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65-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DB11/T 1665-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665-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9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9925
VIP资源

DB11/T 1665-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T 1665-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3.0.8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 广场(庭院)、光导管等措施,降低照明能耗

3.0.9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3.0.10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并应采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室内 装修应采用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材料及部品,

MH/T 5059-2021 民用机场公共信息标识系统设置规范3.0.9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3.0.10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并应采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室内 装修应采用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材料及部品。 3.0.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不应低于北京市现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星级的要求

3.0.10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并应采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计 装修应采用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材料及部品

3.0.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不应低于北京市现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星级的要求,

4.0.1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标准第5章及第6章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要求,通过能耗模拟计算分析,择优确定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案,

4.0.2性能化设计宜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景观、机电等各专业的设计或顾 间单位、使用单位、业主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造价单位等各相关方宜在建筑设计 阶段提出相关要求,并参与设计相关决策

4.0.3性能化设计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

1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2确定初步设计方案; 3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 4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技术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 应修改初步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目标要求; 5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6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4.0.4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 (1)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室内新风量、噪声等室内环境参数; (2)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综合值,建筑总 能耗综合值及建筑气密性指标等能效指标:

4.0.4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

4.0.5应根据建筑功能、环境资源条件和场地条件,以本标准规定的建筑供暖年 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约束条件,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进行初步方案设计 业 并应以初步设计方案作为定量分析及优化的基础。

4.0.6定量分析及优化应以建筑能效指标为约束条件,且建筑能效指标的计算方 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4.0.7进行设计方案定量分析与优化时,应针对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 荷及能耗的影响开展定量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进行参数的优化选取

4.0.8性能化设计宜进行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 措施的选取,

4.0.9达标判定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验证:

(1)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是否满足本标准要求: (2)能效指标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 (3)选取的技术是否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1)建筑概况; (2)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 (3)关键参数的分析及优化报告; (4)能效指标计算报告

(1)建筑概况; (2)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 (3)关键参数的分析及优化报告; (4)能效指标计算报告

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5.0.1规定。

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

注:①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

5.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且 大于 30 dB (A))

5.0.3超低能耗居任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噪声查间不应大天于40B(A)且夜间不应 大于30dB(A)

7.1.1建筑围护结构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外围护结构应保证保温 层的连续性

7.1.2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局部断开的方式。 2、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宜采用锁扣方式连接;为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 粘接方式。 3、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 4、保温层采用锚栓时,应采用断热桥锚栓。 5、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当必需固定 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 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 6、雨棚、门廊等外挑构件宜与墙体断开,设置独立基础,或在外墙上预理埋断热 桥的锚固件连接固定。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 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 7、穿墙管道与预留孔洞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径 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保温材料

7.1.3外门窗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

7.1.4屋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分层保温 材料时,应分层错缝铺贴,各层之间应妥善粘接。 2、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宜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 屋面结构层上,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3、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 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宜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 其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 4、穿屋面管道与预留洞口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道 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宜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 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宜小于50mm。 5、落水管穿越女儿墙处,管道与预留孔洞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 直径宜大于管径100mm以上

7.1.4屋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7.1.5地下室和地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 材料;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下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 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 至室外地面以上,距离宜大于350mm; 2、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尽量连续、无热桥;如保温无法连续设 置,应在保温层断开处在两侧重叠搭接,减小热桥影响。

7.2.1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 明确标注气密层的位置

7.2.2建筑外立面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避免出现气密性难以处 理的节点。

7.2.3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气密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规定的8级;外窗框与窗扇间宜 采用3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应至少设3个锁点。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规定的8级;外窗框与窗扇间宜 采用3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应至少设3个锁点。 7.2.4气密层应依托密闭性围护结构层并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构成。 7.2.5穿越气密层的门洞、窗洞、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题的部 位应进行针对性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7.2.6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气密性 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7.2.5穿越气密层的门洞、窗洞、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题的部 位应进行针对性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7.2.6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气密性 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7.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设置新风热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

7.3.2新风热回收装置采用全热回收型时,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采用显 热回收型时,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热回收装置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 服 0.45W/(m/h)。

新风热回收装置采用全热回收型时,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采用显 收型时,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热回收装置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 服务平 5 W/ (m /h)。 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等于0.5μm 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且不应低于60%

7.3.3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等于0.5um 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且不应低于60%。

7.3.4新风量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最低新风量要求,并宜根据去除室内污染物需 求适当提高新风量标准。

7.3.5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并按用户需求供应新风量。 7.3.6室内新风气流组织应满足各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供应,新风宜从起居室和卧 室等主要活动区(送风区)流向卫生间和厨房等功能区(排风区)。 7.3.7新风机组应进行消声隔震处理,新风系统的风道和风口设计应满足室内噪 声要求,

7.3.8新风机组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并 统联动控制,保证建筑的气密性 7.3.9新风热回收系统宜采取防冻措施

7.3.8新风机组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并与系 统联动控制,保证建筑的气密性,

7.3.10新风系统排风管、补风管、厨房排烟补风管等均应采取保温措施,

7.4.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设置供热供冷系统。

7.4.2供热供冷系统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优先选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 标准信 和多联机等系统形式。 7.4.3冷热源设计时,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兼顾生活 热水需求

7.4.2供热供冷系统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优先选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 和多联机等系统形式。

7.4.3冷热源设计时,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兼顾 服 热水需求

7.4.4供热供冷机组应优先选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产品。机组能效比应满足表 7.4.4要求,

表7.4.4供冷供热机组能效等级要求

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采用变频调速控

7.5 卫生间与厨房通风

7.5.2卫生间宜设独立的排风装置,并设置定时启停装置。卫生间不宜另设补风 系统,具备条件时可对卫生间排风进行排风热回收。 7.5.3有外窗的卫生间设计应有利于开启外窗,在非供暖及空调时间优先采用开 启外窗的自然排风方式

7.5.4厨房宜设独立的排油烟补风系统;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引入口处应设

7.6.1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并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宜选择LED光 源,其色容差、色度等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7.6.2变配电室的位置宜靠近用电负荷

1当一个楼栋单元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 2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 照明及风扇; 3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

7.6.5超低能耗居任建筑应对公共区 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对公共区域使用的冷、热、电等不同能源形式进行分类计量,并对照明, 电梯、风机、水泵等设备用电进行分项计量: 2对典型户型的供暖、供冷、照明、空调、插座的能耗进行分类分项计量。 然 7.6.6每户设置的分户计费电能表宜结合用电政策和实际工程需求,采用具有分 时段计费、双向费率计量、数据远传功能的智能电表。 7.6.7居住区宜设置能源监测系统, 且能源监测数据宜对住户开放

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

附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招低能耗居住建筑塑料窗参

注:塑料型材宽度≥82mm,6腔室或6腔室以上。

注:85系列隔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45mm;90系列隔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54mm;100系列 材隔热条截面高度>64mm:以上所有配置隔热条中间空腔均需填充泡沫材料。

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45mm;90系列隔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54mm;100系列隔热铝合金型 高度>64mm:以上所有配置隔热条中间空腔均需填充泡沫材料。

表中数据引自国家标准《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电力单位耗煤量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

暖、空调和照明能耗综合值应按下式计算

Ehel一一建筑供暖、空调和照明能耗综合值,kWh/m²·a; Eh一一建筑年供暖能源消耗量,kWh/a; Ec一一建筑年供冷能源消耗量,kWh/a; Ei一一建筑年照明能源消耗量,kWh/a; Er一一建筑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kWh/a; fi一一i类能源的一次能源换算系数,kWh/kWh; A—一建筑总套内使用面积。 C.0.5建筑总能耗综合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ET一一建筑总能耗综合值,kWh/户·a; T Ee一一建筑年电梯能源消耗量,kWh/a; Ew一一建筑年生活热水能源消耗量,kWh/a,采用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时,应按实际 能耗计算,采用燃气热水器或电热水器时,单位消耗量按表C.0.5取值; Ek一一建筑年炊事能源消耗量,kWh/a,单位消耗量按表C.0.5取值

建筑套内使用面积应等于建筑套内设置供暖或空调设施的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之和 包括卧室、起居室(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过厅、过道、贮藏室、壁柜、设供暖 或空调设施的阳台等使用面积的总和。 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等于各功能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空间水平投影面积。 3. 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应按其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计入套内使用面积。 坡屋顶内设置供暖或空调设施的空间应列入套内使用面积中。坡屋顶内屋面板下表面 与楼板地面的净高低于1.2m的空间不计算套内使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空间应按 1/2计算套内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m的空间应全部计入套内使用面积。 . 套内烟卤、通风道、管井等均不应计入套内使用面积

1建筑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建筑类型、建筑面积、层数、朝向、户数等: 2外墙、屋面、外窗、遮阳等围护结构的关键参数等; 3供暖空调、通风及能源系统的类型、系统形式、效率等; 4建筑内部物理分隔图及其是否供暖空调,能耗模拟工具中采用的热区分隔图等: 5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的模型简化的说明文件; 服 6能耗模拟计算输入和输出文件

能耗模拟软件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版本号、功能和计算方法的简介、准确性验 证以及其他证明软件准确性的信息。 8影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标的其他参数:

表C.0.9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审核表

附录D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 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执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 3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 3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DB11/T1665—2019

态火 术语. 35 一般规定.. 37 性能化设计... 42 室内环境参数. 45 技术指标.. 48 专项设计... 52 7.1热桥处理 52 7.2气密性. 58 7.3新风热回收. 60 7.4供热供冷系统 .62 7.5卫生间与厨房通风 64 7.6电气与计量 65 录A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 .68 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0

2.0.2性能化设计是一个通用概念,本标准中特指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目标的 生能化设计方式。 2.0.3反映了建筑自身的热需求水平,包括处理新风所需的耗热量。本标准中该指标是约束 生指标,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4反映了建筑自身的冷需求水平,包括处理新风所需的耗冷量。本标准中该指标是约束 生指标,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5本标准所指照明能耗仅为固定照明装置能耗,不包含插座能耗。能耗综合值为换算到 际准煤当量的建筑能源消耗量,体现了建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中通 风系统的能耗为新风处理的能耗,考虑到厨房排风等其他机械通风的不确定性,准确计算难 度大,且能效提升潜力有限,因此本标准不考虑这部分能耗。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 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6建筑能效指标计算中,为方便比对,需将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和家电设备等 建筑终端能耗通过平均低位发热量和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以衡量建筑物的 环境友好程度。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7反映一栋建筑中户型分布情况。户均建筑面积按下式计算

式中:AA一一户均建筑面积,m Ar一一建筑总面积,m² N一一建筑物总户数,户。 2.0.9建筑的气密性关系到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空气品质、隔声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也 至关重要,是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要技术指标。我国现行相关标准主要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气密 性作了规定,但并未对建筑整体气密性能提出要求。建筑整体气密性能与所采用外窗自身的 气密性、施工安装质量以及建筑的结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精细化施工与保证良好 气密性有直接关系。 气密性能需要在建筑建成后利用压差法或示踪气体法等方法进行现场检测。良好的设计 是实现建筑气密性的基础,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应该整体考虑建筑的气密性,尤其对关键节 点保障气密性的措施进行专项设计,以保证建筑整体气密性的实现。 2.0.12防水透汽材料具备传统防水和能使部分水蒸气渗透出围护结构的功能, 可以是防水

透气膜,也可以是其他建筑材料。

3.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为目标,在建

间限制、技术可行性、持有成本、建筑耐久性、设计建造水平等约束下,进行优化决策的设 计过程。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以目标为导向,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为原则,结合北京 市气候、环境、人文特征,根据具体建筑使用功能要求,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因地制宜 地制订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策略。 区别于传统建筑节能的指令性(规定性)设计方法,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采用性能化 设计方法。面向建筑性能总体指标要求,综合比选不同的建筑方案和关键部品的性能参数指 标,通过不同组合方案的优化比选,制订适合具体项目的针对性技术路线,实现全局最优。 性能化设计与指令式设计的差异见下表1。

DB13 1455-2011 常规燃煤发动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表1性能化设计与指令式设计的差异

性能化设计强调协同设计与组织,传统设计组织以建筑师作为总协调人员,组织相关专业和 开发单位形成协同设计工作小组,对项目进行全面把控。在协同设计小组外,应由使用者代 表相关方组成工作组,共享项目设计进度信息,提供设计信息输入。 3.0.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强调以能耗目标为导向,面向最终使用效果,遵循性能化设计 原则。作为推荐性的更高标准,不同于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达标 是以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判定标准,不以具体建筑体形系数、窗墙比、主要围护结构 生能指标值、新风系统热回收效率值等性能指标的取值是否达到标准条文要求为唯一依据 为实现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能耗及气密性指标,设计时应针对热桥处理、气密 性处理、新风热回收、供冷供热系统、卫生间与厨房通风系统等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的专项

施工图设计。施工图的深度应能够指导实际工程施工,应绘制详细、可指导现场操作的热桥 处理和气密性处理节点详图,确保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基本实现无热桥设计,并能达到标准规 定的气密性指标。在机电系统方面,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必须采用的节 能措施,应对热回收效率、单位风量风机功率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选择和计算,优化风管管 经、走向,实现较好的室内气流组织,合理选择新风室外污染物处理的措施,妥善处理新风 系统噪声,合理布置室外取风和排风口位置等。在良好的建筑热工性能和新风高效热回收的 前提下,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供冷供热负荷远小于常规建筑,也会带来设计上的不同,需要针 对负荷特征进行专项设计。此外,厨房和卫生间通风也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应在保障厨房、卫生间室内环境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他空间室内环境的影响,降低建 筑能耗的同时保障送风的空气质量。 本标准第7章对超低能耗建筑不同于常规建筑的专项设计内容进行了规定。 3.0.3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节能关系密切。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首先要从规划阶段开 始,考虑如何利用自然能源,冬季多获得热量和减少热损失,夏季少获得热量并加强通风 具体来说,要在冬季控制建筑遮挡以加强日照得热,并通过建筑群空间布局分析,营造适宜 的风环境,降低冬季冷风渗透;夏季增强自然通风,通过景观设计,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夏 季新风负荷,提高空调设备效率。建筑主朝向为南北朝向,有利于冬季得热及夏季隔热,有 利于自然通风。北向和西北向为北京市冬季主导风向,主入口避开北向和西北向,可有效降 低冷风侵入对建筑室内环境和能耗的影响。当主入口由于场地和功能需要设置在不利朝向时 宜设置避风门斗或缓冲区,减少冬季冷风渗透, 3.0.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遵循“被动优先”的设计原则,通过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能耗 尤先,然后采用主动节能技术进行优化补充。在很多情况下,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降低建筑 能耗采用主动节能技术相比,不需要考虑设备效率下降、调试使用不当、设计工况与实际工 兄偏离等常见问题。主动式技术应用有对建筑空间、立面影响小,应用效果方便直接量化评 古、后期更新改造方便等优点。被动式技术与主动式技术不应该考虑其技术、经济、审美的 介值,按事先共同制定的评价方法进行同等方式的评价,进而确定超低能耗技术路线的选择 3.0.5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和外表面积所包围的体积之比。体形系数越小 单位建筑体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越少,从降低能耗角度出发,应 该将体形系数控制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上。 窗墙面积比既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也受到建筑日照、采光、自然通风等满足室 内环境要求的制约。外窗和屋顶透光部分的传热系数远大于外墙,窗墙面积比越大,外窗在

低能耗建筑的遮阳形式

低能耗建筑的遮阳形式

固定遮阳是将建筑的天然采光、阳与建筑物融为一体的外遮阳系统。设计固定避阳时 应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处地理纬度、朝向,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向角及遮阳时间,通过对建筑 物进行日照分析来确定遮阳的分布和特征。合理设计挑檐尺寸的固定遮阳示意图如图1所示

GB/T 6247.2-2013 凿岩机械与便携式动力工具 术语 第2部分液压工具图2外遮阳及可调节遮阳板遮阳示意图

除固定遮阳外,也可结合建筑立面设计,采用自然遮阳措施。非高层建筑宜结合景观设 计,利用树木形成自然遮阳,降低夏季辐射热负荷,利用树木形成自然遮阳示意图如图3 所示。

图3利用树木形成自然遮阳示意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