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启复线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宁启复线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738.82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宁启复线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3.1主要技术标准 4

3.3自然地理特征 4

4.1施工总体部署 5

4.4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目标 7

35kV某变电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35kV某变电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4.5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7

4.7物资设备供应 7

4.8临时工程及临时设施 9

五、施工控制重点 10

六、涵洞施工方案 10

6.1新建框架涵、矩形涵施工方案 10

6.1.1框架涵施工工艺 10

6.1.2水泥搅拌桩施工 10

6.1.3基坑开挖 13

6.1.4垫层及基础混凝土施工 15

6.1.5涵身、出入口端墙及帽石施工 16

6.1.6翼墙施工 17

6.1.7涵洞背回填 17

6.1.8模板、支架 17

6.1.9沉降缝 18

6.1.10浆砌片石的施工 18

6.2新建圆管涵施工方案 19

6.2.1施工放样 19

6.2.2水泥搅拌桩施工 19

6.2.3基坑开挖 19

6.2.4基础模板与支架 20

6.2.5基础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 20

6.2.6混凝土管座 21

6.2.7钢筋混凝土圆管的预制 21

6.2.8钢筋混凝土圆管的安装及浇筑剩余基础混凝土 21

6.2.9涵口八字墙施工 22

6.2.10台背回填 22

6.2.11沉降缝及浆砌片石 22

6.3既有框架涵接长施工方案 22

6.3.1施工程序 23

6.3.2水泥搅拌桩施工 23

6.3.3基坑开挖 23

6.3.4其他工序施工 23

6.4既有圆管涵接长施工方案 23

6.4.1施工程序 23

6.4.2水泥搅拌桩施工 23

6.4.3基坑开挖 24

6.4.4其他工序施工 24

七、施工控制措施 24

7.1质量保证体系 24

7.2质量保证措施 25

7.3技术保证措施 27

7.4安全保证体系 28

7.5 安全保证措施 29

7.5.1临近营业线施工安全措施 29

7.5.2防止挖断光电缆措施 31

7.5.3防止机械设备及车辆侵限安全措施 32

7.5.4各种用电设备的安全措施 33

7.5.5雨季施工防洪安全措施 33

7.5.6防火安全措施 34

7.5.7危险品管理措施 34

7.5.8施工区域的安全技术措施 34

7.6 应急预案 35

7.6.1伤亡、伤害应急预案 35

7.6.2挖断电缆应急预案 36

7.6.3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36

宁启复线电化工程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1、《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

2、《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

3、《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

5、工地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一分部正线DK195+100~DK196+990及L1、L2所有新建与接长框架涵、圆管涵、矩形涵施工。

(2)出入口均采用八字墙形式,基础采用混凝土联合刚性基础。

正线新建涵洞总计16座,其中框架涵10座,圆管涵6座。

根据钻探资料沿线25m厚度内均为第四系全新统。

①层素填土(Q4ml):褐黄色,成分为黏性土,含植物根茎及铁锰质斑,该层土在路基范围内普遍分部,厚0.5~1.2m,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

②1层粉土(Q4al):灰黄色,潮湿,中密,含少量云母片,颗粒含量稍高,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厚0.5~5.0m,基本承载力为σ0=100~11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②11层粉质黏土(Q4al):灰黄色,灰色,软塑~流塑,粉质含量稍高,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局部分部,层厚0.7~3.5m,σ0=100~105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②12层淤泥质粉质黏土(Q4al):灰色,软塑~流塑,含腐殖质,顶部夹有大量粉土薄层,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局部分部,层厚0.5~10.3m,σ0=70Kpa,属Ⅱ级普通土。

②13层粉土(Q4al):灰色,饱和,稍~中密,夹大量粉质黏土,含腐殖质,见云母片,水平层理及发育,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局部分部,层厚约3.0m,σ0=100~105Kpa,属Ⅱ级普通土。

②2层粉砂(Q4al):灰色,饱和,稍密,部分变相为粉土,具水平层理,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局部粘粒含量稍高,层厚2.5~13.1m,σ0=8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

②3层粉砂(Q4al):灰色,饱和,中密,局部稍密,底部含大量螺贝壳碎片,夹粉土及粉质黏土薄层,据水平层理。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级配良好,层厚4.2~21.0m,基本承载力σ0=12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

本段线路地处长江下游,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气温相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1300mm;全年无霜期约300天。季风显著,冬季盛行来自北方干冷的偏北风,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东南风。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国家、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设计要求;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按照验收标准,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开通验收速度不低于设计速度目标值。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杜绝安全特别重大、重大、大事故,杜绝死亡事故和人身重伤事故,防止一般事故的发生。消灭一切安全责任事故和等级火警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害,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

4.4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项目管理程序化、施工行为规范化、场区建设标准化。做到现场布局合理,施工组织有方,材料堆码整齐,设备停放有序,标识标志醒目,环境整洁干净。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文明施工、和谐施工在宁启铁路工程的建设中全面展开。

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落实环保“三同时”,采取各种工程防护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确保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河流水质不受污染,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将宁启铁路建成绿色环保工程。

4.5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本工程计划于2010年6月28日开工,根据本工程的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部工程计划于2010年8月30日完工。工期安排施工横道图如下图:

钢筋主要采用招标方式确定水泥厂家。

模板可采用项目部招标方式确定的模板厂家,也可由施工队伍自行采购,自行采购模板须经中心实验室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施工期间混凝土由项目部搅拌站提供

投入本工程的主要仪器:

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拟按一个月周转设备)

4.8临时工程及临时设施

项目经理部设于204国道边上,租地建设标准化项目经理部驻地,作业队就近租房居住。

本工程所经地区公路发达,沿线主要道路有204国道,路况良好,乡镇道路大部分为硬化道路,可以作为本线运输主干,施工中充分利用既有道路,结合引入泥结碎石便道,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场内施工便道路基地段沿线路一侧,路面宽度4~6m,单线便道每200m设一会车道。便道采用路槽式断面,泥结碎石路面,厚度20cm,路基强度比照四级公路的标准施工。

施工用电采用发电机与乡村电力接入相结合。

施工场地设砖砌蓄水池,净化施工场地附近水源经化验合格后作为施工生产及生活用水,对于距离施工场地较远的采取移动式蓄水车供水。

经理部开通宽带网线且与各个工区设置计算机局域网,通过互联网与总部、业主相连,实现信息双向沟通。

涵洞施工中标高及尺寸放样、模板及支架为主要施工要点,既有涵洞接长还应以支护及安全防护为重点。

(1)导线点、水准点布设

根据图纸规范用全站仪放出中、边桩,用水准仪测量出中桩、边桩标高。接长涵洞施工中高程控制需与既有涵进行比较,若相差过大及时与主管工程师联系。

仔细对施工图纸进行复查,领会设计意图。根据图纸确定的构造物的位置和标高,准确计算结构物中桩坐标和轴线方向,然后根据计算的具体位置进行施工放样,为便于开挖后的检查校核,基础轴线控制桩应延长至基坑处加以固定。放样完成后,根据基础的结构尺寸放出结构基础的边线,申请驻地监理工程师复查,得到确认之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

模板及支架控制措施,既有涵洞接长支护及安全措施见涵洞施工方案。

6.1新建框架涵、矩形涵施工方案

6.1.1框架涵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基坑开挖→场地平整及弃土外运→地基处理→基础及垫层混凝土施工→绑扎底板及侧墙钢筋→底板及侧墙混凝土施工→绑扎侧墙及顶板钢筋→侧墙、顶板混凝土施工→翼墙混凝土施工→泄床施工→涵洞其他附属设施施工

6.1.2水泥搅拌桩施工

搅拌桩施工前,先整平场地,场地低洼处回填粘性土料并夯实,场地面标高距桩顶标高不小于0.5m。

用全站仪准确地放出涵洞边线位置,涵洞轴线与线路中线的交点设为搅拌桩施工时的基准点,此交点布一根桩,以此桩为中心向四周布设搅拌桩,用钢尺按设计要求的桩距用小木棍在施工范围内标示出桩位。施工所测放的轴线经复核无误后妥善保护,桩位布置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误差范围以内,桩横向距为1×0.9m,纵向间距为1×1.0m,间距误差要求不超出设计距离的5%。

(3)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水泥质量是关键,水泥采用P.O42.5水泥。水泥进场之前,由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送到项目部中心实验室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进场水泥数量应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不合格或过期、受潮、硬化、变质的水泥拒绝进场使用。

施工用水采用当地饮用水,取水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检验合格后进行使用。

水泥搅拌桩桩机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全面的检查调整。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钻头直径及钻杆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②输送水泥浆的导管是否漏浆或堵塞;

③水泥制浆罐和压力泵是否能正常工作;

④外接电源是否和桩机电路接通;

⑤调整桩机机身的竖直度。

(5)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参数控制

①搅拌桩桩径Ф500mm(搅拌钻头不小于Ф500mm)。采用4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每加固1m土体掺入水泥量为55kg。

②、采用两喷四搅法施工,自上而下搅拌,自下而上喷浆搅拌,水胶比为0.55,搅拌头上提喷浆时的提升速度为1m/min,灰浆泵压力为0.5Mpa,搅拌下沉速度为0.5m/min。

③、下钻杆时,先使桩机安置在标定的孔位上,使钻头中心对准孔中心,杆位偏差在±5cm以内,调整桩机水平度及垂直度,保证孔斜率不大于1.0%,终孔后校正钻具,桩径偏差不得小于设计值。

④、下钻杆搅拌前要通过地面试喷清水,检查灌浆设备和管路系统、设备的压力和排量;管路系统的密封圈必须良好,各通道和喷嘴内不得有杂物。

⑤、施工人员必须认真检查水泥浆流量,灰浆泵压力和搅拌杆的提升速度,搅拌下沉速度等施工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作好施工现场记录。另在搅拌过程中,应控制钻杆的进入深度。

⑥、单桩开钻后应连续施工,严格控制起喷和停喷高程,不得间断。如遇停机或机械故障停喷,应及时记录中断高程,待恢复正常后立即复搅,复搅重叠长度不小于1m。如中断时间超过10小时,应采取补桩措施。

⑦、当浆液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坐底30s,使浆液完全到达桩底端。当喷浆口到达桩顶标高时,宜停止提升,搅拌数秒,以保证桩头的均匀密实。

⑧、施工间隔期间,应及时清洗集料斗和全部管路中的残留浆液,应防止浆液硬结堵塞管道。

(6)泵送浆液质量的控制

泵送浆液前,管路应保持潮湿,以利输浆。泵送浆液过程中,泵的压力必须足够和稳定,供浆必须连续,拌和必须均匀。如遇到浆液硬结堵管,必须立即拆卸输浆管道,清洗干净。

施工之前应丈量钻杆长度,用反光油漆在钻机架上划桩长的明显标志(桩长应不小于设计要求),以便掌握钻杆钻入深度、复搅深度,确保设计桩长;

(8)单桩水泥用量的控制

①控制好水胶比。按单桩长和设计提供的每米水泥用量计算出单桩水泥用量,严格按设计给出的水灰比进行制浆,不得随意乱调水灰比。

②控制好输浆泵。泵必须有足够的压力和持久稳定的输浆能力,输浆量必须与桩机的钻进速度、搅拌速度及提升速度相匹配。

③控制好桩机的钻进速度、搅拌速度及提升速度。确保单桩施工完毕后,为该桩所配制的水泥浆能全部用完,不得有剩余。只有控制好单桩的水泥用量,桩身强度才有保证。

①搅拌下沉:待桩机对准桩位后,按施工参数进行搅拌下沉作业。

②提升喷浆搅拌:待搅拌机钻头下沉到设计标高后,边喷浆,边搅拌提升,提升至保护桩顶标高,关闭灰浆泵。

③重复下沉:当搅拌机提升至桩顶标高,关闭灰浆泵,重复下沉搅拌,使浆液与土体搅拌均匀。

④重复喷浆提升:待下沉至设计深度时,开启灰浆泵,将余浆注入地基中,边喷浆,边搅拌,提升至设计桩顶标高。

⑤冲洗系统:冲洗灰浆泵和输浆管系统,直到基本干净,并清除钻头上粘附的软土。检查钻头,如有磨损及时更换。

成桩采用四搅两喷施工工艺,具体如下:

桩机就位→制浆→钻进搅拌到桩底标高→提升喷浆到桩顶标高→复搅钻入到桩底标高→复搅复喷提升到桩顶标高→清洗、桩机移位。

(10)施工后的质量检测控制

1.因出入口洞身基底标高不一致,桩顶高程根据设计高程进行调整,实际施工的桩顶高程为基底高程加30~50cm。

2.现场派专人监管控制下钻深度以确保桩长,并有试验员检测水灰比以确保水泥用量符合设计要求。

3.搅拌桩施工时以涵洞轴线与线路中线的交点为基准点,以此位控制中心向四周按设计要求布设搅拌桩。

4.涵洞基础施工时,人工将桩头凿除至设计标高。

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基坑开挖的弃土坡脚应离基坑上口边缘至少5.0m以上,以免引起坑壁坍塌伤人。基坑上、下游可能被雨水冲刷处,不宜堆弃土方。

基坑开挖宜采用1:0.75边坡,开挖时若发现基槽开裂应加大坡比至1:1,基坑上坡脚5m范围内严禁堆土及放置重型设备。若基槽试挖不稳定及时与工地主管联系,基坑内有水时,应在坑底四周设置排水沟,并在适当位置设置集水坑,采用用泵抽水的方法排水,保证基坑内无水。基坑开挖完毕后应立即设置防护栏并设置标识牌挂于醒目位置。

严禁带水作业,及时在基底设置积水坑及引流沟,安装水泵,进行抽水排水。安排值班人员随时注意天气变化,保证引流槽、排水沟的畅通及发电机、水泵性能良好。

(2)基坑开挖施工工艺

基坑开挖后,应检查以下内容:

①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及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基底地质承载力是否与设计相等

③基底排水是否满足要求

基底容许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基底高程必须按设计严格控制,松散浮土必须清除,若有局部超挖,严禁用松土填补,要用基础同级圬工找平。

当挖至设计标高,采用轻型触探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达到设计地基容许承载力,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要报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提出处理意见后,可继续开挖直至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当开挖到设计高程且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报监理工程师验槽,检验合格后,及时进行换填砂夹碎石施工,以免地下水或地表水浸泡地基,影响基底承载力。

①做好轴线控制点及临时水准点的布设工作,复核其夹角、高程是否准确,若有疑问及时与主管工程师联系。

②用白灰线撒出开挖范围,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施工。

③基坑开挖前先挖探沟(宽0.8m,深2m,沿基坑开挖上坡脚线一周),明确地下障碍物后方可施工。若发现地下有光缆、电缆、水管等,应及时与领工员、生产经理其中一人联系,与设备管理单位协商线缆防护措施,做好防护工作后方可施工。

④与领工员联系确定弃土位置和基坑内水排放位置,提前准备防、排水设施。

⑤人力开挖机具设备及机械施工设备准备齐全。基坑开挖的安全质量措施齐备。

6.1.4垫层及基础混凝土施工

按设计图纸,如有要求先在桩顶上铺粗砂垫层,铺垫平整密实,务必保证桩头留置高度。

根据施工图纸测设垫层模板位置,用组合钢模或方木做边模,然后浇筑混凝土垫层。浇筑前认真检查模板尺寸、刚度、稳定性;将基础标高引到模板上,并做好标记,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标志;浇筑前检查混凝土的塌落度;当发现混凝土离析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废弃该车混凝土;采用50振捣棒分层振捣,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出现蜂窝、麻面;当浇筑达到设计标高时,采用人工将基础顶面抹平但不留光面。当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其表面来往行走或架设上层结构用的支撑和模板等设施。采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或到试验室做同条件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检测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拆模。

翼墙基础位置需预埋二级20螺纹作为后期防浮模措施。

6.1.5涵身、出入口端墙及帽石施工

②底板强度达到1.2Mpa后,绑扎侧墙钢筋,支立内模及顶板底模,绑扎顶板钢筋及安装外模,将墙身、顶板标高引到模板上,并做好标记,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标志,检查模板尺寸、刚度、稳定性良好后灌注侧墙、顶板及端墙混凝土。灌注墙身竖向混凝土时,灌注速度不宜过快,采用分层浇筑法,分层厚度不超过30cm。顶板混凝土应一次灌注,不留施工缝。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采用50振捣棒分层振捣,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为20~30s,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30cm,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抹面时禁止洒水。

混凝土灌注完成后TSG Z8001-2019标准下载,应在收浆后12h内覆盖,采取塑料薄膜封闭覆盖措施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天。

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做同条件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达到设计强度的75﹪方可拆模。

拆模后的混凝土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100%的施工图标示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荷载。

⑤涵身防水层、保护层施工

涵身混凝土强度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并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

涵身防水层规格为丙种防水层,沉降缝外侧所帖防水带为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框架保护层采用C40细石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

施工前清除涵身浮浆、浮渣和油污,再做三角垫层,保证防水层基层平整、清洁、干燥;根据施工图要求确定涂膜厚度及次数,涂敷工作应在干燥温度(温度不低于+5℃)的天气进行,热沥青温度不宜低于150℃;每遍涂刷时应交替改变涂层的涂刷方向,同层涂膜的搭压宽度宜为30~50㎜;防水层的施工缝应注意保护,搭接缝宽度应大于100㎜;施工中,将卷材铺设平顺均匀,涂料涂刷薄厚一致,确保没有皱折、破损、鼓泡、脱层、滑动或封口不严等缺陷。四级以上强风天气不得进行防水施工。涂料运之施工现场,要进行抽样复测,质量不合格不得施工。施工时涂料不得敞口放置,用后应及时将容器盖拧紧、拧严。保护层根据施工图要求施作,与防水层应黏合牢固,结合紧密,表面平整密实,裂缝宽度部得大于0.2㎜,施工时不得损坏防水层。

涵身拆模后,进行翼墙施工YB9082-2006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施工方法同涵身施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