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苑住宅小区1#、2#楼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共61页,内容详细)

美和苑住宅小区1#、2#楼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共61页,内容详细)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81.44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美和苑住宅小区1#、2#楼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共61页,内容详细)

美和苑住宅小区1#、2#楼

第五章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DB34/T 1860-2013 建设工程勘察技术资料归档整理规程第六章关键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第十章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第十二章用于本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

第十三章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的措施

本施工方案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为原则。依据实际情况对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劳动力计划安排,材料供应安排,机械设备配置,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期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和噪声的措施做了详尽的部署,确保工程优质、高速、安全文明、环保施工。

1.1.1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结构施工图。

1.1.2现场调查咨询获取的资料及施工条件。

1.1.3公司《质量手册》、《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手册》和《程序文件》。

1.1.4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规定;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现行国家、行业、地方规范、规程及标准。

1.2.1恪守承诺,服务至上,以顾客满意度为焦点做为对工作的主要评价;质量第一,充分体现设计风格。

1.2.2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理念,体现设计意图,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达到优质、高速、安全文明、环保施工,降低成本的目的。

1.2.3围绕工程的质量目标,以预控和过程控制为重点,确保工程质量。

1.2.4确保施工过程无安全责任事故、环保生产、文明施工。

1.3本工程基础部分所使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图集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本工程位于翼城县殿儿垣煤炭有限公司住宅小区,建设单位:翼城县殿儿垣煤炭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工程地面以下一层,地上六层。其中地下室层高为2.2米、一层层高均为3m,三到六层层高为3.125m。1#、2#楼总高为18.63m,建筑面积14322m2。

建筑耐久年限:50年;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七度;

建筑屋面防水等级:Ⅱ级。

3.1.1根据施工图纸,准备与本工程相关的规范、规程及有关图集,并分发给项目部相关人员。

3.1.2测量人员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高程及坐标位置,做好工程控制网桩的测量定位,同时做好定位桩的闭合复测工作,并做好标识加以保护。工程技术人员认真了解地下管网及周围环境情况,明确其具体位置和深(高)度。

3.1.3根据工程的特点,经过详细的技术论证,按期编制缜密、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各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要求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审批后实施,技术交底及时准确并有针对性。

3.1.4熟悉和掌握施工图纸的全部内容和设计意图,了解设计要求达到的技术标准,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组织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

3.1.5技术交底采用三级制,即专业工长(技术员)→各班组长→操作人员。技术交底均有书面文字及图表,逐级交底签字,专业工长(技术员)进行交底要求细致、完善,并要结合具体操作部位,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书面和讲述交底。班组长在接受交底后,应组织工人进行认真讨论理解施工意图,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3.2.1做好施工现场道路、水、电、通讯工作,按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设置围墙,并进行美化装饰,做好临近建筑物、道路等安全防护工作。

3.2.2根据临水、临电设计方案,搞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用水管线敷设工作;修建并硬化场地临时道路,修建办公、生活、生产临时设施,搞好工程通讯工作。

3.2.3走访当地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征求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意见,合理调整和安排现场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不扰民。

3.2.4积极协调好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监督部门的关系,及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3.2.5塔吊司机、信号工采用对讲机联络,以确保正确指挥,共配置三台,其中信号工、楼下信号工各一台。现场管理人员配备对讲机联系,对现场发生的各类事情及时进行全面的沟通、协调。

3.2.6临水、临电详见:临时用水施工组织设计、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3.3物资生产条件准备

1、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预算的工料分析,选择合格分供方,拟定加工及定货计划,签订供货合同。

2、对钢材、木材等大宗建筑材料,特殊材料等,均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项材料计划表,分批进场。

3、对各种材料入库、保管和出库制订完善的管理办法,同时加强防盗、防火的管理。

3.3.2构配件加工准备

1、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预算所提供的各种构配件,提前做加工翻样工作,并编制相应的需用计划。

2、提前做好预制构件、预埋件的加工工作。

3、组织制定模板的需求计划和定型模板的加工工作。

3.3.3施工机械准备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机械选择及施工项目的生产需要及时供应各种机械,充分满足生产的需要。

项目部配备微型车,便于小型配件、生活物资、小批量材料的运输、材料送检和业务联系。

安全目标:杜绝死亡、重伤事故

为实现本工程建设的优质、高速、文明、低耗的目标而奋斗,本工程采用项目法施工的管理体制。

项目组织机构表见附表一。

根据本工程现场具体情况及施工特点,变形缝把本工程划分为两个施工段。

4.4主要施工方案的选择

4.4.1基坑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平整,放坡法施工。采用排水明沟、集水坑排水体系,主要排除雨雪水。

4.4.2基础、柱、梁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楼板模板采用竹胶板,梁柱节点制作定型模板或采用竹胶模板,保证节点的方正顺直,钢管扣件加固支撑。

4.4.3钢筋采用现场制作绑扎。

4.4.4混凝土采用商品砼,采用泵送入模浇筑。

在施工阶段,组织四支综合性的施工队伍,分别包括专业瓦工、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班组,每段组织流水施工。

作业层人员的配备:施工人员均挑选有丰富施工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专业施工班组,分工种组成作业班组,挑选有管理经验,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好的班组长带班。

劳动力计划表见附表二。

4.6机械设备配置及进退场计划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主要机械设备,并按照工程进度组织机械进场退场,机械进场组装调试后要进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使用过程要定期保养。

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见附表三。

4.7施工平面布置设计

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布置基础阶段的总平面图。见附图。

第五章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5.2.1首先将外墙轴线的交点用木桩测定于地面上,在桩顶钉上小钉作为标志,然后根据建筑平面图,将主要轴线测出,并复核轴线间的距离,使误差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5.2.2基坑开挖前,在坑边5m处钉设引桩,引桩要钉得竖直、牢固,并砌砖保护,如附近有固定的建筑物,把轴线投测在建筑物上,作为向基坑和向上投测轴线的依据。

5.2.3根据现场确定的±0.000相对标高,埋设永久性水准点、水准点个数不得少于两个,以便于复核。将水准点砌砖保护,做为引测高程和沉降观测的依据。

5.2.4测量放线工作要认真细致,派专业性强的人员负责测量,经有关人员检验后方可施工。

5.2.5经纬仪、水准仪及钢尺等检测工具按要求进行检验。

5.3.1土方开挖准备

土方开挖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土方开挖前先将场地的障碍物清除,完成场地平整,然后进行测量定位,抄平放线,定出开挖宽度,按放线分块、分层挖土。

基坑开挖选用两台铲斗容量1.2m3的反铲挖掘机、两台装载机,配备自卸汽车运土。采用沟端开挖法,反铲停于沟端后退挖土,同时直接装汽车运走。装载机在基底推装土,汽车运走。

5.3.3土方开挖根据设计要求先挖至卵石层,然后根据设计标高进行第二步开挖。第二步开挖至距离坑底标高300mm左右时,测量人员抄出500mm水平线,在坑边上钉水平标高小木楔,在基坑内抄若干个基准点,拉通线找平。距基底300mm厚的原土、基坑边角部位机械挖不到之处,用人工配合挖至基础设计标高。

开挖过程中经常检查基坑的几何尺寸。在挖土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挖土,并立即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后,方能继续挖土。

机械挖至剩300mm左右时,测量人员放出基底线及钎探点,开始进行钎探施工。钎探按设计要求,探孔深3米,孔距1.2米,呈梅花型布置。如钎探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协商处理。

重物距边坡的安全距离:汽车不小于3m,土方堆放不小于1m,堆土高度不超过1.5m,材料堆放小于1m。

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清底,进行钎探和对高层地基部分进行现场静荷载试验,并组织相关部门验槽,办理验槽手续。

基坑开挖完成并验收后,立即进行基础施工,防止暴晒和雨水浸泡造成基土破坏。

5.4砂石垫层地基处理

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验槽合格后,办理完验槽手续,进行砂石垫层施工。

铺设垫层前应将基底表面浮土、淤泥、杂物清除干净。两侧应设一定坡度,防止振捣时塌方。垫层铺设时,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及侧壁的软弱土层,防止被踩踏、受冻或受浸湿,降低其强度。

砂、卵石、水泥拌合均匀后,分层铺设碾压,基坑内预先安好5m×5m网格标桩,控制每层铺设厚度。每步铺设厚度250mm~300mm,用6~10吨压路机碾压次数不少于4遍。碾压要交叉重叠15~25cm,防止漏压。在碾压前,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情况,适当洒水,使达到最优含水量,以利于碾压实。

铺设砂石垫层时,在其中设纯砂检验点。砂石垫层每层压实后,用200cm2的环刀取样,测试砂的干密度。经检压实系数达到0.97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垫层施工。检验数量:每100m2至少1个点。

防水工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防水专业队伍施工,操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关防水施工人员上岗证书,所使用的防水材料有出厂合格证书,进入现场按规定进行现场取样复试,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工序必须按规范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基层上灰尘、油污、碎屑等杂物清理干净,表面平整、牢固,不得有起砂、空鼓等缺陷,阴阳角处,做成圆弧形或钝角。

卷材防水层材料已备齐,运到现场,并经复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操作人员经培训考核,可上岗操作,并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工艺流程:基础清理→底胶涂布→复杂部位增强处理→卷材表面涂胶→基层表面涂胶→卷材铺贴→排气→压实→卷材末端收头及封边处理→保护层施工。

5.5.2.1基层清理

铺贴卷材前将基层上凸出颗粒剔去,并将灰渣杂物清扫干净,油污用溶剂擦去。

5.5.2.2底胶涂布

在大面积涂刷前,先用毛刷蘸满底胶将阴阳角均匀涂刷一遍;大面积再改用长把滚刷均匀涂刷,要求厚薄一致,不得有漏刷和露底现象。以指触基本不粘手时即可粘贴卷材。

5.5.2.3阴阳角附加层

在阴阳角加贴一层防水卷材,宽度不小于60mm。

5.5.2.4胶粘剂涂刷

将清扫干净的卷材摊开在干净、平整的基层上,用滚刷蘸胶粘剂均匀地涂刷在卷材表面上,但卷材两边接头处空出100mm不涂刷,涂胶厚度均匀一致,不得有露底和凝聚胶块现象。当涂刷的胶粘剂基本干燥,手触不粘时,用原来卷材的纸筒卷起来备用。

在基层底胶干后,用滚刷蘸满胶粘剂,迅速而均匀地涂刷在基层上,涂刷要用力适度,避免反复涂刷,防止出现“咬底”现象。复杂部位可用毛刷均匀涂刷,要求用力均匀,涂刷后手触不粘时,即可铺贴卷材。

5.5.2.5卷材铺贴

根据卷材铺贴的部位,弹出标准线,在转角处尽量减少接缝。

将已涂胶预先卷好的卷材,穿入锹把或铁管,由二人提起,将卷材一端粘结固定,然后沿弹好的标准线由一端向另一端铺贴;铺贴时,卷材不要拉得过紧,防止出现皱折,每隔1m左右向标准线靠贴一次,依次顺序对边铺贴;亦可将已涂胶的卷材,按同样方法拉着向后铺贴。铺贴平面与立面相连接卷材,由下向上进行,使卷材紧贴阴角,不得出现空鼓或粘贴不牢等现象。

卷材沿长边搭接不小于100mm,沿短边搭接不小于150mm。

每铺完一幅卷材后,立即用干净松软的长把滚刷从卷材一端开始朝横方向顺序用力滚压一遍,排除卷材与基层之间的空气,使其粘结牢固。

5.5.2.6接缝粘结

将胶粘剂均匀涂刷在翻开的两个接头的粘结面上,涂胶后20分钟左右,指触基本不粘手时即可粘结,边压合边驱除空气,粘合后再用滚压一遍。

5.5.2.7卷材末端收头及封边处理

裁剪120mm宽的卷材,粘贴在长边接缝之上,做补强附加层处理。同样滚压粘牢。

在基础底板周边砌240砖胎模,砖胎膜上做防水卷材,上砌两皮砖压顶,待地下室外墙结构完成后,拆除临时砖压顶搭接防水卷材。如图。

本工程结构较多,主要采用组合式定型小钢模和竹胶模板。具体为裙房全部为组合式定型小钢模;A、B单元住宅部分顶板为竹胶模板,其余部分为组合式定型小钢模;D单元全部为竹胶模板。本工程架体采用碗扣式脚手架与钢管、扣件式脚手架相结合。模板工程施工前进行专项施工方案设计。支撑方法要充分考虑便于拆除。

梁、板底模应在与混凝土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达到拆模时所需的强度后方可拆模。现浇结构拆底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与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如表三:

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坑压强度标准值的

在已浇筑的基础顶面或楼面上将不合模数的尺寸用细石混凝土或木框找平,根据柱边线组装柱模板,沿柱高度每隔2m留浇筑口。模板组好后由顶部用锤球校正,使其垂直。检查无误后,即用柱箍、斜撑固定,同一轴线上的柱,应先校正两端的柱模板,再从柱模板上口中心线拉线绳来校正中间的柱模,将每个柱子校正后再群体固定。

安装墙模前,要对墙体接茬处凿毛,用空压机清除墙体内的杂物,做好测量放线的工作。为防止墙体模板根部出现漏浆“烂根”现象,墙体安装前,在底板上根据放线尺寸贴海绵条,做到平整,准确,粘结牢固。并注意对拉扁铁的安装质量。墙模板组装模板时,要使两侧的模板对称放置,确保孔洞对准,以使对拉片与墙模保持垂直。

相临模板边肋用U形卡连接的间距,不得大于300mm,预组拼模板接缝处宜满上。预留门窗洞口的模板应有锥度,安装要牢固,既不变形,又便于拆除。墙模板上预留的小型设备孔洞,当遇到钢筋时,应设法确保钢筋位置正确,不得将钢筋移向一侧。墙模板上口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严防墙顶标高不一。

梁模板安装前先标出梁底标高和梁中心线,经复核无误后,方可支设梁模板。为防止浇筑混凝土的荷载使跨中模板下挠,支底模时起1%0–2%0的拱,梁跨度大于或等于6.0时模板按照1/800起拱。梁侧模采用对拉扁铁和钢管斜撑加固。

顶板模板采用竹胶板铺设于木龙骨上,支撑采用碗扣式脚手架与钢管、扣件式脚手架体系,立管上部插可调支座,用于调节立管的高度,将50×100mm木龙骨立放在可调支座的模型托板中,龙骨间距40—50cm,将木龙骨固定好后开始从四周铺设竹胶板,在中间收口,竹胶板和龙骨钉牢。并对模板拼缝用胶带纸粘贴,以保证接缝的严密。

具体详见专项方案《模板、脚手架设计方案》

钢筋进场时,材料员必须验证钢材质量证明书,其内容包括:钢筋级别、强度等级、牌号、规格、数量、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化学成份、定货日期、检验部门印章、合格证编号。合格证所列的项目齐全准确,所列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化学成份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钢筋规格、型号与采购计划相符。钢筋质量证明书最好为原件,若用复印件时,要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

钢筋进场时,按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由同牌号、同炉罐号、同规格、现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重量不大于60吨为一批进行复试。由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复试合格后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方可使用。

按设计要求,经检验的钢筋必须满足: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大于1.3。

钢筋加工制作前,料表要由钢筋工长和技术员审核,并将钢筋加工料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对每种钢筋要按料表检查是否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再按料表作出试样,试制合格后方可成批制作。

较为复杂的墙、柱、梁节点由配属队伍技术人员按图纸和有关要求进行钢筋摆放放样,并对操作工人进行详细交底。

施工中需要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和监理工程师的认可,并有书面通知时方可代换。

钢筋配料应根据钢筋规格、直径、长短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钢筋短头,以节约钢材。

钢筋在弯曲机上成型时,弯心轴直径为钢筋直径的2.5倍,成型轴应加相应轴套,以便适应不同直径的钢筋弯曲需要,弯曲细钢筋时,为了使弯弧一侧的钢筋保持平直,挡铁轴做成可变挡架。

由于本工程采用的Ⅱ级、Ⅲ级钢筋有同规格的,容易混乱,所以必须加强钢筋的标识管理。钢筋从原材进场堆放、加工后的成品钢筋堆放都必须按不同规格、级别分类堆放并标识,必要时施工现场设专人分类、发料。

箍筋制作:按类型制作样板箍筋,检定合格后,套定样板制作,端部做135°弯钩、平直段长度≥10d确保准确无偏差。

钢筋的连接形式:纵向钢筋为闪光对焊,板墙竖向钢筋为绑扎搭接,柱竖向钢筋为电渣压力焊。

直径大于12mm的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和单面搭接焊,柱子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焊接,焊工必须持证上岗,施焊前先试焊,焊件合格后方准进行施工。每一楼层中以300个同类型接头作为一批;不足300个时,仍作为一批,从每批成品中切取试样进行拉伸、弯曲试验。

钢筋的焊接接头不宜设置在梁端、柱端的钢筋加密区范围内,且同一截面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焊接接头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较大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且不小于500mm,同一根纵向受力钢筋不宜有两个接头,且有接头的受力筋的截面积百分率不大于50%。焊接接头距钢筋弯折处不小于钢筋直径10倍。

5.5.3.1闪光对焊

对焊前清除钢筋端头约150mm范围内的铁锈、污泥等,以免在夹具和钢筋间因接触不良而引起“打火”,此外,如钢筋端头有弯曲,应予调直或切除。

施焊时,首先连续闪光,使钢筋端部闪平。

夹紧钢筋时,应使两钢筋端面的凸出部分相接触,以利于均匀加热和保证焊缝与钢筋轴线相垂直。

焊接完毕,待接头处由红色变为黑色,才能松开夹具,平稳地取出钢筋,以免发生弯曲,同时趁热将焊缝的毛刺打掉。

焊接场地应有防雨措施,以免接头区骤然冷却,发生脆裂。

5.5.3.2电渣压力焊

焊前对钢筋端部的锈斑清除干净。正确安装夹具和钢筋,钢筋的焊接端部力求挺直。

装焊剂时钢筋四周均匀一致,焊剂回收使用时排除一切杂质。

避免电弧电压过高,缩短电渣过程,使钢筋端面呈微凸状,及时进行顶压过程。

接头焊包应饱满和均匀,钢筋表面无明显烧伤等缺陷。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得超过钢筋直径的0.1倍,同时不得大于2mm。

5.5.4钢筋安装和绑扎

绑扎钢筋前核对成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是否与料单料牌相符;如有错漏,应纠正增补。

直径≤12mm钢筋采用22号铁丝绑扎,直径>12mm钢筋采用20号铁丝绑扎。

铁丝绑扎钢筋的拧扣丝尾均面向结构构件内侧,确保丝尾不触模板。

5.5.4.1基础底板钢筋绑扎

基础底板的上部钢筋在支座1/3范围内连接,下部在距中1/3范围内连接。各受力钢筋之间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任一接头中心至长度为35倍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表四的规定。

基础纵向钢筋采用焊接接头,接头相互错开并设在受力较小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在梁跨度三分之一靠支座处,下部钢筋接头在梁跨中处,并按50%错开。

底板钢筋绑扎时先清理好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在防水保护层上放出轴线,根据墙体轴线弹好墙体、门窗洞口位置线,并标出底板钢筋以及墙柱插筋位置线。每根底板钢筋位置线用至少两个粉笔点来标识,墙柱插筋在插入部分的底和顶用红漆标点标识。

底板为双层钢筋,底板下层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自检,确保钢筋排放无误、无偏位、接头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上层钢筋的绑扎。

为了确保上层钢筋的标高和水平位置,同时考虑到钢筋由于自重而产生挠度变形,底板上层钢筋采用Φ22钢筋制成的马凳作支撑,支撑间距≤1.2m,梅花形布置,必须保证上层钢筋网片正确位置。

底板钢筋的弯钩,下排均朝上,上排均朝下。

钢筋网的绑扎:所有钢筋交错点均绑扎,且必须牢固。同一水平直线上相邻绑扣呈“八”字型,朝向混凝土内部,同一直线上相邻绑扣露头部分朝向正反交错。

底板及基础梁上筋绑扎完以后,在其上(用红漆标识)放出柱、墙、门洞位置线(控制插筋)。基础梁箍筋摆放线在对角主筋上标出。

多层排列的基础梁受力钢筋相邻两排钢筋之间垫以短钢筋。

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沿受力方向错开设置,箍筋转角与受力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成八字形。

5.5.4.2墙体钢筋绑扎

修整预埋钢筋,根据所弹墙体位置线调整、理直、除锈清理污染物,位移偏差大者按小于15°角(1:6斜度)调整至正确位置。

墙体钢筋为双向双排钢筋,水平筋在外,竖筋在内。双排钢筋之间用拉结钢筋连接,拉结钢筋横向和竖向间距均为600mm,采用梅花形布置。

门洞口加固筋与墙体钢筋同时绑扎,钢筋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

绑扎横竖钢筋:按绑扎调整好的横竖向定位筋,绑扎横竖墙筋。

第一排墙体保护层为净保护层。所有墙体钢筋均为竖筋在内,水平筋在外。墙体水平筋放置在墙体暗柱主筋外,墙体连梁放置在墙体主筋内。钢筋的弯钩朝向混凝土内。

墙上孔洞、套管预留洞的洞口附加钢筋按设计图纸说明进行施工。

钢筋混凝土墙内的暗柱上下不连续时钢筋按设计图纸说明进行施工。

5.5.4.3柱钢筋绑扎

柱采取内撑外筋配套定位筋,设置在柱下、中、上各一道。

柱子箍筋一般为复合箍,除拉结钢筋外均采用封闭形式,端部做135度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10d。

调整施工缝处钢筋后,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按箍筋接口循环错开方式套入主筋,然后绑扎定位筋,立柱子钢筋。

柱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柱角钢筋与箍筋间用松口双扣交错绑牢,绑扣相互间成八字形。箍筋与主筋要垂直。

下层柱竖向筋露出地面部分,用柱箍将其固定。柱截面有变化时,下层柱筋露出部分,在绑扎上层梁前先行收缩准确。

柱子定位筋设置三道,第一道设置在下层混凝土柱顶以上50mm处,第二道设置在柱中间,第三道设置在距离柱顶50mm处。绑扎完后,第一道、第二道定位筋不取出,第三道定位筋清理后可循环利用。

5.5.4.4梁、板钢筋绑扎

主次梁钢筋同时配合施工,次梁下部、上部钢筋分别置于主梁下部、上部钢筋之上。主次梁中钢筋的接头应互相错开,并在受力较小处,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在梁跨度三分之一靠支座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在梁跨中处,并按50%错开。

梁箍筋绑扎前在主筋上划好箍筋间距线,从距墙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箍筋间距及肢数按图纸设计要求。

梁、板钢筋绑扎:下部钢筋弯钩向上,上部钢筋弯钩向下,均不得平躺。

主梁与次梁相交处的附加箍筋与吊筋的位置、数量与构造按图纸设计要求。

梁纵向受力钢筋上筋净距≥30mm或1.5d(d为钢筋中最大直径),下筋净距≥25mm或d;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大于等于两层时,钢筋水平方向中距比下面两面中距增大一倍。

板筋绑扎,清理模板上的杂物,弹好钢筋间距线,先绑下部钢筋,待管线安装后再绑上部钢筋,钢筋排距采用马凳控制,双向板的长跨下部钢筋置于短跨下部钢筋之上。

板筋绑扎前在模板上逐根弹上纵横钢筋位置线。

连系梁箍筋开口方向两道一循环,暗柱箍筋开口方向四道一循环,暗柱箍筋距混凝土板面30mm为第一根箍筋位置;连系梁箍筋距洞边50mm为第一根箍筋位置,往墙内锚固方向100mm再绑扎一根箍筋。

顶板钢筋距梁(墙)边50mm为第一根钢筋位置;墙体水平筋距混凝土板面50mm为第一根钢筋位置;墙体竖筋距暗柱边筋50mm为第一根钢筋位置。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筋在上,次梁筋在中,主梁筋在下。纵向受力钢筋为多层时,层间垫以短钢筋保证其间距。

板的下部钢筋不在跨中1/3范围搭接或连接,上部钢筋不在支座1/3范围连接。

顶板钢筋的支撑,每1.5m一榀长马凳置于两层钢筋网片之间,或用单个马凳,每平米不小于一个。

5.5.4.5钢筋保护层

根据设计要求,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最小厚度(mm)如表五。

垫块严格控制水泥砂浆、混凝土垫块的强度及厚度的准确性。

提前制作水泥砂浆、混凝土垫块,柱、墙定位钢筋。柱、墙的水泥砂浆垫块制作时插绑丝,便于控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柱、墙定位筋尺寸准确,控制好保护层厚度。

垫块和定位筋是根据保护层厚度制作,卡在大模内的。靠立筋内的活动筋与定位筋紧固使全部立筋都贴上定位筋,以确保钢筋保护层正确无误。

底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按每0.8m梅花形摆放出钢筋保护层。梁混凝土保护层,每间隔0.8m设置一道,每道设六块(含两侧)。柱混凝土保护层在柱四角竖筋外皮上,每间隔0.8m设置一道。墙混凝土保护层,按每0.8m梅花型摆放。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按每0.8m梅花型摆放出钢筋保护层。

5.6.1混凝土原材要求

水泥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32.5MPa、42.5MPa。底板基础石子采用20~40mm连续级配碎石石子,墙采用10~30mm连续级配碎石GB/T 38815-2020 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高温合金粉末,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砂采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外加剂掺加必须通过试验确定。水采用生活用水,严禁使用工业污水、沼泽水等含杂质的水拌和混凝土。

水泥进场要有出厂合格证,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砂石进场必须按规范要求批量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外加剂要有试验报告。

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特别是水的计量,应制作标准计量量具。

搅拌混凝土前,加水空转数分钟,将积水倒净使拌筒充分湿润。搅拌第一盘时,考虑到筒壁上的砂浆损失,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规定减半。

搅拌好的混凝土要作到基本卸尽。在全部混凝土卸出之前不得再投入拌合料,更不得采取边出料边进料的方法,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未经试验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加减用水量。

严格掌握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在搅拌机旁挂牌公布,便于检查。

混凝土原材料按重量计的允许偏差GBT 39408-2020标准下载,不得超过以下规定:

1、泥、外加掺合料±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