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5368-2016 岩石薄片鉴定

SY/T 5368-2016 岩石薄片鉴定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Y/T 5368-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8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4570
VIP资源

SY/T 5368-2016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Y/T 5368-2016 岩石薄片鉴定

包括碳酸盐类内源屑、磷酸盐类内源屑、絮凝粒、泥屑等,描述其大小、形态、成分 征。

6.1.2.2火山碎屑

杂基是砂岩中与较粗碎屑一 原组分 粒度一般小于0.0313mm,它们是机 物而不是化学沉淀组分,其主要成分为陆源黏土矿物、片状矿物、长石、石英、碳酸盐等碎屑

6.1.4.4支撑类型

包括: a)杂基支撑型:碎屑颗粒彼此不接触而呈漂浮状GB/T 27684-2011 钛及钛合金无缝和焊接管件,碎屑颗粒间充填大量杂基。 b)颗粒支撑型:碎屑颗粒彼此接触,形成支架结构

6.1.4.5接触方式

SY/T 53682016

包括: a)未接触:颗粒呈漂浮状,相互之间不接触。 b)点接触:颗粒之间呈点状接触。 c)线接触:颗粒之间呈线状接触。 d)凹凸接触:颗粒之间呈曲线状接触。 e)缝合线接触,颗粒之间呈曲线状接触并有压溶作用

6.1.4.6胶结类型

根据胶结物和杂基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与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 型。胶结类型的区分应符合附录G的规定。

描述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如颗粒排列方式、结核、显微粒序层理、微细纹理、微冲扇 变形构造及生物扰动构造等。

6.1.6砂岩分类与命名

6.1.6.1陆源碎屑组合的成分分类与命名

根据砂岩中陆源碎屑成分的相对含量,分为7种类型,命名原则见表2和图2。

表2砂岩陆源碎屑成分分类表

SY/T 53682016

6.1.6.2非陆源碎屑组分的命名

I一长英砂岩:Ⅱ一长石石英砂岩,Ⅲ一岩屑石英砂岩: 长石砂岩,V一岩屑长石砂岩;VI一长石岩屑砂岩;VI一岩屑砂岩 图2砂岩陆源碎屑成分分类三角图

不同类型的非陆源碎屑组分命名原则为: a)含碳酸盐类、磷酸盐类、絮凝粒、泥质团块等内源屑:某内源屑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 于25%时,命名为“含××砂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命名为“××砂 岩”。当碳酸盐类、磷酸盐类内源屑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以相应的碳酸盐岩或磷酸盐岩 命名(见6.2.4)。 b)含火山碎屑:砂岩中粒径小于2mm的同沉积期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 50%时,命名为“凝灰质××砂岩”;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按火山碎屑岩分类标准命名 (见6.4.4)。 c)含炭屑:炭屑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命名为“含炭屑××砂岩”;含量大于或 等于25%且小于50%时,命名为“炭屑××砂岩”。

6.1.6.3填隙物命名

不同含量、不同成分的填隙物命名原则为: a)某一种填隙物含量小于10%时,一般情况下不参与命名。 b)某一种填隙物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命名为“含××”。 c)某一种填隙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命名为“××质”。 d)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填隙物含量达到上述命名界线时,按照含量少的放在前,含量多的放在后, 即“少前多后”的顺序参与命名,如泥质含量为12%,白云石含量为15%时,则命名为“含 泥含云××砂岩”。 e)同类填隙物的不同矿物也可合并参与命名,如方解石含量为7%,白云石含量为9%,则命名 为“含碳酸盐××砂岩”。 f)对于特殊成分的填隙物,如海绿石、沸石类胶结物等,当含量大于或等于10%时,按本条b) 和c)的规定参与命名。当含量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10%时,命名为“少含××”;含量大 于或等于3%且小于5%时,命名为“微含××”。

6.1.6.4粒度命名

粒度命名原则为: a)砂岩中单粒级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定主名,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定副名 照副名在前,主名在后的顺序命名,如中细粒砂岩,含量小于25%的粒级一般不参与

SY/T 53682016

(指分粒级相对百分比)。 b)砂岩中两种相邻粒级的含量均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按照少前多后的顺序参与命 名,其间用“一”隔开,如中一细粒砂岩。 c)砂岩中三种或三种以上粒级含量均大于或等于25%时,或不相邻的两种粒级含量均大于或等 于25%且小于50%时,命名为不等粒砂岩。 d)砂岩中砾右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命名为含砾砂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 于50%时命名为砾质砂岩。 e)砂岩中粉砂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不参与命名,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 50%时命名为粉砂质×粒××砂岩。

6.1.6.5综合命名

综合命名顺序为:非陆源碎屑、填隙物、粒级、陆源碎屑成分,如含砂屑灰质细粒长石砂岩 砂岩综合命名时,各种含量计算方法: a)陆源碎屑成分分类命名时,表2和图2的三个端元组分之和为100%。其中岩屑包括岩浆岩、 火山碎屑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岩屑,以及陆源云母、绿泥石碎屑和含量大于或等于1%时的 重矿物。 b)陆源碎屑、非陆源碎屑组分、填隙物、储集空间之和为100%。 c)陆源碎屑粒级含量是指各分粒级占陆源碎屑总量的百分比

1.7泥(页)岩、粉砂岩、砾岩的鉴定与命名

6.1.7.1泥(页)岩

泥(页)岩的结构:常见的有黏土结构、含粉砂(或砂)黏土结构、粉砂(或砂)质黏土结构、 粒黏土结构、斑状黏土结构等。 泥(页)岩的构造:分宏观和微观两种类型。宏观构造包括各种层理、层面构造以及其他内部构 。常见的显微构造有显微鳞片构造、显微毡状构造、显微定向构造、显微水平层理、显微水平互层 层理、显微递变层理等。 泥(页)岩的描述内容和命名原则如下: a)描述内容:包括陆源碎屑组分、黏土矿物、内源屑、自生矿物、炭化植物碎屑、重质油、沥 青等的含量、分布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等。 b)矿物成分命名:当某种矿物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在主名“泥(页)岩”前直接加上该矿 物名称,如高岭石泥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命名为“××质”,如灰质泥 岩,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一般不参与命名。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含量均大 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采用少前多后的顺序参与命名。 c)含砂、粉砂的命名:目估大于或等于0.0156mm的碎屑总量,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 25%时,命名为“含××”,如含粉砂泥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命名为 “××质”,如粉砂质泥岩。 d)沥青物质或油母质含量大于或等于5%,并以黏土矿物为主的页岩,命名为油页岩。 e)内源屑、炭质命名:当某种组分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命名为“含××”,如 含缅粒泥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时,命名为“××”,如炭质泥岩。 f)同期火山碎屑物质命名:粒径小于2mm的同沉积期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 于50%时,命名为“凝灰质××”

g)当某种沉积构造成为岩石的显著特征时,应参与命名,如虫孔泥岩。 h)综合命名顺序为:沉积构造、内源屑(或同期火山物质、炭质)、砂(或粉砂)、成分 (页)岩,如水平层理含粉砂灰质泥岩,生物扰动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的薄片鉴定参照砂岩鉴定程序执行。其中,碎屑成分的含量统计视工作需要而定。

岩中各种组分的含量统计、描述内容和命名原则如下: a)薄片鉴定时仅统计陆源碎屑颗粒、非陆源碎屑颗粒、填隙物分别占岩片面积的百分含量,碎 屑成分的含量统计视工作需要而定。 b)描述碎屑颗粒成分、填隙物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和成岩作用特征。 c)砾岩中砂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命名为含砂砾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 于50%时,命名为砂质砾岩。 d)当砾石以某种成分为主时(即含量大于或等于50%),参与命名,如花岗质砾岩。 e)当含有非陆源碎屑组分时,其命名参照砂岩命名原则(见6.1.6.2)。 f)填隙物的命名参照砂岩命名原则(见6.1.6.3)。 g)综合命名顺序为:非陆源碎屑、填隙物、砂、砾石成分、砾岩,如灰质含中砂花岗质砾岩。

砾岩中各种组分的含量统计、描述内容和命名原则如下: a)薄片鉴定时仅统计陆源碎屑颗粒、非陆源碎屑颗粒、填隙物分别占岩片面积的百分含量,码 成分的含量统计视工作需要而定。 b)描述碎屑颗粒成分、填隙物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和成岩作用特征。 c)砾岩中砂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时,命名为含砂砾岩;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 于50%时,命名为砂质砾岩。 d)当砾石以某种成分为主时(即含量大于或等于50%),参与命名,如花岗质砾岩。 e)当含有非陆源碎屑组分时,其命名参照砂岩命名原则(见6.1.6.2)。 f)填隙物的命名参照砂岩命名原则(见6.1.6.3)。 g)综合命名顺序为:非陆源碎屑、填隙物、砂、砾石成分、砾岩,如灰质含中砂花岗质砾岩。

6.2.1矿物成分与含量

常见矿物成分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类、硅质、黏土类和陆源碎屑。矿物含量按面积百 。凡属交代矿物,都应计入矿物百分比中,但裂缝或洞内任何充填物均不计入。常见矿物的 式符合附录H的要求

6.2.2.1颗粒(粒屑)结构

颗粒结构由颗粒、泥晶和亮晶三种结构组分组成,以三角图表示,并分为四区,见图3。

颗粒泥晶结构 图3碳酸盐岩颗粒结构分类图

6.2.2.1.1颗粒(粒屑)

SY/T 53682016

包: a)生物碎屑和生物化石。 b)内碎屑:按粒状颗粒的长轴直径分为六级,见表3。 c)缅粒: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且粒径小于2mm的球状颗粒。根据粒的结构和形态特征 可分为正常缅、表稣、复、椭形、放射缅、单晶颤、多晶缅、负、藻缅、偏心缅等。 d)豆粒:豆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且粒径大于或等于2mm的球状颗粒。 e)球粒:球粒指球形或椭球形的颗粒,多由均一的泥晶碳酸盐集合体组成。一些富含有机质 色暗,圆度高者则为粪球粒。 f)菌藻团块(菌藻粒屑、葡萄石、巴哈马石):菌藻迹明显、结构不均、形状不规则的颗粒。 g)核形石:由菌藻类组成,同心层宽窄不均、形态多变的包粒。 h)变形粒:外形呈拖拉状、链锁状、蝌蚪状、扁豆状、勾线状的变形颗粒。 i)礁岩角砾。

表3碳酸盐岩内碎屑粒级分类表

6.2.2.1.2泥晶

指粒径小于0.01mm的碳酸盐质点,既可作为粒间填隙物,又可单独组成岩石。根据组成泥 成分分为灰泥和云泥

6.2.2.1.3亮晶

包括: a)粒间或骨架间以化学方式沉淀结晶出来的矿物,也称亮晶胶结物。 b)生物体腔、空腔或洞中充填的以化学方式沉淀结晶出来的矿物。

6.2.2.2原地生长生物组构

包: a)骨架组构:原地生长的固着生物所形成的坚硬骨架。 b)障积组构:由枝状、丛状生物阻碍灰泥、生屑等颗粒的移动,滞留于生物骨架之间所形成的 组构。 c)依附黏结组构:本身不能独立成岩,作为原地生长组构的依附物。

6.2.2.3自成黏结组构

6.2.2.3.1层纹组构

指近于平整的、由菌藻迹组成的细微纹层。特点是具明暗细纹、断续水平层状、无空 眼状构造相伴生。其中基本纹层厚为毫米级者,称为纹层状;基本纹层厚为厘米级者,称为务

6.2.2.3.2叠层组构

由暗色富菌藻层和浅色富屑层叠覆而成,包括: a)层状叠层:富菌藻的基本层组成明暗起伏、遍含空腔,形成波状、层状、柱状、锥状叠层, 或波一柱状、波一锥状的复合体叠层。 b)球状叠层:富菌藻纹层包绕黏结成大型球状、球团状的同心包层, 具原地生长生态,一般球 径大于3cm。

6.2.2.3.3绵层组构

富菌藻层间有大量空腔,状如海绵,由菌藻迹组成“格架”,其间空隙为亮晶充填或半充填。特 点是空腔极其发育,其数量可以多于菌藻迹,“格架”内外均为亮晶充填,不具层状。

6.2.2.3.4黏连组构

由颗粒或格架和黏连物两种组分组成。特点是颗粒或格架由菌藻泥黏连成为不规则状;空腔发 育,但不及绵层组构发育,黏连物为色调暗的富菌藻灰泥。有时呈流动状。

6.2.2.4晶粒结构

晶粒结构是指由晶体支撑的碳酸盐或其他盐类矿物组成的岩石结构。按晶粒大小分为七级, 立径的度量以粒状晶体长轴为准。按晶体的自形程度,晶粒形态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和它形 粒的聚合特征分为扇状、放射状、花瓣状、球粒状、桑椹状等。

6.2.2.5残余组构

残余组构的识别方法按附录I的规定进行

6.2.3.1物理成因构造

SY/T 53682016

包: a)流动构造:常见的有冲刷痕、波痕、显微层理等。 b)示底构造:指生物体腔、鸟眼等孔隙内,下部由沉积物填积,上部为亮晶矿物充填的明暗粗 细构造。明暗粗细间形成一个水平分界面,代表沉积时的沉积面。 c)滑塌构造:水下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形成的一种变形构造。 d)水成岩脉:水成岩脉构造的特征是脉壁宽度不等,形状常为弯曲状,如粒屑由下向上挤人 则“脉壁”多发生变形,并向上逐渐尖灭,有时也可见颗粒由上向下注入的情况。

c)滑塌构造:水下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形成的一种变形构造。 d)水成岩脉:水成岩脉构造的特征是脉壁宽度不等,形状常为弯曲状,如粒屑由下向上挤入 则“脉壁”多发生变形,并向上逐渐尖灭,有时也可见颗粒由上向下注入的情况。 .3.2暴露构造 包括: a)渗流构造:一般包括渗流粉砂和渗流豆()。渗流粉砂是指孔隙(空洞)中充填的泥屑、粉 屑等细组分,可有水平、斜交、交错层纹,表明岩石处在渗流带时具含有泥砂、泥晶的水流 活动。渗流豆(缅)是指具有同心层纹构造、原地沉淀生成的豆(缅)状颗粒,是一种静态 下的暴露构造。 b)干裂:平面上呈规则多边形,纵切面呈“V”字形,切割原生构造。其充填物粗于围岩,可 有铁质浸染,大多数干裂经撕裂、收缩后形成片状砾。 c)席状裂隙:席状裂隙亦称斑马纹构造,呈黑白频繁间互、细密弯曲的条纹构造。 d)帐篷构造:指呈尖顶状的书页状薄层碳酸盐岩拱隆。 e)环粒裂纹构造:指颗粒周围被不等厚的亮晶矿物环绕,环周以外都是灰泥组分。它是古土壤 内干缩作用的反映。 .3.3化学成因构造 包括: a)雏鸡状构造:呈不规则的暗色细纹,结核状或团块状,暗色丝线状微纹同浅色膏团之间形成 鸡丝状、鸡笼状,浅色部分状似“雏鸡”。 b)晶痕构造:是石盐、石膏等易溶矿物在松软的沉积物表面上结晶生长,后经溶解消失,留下 晶体形态特征的印痕。 正家均件

6.2.3.2暴露构造

6.2.3.3化学成因构造

6.2.3.4生物一化学沉积构造

生物一化学沉积构造常见的有葡萄状构造。

6.2.3.5生物沉积构造

包括: a)生物遗迹:指生物的足迹、爬迹、潜穴、觅食等遗留的痕迹

SY/T 53682016

b)生物扰动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呈斑状、条状、透镜状以及杂乱状等,其特征是粗细层纹、深 浅颜色层理的混杂现象。 c)鸟眼构造:在细结构的沉积物中,因气泡、收缩、藻类腐烂等作用,形成鸟眼状、斑点状、 树权状、多角状孔隙具亮晶充填或半充填的一种构造。 d)植物根痕:植物根痕多出现于碳酸盐岩中的古土壤夹层中,由植物根须炭化或钙化形成,切 穿层理为其显著特征。

6.2.4岩石分类和命名

6.2.4.1成分分类和命名

成分分类见图4,命名原则为: a)某种矿物含量大于或等于50%者,作为岩石的主名;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50%者,作 为岩石的副名,以“某质”表示。 b)某种矿物含量小于25%者,一般不参加定名。但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当含量大于或等于 10%且小于25%时,在基本名称之前冠以“含××”。 c)当含有陆源碎屑时,陆屑的矿物成分统计在矿物栏中,并按上述原则参加成分命名;陆屑还 兼作颗粒,并统计在颗粒栏中,仍按上述原则参加结构命名。 d)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矿物,含量达到命名界线时,在该矿物名称之后注明“化”或“去××化”。

6.2.4.2组构命名

一石灰岩类;Ⅱ一白云岩类;Ⅱ一过渡岩类 TV一黏土岩类(或硅岩、膏岩、磷酸盐岩类) 图4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分类图

不同组构的具体命名原则为: a)颗粒结构命名:颗粒含量大于或等于50%者,作为主名;颗粒含量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 50%者,作为副名;当颗粒多种多样,其中又没有一种或两种占优势者,则统称为“颗粒”, 命名方法见表5。颗粒含量小于25%者,一般不参加定名,但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颗粒含 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5%者可命名为“含”。颗粒岩薄片鉴定表参见附录C。 b)原地生长生物组构命名:原地生长生物岩组构分类命名见表5,生物礁岩薄片鉴定表参见附 录D。

SY/T 53682016

a)按绝对大小(矿物晶粒直径)分为: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具体按矿物晶粒直径可分为:伟(巨)晶结构(大于或等于10mm)、粗晶(粒)结构(大于 或等于5mm且小于10mm)、中晶(粒)结构(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5mm)、细晶(粒) 结构(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2mm)、微晶(粒)结构或显微晶质结构(小于0.2mm)、显 微隐晶质结构(普通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单晶颗粒)。 b)按相对大小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6.3.2.3按矿物自形程度分为: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 6.3.2.4按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分为:交生结构(根据交生的形态可分为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 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包含结构、填隙(间)结构等。 常见岩浆岩结构类型见表6。

表6常见岩浆岩结构类

6.3.4岩石分类与命名

主要矿物成分及其组合确定岩石基本名称,见

SY/T 53682016

SY/T 53682016

6.3.4.2铁镁矿物(M)含量小于90%的侵入岩、喷出岩的矿物定量分类和命名,见图5、图6。 6.3.4.3铁镁矿物(M)含量大于或等于90%的超镁铁质岩的矿物定量分类和命名,见图7。 6.3.4.4具斑状结构的浅成岩命名:当主要矿物为斜长右和暗色矿物时,以相应的深成岩名称作词 头,以“扮岩”作词尾,如闪长岩;当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石英、似长石时,以相应的深成岩名 称作词头,以“斑岩”作词尾,如正长斑岩。 6.3.4.5次火山岩命名:具熔岩外貌的次火山岩,以熔岩名称作词头,以“斑岩”或“扮岩”作词 尾,如安山扮岩、流纹斑岩;具浅成岩外貌的次火山岩,在浅成岩名称前加“次”或“潜”字,如次 (潜)闪长扮岩。 6.3.4.6结构、构造参与命名:有意义的或特殊的结构、构造冠于岩石基本名称之前。 6.3.4.7次要矿物参与命名:次要矿物冠名于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如黑云母花岗岩。当次要矿物有两 种及以上时,采用“少前多后”的原则命名,如角闪黑云母花岗岩。 6.3.4.8特殊矿物参与命名:特殊矿物冠名于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如童青石花岗岩。 6.3.4.9过渡岩类命名:介于不同酸度之间的过渡岩石,确定岩石基本名称,副名冠于基本名称之 前,如玄武安山岩。 6.3.4.10蚀变矿物参与命名:根据蚀变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按原岩命名,并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 加上主要蚀变矿物名称或蚀变类型,如沸石化流纹岩、青盘岩化安山岩。蚀变强烈已无法恢复原岩 者,则应根据变质岩的命名原则命名(见6.5)。

主要组分是火山碎屑,也可含一定数量的熔岩物质或正常沉积物。火山碎屑的主要类型、成因及 特征见表8。

山碎屑类型、成因及特行

SY/T 53682016

2.1普通火山碎屑结构

石;Opx一斜方辉;Cpx一单斜辉石,Px一辉石;H 图7超镁铁质岩分类图(据Streckeisen,197

由含量大于或等于90%的火山碎屑以压结作用方式形成。按火山碎屑粒径进一步划分为 a)集块结构:火山碎屑粒径大于或等于64mm,含量大于或等于50%。 0)火山角砾结构:火山碎屑粒径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64mm,含量大于或等于50%。 c)凝灰结构:火山碎屑粒径小于2mm,含量大于或等于50%

SYT 53682016

SYT 53682016

6.4.2.2熔结火山碎屑结构

6.4.2.3火山碎屑熔岩结构

6.4.2.4沉火山碎屑结机

齐于火山碎屑岩和正常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岩石结构,以火山碎屑为主,混入含量大于 10%且小于50%的正常沉积物。按火山碎屑粒径进一步划分为沉集块结构、沉角砾结构、 结构。

6.4.2.5火山碎屑沉积结构

以正常沉积物为主,混人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50%的火山碎屑。按正常沉积物的粒径进 步划分为凝灰质砂状结构、凝灰质粉砂状结构、凝灰质泥状结构。 除上述结构外,在火山集块、火山角砾、凝灰质之间,随着各种粒级含量的变化,还有一些过渡 类型结构,如凝灰角砾结构、沉凝灰集块结构等

6.4.3.1假流纹构造

压扁拉长的塑性玻屑和塑性岩屑呈定向排列而成

6.4.3.2斑杂构造

由火山碎屑在成分上或粒度上分布不均一而表现出来的构

由火山碎屑在成分上或粒度上分布不均一而表现出来的

.4.3.3火山泥球构造(火山灰球、火山豆等构

主要由较细的中、酸性火山碎屑所组成,混有一些陆源物质和硅质凝胶,呈球形、椭球形和扁豆 状,常具同心纹状构造。

6.4.3.4层理构造

由火山碎屑的成分、粒度、颜色等有规律变化而显示出来的成层构造。

6.4.4岩石分类与命名

6.4.4.1岩石分类

根据成因、组分含量、成岩方式及碎屑粒径等,将火山碎屑岩分为三类五个亚类,见表9。 6.4.4.2二命名原则

6.4.4.2命名原则

SY/T53682016

晶结构(小于0.1mm)。 c)按照变晶矿物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变晶结构、不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 d)按照矿物的结晶习性和晶形特征:鳞片状变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柱状变晶结构等。 e)原岩结构保留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变晶结构等。 f)交代结构:交代净边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穿孔结构、交代蟠虫结构、交代蚕食结构等。

a)变余构造: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杏仁)构造、变余流动构造等。 b)变成构造:块状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斑点状构造、条带 状构造等。 c)混合岩构造:角砾状构造、网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眼球状构造等。

6.5.4变质岩分类与命名

DB46T 59-2006 临高猪品种6.5.4.1区域变质岩分类与命名

6.5.4.1.1分类依据

6.5.4.1.2类型划分

区域变质岩基本类型及特征见表10

表10主要区域变质岩类型表

SY/T 53682016

DZ/T 0064.43-2021 地下水质分析方法 第43部分:酸度的测定滴定法6.5.4.1.3命名原则

包括: a)以与主要矿物含量及变质程度相关的结构构造为基本名称。 b)次要矿物含量大于或等于5%时参与定名,次要矿物多于一种时,按照含量由少到多的次序 命名。 c)特征变质矿物含量小于5%时,冠以“含”字,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25%时,与其他矿物 起直接参加命名;大于或等于25%时,直接用该矿物命名。 d)特殊的结构构造参加命名。 e)变质较轻的岩石,留用原岩石名称,前面加“变质”。 区域变质岩命名顺序:特征矿物、次要矿物(少前多后)、主要矿物、岩石基本名称,如黑云斜 长片麻岩、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

6.5.4.2混合岩分类与命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