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806.40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建设项目合同文件。

后浇带封闭施工工艺.docx2.设计文件及设计图纸。

3.国家、铁道部、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规程、规则、条例。

4.国家、铁道部现行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施工规范、规程及太中银铁路施工质量管理办法。

5.现场施工调查资料。

6.太原至中卫(银川)线吕梁山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1.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新建太中银铁路吕梁山隧道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汾阳市与吴城镇交界处,隧道横向穿过吕梁山脉,为全线最长的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左线隧道起迄里程为ZDK119+145~ZDK139+930,全长20785m;右线隧道起迄里程为YDK119+143~YDK139+915,全长20772m。进口线间距27m,出口处线间距30米。

吕梁山隧道左、右线为两座相互*行的单线隧道。左线隧道进口至ZDK119+400.48位于半径3500m曲线上,ZDK138+492.67至出口位于半径3500m曲线上,其余均位于直线上;左线隧道纵坡自进口至ZDK138+300为11‰的上坡,ZDK138+300至出口为10‰的上坡。右线隧道自进口至YDK119+276.89位于半径3500米的曲线上,YDK138+483.26至出口位于半径为3500的曲线上,其余均为直线;右线隧道纵坡自进口至YDK119+750为10.8‰的上坡,YDK119+750至YDK138+350为11‰的上坡,下接10.7‰的上坡至YDK139+750,出口段为5.5‰的上坡。左线隧道最大埋深为587.71m,右线隧道最大埋深572m。

结合隧道内使用空间,单线隧道内行车方向右侧设置贯通整个隧道的救援信道;两隧道之间结合综合洞室布置,每420m设置一处横信道,两座单线隧道互为疏散信道。

Ⅳ标为吕梁山隧道出口段,左线起迄里程为ZDK129+235~ZDK139+930,长10695m;右线起迄里程为YDK129+235~YDK139+915,长10680m。工程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汾阳市与吴城镇的交界处。吕梁山隧道设计采用5座施工斜井。其中本标段设置了3座斜井,分别是3#、4#(九里湾左、右)斜井和5#(东川)斜井。

3#、4#(九里湾左、右)斜井分别与吕梁山隧道在右线里程YDK132+035、YDK132+140.71处交会,与线路前进方向夹角为45°,倾角6.56°,斜井长度分别为1783m、1770m;

5#(东川)斜井与吕梁山隧道在右线里程YDK135+770处交会,与线路前进方向夹角为143°,倾角6.79°,斜井长度为1190m;

右DK132+140.71

本标段工程范围及工区分布见下图:

主要工程数量:隧道21375延米,斜井4762.5延米。

吕梁山隧道总工期为36个月,2006年3月1日开工,2009年2月28竣工。

1.1.3.1主要技术标准

正线数目:榆次至定边段双线;定边至中卫、定边至银川段单线,预留双线条件。

限制坡度:6‰,榆次至绥德13%。

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160公里/*时,预留200公里/*时条件。

最*曲线半径:一般地段3500米,困难地段2800米。

到发线有效长:绥德以东1050米;绥德以西850米,预留1050米。

牵引质量:4000吨,5000吨。

闭塞类型:双线区段自动闭塞,单线区段半自动闭塞。

1.1.3.2隧道建筑限界

1.1.3.3衬砌结构

隧道主体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III级及以上围岩采用曲墙带仰拱衬砌,II级围岩采用曲墙式不带仰拱衬砌。隧道出口段根据国防要求设防,隧道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初期支护一般由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组成。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极其影响带和下穿高速公路段时,采用加强衬砌,隧道出口浅埋段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明洞衬砌。

辅助坑道普通断面II、III级围岩断面由喷射混凝土、挂钢筋网和锚杆组成,IV、V级围岩采用格栅支撑加强支护。

1.1.3.4防排水原则

隧道防排水采取“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对隧道穿过持水层、断裂破碎带,预计地下水较大,当采用以排为主而影响生态环境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达到堵水有效,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在裂隙水较发育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等措施,将大面积淋水或局部股流封堵,减少水土流失。

1.1.4.1地形地貌

吕梁山隧道出口处于吴城镇西北侧,距离老307国道约250米。出口处山坡自然坡度*缓,大部分为旱地,植被稀疏;左线隧道在里程DK139+750处下穿汾阳至离石高速公路;出口左侧(面向大里程)80米处冲沟发育,冲沟侧壁直立,地形开阔。

5#(东川)斜井位于高速公路旁山坡上,有一座10m立交桥通307国道,沟底较*坦,斜井口左侧50m有既有石场开采面。

3#、4#(九里湾左、右)斜井口位于吴城镇九里湾村对面山坡上,为主副井设计,间距25m,斜井口下方为*坦耕地,山体上有部分树木。

1.1.4.2工程地质特征

隧道出口处位于河流二级阶地,地层为新黄土夹卵砾石层、老黄土夹卵砾石层及砂层,工程地质条件差。

隧道洞身大部为第四系沉积物及植被覆盖,新老黄土、变质花岗岩、石灰岩、白云岩交错分布,出口附近为吴城断裂带,局部岩体稳定性差,地下水发育,易发生坍塌冒顶与突水突泥。

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级)。

1.1.4.3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断层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分属于三大泉域补给区:吴城泉,峡口泉、神头泉域。地下水分水岭位置与地表水分水岭位置基本一致,即以汾阳与离石的市界分水岭(即薛公岭)为界。东部属峡口泉、神头泉域;西部属吴城泉域。

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沟谷或山坡、山梁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沟谷中有*股泉水涌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砂岩等基岩裂隙中。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区内,且厚度巨大、节理、裂隙、岩溶较发育,为区内主要含水岩系,该含水岩系有较多的泉水涌出。奥陶系角砾状泥灰岩,寒武系下统泥岩、叶岩成为相对的隔水层,局部地段形成承压水。断层水主要分布于吴城区域断裂附近。

1.1.4.4气象特征

隧道区地处暖温带亚湿润区。夏季多受太*洋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则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春秋两季则受这两种气团的交替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季干燥多风,降雨稀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04m。

1.1.5.1交通运输

本标段薛公沟至出口(DK133+400~DK139+930)位于307国道东侧,*均距离不到1Km。307国道汾阳至离石段基本废弃,车流量较*,但路面破损严重,其中吴城至离石段路况极差。各斜井口交通较方便:3#、4#斜井口位于老307国道旁500m处,5#斜井口位于青银高速公路旁,斜井口下穿高速公路立交,距离307国道不足100m。

1.1.5.2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供应

本工程所需的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由我方统一组织招标采购,并将招标计划报甲方审批,招标时邀请甲方和监理单位共同参加,并接受甲方和监理单位的监督。

我方自采材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设计的规格和型号统一组织招标,并充分征求甲方和监理单位意见。严格把好进货和验收质量关,要求供货厂家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资料。收货时对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验收,拒绝接收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和设备。所有材料均满足设计和验收标准的要求,及时向监理单位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资料。由于我方原因需使用代用材料,先将代用材料的规格及型号报甲方和监理单位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使用代用材料。自觉接受监理单位对工程所使用的各种材料、设备等进行的监督、检查。

1.1.5.3砂石料等地材供应

砂石料部分外购,部分碎石利用隧道弃碴加工,片石就地自采,砂采用李家沟砂厂供应。外购部分供应见下表:

工程所在地出口为大东川河,常年有水,但局部污染较为严重,距出口约2Km为吴城水库;隧道范围地下水受吴城断裂控制,各工作面附近地下水位在20~200米之间,涌水量达到50~5000吨/天。

隧道出口打井供水,3#、4#、5#斜井自出口引水,引水管路长9Km,采用无塔供水。

1.1.5.5电力供应

吕梁山隧道各工区附近沿线既有地方电力线一般年代久远,线径*于70mm2。不能满足隧道施工用电需要,利用永临结合贯通电力线和T接附近电站,架设线路较长。

结合沿线工程分布,由离石田家会35KV变电站接引至出口,建一座简易35/10KV变电站,为防止停电影响施工,每个工区配置内燃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1.1.5.6通信条件

(1)该隧道是太原至银川铁路线的重点控制工程,是我国特长山岭隧道之一。本标段承担的工程左线长10695米,右线长10680米,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

(2)隧道断面大,防水要求高,耐久性要求高。

(3)本标段地质复杂,地质条件差,有新老黄土、断层破碎带、岩溶、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质。

(4)本标段所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环保难度大。特别是隧道穿越吴城断层破裂带,是吴城及离石居民主要水源地,隧道开挖后,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施工中必须坚持“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尽量降低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

1.3隧道施工总体方案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以铁路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用先进科学、快速发展的理念统领各项工作。以“安全保工期、优质创信誉、管理求效益、全面争第一”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快速、有序、安全、优质施工提供保证,按照各项工作创一流的要求,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严细管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安全、环保地完成吕梁山隧道的施工任务。

1.3.2总体施工组织方案

按照“扁*式”施工组织管理要求,中铁三局太中银铁路吕梁山隧道项目部下设出口工区、5#斜井工区、3#、4#斜井工区。

吕梁山隧道出口工区管辖范围:吕梁山隧道出口至DK137+930

5#(东川)斜井工区管辖范围:DK137+930~DK134+600

3#、4#(九里湾)斜井工区管辖范围:DK134+600~DK129+235

1.3.3主要施工方法及原则

(1)本标段斜井及正洞按新奥法原理施工。施工时采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预报系统进行地质探测和预报,采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并及时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联系,提供各种资料,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管理。

(2)II、III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IV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V级围岩段采用短台阶法,V级围岩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黄土地段采用短台阶法加临时仰拱法施工。并坚持“先预防、早治水、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控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速反馈、控变形”的施工原则。

(3)本标段三个工区均采用无轨运输方式组织施工,3#、4#斜井工区采用三臂凿岩台车、5#斜井工区与出口工区配置凿岩台架钻孔,各工区均采用全站仪或断面仪布眼,预裂爆破,挖掘机配合装载机装碴,大型自卸汽车运碴至弃碴场。

(4)隧道内锚喷支护采用湿喷机喷砼,隧道砼衬砌利用仰拱栈桥先行施工仰拱铺底,仰拱与铺底分两次施作。

(5)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截、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于隧道穿过持水层、断裂破碎带,预计地下水较大,当采用以排为主而影响生态环境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在裂隙水较发育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超前管棚注浆等措施。

(6)洞身采用整体式衬砌台车衬砌。斜井、横信道以及特殊变断面处采用自制拱墙架衬砌。洞口设自动计量砼搅拌站,正洞内采用6m3砼输送车运输衬砌砼,均采用HBT60C型输送泵灌注砼,机械振捣。

(7)施工通风:吕梁山隧道斜井及正洞均采用压入式通风,压入式通风与分段反向射流风机结合的方式解决通风,通风管与正洞交汇处设置三通。

(8)施工排水:吕梁山隧道4#斜井(九里湾左斜井)、5#斜井(东川斜井)顺坡施工段,施工排水以自然排水为主。吕梁山隧道出口工区、3#斜井(九里湾右斜井)、5#斜井(东川斜井)反坡段施工时在洞内设集水坑分级排水,由水泵排出洞外,斜井与正洞交叉口处设集水坑和固定泵站由斜井排出洞外。在斜井和出口洞口一侧挖洞口污水沈淀处理池,达标后排放。

(9)隧道内供电采用高压电缆进洞,移动式变压配电室随隧道的延伸布置于避车洞内。螺杆空压机紧跟变压配电室设置于洞内,为隧道施工提供高压风动力。

(10)通过Ⅴ级围岩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地段时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管棚超前支护、辅以格栅钢架、系统锚杆、钢筋网等支护措施;新黄土地段基底采用灰土挤密桩加固;下穿青银高速公路时,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临时仰拱台阶法开挖,辅以格栅钢架、系统锚杆、钢筋网等支护,加强洞内外监控量测等措施施工。

(11)本标段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图纸施工。施工时左右线同时由DK129+235向出口由内向外进行,轨排在洞外组装完成,运至就位点后,利用可调式轨排支承架固定轨排,绑扎钢筋,整体浇筑混凝土成型。

本标段吕梁山隧道采用多口掘进*行施工方案,分三个施工工区同时开工,施工顺序为:

出口工区临时工程完成后,先进行出口明洞段开挖、地基加固以及明洞施工,然后进行暗洞施工,暗洞施工先进左线,根据《铁路施工规范》施工要求,错开30m后进右线。

5#(东川)斜井工区主要向出口方向进行掘进;在临时工程完成后,施工斜井,斜井施工完成后,首先向进口方向施工左右线正洞,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当进口方向开挖工作面前进50m后,开始施工出口方向左右线正洞,当施工到分界里程后再向进口方向施工至分界里程,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各工作面二次衬砌紧跟。

3#、4#(九里湾)斜井工区临时工程完成后,施工3#、4#(九里湾)斜井,3#斜井超前4#斜井30m;斜井完成后,3#斜井向进口方向施工左右线正洞,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4#斜井向出口方向施工左右线正洞,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待各开挖工作面离开3#、4#斜井口200m后,由4#斜井完成3#、4#斜井间35m的正洞开挖施工。各工作面二次衬砌紧跟。详见“吕梁山隧道斜井工区施工顺序图”。

左右线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时,工作面间隔距离不少于30m,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各工区二次衬砌施工同时,及时完成水沟电缆槽的施工。二次衬砌全部完成后,左右线同时由DK129+235向出口由内向外施工整体道床。

隧道施工开挖为关键工序,衬砌为重点工序。隧道施工工序:洞门刷方及边仰坡防护→明洞及洞门施工→超前支护和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斜井)钻爆开挖→初期支护→围岩变形量测→径向注浆→仰拱及填充或铺底砼施工→防水层铺设→拱墙衬砌砼施工→水沟电缆槽施工→整体道床。

1.4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图

施工平面布置详见“吕梁山隧道出口施工平面布置示意图”、“吕梁山隧道5#(东川)斜井施工平面布置示意图”、“吕梁山隧道3#、4#(九里湾)斜井施工平面布置示意图”和“新建铁路太中(银川)重点控制工程IV标段施工总体平面布置示意图”。

吕梁山隧道三个工区的交通运输依靠307国道,然后再从307国道新修引入施工便道。307国道从汾阳至离石段路面破损严重,尤其是吴城至离石段路况极差,需进行修复。

出口工区位于高速公路与307国道之间的坡地上,新修便道0.3km;5#(东川)斜井位于高速公路旁山坡上,施工场地通过立交桥穿过高速公路后跨307国道,需新建便道0.4km;3#、4#(九里湾)斜井位于吴城镇九里湾村对面山坡上,改建307国道至九里湾土路1.0km,新建便道0.4km。

各工区向弃碴场需新修施工便道,新建长度为9.8km。

以上合计新修引入便道1.1km,改建便道1.0km。弃碴场便道9.8km。

便道结构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弃碴线为双车道,宽5.5m;引入线为单车道,宽3.5m,局部设会车道;坡度不大于10%,半径不小于15m。

三个工区附近沿线既有地方电力线一般年代久远,线径小于70mm2,不能满足隧道施工用电,需要利用永临结合贯通电力线和T接附近电站,架设线路较长。由离石田家会35KV变电站架设24Km接引至出口,建一座简易35/10KV变电站,架设8Km线路至各斜井口,作为施工供电线路。为防止供电影响施工,分别在出口工区备3台200kw发电机;在5#斜井工区备3台200KW发电机;在3#、4#斜井工区各备4台200kw发电机。为解决洞内通风及其它设备用电,3#、4#、5#斜井工区均采用高压(电源)进洞方案。

施工供水采用出口打井取水,3#、4#、5#斜井埋设约9Km管线引入,采取无塔供水的方式解决施工用水问题,水源经检测合格方可用于施工用水或饮用水。

隧道斜井采用移动和固定泵站结合方式抽排洞内积水,正洞反坡地段采用移动潜水泵配合移动水箱接力抽排至斜井底固定泵站,顺坡段两侧设水沟流入斜井底固定泵站。各施工工点洞口均建设水处理站,污水经沉淀过滤后排放。

本隧道采用压入式通风与分段反向射流风机结合的方式解决通风,通风管与正洞交汇处设置三通。

各工区生产生活区、隧道洞内外设置无线基站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联系。生产指挥人员与相关人员利用对讲机进行联系。

1.5.7生产、生活房屋

在征地拆迁尚未解决之前,租赁房屋建设驻地,在征地拆迁解决后,平整场地,进行临时工程建设。各工区施工场地设生产区和生活区设置护栏。驻地办公生活区设办公室、职工宿舍、职工食堂、浴室、厕所及化粪池等办公生活设施;生产区设配电房、发电房、空压机房、钢筋加工车间、木工车间等生产房屋。

1.5.8混凝土拌和站

在出口工区设置一座拌合站。3#、4#斜井工区设置两座HSZ50型砼拌合站,生产砼和喷射砼料。砼拌合站为全电子计量。

弃碴场,3#、4#斜井(九里湾)工区弃碴场设置在DK133+342右侧沟谷中,用地170亩,洞外运距3700m;5#斜井(东川)工区弃碴场设置在DK135+000右侧沟谷中,用地75亩,洞外运距3500m;出口工区弃碴场设置在DK139+915左侧沟谷中,用地55亩,洞外运距2600m。在3#、4#斜井(九里湾)工区、弃碴场设置碎石场,生产砼骨料。

1.6施工组织结构与管理

工程部负责日常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并对施工现场的地质预报工作进行管理和组织实施,工程部下设精测组、信息系统管理中心及地质预报组,分别负责全标段的控制测量和信息管理;安质环保部负责本标段质量体系管理、施工质量管理及检查工作以及安全、环保等施工管理和检查工作;机械物资部负责工程材料的采购、调配和管理工作、施工机械的购置、调配和保养;预算部负责验工计价和合同管理;财务部负责成本核算和财会工作;工程试验室负责本标段的工程试验和质量检测工作;负责隧道地质预报计划,组织对隧道地质情况进行探测,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1.6.2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

项目经理部下设3个工区:即吕梁山隧道出口工区、5#(东川)斜井工区和3#、4#(九里湾)斜井工区。每个工区设置一个隧道专

吕梁隧道出口工区承担吕梁山隧道左线DK139+930~DK137+930段长2000m和右线DK139+915~DK137+930段长1985m的隧道施工以及本标段整体道床的施工任务。

5#(东川)斜井工区承担5#(东川)斜井施工与吕梁山隧道左右线DK137+930~DK134+600段长3330双延米的隧道施工任务;

3#、4#(九里湾)斜井工区承担3#、4#(九里湾)斜井施工与吕梁山隧道左右线DK134+600~DK129+235段长5365双延米隧道施工任务。

1.6.3.1一级管理,建立生产指挥中心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施工难度,项目部对各工区实行一级管理。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协调各工区之间资源配置和工序关系,控制循环时间,加快施工循环速度,及时反馈各种信息,在工区成立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生产副经理及工区主任组成的指挥中心

1.6.3.2技术管理

1.6.3.3安全质量管理

项目部成立安质环保部,各工区设置安质室。出口和5#斜井工区各配置4人,3#、4#斜井工区配置7人,专门负责本标段及各工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管理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及时反馈信息,落实业主、监理和项目部在各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1.6.3.4安全标准文明工地建设

施工现场及临时设施按照文明施工要求施工。区域划分清楚,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严格分隔,并有醒目标示;场地整齐、整洁、有序、文明、无积水;施工道路平整通畅;建筑材料堆码整齐;标识齐全。

1.6.3.5环保措施

项目部由安质环保部负责,建立健全环保制度和环保体系及检查考核办法。临建工程注意保护好现场自然环境。洞内污水、生活污水、砼拌和站污水均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厕所均设置化粪池。生产生活驻地水沟畅通,道路硬化,经常洒水减少扬尘污染。加强对车辆、电焊的管理,空压机房做好防护,减少噪声和光污染。

1.6.3.6精神文明建设

项目部设立党工委、团支部,各工区设立相应的组织,积极配合行政,组织职民工和青年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比武及各种娱乐活动。

1.6.4.1技术准备

内业技术准备:认真阅读、审核施工图,及时上报图纸复核报表;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临时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规划中特别注意场地布局合理、简洁、整齐、尽量少占农田;针对工程特点,编制技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采集各项临时设施资料,及时向业主和监理站汇报有关的资料,准备好开工前各项技术交底。

外业技术准备:及时做好现场交接桩及复测保护工作,详细调查现场水文和地质情况,做好各种工程资料调查与试验工作,及时采集有关的技术资料。

1.6.4.2现场准备

项目部由一名副经理及地亩员专门负责临时用地和永久占地的征地拆迁工作,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解决征地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场地总体规划,进行洞外场地布置与施工,修建临时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各种生产设备,铺设架设供水、供风、供电线路,建设中心试验室、火工品库及修建运输便道。做好防排水设施。

1.7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1.7.1材料供应管理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工区长及物资管理人员、技术实验人员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本标段的材料供应工作。项目经理部机械物资部是全标段物资管理的主责部门,各工区物资室是本工区物资材料保障和供应的主责部门。

本标段工程物资的采购、供应和管理将严格执行招标书规定的物资管理办法,工程所需材料均严格按三位一体认证程序采购、供应和管理。项目经理部将尽快组织物资采购人员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各种材料的供货地点和运输方式,并保证采购的所有材料质量合格、价格合理、供应及时。施工过程中做好季节性材料储备,避免停工待料现象发生。

1.7.2主要材料供应方案

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招标确定供应厂家,从厂家供应的材料再通过汽运至施工现场。其它材料通过汽车运至施工现场。

地材中碎石采用当地碎石场生产与后期隧道开挖后自产以隧养隧。砂从李家沟砂场通过汽车运输至施工现场。

周转材料、非标加工用料以及影响工程质量和需批量采购的其它物资材料,由经理部统一组织联系供应,优先利用当地资源。

1.7.3主要材料供应计划表

详见:“主要材料供应计划表”。

1.8、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试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

详见“拟投入本合同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详见“拟投入本标段工程的主要检测仪器表”。

1.9、临时用地与施工用电计划

1.9.1临时工程用地计划

详见“临时工程用地计划表”。

1.9.2外部电力需求计划

详见“外部电力需求计划表”

1.10重点难点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1.10.1隧道下穿青银高速公路施工技术措施

隧道出口段下穿青银高速公路,隧道洞顶至高速公路路面最小埋深为16米。左线隧道中线DK139+748与高速公路中线K40+286相交;右线隧道中线DK139+709与高速公路中线K40+246相交,详见“线路平面图”。为保证行车安全及隧道施工安全,确定如下可行性施工方案:

(1)施工前,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超前地质探测预报,提前准备各种可能的不良地质条件的施工预案。

(2)在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地段,隧道施工采用大管棚注浆进行超前支护,超前支护采用拱部140°范围大管棚,管棚采用φ108mm钢管,每根长18m,环向间距3根/m,每15m一环,搭接长度为3m。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混凝土,设置格栅钢架强支护,格栅钢架间距0.75m。

(3)开挖采用短台阶加临时仰拱法开挖,缩短循环进尺,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形成封闭环。下穿高速公路地段属于黄土地段,上台阶采用人工风镐开挖,下台阶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遇到孤石时,采用预裂爆破技术进行爆破施工。

(4)及早封闭初期支护及早施作二次衬砌。同时二次衬砌施工完成后,在二次衬砌背后充填注浆,充填其中间的空隙,控制地表沉降。

(5)在施工全过程中,加强隧道监控量测和路面沉降位移量测,严格控制公路路面沉降量,保证生车安全。

(6)在施工期间,在穿越青银高速公路时,左右线不同时开挖(即右线开挖并进行衬砌封闭15m后,再进行左线开挖)。

1.10.2吴城断裂带施工技术措施

吴城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位于DK137+900~DK138+200处,施工前结合设计切实掌握所遇断层带及裂隙水地段的所有情况,充分利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预报分析成果,及时做好封闭衬砌及排水工作。

隧道通过富水区断层破碎带时,采用开挖前帷幕注浆和开挖后径向注浆止水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地下水大量流失。并对附近居民的水井、泉水出露点进行长期观测,防止隧道施工造成地表水干涸。

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裂隙水发育带时,拱部采用大管棚或者小导管注浆预加固的措施,保证隧道开挖的稳定性。

1.10.3长大隧道的通风排烟施工技术措施

根据隧道不同施工阶段进行施工通风设计,拟采用压入式轴射流风机通风。

风机的选择主要由所需风量和按所选风管参数计算的风压确定。出口工区分别采用两台2×75KW压入式变频轴流风机,风管采用直径为φ1500mm新型拉链式软风筒;斜井工区分别采用两台2×110KW压入式变频轴流风机,风管采用直径为φ1800mm新型拉链式软风筒。平均百米漏风率不大于0.02。

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管理,有利于通风的标准化作业;风管安装要平、直、顺,以减小管路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1.10.4长大隧道快速施工措施

吕梁山隧道是太中银铁路的重点控制工程,是目前国内第二长隧。为确保施工工期,并结合长大隧道施工经验,制定如下施工措施。

(1)斜井及正洞按新奥法原理施工,遵循“先预防、早治水、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控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速反馈、控变形”的施工原则。

(2)施工过程中,采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预报系统进行地质探测和预报,并利用先进的监控系统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制定施工中存在问题的施工预案。

(3)实施信息化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预报、预警机制,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施工安全,提高掘进速度。

(4)实行专业化管理和施工作业。各工序、工种、生产线实施专业“定人、定职、定队伍、定方法、定制度”的五定原则,提高专业化队伍的施工管理水平。

(5)科学规范地制定施工工序之间的衔接措施,及时解决交叉作业之间存在的施工干扰问题。

(6)采用大型机械装碴及运输,提高隧道出碴能力。

(7)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用、养、修,确保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正常运转。

(8)科学合理的制定施工循环时间,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施工进度。

(9)建立健全通信设备系统,洞内外通信联络采用有线通讯与无线通讯相结合,实施内外监控,使施工处于受控状态。

(10)做好洞内施工排水设施和施工用电安全措施,定期对施工用电线路进行检查。

(11)解决好运输与仰拱施工干扰问题,合理应用仰拱栈桥确保并行操作,加快施工进度。

1.10.5耐久性砼及抗渗砼施工措施

本隧道砼施工采用具有自动计量和检测装置的砼搅拌站进行拌和,并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的各个施工工序,对水泥、粉煤灰、粗细骨料外加剂及拌和用水均按规范严格检查,注意控制碱含量,实现对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砼的施工质量。

1.10.5.1混凝土拌和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量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率的变化,以便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每班抽测2次,雨天随时抽测;根据施工配合比采用自动计量系统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准确的计量后,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并搅拌成砂浆,再向搅拌机投入粗骨料,充分搅拌均匀后再投入外加剂并搅拌均匀,每阶段搅拌时间不小于30s,总搅拌时间为2~3min。

冬季搅拌混凝土前,先进行热工计算,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预热的最高温度,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水泥、矿物掺和料、外加剂等在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保温,但不得直接加热。

炎热季节搅拌混凝土时,采取在堆料场搭设遮阳棚,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拌和温度,或尽可能在傍晚或夜间搅拌混凝土,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的要求。当设计未规定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

1.10.5.2混凝土运输

采用混凝土运输车时,混凝土运输宜采用内壁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渗漏的运输设备,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均匀性,运至浇筑地点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并具有要求的坍落度和工作性能。运输过程中宜以2~4r/min的转速搅动,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高速旋转20~30s后再将混凝土拌和物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

采用混凝土泵输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泵送施工应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加强组织和协调安排,确保连续均匀供料。

(2)混凝土泵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机械的供应能力相适应。

(3)混凝土泵的型号可根据施工情况、最大距离、最大输出量等选定,以便尽量减少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

(4)混凝土泵的位置应靠近浇筑地点。泵送下料口应能移动。当泵送下料口固定时,固定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3m。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混凝土或将下口处堆积的混凝土推向远处。

(5)配置输送管时,应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头。输送管应平顺,内壁光滑,接口不得漏浆。

(6)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15m。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输送管路应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和钢筋接触。

(7)向下输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线的夹角不宜小于12°。

(8)混凝土宜在搅拌后60min内泵送完毕,且在1/2初凝时间内入泵,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在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9)混凝土泵送前,应先用水泥浆或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但骨料减少50%的混凝土通过管道。当用活塞泵泵送混凝土时,泵的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并不得吸入空气。

(10)连续泵送混凝土,必要时可降低泵送速度以维持泵送的连续性。如停泵时间超过15min,应每隔4~5min开泵一次,正转和反转两个冲程,同时开动料斗搅拌器,防止料斗中混凝土离析。如停泵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宜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清洗泵机。

1.10.5.3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应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和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根据结构截面尺寸的大小研究必要的降温防裂措施;对基面按规定进行处理,并进行清洗干净,采取防排水措施,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置、数量及其固定程度,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在隧道拱圈浇筑时应按其长度方向分节浇注,且分接口应与拱的纵向轴线垂直;当连续浇筑拱肋或拱圈时,应自两拱脚向拱顶对称浇筑;封顶时,应待两侧其它间隔槽浇筑完,且已浇筑混凝土温度接近拱的设计浇筑温度时,方可浇筑拱顶间隔槽中的混凝土。

混凝土入模前,再次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坍落度等工作性能,混凝土入模温度应根据洞内温度而调整,混凝土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0℃以下。并在施工过程中要估计混凝土温度与拉应力的变化,提出混凝土温度控制值。在养护过程中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点温度和离表面5cm深处的表层温度,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衬砌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温度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大于20℃,新浇筑混凝土与上一区段衬砌混凝土或围岩之间的温差不大于20℃。

1.10.5.4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产生漏浆。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宜为50~100mm,并与模板保持50~100mm的距离。当振动完毕需变换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捣棒,不得将振捣棒放在拌和物内平拖,不得用振捣棒驱赶混凝土。

1.10.5.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采取保温保湿措施进行养护,洒水养护时间不小于14d;在任一养护时间,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与表面混凝土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洒水次数以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为度。白天1~2小时一次,晚上4小时一次。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剧烈变化。并应对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与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

1.10.6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措施

吕梁山隧道存在岩溶、突水突泥、隧道塌方、断层破碎带及软岩等不良地质。施工前根据设计提供的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施工现场,采用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良地质段隧道施工实际情况遵循“先治水、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早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原则,制定完整的施工技术措施。

隧道在溶洞地段施工时,根据设计文件地质资料、超前地质预报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查明溶洞分布范围、类型情况、岩层的稳定程度和地下水情况等,分别以引、堵、越、绕等措施进行处理。

施工过程中进行综合详细的超前地质探测预报工作,调查清楚岩溶的大小和岩溶水发育情况,根据其类型确定正确的处理方案。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确保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喷锚支护及开挖应在无水压或低水压的状态下施工。在进入设计高水压地段施工前,进一步加强工作面前方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施工中根据富水情况及水压大小,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或限量管道排放等手段降低作业面水压。并在开挖时严格遵循“短进尺、弱(不)爆破、早封闭、强支护、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

施工中加强检查溶洞顶板,及时处理危石。当溶洞较高时,设置施工防护排架或钢筋防护网。在溶蚀地段的爆破作业,做到多打眼,打浅眼,并控制装药量。在溶洞填充体中掘进时,加强超前支护措施,必要时采取预注浆加固地层。采用抗水压钢筋混凝土衬砌的地段,填充性溶洞地段不设盲沟和泄水孔,防水板全环铺设,并在衬砌两端设钢片止水带,溶洞衬砌段不设避车洞和少设施工缝,使高压水安全封堵在衬砌之外。

为防止隧道施工可能造成的地下水严重流失、地表塌陷、水源枯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做好地表水、出水点以及地表塌陷区的观测工作,必要时对地表进行处理。同时在岩溶发育地段,维系岩溶水的既有信道,使地下水保持原有水位。

针对岩溶地区隧道可以采用下列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1)用暗管、涵洞、小型过桥或泄水洞等排水方法,将溶洞内的积水或暗河水排走。

(2)不能排水或由于溶洞规模大且溶洞含水量较大的岩溶泥时,可采用封堵方法。当溶洞在隧底部时,可采用旋喷,在边墙及拱部时可采用注浆、管棚,形成堵水墙和防水帷幕。

(3)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且无水的中、小型溶洞可采用浆砌片石或低等级混凝土进行填充。

溶洞仅在隧道底部且较大较深或者充填物松软不能承载结

构物时,可采用梁或拱跨越,梁的两端或拱座应置于稳定可靠的岩层上。

1.10.6.2突水突泥

出口附近为吴城断裂带,局部岩体稳定性差,地下水发育,易发生坍塌冒顶与突泥突水。施工中,充分考虑勘查地质资料以及超前地质预报资料,并作出判断,根据涌水,涌泥量的大小、泥砂含量,提前封堵和疏排,同时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涌水涌泥,要尽快安装设施,迅速排出,确保安全。详见“突水突泥处理施工工艺框图”。

突泥地段施工:涌水在较厚断层或溶洞填充物中往往导致突泥造成塌方,而且使隧道周围岩体产生空隙或大体积的空洞,危害更大。施工中,首先要依靠地质超前预报作出判断,根据涌泥量的大小,提前采用帷幕注浆或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进行封堵,以加固地层止水。一旦发生有危害的突泥时,必须尽快将口堵住。堵塞的材料以钢筋、钢管和型钢为骨架,填塞草袋、劈柴和木板。堵口后,用喷混凝土将其封闭,并将周围洞身加固;然后沿开挖面周边设超前钢管支护,采用长6~8m的无缝钢管。必要时两层、三层重叠,形成“套管”以增大其抵抗松散地层压力的能力。同时在此断面附近设置监控量测点,监控量测围岩的收敛变形情况。

突水地段施工:施工中认真研究设计文件,加强地质调查,进行超前钻孔探测,采用综合物探手段预测预报,判明水源补给、涌水量和突水压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帷幕注浆、超前注浆或管道引排等方案。根据设计文件,在开挖即将进入设计富水地段时,加强工作面前方的地质预探、预报工作,准确掌握前方地下水含量、压力、分布,并结合预测结果设置超前探水孔,判断是否有发生涌水可能。根据水源补给、涌水量和突水水压等预测预报情况,分别采取帷幕注浆、超前注浆和管道引排等方法,排出部分地下水,减少水量,降低水压。采用上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台阶法等开挖方法,并辅之以超前小导管注浆止水穿越突水段。按顺序分部开挖隧道断面,施作支护。支护系统锚杆由厚壁小导管代替,施作支护时,根据渗漏水的情况,在各渗漏水处钻眼引水,设置弹簧排水管。在大面积淋水或水流量仍很大的情况下,设置多层弹簧排水管,通过透水盲管将水引入墙脚纵向排水管,流入排水沟将水排出洞外。富水地段备足抽水设备,加强施工用水、排水管理,防止拱脚和基底浸泡。

1.10.6.3隧道塌方

对隧道塌方地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对开挖面前方的地层进行探测预报,查明前方的地质情况,为超前支护提供依据,制定可行性的施工方案。尤其是施工接近设计探明的富水带时,要认真及时地分析和观察开挖工作面的岩性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监控测量,对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围岩收敛进行量测,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反馈设计单位,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隧道的开挖根据围岩类别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施工开挖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法。严格控制开挖工序,尤其是一次开挖进尺,杜绝违章施工,控制爆破的装药量,减少对软弱破碎围岩的扰动,施工期间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抢险材料,以备急用。

施工中发生小型围岩坍塌时,及时以喷砼对坍穴进行封闭,稳定后再清碴,开挖。

发生大的坍方时,坍塌的碴堆不宜清除,判断其坍塌已停止后,首先制定处理方案,以大管棚或超前大角度小导管注浆固结堆积体,然后以短台阶法方法分块开挖支护。短进尺、快成环、二衬紧跟是施工的关键。

防止坍方的措施:首先做好地下水处理,施工时严格按要求的方法施工,控制好工序衔接,保证初期支护质量,初支与二衬都做到尽早成环。

1.10.6.4断层破碎带

断层破碎带施工主要为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中遵循“超前预报、超前支护、分部开挖、随挖随护、密封支撑、及早衬砌”的原则。施工前,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探测松散、破碎带情况,确定断层破碎带的长度、高度。充分利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预报资料,制定断层破碎带的施工方法。开挖过程中,随时对围岩进行监控量测,使整个施工处于监控量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隧道通过富水区断层破碎带时,采用开挖前帷幕注浆和开挖后径向注浆止水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地下水大量流失。并对附近居民的水井、泉水出露点进行长期观测,防止隧道施工造成地表水干涸。

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裂隙水发育带时,拱部采用大管棚或者小导管注浆预加固的措施,保证隧道开挖的稳定性。

1.10.6.5软岩隧道变形控制

在软岩地段采取下列控制变形措施:

(1)加强地质预报分析,对可能发生大变形的地段实施超前加固。

(2)合理掌握开挖面分部结构和台阶法施工,减少扰动,控制变形。

(3)软岩地段缩短进尺,尽量利用人工和机械开挖,减少围岩变形。

(4)大断面软岩地段必须采用中隔壁交叉法,初期支护及时成环,

加强锁脚、联结、刚架铺底,控制围岩变形。

(5)软岩地段根据量测结果,调整参数,必要时设卡口梁,并采用钢花管径向注浆。

(6)合理控制开挖支护与二次衬砌的间距,及时施做二次衬砌。围岩或初期支护结构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或拱顶相对下沉速度大于0.15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如出现加速收敛现象,则表明坍方已经临近,需加强支护。

2.1开、竣工日期及总工期

开工日期为2006年3月1日,竣工日期为2009年2月28日,总工期36个月。

2.2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2006年2月1日~2006年2月28日

出口洞门及明洞:2006年3月1日~2006年6月30日

右DK139+795~DK137+930开挖支护:

2006年5月1日~2008年7月10日

右DK139+795~DK137+930仰拱:

2006年5月15日~2008年7月31日

右DK139+795~DK137+930衬砌施工:

2006年8月1日~2008年8月31日

右DK139+795~DK137+930水沟电缆槽:

2006年12月15日~2008年10月15日

左DK139+810~DK137+930开挖支护:

2006年4月1日~2008年6月10日

左DK139+810~DK137+930仰拱:

2006年4月15日~2008年6月30日

左DK139+810~DK137+930衬砌施工:

2006年7月1日~2008年7月31日

左DK139+810~DK137+930水沟电缆槽:

2006年11月15日~2008年9月15日

2.2.35#(东川)斜井工区

5#(东川)斜井施工:2006年4月1日~2006年8月31日

左DK135+770~DK137+930开挖支护:

2006年9月1日~2008年1月1日

左DK135+770~DK137+930仰拱:

2006年10月1日~2008年2月1日

左DK135+770~DK137+930衬砌施工:

2006年11月1日~2008年3月1日

左DK135+770~DK137+930水沟电缆槽:

2006年12月1日~2008年4月15日

左DK135+770~DK134+600开挖支护:

2007年7月15日~2008年2月1日

左DK135+770~DK134+600仰拱:

2007年8月1日~2008年2月25日

左DK135+770~DK134+600衬砌施工:

2007年9月1日~2008年3月15日

左DK135+770~DK134+600水沟电缆槽:

2007年10月15日~2008年4月15日

右DK135+770~DK137+930开挖支护:

2006年9月15日~2008年1月15日

右DK135+770~DK137+930仰拱:

2006年10月15日~2008年2月15日

右DK135+770~DK137+930衬砌施工:

2006年11月15日~2008年3月15日

右DK135+770~DK137+930水沟电缆槽:

2006年12月15日~2008年5月1日

右DK135+770~DK134+600开挖支护:

港西新城普通商品房物料提升机基础施工方案2007年8月1日~2008年2月15日

右DK135+770~DK134+600仰拱:

2007年8月15日~2008年3月10日

T/CECS 10041-2019 绿色建材评价 门窗幕墙用型材右DK135+770~DK134+600衬砌施工:

2007年9月15日~2008年4月1日

右DK135+770~DK134+600水沟电缆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