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72.22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4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3

4.1观测点的布置 3

4.2沉降观测频次 4

DB23/T 2823-2021 发泡聚乙烯型填缝板应用技术规范.pdf6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6

7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6

9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8

10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0

10.1一般要求 10

10.2资料整理 10

10.3提交资料 11

11质量保证措施 11

11.1仪器的质量控制 11

11.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1

11.3质量保证体系 11

12保护措施和制度 12

(1)新建铁路石家庄至济南客运专线齐济(黄河前)特大桥设计文件及施工图;

(2)对本工程的现场踏勘所获得的资料、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及对地质水文情况的了解;

(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10)本集团公司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等类似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1)线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线间距:4.6m;(4)速度目标值:250km/h;

(5)轨道标准:正线采用60kg/m、100米长定尺钢轨,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6)轨道类型:有碴轨道;

(7)设计荷载:ZK活载。

本桥对线下工程的技术条件尤其是工后沉降、箱梁线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标准。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齐济(黄河前)特大桥的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是墩身及承台的沉降观测。

每个墩身从承台施工后,就要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下标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

荷载变化前后1次或1次/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

架梁后除荷载变化观测外,每15天应有一组观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天,连续两天,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

至少进行两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有砟轨道铺设前

注:墩台沉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1、承台沉降标预埋:在承台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按图预埋在承台指定位置即可。

2、桥墩钢筋绑扎组装沉降标预埋件和标牌预埋件口盖上防尘盖利用墩身钢筋和锚固钢筋孔定位沉降标预埋件浇筑墩身砼拆除墩身模板拆除防尘盖安装连接接头利用接头锁紧块和连接接头稍钉固定连接接头拆除标牌贴膜墩身沉降标安装完成。

6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要求,在设计院提供的水准基点间进行工作基点加密,工作基点利用CPⅠ、CPⅡ点和加密四等导线点作为工作基点共43个,工作基点的间距沿线路纵向200m左右布设。工作基点埋设标准参照《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规定》中CPⅠ级控制点埋设,采用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见图6.1。

图6.1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

7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规定》及《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沉降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表.7.1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

DS05,按《客运专线铁路有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表7.2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m)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m)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7.3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主要技术要求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

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

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几何法数字水准仪视线高度的高端限差一、二等允许到2.85m,相位法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可以为上表中数值减少一次,所有数字水准仪,在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表7.4垂直位移观测点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沉降变形观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沉降变形观测网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水准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水准仪使用拓普康DL101C型仪器,配备2m及1m铟瓦水准标尺,且仪器及水准标尺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定期向有关法定的检定机构进行检查,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每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5)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

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

(8)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9)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重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10)每次测量时,同时记录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11)每次测量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12)确保各种原始测量记录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字齐全,并妥善保存。

(13)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14)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初始值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对沉降观测组人员进行了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持证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观测组人员要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

10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沉降观测资料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细则要求。

(2)人工观测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观测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配备专门的资料管理员,建立资料柜及数据盘,对监测资料进行严格妥善管理。如果设计单位或业主建立了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有关单位以便采取措施。

(3)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4)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

(1)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

(3)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

(1)对于齐济特大桥墩身的沉降观测,按照要求及时将观测数据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报送指定单位;以便进行工程中的沉降发展情况分析。

(2)齐济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7天内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由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11.1仪器的质量控制

精密水准测量仪器,使用拓普康DL101C型水准仪及铟瓦水准标尺,仪器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好MT/T 702-2020 煤矿灌(注)浆防灭火技术规范.pdf,每年定期送往有资质的国家计量单位进行检定。

11.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变形观测所用的仪器、标尺,除做好日常的检查、校正工作外,每年定期送计量部门进行一次检测,合格后才投入现场使用。

(2)水准测量严格执行国家规范中的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观测成果和计算资料必须进行仔细校核无误。

成立沉降观测组,负责变形监测项目的实施,现场从事监测的人员有6人,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作业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作业人员都必须明确本工序内容、质量标准、应提交的资料,做到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质量管理实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产品验收三环节管理,监测成果实行三级检查制,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备见表11.3.1及表11.3.2。

GB/T 36140-2018标准下载表11.3.1沉降观测人员一览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