下管线,当无法避免时应有符合安全规范的 措施。 3桩机作业区内不得有高压线路。 4 施工场地内应有完善的排水设施, 5 施工作业区应设置明显的施工标志或围栏,并严禁与施工无关人员进人。 6 临近边坡的桩基应在完成边坡支护后施工。 7旋转挤压灌注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 护,施工中应进行复测。 6.1.4工程施工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施工工艺参数试验: 1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数量、位置打试桩,试桩的桩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有该场地的代表 性; 2成孔试验,检测成孔深度和成孔时间,结合混凝土供应情况确定混凝土缓凝时间指标,将钻进过 程中的电流值整理成表,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地层性质比对,将电流统计值作为本工程的收桩依据; 顶和地面土体的竖向和水平位移进行系统观测: 3成桩试验,确定混凝土浇筑参数和钻杆提钻参数,计算出本工程的充盈系数,存在挤土敏感土层、 易窜孔土层时应用不同施工间距的成桩试验,确定本工程的合理施工间距 4应根据试桩的参数优化设计,并应根据试桩的结果调整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

6.2.1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6.2.

6.2旋转挤压灌注桩施

6.2.2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施工顺序宜符合下列

2.1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工

6.2.2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施工顺序宜符合下列规定: 1布桩较密集且距周边建(构)筑物较远、施工场地较开阔时,宜从中间开始向四周进行;布桩密 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构)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开始向两端进行;若布桩密集且一侧靠近建(构) 筑物时,宜从毗邻建(构)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及远地进行; 2宜先施工长桩,后施工短桩; 3宜先施工大直径桩,后施工小直径桩; 4宜先施工主楼(高层)桩,后施工裙房(低层)桩: 5宜先施工密距桩,后施工疏距桩; 6桩间距小于3倍桩外径时,宜米用跳施工, 6.2.3桩机就位后必须保证平整、稳固,确保在成桩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钻机上应设置控制深度 和垂直度的仪表或标尺,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6.2.4施工钻机就位后,应进行桩位复查,旋转挤压灌注桩钻头与桩位点偏差不得大于20mm, 6.2.5旋转挤压灌注桩下钻成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机开始下钻时下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钻头采用正向旋转,在钻机施加扭矩的同时施加 竖向压力,在钻头达到设计桩端标高前,钻具不应反钻或提升钻杆;

1钻机开始下钻时下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钻头采用正向旋转,在钻机施加扭矩的同时施加 竖向压力,在钻头达到设计桩端标高前,钻具不应反钻或提升钻杆;

6.2.6旋转挤压灌注桩终止成孔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终孔标准原则上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单桩竖向承载力、入土深度、电流变化、桩端持力层性状 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终孔标准应定性分析达到的桩端持力层和电流,并定量分 析最后1~3m的每米电流变化作为收桩的主要控制目标。终孔标准应通过静载试验或试沉桩确定。 2桩端位于一般土层的摩擦型桩,应保证设计桩长,电流值作为参考。 3桩端进入坚硬、硬塑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卵石,极软岩~软岩时以电流值为主,控 制桩长为辅。 省达 ~3米确定级孔

6.2.7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

6.2.8旋转挤压灌注桩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禁先提钻后泵混凝土,钻头提离地面前不应停泵,提钻及泵送过程应连续进行,混凝土应保证 连续泵送。 2桩身混凝土的泵送压灌应连续进行,混凝土泵料斗内的混凝土应连续搅拌,泵送混凝土时,料斗 内混凝土的高度不得低于400mm。 3提钻速度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必须保证钻具内的混凝土高度高于自然地面不小于1m。 4桩顶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宜小于0.5m。 5混凝土输送泵管布置宜减少弯道、保持水平,泵管下面应垫实。 6当气温高于30°C时,宜在输送管上覆盖隔热材料,每隔一段时间应洒水降温。冬期施工时,应在 输送泵管周围包裹保温材料。

1严禁先提钻后泵混凝土,钻头提离地面前不应停泵,提钻及泵送过程应连续进行,混凝土应保证 连续泵送。 2桩身混凝土的泵送压灌应连续进行,混凝土泵料斗内的混凝土应连续搅拌,泵送混凝土时,料斗 内混凝土的高度不得低于400mml。 3提钻速度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必须保证钻具内的混凝土高度高于自然地面不小于1m。 4桩顶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宜小于0.5m。 5混凝土输送泵管布置宜减少弯道、保持水平,泵管下面应垫实。 6当气温高于30°C时,宜在输送管上覆盖隔热材料,每隔一段时间应洒水降温。冬期施工时,应在 输送泵管周围包裹保温材料

6.2.9旋转挤压灌注桩钢筋笼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9旋转挤压灌注桩钢筋笼制作、安装应符合下

1钢筋笼的材质、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2的规定; 2钢筋笼焊接应全节点焊接,并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 程》JGJ18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 3钢筋笼的加劲箍宜设在主筋内侧; 4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应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和自由落下,就位后应立即 固定; 5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应立即将钢筋笼插至设计深度; 6钢筋笼安装使用钻机副卷扬或吊车进行吊装,平板振动器上焊接大刚度钢管,钢管从钢筋笼内部 伸入钢筋笼,将平板振动器的振动力传递至钢筋笼底部,将钢筋笼拉入桩体。 6.2.10成桩后,应及时清除钻头、钻杆及泵(软)管内残留混凝土,长时间停置不施工时,应用清水 将钻头、钻杆、泵管、混凝土泵清洗干净。 6211其桩龄期送14天后方可破除桩头,素湿漆王柱可用呈提切勤辐勤除桩头钢箭湿凝 桩可风

6.2.11基桩龄期达14天后方可破除桩头,素混凝土桩可用手提切割锯割除桩头,钢

镐将桩头凿至设计标高,严禁横向锤击桩头。 6.2.12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低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 夯填度不应大于0.9。 6.2.13在施工过程中应按本规程附录A表A和附录B表B的要求作好记录。

7.1.1施工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1施工前,人员、材料、设备、场地及技术等准备工作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并应具备健全的质量管 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 2水泥、砂、石子(如现场搅拌)、钢材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 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应严格对桩位进行检验,桩位的施工允许偏差群桩为±20mm,单排桩为±10mm。 4对混凝土配合比、落度等进行检查。 5钢筋笼制作应对钢筋规格、焊条规格、品种、焊口规格、焊缝长度、焊缝外观和质量、主筋和箍 筛的制作偏差等进行检查,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程表7.1.2的要求,

7.1.2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下列检查:

1成桩过程中,应现场取样制作混凝土试块,单桩混凝土量超过50m的桩,每根桩桩身混凝土应留 有1组试件;单桩混凝土量不超过50m的桩,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试件应留3件,标准养 护,送检28天抗压强度。 2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应符合表7.1.2的要求:

表7.1.2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

7.1.3成桩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1.3的

表7.1.3成桩施工允许偏差

:1桩径允许偏差的负值是指个另

TCACM 1138-2018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非器质性失眠症压灌注桩桩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7.1.4

表7.1.4质量检验标准

表7.1.5施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

7.2.1旋转挤压灌注桩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质

.2.1旋转挤压灌注桩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验。 7.2.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桩基工程,应采用静载试验对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检测,抽检数量不 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1工程施工前已进行单桩静载试验,但施工过程中变更了工艺参数或施工质量出现异常时; 2施工前工程未按本规程第5.4.1条的规定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工程; 3地质条件复杂、桩的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4对于没有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经验的地区。 7.2.3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质量除对预留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等级检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检测。检测方 法可采用低应变法。 7.2.4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GTCC 128-2020 钢轨胶接绝缘接头--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且不得少于 20根。 7.2.5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应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 件时,并宜在施工结束28天后进行。检测数量宜为总桩数的1%,且每个单体工程的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 点。 7.2.6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除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 规定。 7.2.7对抗拔桩和水平承载力有特殊要求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抗拔静载试验和水平静载试验检测, 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地 文计 2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变更情况记录; 3桩位测量放线图和工程桩位质量复核签证单; 4原材料质量合格证明及试验检验资料; 5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 6混凝土检测报告及评定资料; 7成桩质量检查报告,单桩承载力检测报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 8桩基竣工平面图及收方记录; 9其它相关资料

8.1遇六级及以上大风和雷雨等特殊天气时,施工现场应停止作业,并把桩机的重心调至面对风的方向, 锁住制动器。 8.2螺杆桩机或其配合作业的相关机具在工作时,现场必须有专业人员指挥,任何人员不得在工作回转 半径范围内停留或通过。 8.3螺杆桩机钻孔时,如发现紧固螺栓松动应立即停机,重新紧固后方可继续作业。 8.4各桩位周围1.5m和承台的沟槽边应有防滑措施和明显标志。夜间操作时,照明应符合安全需要。 8.5作业人员在导管对接时必须戴防割手套,且手套大小应合适,并应严格注意安装时手的位置,防止 手被导管夹伤 8.6严禁用手清理螺旋叶片上的泥土,防止割伤。 8.7 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防止机械漏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