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1/T 1648-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27.8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6290
VIP资源

DB41/T 1648-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由采矿引起的采空区上方地表移动的范围,通常称地表移动盆地或地表塌陷盆地。一般按边界角或 者下沉10mm点划定其范围。

由地表最大下沉点下沉10mm时开始,到地表最大下沉点下沉速度达50mm/月(1.7mm/d)时所 时间,视为地表移动初始期。

在移动过程的延续时间内,地表最大下沉点下沉速度大于50mm/月(1.7mm/d)(矿层倾角小 或大于30mm/月(1.0mm/d)(矿层倾角大于45°)所经历的时间,视为地表移动活跃期。

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JB/T 10212-2016 空调用直动式电子膨胀阀,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边界点(下沉10mm点)与采空区边 连线和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

DB41/T 16482018

移动角 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地表最外的临界变形(水平变形ε=+21 斜i=±3mm/m,曲率K=+0.2×10"/m)点和采空区边界点连线与水平线在矿壁一侧的夹角。

4.1.1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以下简称工可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 等。 4.1.2路线通过采空区及未来(准)采区场地时,应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4.1.3采空区勘察应制定勘察大纲与技术要求。 4.1.4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在充分查明采空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评价采空区场地稳定性、工程建 设适宜性和地基稳定性,提供的勘察成果资料应满足不同设计阶段技术要求。 4.1.5公路选线宜避绕不稳定采空区、生产采区及规划采区;无法避绕时,穿越采空区路段宜选择场 地稳定性较好的位置通过,压矿路段宜选择资源压覆量少,对矿企生产影响较小的位置通过。 4.1.6处治方案设计应结合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可承受变形的限度,采用结构选型,构造措施,地 基处理等综合措施。 4.1.7重视未来(准)采区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对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受到采矿持续采动影响的复 杂采空区建设场地,应对公路建设技术安全问题作专题研究。 4.1.8采空区勘探过程的安全防护措施应符合GB50585的规定外,尚应重点防止采空区内有害气体、 地表裂缝和隐伏塌陷坑洞等对人员、设备等造成潜在危害

公路项目采空区勘察主要内容如下: a 查明采空区上覆岩层和地基土的地层岩性、区域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 b 查明采空区开采历史、开采现状、开采规划、开采方法、开采深度和顶板管理方法等。 C 查明采空区的井巷分布、断面尺寸及相应的地表出露位置等。 d 查明采空区覆岩跨落类型、发育规律、岩性组合及其稳定性;采空区覆岩破坏类型可根据矿区 资料,结合附录A进行确定。 查明地下水的赋存类型、分布范围、补给排泄条件及变化幅度,分析评价地下水对采空区场地 稳定性的影响。 查明地表移动变形盆地特征,采动裂缝、台阶、塌陷分布范围和规律,建筑物开裂损害程度及 使用情况等,收集当地采空区已有建筑物变形和防治措施经验。 分析评价对项目建设安全有关的有害气体的类型、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结合矿区经验提出预 防措施。 h 预测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和规律,分析评价采动变形对公路建(构)筑物的可能影响与病 害发育趋势。 i 结合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和结构物抗变形特性,综合评价其作为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并 提出采空区治理建议

DB41/T 16482018

5.1.2采空区场地拟建建(构)筑物工程地质勘察勘探点布置、岩(土)和水试样采取及试验、原位 测试项目及数量等除了应符合本标准8.2要求外,还应满足JTGC20相关要求。

5.2.1工可研究阶段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价,为路 线走廊带及重要工点的方案比选提供地质依据。 5.2.2工可勘察以资料搜集、采空区专项调绘为主,必要时辅以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以及少量勘探工 作,并结合附录B开展采空区调查工作,

5.2.3工可勘察包括下列主要工作内容

搜集采空区场地地质、交通、气象和地震等资料,初步查明公路建设范围内地质条件和矿产分 布情况。 D 搜集采空区场地地下采掘和采动影响资料,初步查明路线走廊范围内采掘及资源压覆情况、采 空区分布范围及其要素特征、地表移动变形和建筑物变形情况,以及由于地表塌陷、变形引起 的其它不良地质作用情况。 C 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 水等工程地质条件,校验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资料分析与踏勘基础上开展技术分析工作,并结合当地采空区场地建筑物使用情况和建筑经 验等,对采空区场地拟建结构的采动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工 程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价。 当拟建建(构)筑物位于未来(准)采区时,可参见附录C进行压矿量计算,并对未来采区开 采对项目建设安全影响给出评价与建议。 2.4工可勘察的调绘范围沿路线方向长度应为下伏采空区及变形影响范围,宽度为公路中线两侧各 宜小于1000m。调绘范围应包括影响项目安全的未来(准)采区路段。

5.3.1初步勘察应基本查明对采空区起主导作用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因采空区地表沉陷、变形等引起的 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确定采空区治理方案、建(构) 筑物选型、布置及地基基础设计等提供初步的设计依据。 5.3.2初步勘察应在工可勘察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有关地质、采矿和采动影响的技术资料,并以采空区 专项调绘和工程物探为主,辅以适当的钻探验证、水文地质观测试验,必要时可进行地表变形观测。 5.3.3初步勘察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搜集采空区场地公路设计资料,具体包括地形图、路线图、结构物设计资料等,基本掌握项目 设计情况和结构物技术特征等。 b) 搜集区域地质报告、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勘察区资源勘探地质报告、矿井地质报告等资料。 搜集采矿资料,具体包括最近年度动检报告、并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储量图、采掘 规划图等。 d 开展采空区专项调绘,校验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基本查明采空区分布范围、开采历史和计划 开采方法、开采边界、顶板管理方法、覆岩种类及破坏类型等。 e)基本查明地质构造、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有害气体赋存情况等。 f)基本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等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位动态和周期变化规

5.3.1初步勘察应基本查明对采空区起主导作用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因采空区地表沉陷、变形等引起的 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确定采空区治理方案、建(构》 筑物选型、布置及地基基础设计等提供初步的设计依据。 5.3.2初步勘察应在工可勘察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有关地质、采矿和采动影响的技术资料,并以采空区 专项调绘和工程物探为主,辅以适当的钻探验证、水文地质观测试验,必要时可进行地表变形观测。

专项调绘和工程物探为主,辅以适当的钻

设计情况和结构物技术特征等。 b 搜集区域地质报告、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勘察区资源勘探地质报告、矿井地质报告等资料。 搜集采矿资料,具体包括最近年度动检报告、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储量图、采掘 规划图等。 开展采空区专项调绘,校验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基本查明采空区分布范围、开采历史和计划、 开采方法、开采边界、顶板管理方法、覆岩种类及破坏类型等。 基本查明地质构造、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有害气体赋存情况等。 基本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等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位动态和周期变化规 律。 分析计算采空区地表已完成的移动变形量及剩余变形量,进行场地稳定性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 价与分区。

DB41/T 16482018

h)对可能采取的采空区治理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公路设计提出技术建议

3.4初勘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勘察范围沿路线长度应为下伏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宽度为路线中心两侧各不宜小于500m,并 应满足可能的采空区治理工程范围要求:勘察深度应大于采空区理深。 b 工程物探方法应根据场地地形与地质条件、采空区埋深与分布及其与周围介质的物性差异等综 合确定,探测有效范围应满足技术需要,物探线不应少于3条,路线中线应有1条;对于资料 缺乏或掌握程度可靠性差的采空区场地,应选用两种物探方法且至少选择一种物探方法覆盖全 部拟建工程场地;物探线距与点距的选择应根据回采率、采深采厚比等综合确定,解译深度应 达到采空区底板以下10m~30m。 c)工程钻探点的布置应根据搜集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物探成果、调绘成果、建(构)筑物特 点等综合确定,重点用于对收集资料与物探成果的验证和对采空区赋存特征的控制。对于资料 丰富、掌握程度可靠的采空区场地可少量布置;对于资料缺之、可靠性差的采空区场地,应根 据物探成果,对物性异常地段加密布置。钻孔深度应达到开采矿层底板以下不少于3m,并满 足孔内物探需要。钻探地质描述除应满足一般的工程地质描述要求外,尚应重点描述采空区三 带特征。 d)当拟建场地下伏有新采空区时,应进行地表变形观测;当拟建场地下伏有老采空区时,宜进行 地表变形观测。观测范围、观测点平面布置及观测周期应符合本标准11.2相关技术要求

5.3.4初勘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5.4.3 详细勘察在初勘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下列内容: 搜集采空区场地地形图、路线图、结构物设计图等资料,掌握项目设计情况和重要结构物技术 特征。 b) 查明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采空区分布、规模、历史及其它要素特征,覆岩破坏类型及分布、地 表塌陷、移动变形特征等。 C 查明采空区上覆岩层结构及岩性,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基础设计参数等。 d 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及腐蚀性,采空区充水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对采空 区稳定性的影响。 查明对工程施工和运营有影响的有毒、有害气体的类型、浓度及运移特征等。 提供路基和结构物基础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参数和采空区治理、地基基础处理方案建议, 5.4.4 详细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勘察范围沿路线长度应为压覆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宽度应为初勘阶段所确定的采空区影响宽 度,并考虑新采和复采的影响;勘探深度应达到采空区底板以下3m。 b) 采空区专项调绘应对初勘阶段确定的采空区范围进行核实,并对初、详勘阶段相隔时间段内采 空区变化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C 地表变形监测宜沿用初勘阶段观测网,按周期持续观测,初勘后新采和复采的采空区,或当场 地位移较大时,应扩大原有观测网控制范围,观测技术要求应满足场地稳定性评价技术需求。 钻探应在初勘工作基础上结合工程类型及规模恰当布置,钻孔数量应满足场地稳定性评价及重 要结构物采动风险控制需求。钻探深度应达到采空区底板以下不小于3Ⅲ。钻探宜一孔多用, 完成采空区地层及地下水勘探、原位测试与取样、孔内物探等多项工作。

DB41/T 16482018

e)孔内物探宜采用综合测井、跨孔物探、孔内电视等方法。地面物探应结合钻探成果进行二次解 译:对于初勘后新采和复采的采空区,宜进行补充物探

3.1.1采空区工程地质调绘应与路线及沿线结构物设置相结合,为路线方案比选、结构物选址以及勘 探、测试工作量的布置等提供依据。 6.1.2调绘长度方向应为下伏采空区及变形影响范围,并适当沿公路纵向大小桩号方向各延伸200m~ 500m;工可阶段调绘宽度为路线两侧各不宜小于1000m,初勘阶段调绘宽度为公路路线两侧各不宜小 于500m,详勘调绘范围应根据初勘确定的采空区影响范围,考虑新采和复采的影响,并应满足可能的 采空区治理工程范围要求。调绘的比例尺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可勘察阶段1:100001:50000; D 初勘、详勘阶段1:1000~1:2000; C 采空区分布复杂地段或为解决某一特殊地质问题时,比例尺可放大。 5.1.3地质界线和地质观测点的调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2mm,界线误差不应超过0.5mm。对不同 勘察阶段、不同复杂程度的采空区场地,调绘精度可有所侧重

2.1采空区调绘应收集以下资料: a 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勘察报告、区域水文地质报告、项目压覆资源报告和地灾评估报告及 相应的图纸资料。反映矿产赋存特征的矿体勘探报告及相关图纸资料。矿企生产中掌握的与采 空区场地评价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料。 采矿资料:具体包括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采区平面布置图、矿产开采规划图以及 相关的文字资料。 采动资料:采空区的覆岩破坏和地表移动变形调绘和观测资料,采动引起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的勘察设计及施工技术资料。 建筑经验:收集拟建采空区场地已有工程的处治、设计、施工和修复等技术资料。 2.2买 采空区调绘应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a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层厚度及产状分布。 D 滑坡、崩塌、陷坑、裂缝、煤研石渣堆、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体(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 围、基本特征和发育规律及其与采空区地表变形的相互关系。 C 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的勘察区,应调查当地由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现象、 宏观震害和烈度异常区(带)的范围。 地表水及其下渗情况,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埋藏条件、动态变化及不同含水层间的水力 联系、透水层和隔水层分布组合情况及其与采空区分布的关系,水质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 的关系。 e 调查场地内及周边矿区的开采起始时间、开采方式、规模、开采矿层、产状、采深采厚比、回 采率、顶板管理方式、矿柱留设情况和采区划分等。 f 调查采空区地表移动范围、破坏现状、发展轨迹,确定移动盆地中间区、内边缘区、外边缘区, 地表移动盆地分区参见附录D;对矿井口、巷道口及地表陷坑、台阶和裂缝的性状、走向、密 度、深度等变形要素进行核定和编录。

DB41/T 16482018

g)调查采空区采动地层跨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高度、采空区充填情况及密实度;有条件的矿区 可进入巷道进行内部测绘,描述巷道的断面及其支护衬砌情况和采空区顶板的挎落状况。 h)矿区突水、冒顶和有害气体赋存及发生情况。 i)采动影响场地已有建(构)筑物的类型、基础形式、变形破坏情况及其原因。

6.3.1采空区调绘应充分收集、分析采空区场地已有矿产勘探和采掘资料,进行踏勘测绘、并下测量、 地表变形观测、地面建筑物破坏情况调查等。实地调绘方法可根据采空区特征采用测线测绘法、界线追 踪法、露头标绘法和井下测量等。 6.3.2调绘点可用手持GPS定位并拍摄照片,同时应记录调绘点的地形地貌、地表裂缝发育程度、沉 陷变形情况等内容;当调绘点附近有建筑物时,应记录建筑物、民井变形破坏和使用情况以及当地建筑 经验等。

6.3.3调绘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调绘点的密度应根据采空区的采深采厚比、开采方式、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构造条件和成图 比例尺等确定,调绘点应具有代表性。 b 每个地质单元体均应有调绘点,调绘点宜布置在移动盆地中间区、内边缘区、外边缘区、地质 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地表水体、地貌变化处及不良 地质作用分布区。 岩层露头、地层界线、断层、地面塌陷、地表裂缝、地表井巷、可能受影响的建筑物等宜布置 调绘点。 3.4工程地质调绘手段的选用、工作量的布置、精度要求需结合采空区场地复杂程度、构筑物特点 勘察阶段任务要求等综合确定,并满足勘察设计技术要求。

采空区调绘报告的编写应符合下述规定: 采空区工程地质调绘成果应及时整理,并编制对应的文字材料或调绘报告。 b 工程地质平面图,除标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等常规内容外,还应标出路线、矿界、 井口、采空区(巷道)位置、地表移动范围、地表裂缝分布等采空区要素。 C 工程地质断面图除标注常规地质内容外,还应标出矿界,采空区(巷道)位置,垮落带、断裂 带、弯曲带,地表塌陷、裂隙位置及深度,开采移动角等角量参数。 d 整理其它有关的图表及影像资料

7.1.1公路建设遇到的采空区场地,当资料缺乏或可靠性较差,对采空区技术特征难以准 进行工程物探。

7.1.2物探应在搜集采空区地质、采矿、采动等资料基础上,结合现场踏勘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方

进行。物探方法的应用需符合下列技术条件: a)被测地质体或岩土体的尺度应具有相应的施工和观测条件; b)被测地质体或岩土体应具有足够的物性差异; c)干扰背景不影响有效信号的观测和识别:

DB41/T 16482018

d)不利的地形、地物不致影响正常的推断与解译。 7.1.3物探成果判译时,应结合收集资料和踏勘成果进行综合判译,并宜布置适量钻孔进行验证和二 次解译。

7.2.1采空区场地物探方法的选用应满足相应的地球物理条件,并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物探技术参数。 初步可结合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和采空区赋存情况,根据勘探的目的和技术要求,参见附录E选择相应的 地面物探或井内(间)物探方法。 7.2.2对于单一方法不易判定的采空区,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进行综合解译。可先选择 种物探方法进行大面积扫面,再用第二种方法在异常区加密探测,物探组合可参考表1调试选用。

.3采空区物探内容应视现场条件而定,一般包

代空区物体内谷应视现物涤件定 a) 采空区范围、理藏深度、采空巷道的大小及充填情况。 b) 覆盖层和顶板岩层厚度、覆岩塌陷破坏情况和密实程度等。 地下水埋藏和分布情况。 7.2.4物探野外作业工作参数的选择,检查点的数量,观测精度,测点或测线平面布置和高程的测量 精度等,应符合JTG/TC22相关规定,并满足勘察技术需要, 7.2.5工程物探使用的设备应符合工程物探要求,外业工作严格遵守操作程序,符合相应的安全规定 外业记录应真实、详细、全面。物探外业工作完成后,应进行检查验收。

7.3.1物探资料解译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物探资料应在充分掌握测区各项物性参数和其它勘探方法获得的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整理解 译。对于综合物探资料,各种方法的解译成果应相互补充、互相验证,并经综合分析研究后取 舍。 b 所需物性参数宜通过多种方法求得,必要时选择典型断面作正演计算:在分析各项物性参数的 基础上,按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点面结合的原则进行。 c)说明探测对象的形态、产状、延伸等要素,并充分利用钻孔资料对解译成果进行修正。 ,3.2物探工作完成后应编制物探报告。物探报告应由说明书、图件和附件组成。物探报告应在综合 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编制的报告应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结论明确,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图表齐全。 勿探报告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物探成果报告包括:项目概况,任务来源和技术要求,地形地质条件,采空区分布,工作方法 的选择与确定,仪器设备工作参数,完成的工程量,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技术资料的解译 与推断,物探成果的验证要求,结论和建议等

DB41/T 16482018

b)附图包括:工程布置图、成果平面图、断面图、测试成果曲线图、解译成果图等。其中解释成 果图至少应包括工程物探异常区域、采空区平面分布及断面图(含覆岩破坏类型及分布、埋深 等);附表应包括工作量表、物性参数表、成果解译表、精度表等。 c)附件包括基础数据、原始记录、影像资料等。

8.1.1采空区钻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物探和变形监测的基础上,验证采空区、巷道的分布 范围及其覆岩破坏环类型与发育特征,并开展原位测试与试验工作。 8.1.2岩土试样的采取位置、数量、技术要求等应结合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地层条件、采空区覆岩 破坏特征等综合确定,并满足场地稳定性评价技术需求。 8.1.3工程地质钻探应与物探、原位测试、试验等工作密切配合,重视钻孔的综合利用,

8.2.1钻探勘察内容

8.2.1.1查明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下采空区的理深、厚度、顶底板岩性和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并建立柱状图。 8.2.1.2查明采空区跨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的分布、密实程度和发育状况。 8.2.1.3查明采空区地下水赋存情况,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力联系、水位和水量等。 8.2.1.4采集岩、土、水样品,测试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和水土腐蚀性等。 8.2.1.5进行必要的原位测试及注水或抽水试验,测试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裂隙发育及风化程度等。 8.2.1.6利用钻孔进行必要的井内物探,如超声波测井、弹性波CT和孔内摄像等。 3.2.1.7查明对项目建设安全有影响的采空区有毒、有害气体赋存状况。

8.2.2钻探布置原则

8.2.2.1应布置在地表变形较大及物探异常的区域。 8.2.2.2钻孔应结合构筑物布置,桥梁钻孔应尽量布置在墩台处。 8.2.2.3钻孔深度应达到采空区或矿层底板以下不小于3m。 8.2.2.4不同勘察阶段可结合现场情况参考表2合理布孔,以能查明采空区赋存特征,满足技术需求 为准。物探解译异常区原则上不宜少于1孔;初设阶段采空区桥梁勘察宜隔墩布孔,施工图阶段桥梁勘 察宜逐墩布孔:采空区隧道勘察不宜少于2孔。

表2隧道、路基钻孔布置参考值

8.2.3钻探技术要求

DB41/T 16482018

8.2.3.1孔位平面误差应小于0.5m,高程误差应小于0.05m。钻孔直径可参考JGJ/T87相关规定选 用,并应满足岩土试验和孔内测试的要求。 8.2.3.2采空区钻进方法和钻进工艺应根据岩土类别、岩土可钻性分级和钻探技术要求确定。破碎地 和含空洞地层的钻进方法和技术要点参见附录F论述。 8.2.3.3钻探地质描述除应满足常规工程地质描述的要求外,尚应重点描述冲洗液耗损、钻进速度、 掉钻情况、地下水水位及岩芯采取率等反映采空区“三带”特征的钻探要素。钻探施工要点与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3的规定,采空区“三带”的确定宜通过钻探现场描述并辅以测井资料综合确定。

表3钻探施工要点与技术要求

3.4钻孔冲洗液和护壁堵漏材料选用应根据采空区预测的覆岩破坏类型特征、覆岩岩性、任务 钻进方法、设计条件和环境保护等确定。 3.5钻孔应全孔取芯,钻探每个回次进尺不得大于2m,岩芯采取率应符合表4要求,断层破码 三带区段宜提高岩芯采取率,并不得遗漏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软弱夹层和滑动面等。

表4采空区钻探岩芯采取率

8. 2. 4 取样与试验

8.2.4.1采空区埋深小于50m,对每个钻孔内岩石力学性质相近的岩层,如砂岩、灰岩、砂质页岩和 泥岩等均应采样试验。对理深大于50m的较深采空区,验证孔必须对采空区顶底板取样,确定物理力 学性质。采空区场地验证孔取样位置、数量、原位测试和岩土样试验项目等应满足场地稳定性评价、采 空区处治和建筑物基础设计需求。 3.2.4.2除作试验的岩芯外,剩余岩芯应存放岩芯盒内,并应按钻进回次先后顺序排列,注明深度和 名称,且每一回次应用岩芯牌隔开:易冲蚀、风化、软化、崩解的岩芯,应进行封存:存放岩芯的岩芯

DB41/T 16482018

盒应平稳安放,不得日晒、雨淋和冻融;搬运时应加盖并轻拿轻放;岩芯应拍摄彩色照片或录像保存; 岩芯保留时间应根据勘察要求确定,并至少应保留至勘察外业工作验收完成。 3.2.4.3岩石坚硬程度、风化程度和岩体完整性程度的划分按JTGC20执行。岩芯描述应重点以三带 岩层为主,并按表5进行详细编录

表5采空区钻探现场描述要点与三带判定依据

8.2.4.4岩土样品根据基础设计需要做常规主工试验,岩石可根据技术需要选做点荷载试验、饱和单 轴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试验等。 8.2.4.5钻孔或矿井中采取的地下水应做简分析,并评价其对注浆材料的腐蚀性。 8.2.4.6对采空区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根据工程影响程度可做专项测试和评价

3.3.1 说明钻孔位置及布孔目的,当一孔多用时应说明布孔技术必要性与合理性。 3.3.2 应对孔深、岩性、岩体破碎程度、塌孔、漏浆及掉钻现象等进行描述。 8.3.3应对钻孔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矿层地质年代、编号和层数,并确认开采情况。 3.3.4 应绘制钻孔柱状图,并将岩芯描述、物理力学指标标注在图中。 8.3.5应核实并修正工程地质纵断面中的采空区埋深,

9.1.1宜充分利用验证孔钻探工作条件,及时开展与采空区治理相关的原位测试项目。常用的原位测 试包括剪切波速试验、超重型动力触探、岩石旁压试验、注水试验、压水试验、水泥浆灌注试验及岩石 原位应力测试等项目。 9.1.2岩土室内试验的项目和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岩土性质的特点综合确定,并符合JTGC20有关 规定;其具体操作和试验仪器应符合JTGE40和JTGE41有关规定。 9.1.3岩土工程评价参数值的选取,可根据室内试验成果、原位测试成果及原型观测反分析成果等综 合确定,并评价采空区时空效应对岩土工程评价参数值的影响。 9.1.4对工程地质勘察和处治施工有影响的有害气体,可根据项目需要采集与测试,并进行专项评价 9.1.5对钻孔或矿井中采取的岩样、土样和水样,应按JTGC20有关规定评价其对建筑材料和注浆材 料的腐蚀性。

DB41/T 16482018

10.1.1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采空区及其附近影响区域与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条件。根 要和水文地质特点,评价地下水对采空区场地稳定性、地基岩土体及拟建工程的作用和影响, 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10.1.2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下列水文地质条件:

a)区域性气候资料,如年降水量、蒸发量及其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b 地表水体类型、水系分布,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对地下水位 的影响。采矿活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C 泉的成因类型、出露高程、流量涌势及动态特征。集水井(孔)深度、水位埋深、出水量、水 温及使用情况。对工程有影响的各地下含水层层位、厚度、水位及水力联系。 d 采空区的充水条件、充水方式和积水程度。垮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的富水性及其与含水层的 关系,导水裂隙带的高度。 e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污染源及其可能的污染程度和腐蚀性。 工 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引起的地面塌陷、沉降情况及其对已有建筑物的安全影响等。了解采空区 附近工农业抽水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及其对采空区建筑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0.1.3当水文地质条件对拟建场地稳定性或拟建工程有重大影响时,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10.2地下水调查及参数测定

0.2.1采空区水文地质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a) 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区域气象资料。 b) 采空区场地附近的河流、渠道、湖泊和水库等地表水体的相对位置、水位和流量等水文情况。 对项目建设有影响的井泉位置、标高、深度、出水层位、涌水量、水位、水质、水温和气体溢 出情况。 C 搜集矿区勘探和生产中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调查矿井生产期间井巷出水层位、涌水量、充水 因素、水害及防治情况。了解采空区充水、排水情况及充水影响因素等。 d 矿区抽排水情况及其引起的地面塌陷、变形和建筑物损害情况。 0.2.2采空区水文地质参数选择与测定,应满足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与注浆设计需要,测定方法按 B50021论述选用。 0.2.3采空区水文地质勘探与水土腐蚀性评价工作应符合JTGC20相关规定,并应满足采空区场地评 价与处治设计需要。

10.3地下水作用评价

10.3.1采空区地下水作用应在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评价。 0.3.2 采空区地下水作用的评价包括下列内容: 抽水、排水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基与地面塌陷、沉降的可能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b) 采空区水位上升是否产生基础底部隔水层突涌,或对建(构)筑物产生上浮作用。 C 采空区地下水是否对保护矿(岩)柱产生软化、崩解、胀缩和潜蚀等作用,引起地基及地面塌 陷、沉降的可能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d)实施采空区注浆处治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性及其对地下水体的不良环境影响。

DB41/T 16482018

可开展地表变形监测工作。下列情 兄宜进行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监测: a 初步评价为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采空区路段, b 对新采、复采的待建和已建场地。 C 对地质条件复杂和有桥梁或隧道等重要建筑物的采空区场地 d) 采空区变形特征难以判明的建筑场地。 评价采空区治理效果的采空区场地。 1.1.2采空区场地变形监测工作前应编写施测方案,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测点 布设方案、观测周期、仪器设备与检定要求、观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提交成果内容等。

11.2.1采空区变形监测项目包括地表水平位移、地表下沉、深部位移、建筑物变形及裂缝监测等,监 则方案设计中可结合开采深度、开采方式、地层分布、地表采动特征和工程建设需要等确定监测项目。 11.2.2采空区变形监测宜从初勘阶段开始,必要时可与后期的采空区治理监测、建筑物施工监测和运 营监测相衔接,监测期应能控制变形发展趋势至变形稳定。

11.2.3移动变形监测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变形监测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宜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矿区使用的 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也可采用独立系统。当采用独立系统时,必须在技术设计文件和技 术报告中明确说明。 b 采空区场地观测线宜结合建筑物平面位置平行和垂直于移动盆地主断面布置,长度应大于采空 区的地表移动变形范围,数量不宜少于2条,条件允许时可网格状布点观测。公路建设场地采 动监测方案布置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路基观测网:当路基填、挖高度小于等于10m时,沿路线方向宜布设3条观测线,当填 挖高度大于10m时,沿路线方向布设5条观测线,测线分别布置在路线中心及两侧坡脚 或堑顶。每条测线的第1个点及最后1个点应布设在采空区两端,其余测点均匀布设。 2) 桥梁观测网:根据桥梁孔跨,应逐墩在墩台位置上布置横向测线,每条测线宜布设5个 点,其中墩台中心1个点,两侧15m各1个点,再向两侧延伸30m各1个点,可结合采 空区地质特征补充其它测点,以能有效控制地表采动变形特征,满足技术分析为宜。 3 隧道观测网:分离式隧道观测线宜沿隧道走向设计线方向布置5条,其中左、右洞顶部 各1条,两洞之间1条,两洞外侧30m各1条,每条测线的第1个点及最后1个点应布 设在两端洞口附近,其余测点均匀布设。 4 测线长度应大于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范围,观测点宜等间距布设,也可考虑场地实际地 形地质条件和采动发育特征局部加密或扩大监控范 可参考表6确定。

裂缝观测宜结合采空区地质特征选择典型裂缝统一编号施测,应测定建筑物上的裂缝分 布位置和裂缝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情况。裂缝宽度数据应精确至0.1mm,每次观测 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并注明日期,拍摄裂缝照片

DB41/T 16482018

6 观测周期宜根据开采深度、覆岩性质、变形速率和观测时间等综合确定。对于长壁陷落 法采空区,观测周期可参考表7确定,观测期间可根据变形速率、工程重要性等适当缩 短或延长;其它非长壁垮落法采空区,其观测周期可根据开采方式、回采率及阶段性观 测成果活调整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点的 结合地表建筑物变形要求依据表8合理选取。变形 测方法选择和技术等级要求见表 G.1~表 G.5。

表8地表移动变形监测点的精度要求

观测基准点应设在不受采空区影响的稳定区域,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基准点,基准点的标石 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 15天。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 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e 分析整理变形观测资料,填写水平与下沉位移变形观测成果表,经计算分析后形成变形速率统 计表,为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提供量化依据。有关移动变形观测表格可按表G.6~表G.9选用。 当采空区对地质条件复杂路段及建(构)筑物影响较大,影响公路运营安全时应顺接前期监测 工作开展长期变形观测,长期变形观测宜结合地质采矿条件和构筑物特征开展,观测项目包含 场地采动观测与构筑物变形观测,并设置报警值和对应的预防措施。

1.3.1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GB/T 36637-2018 信息安全技术 ICT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指南,应及时完成下列工作,并定期提交阶段性监测成果报告: a 检查所有原始记录,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 计算各观测点的下沉W、下沉速率V、水平移动水平变形ε、倾斜i和曲率K等各种移动 变形量。 C 绘制水平变形、水平移动、曲率、倾斜、下沉等各种移动变形曲线,进行变形区(中间区、内 边缘区、外边缘区)划分。 d)计算裂缝观测变化值,并将裂缝位置、形态和尺寸等注记到采动变形平面图中。 1.3.2当变形监测任务全部完成后,应提交监测成果报告。报告内容应真实完整,重点突出,结构清 析,论证严密,结论明确,建议合理可行。技术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DB41/T 16482018

a)项目概况,包括项目来源、观测目的和要求,测区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项目完成的起正日期, 实际布设和测定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点数和观测次数等。 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包括变形测量作业依据的技术标准,采用的仪器设备及其检校情况,基 准点和观测点布设情况,变形测量精度级别,作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变形测量各周期观测 时间等。 C 变形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绘制地表移动、变形、曲率、倾斜等各种移动变形曲线,进行变形 区(中间区、内边缘区、外边缘区)划分。 d) 技术结论与建议。 e) 附图附表等,主要包括测点平面位置图,反映变形过程的监测和裂缝数据统计分析图表等

12.1.1对地表移动和变形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明显连续性规律的采空区场地,宜进行地表移动变形预 则。 12.1.2对出现非连续变形采空区场地,如急倾斜矿层露头区域,采动场地边坡失稳山崖崩塌区域,受 节理、褶皱和断层控制的采动区域,采动场地地下水影响显著区域,地表已出现塌坑、台阶状开裂的区 域和矿层回采正在持续影响的区域,应参考变形预测结果,结合地形地质条件、采矿因素、采动发育程 度、地表变形特征和地区经验进行综合评判。 12.1.3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结果,宜通过地表变形监测进行验证,

.2.1新采空区或未来(准)采区的地表移动与变形预测,主要包括地表下沉、水平移动、水斗 拉伸变形和压缩变形)、倾斜、曲率(弯曲)等。 2.2.2对于老采空区应计算地表剩余移动变形值。

12.3预测方法与参数选取

12.3.1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方法宜采用概率积分法。缓倾斜矿层,倾斜矿层和急倾斜矿层计算公式按 GB51044相关论述恰当选用。有地表采动实测成果的矿区,可采用典型曲线法、剖面函数法;地质和 采矿条件复杂的场地也可采用数值算法。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应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等,结合附录H 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和参数。 12.3.2概率积分法可用于地表移动变形具有连续分布规律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包括缓倾斜、倾斜 矿层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和地表任意点的移动与变形计算。随着矿层倾角的增大,概率积分法预 计的偏差也越大,对于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预计,宜结合采矿、地质条件和监测成果综合分析计算。 12.3.3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主要包括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开采影响传播角、 拐点偏移距等。一般应采用矿区实际观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的矿区可结合本矿区采矿和地质特点, 参考表H.1,经综合分析后合理赋值。 12.3.4对于多矿层、多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可采用叠加原理计算。计算块段宜按实际开 采工作面划分,也可将邻近的工作面合并计算;对于倾角、采厚变化较大的工作面应按倾角、采厚变化 进行分制划分

DB41/T 16482018

1公路下伏采空区场地应进行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对采空区场地的评价,应通过勘察掌握建 平价因子的主要特征,并在采空区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常见的采空区场地类型见表9QLWZ 0002S-2011 雨生红球藻制品,采空! 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因子见表10、表11。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