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嘴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猫儿嘴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84.03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猫儿嘴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编制说明、工程概况及施工部署

第一节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

DB11T 1832.4-2021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4部分:砌体结构工程.pdf第三节项目管理及技术负责人员职责

第三章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和工艺

第四章质量保证体系与措施

第二节本工程质量总目标

第三节 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第二节施工进度总控制计划

第三节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第四节 工期承诺及奖罚措施

第一节施工现场规划及平面布置

第三节现场临时用电计划

第一节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第二节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九章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二章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附表一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拟配备本项目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第一章编制说明、工程概况及施工部署

1、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基本建设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严格遵守施工程序,信守合同规定的工程竣工日期。

2、实行施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四结合,统筹安排,合理布置。做好施工部署各项施工生产工作。

3、采用流水施工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有节奏、均衡和连续施工,做到工期不间断。

4、根据本工程设计特点、功能要求,本着对业主负责的精神合理使用资金,实现优质工程,我们的编制原则是“科学、合理、优质、高效”。。

5、做好人力物力的综合平衡调配,做好雨季施工安排,力争均衡生产。

6、我单位高度重视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召集参与过类似工程施工的有关施工技术人员,针对工程的重点、难点及特殊部位的施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编制上力求突出重点,方案先进合理、全面、可行,确保工程“质量优、速度快、造价低、针对性及操作性强”,同时保证施工现场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用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实现质量、工期和造价控制。

7、积极利用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科学地确定施工方案。

1、《中江县东二环南段道路工程—猫儿嘴大桥招标文件(第二次)》、工程量清单及本工程施工图纸等。

2、本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依照编制原则,及施工验收规范,以下相关文件为准备:

3、我公司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有关文件。

4、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规程和标准,四川省和中江城区东南部有关道路、桥涵、建筑技术、质量和安全的规定。

5、根据工程特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环境、施工条件和自然条件分析,结合我公司在中江城区东南部地区的工程经验。

1、编写好的施工方案应严格执行。

2、在施工期间,如设计发生变更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适当修改施工方案,以保证质量和工期的要求。而因修改施工方案造成进度或其他方面的影响,应制定具体的补救措施。

中江县东二环南段道路工程一猫儿嘴大桥,位于中江县南华镇,跨越凯江,工程共分二部分:

(1)、桥梁部分:桥梁起讫里程为K0+219.866~K0+536.366,桥梁长316.50m(计算至搭板尾止)。桥宽30m,为城市二级主干道,设计车速40km/h,桥面分幅为3m人行道+24m车行道+3m人行道。桥梁上部结构采用跨径30m预应力小箱梁共10跨,桥面铺装8cm厚沥青混凝土+防水粘结层+l0cm厚C40混凝土,下部采用桩柱式排架式桥墩,桥墩桩基采用160cm钻孔桩基础,桩承式重力式桥台。

(2)、道路部分:含主道、A、B、C、D支线道路工程,其中:

1、引道:起讫里程K0+000~K0+219.866、K0+536.366~K0+734.374,采用城市主干道II级道路标准,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采用甲,幅路面断面形式,路基宽度24m,其中车行道宽为16m,人行道2×4m;

2、A、B、C、D支线:与主道和滨江路相接,分别以主道车行道外边线、滨江路车行道外边线为界;采用城市次干路III级道路标准,设计车速20公里/小时,道路宽度24m,其中车行道宽为18m,人行道2×3m;

路面均为沥青砼路面,主道设计年限为15年,支线设计年限10年;雨、污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检查井。

拟建猫儿嘴大桥位于中江县南华镇,跨越凯江,桥北通向中江县污水处理厂,桥南通向前峰村。桥址段河床呈单连断而,上、下游500米内河道基本顺直,水流较平稳,河床高程在408.00~410.00m之问。桥址区地貌属较典型的河流侵蚀堆积地貌,桥位从北向南跨越的地貌单元分别为I级阶地、河漫滩。

中江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根据中江县气象站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该县年均气温16.7℃,年均降水量844.4mm,最少年为492.4mm(1996年),最多年为1348.0mm(1981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总雨量的82.47%,10月至翌年4月的降雨量仪占全年的17.53%,l0mm以上的降雨日数年均22.5天。

根据对该30年的降雨资料统计分析,第一个10年(1971~1980年)年平均降雨量799.4mm,高于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有4年,而且主要分布在前4年;第二个10年(1981~1990年)年平均降雨量978.02mm,较第+个10年的降水量增加22.3%,高于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有7年;第三个10年(1991~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755.8mm,较第4个10年的降水量减少5.5%,较第二个10年的降水量减少22.7%,高于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仪有3年。总的来讲,降雨量有减少趋势。

中江县在区域分布上,两部龙泉山区降雨量最多,多年平均1181.8mm;北部浅丘区和中丘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97.9mm(中江气象站);中南部降雨量最少,多年平均797.0mm(兴发气象站);南部中丘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72.6mm(仓山气象站)。

由于时空分布差异大,致使县境内十年九旱,尤以春旱、夏旱为主,伏旱次之,冬旱也时有发生,春旱频率58.6%,夏旱频率75.9%,伏旱频率48.3%,春旱最长持续天数61天,夏旱最长持续天数37天,属川中老旱区主要县份之一。一遇大旱,河溪往往断流(包括凯江),塘库干涸,井、泉枯竭。

区内水系分属涪江水系和沱江水系,分水岭由北而南蜿蜒曲折从中部偏两穿过。东部涪江水系以凯江、郭江为主干,发育的支流主要有14条,流域而积1752.94km2,占全县面积的79.6%;两部沱江水系发育的支流主要有4条,流域面积448.49km2,占全县而积的20.4%。

各河流的迳流均受上游降水控制,水量变化较大,属洪水型,全县多年平均地表迳流量5.12亿m3。其中凯江河流域向积237.4km2。河流长度50.5km,平均坡度0.87%,年平均迳流量33.15m3/s。

中江县东二环南段道路工程一猫儿嘴大桥包括主线及A、B、C、D线,全长1599.899m,其中主线道路长734.374m,A线长239.393m,B线长237.372m,C线长204.352m,D线长184.408m。

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上参照既有道路路面标高,并充分考虑路面排水等问题。

主线道路纵断面主要技术参数

计算行车速度40km/h

A、B、C、D线纵断面主要技术参数表

计算行车速度20km/h

主线宽度:3m(人行道)+12m(机动车道)+12m(机动车道)+3m(人行道)=30m。

5.Om(绿化带)+3.Om(人行道)+12m(机动车道)+12m(机动车道)+3.Om(人行道)+5.Om(绿化带)=40m。

A线宽度:3m(人行道)+9.Om(机动车道)+9.Om(机动车道)+3m(人行道)=24m。

B线宽度:3m(人行道)+9.Om(机动车道)+9.Om(机动车道)+3m(人行道)=24m。

C线宽度:3m(人行道)+9.Om(机动车道)+9.Om(机动车道)+3m(人行道)=24m。

D线宽度:3m(人行道)+9.Om(机动车道)+9.Om(机动车道)+3m(人行道)=24m

本项目路段位于全国道路气候分区的V2区,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设计确定桥梁主线道路行车道路面:

36cm的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

基层上应喷洒透层油,再铺设防水层;为了沥青上、中、下面层能紧密结合,保持整体性,在各沥青层间均需洒粘层油。

②A、B、C、D支线路面结构:

36cm的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

基层上应喷洒透层油,再铺设防水层;为了沥青上、中、下面层能紧密结合,保持整体性,在各沥青层间均需洒粘层油。

3cm厚水泥砂浆调平层,

1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满足规范规定的抗压、抗折要求。各路面结构层施工前,必须对下层进行高程和弯沉检验。

(4)防护工程设计(挡土墙)

①由于地面线可能存在误差等因素,挡土墙施工前应对设计墙高等数据进行复核。

②桥头引道段挡土墙采用衡重式挡土墙。

③衡重式挡土墙材料采用浆砌块片石。

④挡土墙基础须置于符合设计要求的持力层上,若现状地基不符合设计要求,应采用砂砾石换填,换填宽度按扩散角30度计。

⑤挡土墙沉降缝及泄水孔的设置详见设计图,台背填料按照设计说明及相关规范进行处理。

猫儿嘴大桥周边雨污排水工程。雨水排入凯江,污水接入现有污水管,主线前段污水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厂,A、B、C、D线污水管道只能作为预留,便于今后接入。

主线雨水管道位于主线右侧距离路中线10.0处,污水管道位于主线左侧距离路中线10.0处。

A、B线雨水管道位于道路左侧距离道路中线7.0米处,污水管道位于道路右侧距离路中线7.0米。

C、D线雨水管道位于道路右侧距离道路中线7.0米处,污水管道位于道路左侧距离路中线7.0米。

管道基础根据《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16)进行选择。正常情况下,根据管道埋深,管道基础分别采用90°、120°、150°、180°砂石基础,雨水口联络管采用360°全包混凝土基础,当管顶覆土厚度小于0.7m,或管顶覆十厚度大于6m和小于或等于8m时则采用360°满包混凝土加固带状基础。

本工程设计范围为中江县七里大桥及A、B、C、D四条支线道路照明,每条线上灯具的布置参照各自的道路桩号。

本工程道路照明负荷等级为三级,照明电源自箱变采用电力电缆直埋引至照明配电箱,然后从照明配电箱的Wl,W2,W3,W4回路引至各灯具。本工程所设配电箱除了为本段道路提供照明电源外,还留有备用容量给光彩照明及广告等供电。每个照明回路采用5芯电缆供电方式,各相应均衡搭接负荷,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本工程道路照明电源由当地供电局提供,配电箱内设置直读式电度表,以便于计度收费,该电度表由供电部门安装。

桥上照明灯具的布置:采用12米单挑钢杆在两侧人行道上对称布置,光源为1X250W高压钠灯,挑臂长1.2米,灯杆纵向间距35米;支线的照明灯具布置:路灯在两侧人行道上对称布置,采用10米单挑钢杆光源为1x150w高压钠灯,挑臂长1.0米,灯杆纵向间距35米;大的交叉路口采用2X250W中杆灯,灯杆采用14米钢制灯杆,光源为高压钠灯。灯杆采用热镀锌喷塑,其热镀锌层厚度≥70um,锥度12/1000。灯杆壁厚为>4mm(10米、12米杆)、>6mm(14米杆),其焊接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

3.配电箱电源引入处设置重复接地装置,配电箱金属外壳须可靠接地,由此引出保护接地线PE线);每个配电箱设一组接地装置,每个照明回路的末端设一组接地装置,金属灯杆工作门内设有专用接地螺栓。

4.注意做好金属灯杆的防雷接地,金属灯杆与Φ10镀锌圆钢焊接,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露部分均须与保护线可靠连接。

5.进出配电箱及灯杆的电缆金属带(金属铠装)须可靠接地.配电箱母线上装设电涌保护器,抑制雷电及操作过电压。

主桥起点桩号为K0+221.116,止点桩号为:K0+535.116,全长314.0m。

主桥桥梁上部结构采用跨径30m预应力砼小箱梁,箱梁高为160cm。桥梁全宽由10片小箱梁组成,箱梁之问湿接缝宽0.8556m,箱梁与箱梁顶板中心问距3.055m,其中中梁顶宽2.2m,边梁顶宽2.35m,中、边梁底宽均为1.0m。小箱梁顶板设置成1.5%单向横坡,由两侧腹板高差形成,小箱梁底板为水平,箱梁底腹板在梁端5.6m范围内为变厚度,小箱梁采用C50砼,伸缩缝采用80型伸缩缝。

主桥桥梁下部结构采用桩柱式排架式桥墩,0#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桥台,10#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桥台,桥墩桩基采用φ160cm钻孔桩基础。桥面铺装为8cm沥青混凝土+l0cmC40混凝土铺装层+SJT4000G纤维增强桥面粘结防水层。

3.设计标准及采用的规范

3.1道路等级:主线:城市主干道Ⅱ级;

3.2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路面;

3.3设计车速:主线:40km/h;支线20km/h

3.5主桥桥面净宽:3.0m(人行道)+24m(机动车道)+3.0m(人行道)=30m;

3.6设计洪水频率:P=l%(+419.36m)(黄海高程);

3.7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L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秒;根据相关规范按8度设防。

3.8桥梁结构的设计基准划:100年;

3.9路面结构的设计基准划:15年;

3.10桥梁结构和路面结构的安全等级一级。

针对本工程具体情况,为保证安全低耗优质高效的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拟从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四方面着手,制定如下施工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保证合格、确保优良、争创样板。

安全目标:无重大伤亡事故,轻伤事故控制在1‰以下,实现“五无”(即无重伤、无死亡、无倒塌、无中毒、无火灾)。

工期目标:根据甲方招标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公司施工力量,工期控制在420个日历天。计划开工日期:2011年7月15日,计划竣工日期:2012年9月5日。

文明施工目标:达到文明施工工地要求,争创样板工地。

(二)、确定工程管理方向

根据业主的要求,确保本项目施工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并通过有效管理,力争安全文明争创一流双标化工地,确保本工程质量达到优质,为本工程的确保“合格”,争创“精品”的工程质量方针提供前提。

(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组织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组织,其职能机构是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施工员、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绿化等班组组成组织机构。各员工负责管理到位。项目经理部行使计划、组织、协调、监控、指挥等职能全权处理项目中的技术管理、协调一切事物、确保工程计划的实施,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资金使用,按公司的机制进行运作,圆满完成业主方对本工程的质量要求。

(一)、做好施工测量与有关资料的移交。

(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施工图纸,了解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全面熟悉和掌握施工图纸的全部内容,提出改进设计便于施工合理化建议。

(三)、说明施工工艺和主要项目的施工方法,劳动力组织和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的保证措施,收集生产施工的经验性资料,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编制切实可行的分项施工方案。

(四)、在工程开工前,项目总工程师分别组织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应结合具体操作部位,关键部分和施工难点的质量要求,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交底。技术交底采取“双层三级”制,即工程师同班组长和质检人员接受交底后要认真反复学习,班组长接受交底后要组织工人反复学习,认真贯彻执行。

(五)、编制和审定施工图预算,为工程开工提供准备。

(六)、根据预算提出的劳动力计划,做到组织落实,保证施工要求。

(一)、施工管理人员进场后,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搞好现场移交,清理场地内的积土。

(二)、本工程各项准备工作计划见下表《准备工作计划表》。

成立项目经理部,确定各班组及组成人员

编写详细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并向有关人员和班组仔细交底

原材料、半成品和苗木需量计划

点线复核,建立平布置的定位和控制细部

按总平面图布置水、电及临时设施

第一节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

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业主利益,我公司将组织高效、精干的管理班子,按照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及先进的施工工艺,按“质量、安全、文明”的要求,精心组织施工,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在本工程施工中,采用项目施工的方法,对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等进行高效率、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施工中,组建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作为本工程的全权代表,负责工程的全面工作。同时下设项目技术负责人一名,负责技术管理工作。下设质检工程师一名,负责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下设安全工程师一名,负责整个工程的安全监管。

另外,本公司将组织独立于项目管理部以外的质检员、安全员,以定期巡访和不定期抽查形式进行监管,以确保达到该项目的各项目标。

我们的施工控制目标是:项目工程达合格,工期保证420日历天。

高效运作、管理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实现我们目标的根本保证。为了充分调动参与施工者的积极性,减少中间的管理环节,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参与者的责任风险意识,加大管理力度,本工程按“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本工程的人、财、物等施工资源实行动态管理。我公司拟由以下管理人员组成以下的施工现场组织机构(详见人员配备表)

第三节项目管理及技术负责人员职责

项目经理是我公司在本项目工程中的全权代表,负责对项目工程中有关工程质量、工期限、安全、成本等进行监督管理,合理组织、配置、落实人财物等要素,做好工程劳力、机械、材料等平等调度,如开生产会议,抓好工程岗位责任制的贯彻实施,协调与建设方、监理及其它施工各项事务。

负责工程项目图纸交底、施工技术、施计划实施、施工规范、验收及现场管理等的具体事务。

质检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法规,把“一标三规范”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对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按相应程序规定控制,定期限参加分项工程的质安检查,对违反操作规程等危险作业行为有权暂停生产及时上报,做好项目的安保工作。

认真做好对工程材料的采购、运输、堆放和出入库登记工作,配合业主及监理做好材料检验工作,对各种材料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决不采购。绿化采购保证苗木规格及品质,严格控制苗木关,规格,质量或苗木起挖质量不达标者坚决退回。

认真贯彻公司的财务制度,结合项目特点做好本职工作,负责材料的进出库登记、贮存、维护,对库存材料进行标识、保管,材料合格证明等有关记录,有权对不合格拒绝入库。

各大班组负责全面负责工程施工任务,对下达的生产经济目标全面负责,执行技术质量、技术交底、参加图纸会审、制定必要的技术措施,深入现场指导施工,贯彻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施工验收规范、技术及安全规程。

第三章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和工艺

当整个工程施工方案经反复论证落实后,如何将人力、机具、投入的全部材料有效地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确保每个施工工序、每分部分项工程达到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标准及要求,而且符合施工安全要求。这就是我们如何采取施工技术的课题,使得施工企业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能高效快速的运作。因此,制订和采取施工技术的前提和指导思想,即为:保质、保量、安全、有效。同时有利加快工程进度,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路基开工前我单位先进行路基复测工作,其内容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复测、横断面检查与补勘、增设水准点等,施工测量的精度按交通部颁布的《公路路线勘测规程》的要求进行。

路基施工前,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等具体位置桩,并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桩号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示填方,用(-)表示挖方。

在放完边桩后,进行边坡放样,测定其标高及宽度,以控制边坡的大小。并在边桩处设立明显的填挖标志,在施工中发现桩被碰倒或丢失时及时对其补上。

开工前按图纸及有关规定进行线路及高程的复测,水准点及控制桩的核对和增设,并对路线横断面进行测量与绘制。其测量结果应记录并成形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认可。

土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0%(重击实标准),回弹模量不应小于20Mpa。

路基部分开始施工前,首先对原地面标高进行复测,对照路基设计高程,复核其开挖、填筑厚度和断面方数,然后准确计算开挖、回填数量,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尽量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移挖作填,减少弃方或借方,合理进行土石方调配设计。同时进行现场清理工作,对需要砍伐的树和灌木丛进行砍伐,并挖除树根等杂物。

(3)软基换填施工作业

根据换填长度决定开挖顺序,长度在100米以下时,开挖由一端往另一端进行;长度在100米以上时,开挖宜从中部往两端进行。开挖工作由挖掘机进行,挖出的土方具体弃土场所由我单位会同业主单位、与相关部门协商处理。

软弱土层挖除干净后,将底部平整,若底部起伏较大时,设置宽度不小于1米的台阶或缓于1∶5的缓坡。底部的开挖宽度,不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

(4)开挖地段施工作业

测量人员随同道路施工技术人员,根据设计文件和核定的开挖深度,充分考虑边坡平台、边坡坡度以及边沟宽度,放出开挖边口线,对施工队现场指挥人员进行现场交底。

土方路堑开挖采用机械自上而下纵向分层开挖,人工配合边开挖边刷坡,开挖出来的可利用土方,用自卸汽车运输、就近用于路基填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使用推土机、平地机平整开挖面,然后采用大吨位压路机进行分段碾压。

(5)路基填筑施工作业

填筑前首先对地表进行清理,并在30cm范围内翻挖压实,松软地段则翻挖换填。填筑方法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按照全断面全宽逐层向上填筑,经过压实使之符合路基密实度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再填上一层。

施工时填料由推土机或自卸汽车从挖方段运至后,由推土机进行摊平,每层填筑厚度不大于30cm,最小厚度不小于8cm,大吨位压路机碾压遍数为8遍,具体数值由试验确定。

路基填筑过程分为“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三阶段即: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四区段即:填筑区、平整区、碾压区、检验区;八流程即: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摊铺平整→洒水晾晒→碾压夯实→检验签证→路基整修。

填筑路堤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按照全断面全宽逐层向上填筑,填筑区段较长时分段进行施工。每填筑一层,填料摊铺平整,且自中线向两侧设置2.0%的横向排水坡,经过压实使之符合路基密实度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再填上一层。在作业段的两段交接处,若两段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则先填段按1∶1的坡度分层留台阶,若两段同时填筑,则需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小于2m。

路基填料的压实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以及其他指标在路基修筑半月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填料进行试验确定。土质路基的压实度试验方法采用灌水法和环刀法,填石路基则以大吨位压路机碾压无轮迹为度。各种填料均在其最佳含水量的±2%范围内进行碾压,需要加水的填料在推土机初平后用洒水车均匀、适量地将水浇洒在填料中,并充分渗透后再施行碾压。当需要采用人工加水时,达到最佳含水量所需的加水量按下式估算:

式中:——所需加水量(kg);

——填料的压实最佳含水量(以小数计);

——填料原来的含水量(以小数计);

——需要加水的填料质量(kg)。

路基压实采用大吨位压路机先静压后振动、先两边后中间、先慢后快的方式进行碾压施工,压路机的行驶方式为纵向进退式,其横向接头一般重叠0.4~0.5m,纵向搭接1.0~1.5m。在压路机无法碾压或碾压不密实的边角部位,采用羊脚打夯机补夯。使用打夯机夯实时,首遍各夯位应紧靠,次遍夯位应压在首遍夯位缝隙上,如此连续直至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一、级配沙砾石底基层施工工艺

垫层施工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垫层以下的路基进行检查验收,其表面要平整、坚实,具有合格的高程、宽度及规定的路拱,无松散和软弱地点。

底基层或调平层施工前,还应恢复线路中桩及边桩,标出铺筑级配碎石层的松铺高程和压实高程。

根据设计图纸地现场放样出道路中心线及边桩,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路面5~10m)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每道工序施工前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其边缘的设计高。同时加设平曲线五要素点和竖曲线变化点;放样中,把缓和曲线、圆曲线作为重点,做到“计算精确无误,放线一丝不苟”,确保放样质量。

设置便于观测且牢固的临时水准点和控制桩,沿线的临时水准点每隔200m左右设置1个。施工中经常对其进行复核,做到勤测、勤核、勤纠偏。

配备足够的运输车辆、维修好运料便道、维持运行畅通。堆放时应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

采用平地机均匀地摊铺平整。采用两种集料合成时,应先将主要集料摊铺后,再将另一种掺配集料摊铺其上。如粗细两种集料的最大粒径相差得多,应洒水,使粗集料处于潮湿状态下,再摊铺细集料。摊铺时应按照事先通过试验确定的集料松铺系数铺筑集料厚度。

拌和过程中用洒水车洒足所需水分;拌和结束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应均匀,并较最佳含水量大1%左右,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用平地机将拌和均匀的混合料整平和初步整形后,用压路机在已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1~2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再用平地机配以人工进行整平和整形,再用振动压路机进行振动碾压。

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

基层施工采用流水作业法,使各工序紧密衔接,施工中尽量缩短从拌和到完成碾压之间的延迟时间。

水泥、碎石、砂等材料的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均要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材料进场后分类有序地堆放在搅拌场内。水泥堆放在水泥仓库内,各材料堆放处用挂标识牌进行标识。

混合料严格按配合比,采用配有自动计量系统的强制式搅拌机进行集中拌和。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先调试设备,进行试样,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每次施工拌制时,根据集料和混合料含水量的大小,及时调整加水量。

拌制后,尽快将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

混合料采用自卸汽车进行运输,在施工路段内由远到近卸置混合料。当气温高,运输距离较远时,车上的混合料应采取覆盖措施,以减少水分的损失。根据铺筑层的厚度和要求达到的压实干密度,计算每车混合料的摊铺面积,然后将混合料均匀地卸在铺筑路段内,卸料距离严格掌握,避免料过稀或过多。用平地机将混合料按松铺厚度摊铺均匀。

用摊铺箱或平地机将混合料按松铺厚度摊铺均匀,并按规定的路拱进行整平和整形。在整平、整形过程中,设一个3~5人的小组,携带一辆装有新拌混合料的小车,配合平地机作业,及时铲除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补以新拌的均匀混合料、或补撒拌匀的细混合料,并与粗集料拌和均匀。

整形时,在直线段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然后用压路机在初平后的地段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再用平地机进行整形。整形前用齿耙将轮迹低洼处表层5cm以上耙松,并用新拌和的混合料进行找平,再碾压一遍。整形时要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贴补现象。

每次整形都要达到规定的坡度和路拱,并注意接缝的顺适平整。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人工整形时,用锹和耙先将混合料摊平,用路拱板进行初步整形,然后用压路机初压1~2遍,再根据实测的松铺系数确定纵横断面的标高,并设置标记和挂线。利用锹耙按线整形,再用路拱板校正成型。

整形后,立即用轻型压路机并配合12t以上压路机在结构层进行全路幅碾压。直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要超过两段的接缝处,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宜采用2.0~2.5km/h。

碾压过程中,要注意水泥稳定碎石的表面,使其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及时补撒少量的水,但不要洒大量水碾压;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及时翻开重新拌和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碾压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施工过程中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不受破坏。

4、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

A、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采用搭接处理。前一段整形后,留5~8m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碾压部分,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和,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B、当每天施工的最后一段以及铺筑中断时间超过2小时时在现场及时设横向接缝(工作缝)。在已碾压完成的水泥稳定碎石层末端,沿稳定土挖一条横贯铺筑层全宽的宽约30cm的槽,直挖到下承层顶面。此槽与路的中心线垂直,靠稳定土的一面切成垂直面,并放两根与压实厚度等厚、长为全宽一半的方木紧贴其垂直面,然后用原挖出的素土回填槽内其余部分。在重新铺筑水泥稳定层时,除去方木,用混合料回填。整平时,接缝处的水平稳定土要比已完成断面高出约5cm,以利形成一个平顺的接缝。在新混合料碾压过程中,要注意将接缝修整平顺。

C、对机械必须到已压成的水泥稳定碎石层上调头时,一般在用于调头的稳定层上覆盖一张塑料布或油毡纸,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土、砂或砂砾。待邻接作业水泥稳定层整平后,除去布上的土并收起布。

水泥稳定层的纵向接缝采用垂直相接方式。在前一幅施工时,在靠中央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方木或钢模板的高度与稳定土层的压实厚度相同,然后摊铺、整形、碾压和养生。养生结束后,在铺筑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木(或板),然后开始铺筑,并要保证碾压到位。

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立即开始养生。采用洒水车经常洒水进行养生。每天洒水的次数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始终保持稳定土层表面湿润。养生期不少于7d,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封闭交通。

三、沥青混凝土面层工程

1、路面基层验收及透封层油粘层施工

(1)路面基层交接验收

重点检验标高、平整度、全面成型(无松散、无浮尘)。平整度超限处用平地机,如有浮灰和松散处必须加以处理才能进行透封层施工。

重点检验标高、平整度、全面成型(无松散、无浮尘)。平整度超限处用铣削平,如有浮灰和松散处必须加以处理才能进行透封层施工。

施工前在基层上主线取每隔8~10m间距弯道处5m,设一铁支架,给出标高,绷直基准线扭绕式钢丝,遇桥梁可在地袱处由测量员给定高程,用环氧树脂粘架线板或使用卡具,以固定金属丝基准线高程,钢丝直径6mm的安装拉力大于800N,距摊铺油边水平距离为0.3~0.5cm,使用摊铺机三角传感器底边中心压在金属丝上,与其夹角为45°。

试验路段所用的主要机械有:沥青洒布车1台,洒水车1台,灭火鼓风机2台,6~8吨钢轮压路机、8~10吨轮胎式压路机各1台,集料摊布机2台。主要的检验仪器有:沥青针入度仪、延度仪、软化点仪、标准筛(方孔筛)、路面渗水仪。

选300~500m主线作为封透层试铺段,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除基层表面所有的残杂物,然后洒水湿润。

②按设计用量两次均匀的洒布,两次总量为基质沥青1.0~1.1kg/m2。

③撒石屑:在第一次喷洒40%浮化沥青后,集料用量按照2~4m3/1000m2撒布。

④碾压:石屑撒布后,用6~8吨钢轮压路面先静压1遍,再用8-10吨轮胎式压路机压一遍。

⑤养护:碾压完毕后,封闭交通七天,必须行驶的施工车辆最少在12小时后才可上路,并限速行驶5km/h。

2、沥青混凝土施工方法

(1)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①送入拌和机里的集料温度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②把规定数量的集料和沥青材料送到拌和机后,应将这两种材料充分拌和直到所有的集料颗粒都完全被均匀地裹覆。沥青材料也完全分布到整个混合料中为止。

③随时检查混合料拌和的均匀性,拌和后的混合料不得有花白斑点,不得有离析和结块,否则将予废弃。

(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沥青混合料用15t以上自卸汽车运输,机械性能良好,料斗关严不漏,倾卸自如,车厢清洁并喷涂油水混合液(油水比为1∶3)。接装混合料时及时挪动汽车位置,减少离析。车辆数量足够,开始摊铺时在施工现场等候卸料的运料车不少于5辆,摊铺过程中机前始终有车等候卸料,保证连续摊铺;卸料时不得撞击摊铺机,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沥青混合料运至摊铺地点后凭料单接收,并检查拌和质量。运输车准备好盖布,以备防雨、保温。总之,混合料的运送要“装均、稳卸”。

摊铺前全面检查熨平板,在其下面拉线测校,保证熨平板的平整度,使用前预热熨平板,要求不低于65℃;检查摊铺机全部的振捣夯具,使摊铺的混合料达到最大的摊铺密度;调整好自动找平装置,按测量好高程、平整度的刚性基准面和设计横坡进行摊铺。在开始受料前,在料斗内涂刷少量油水混合液,以防止粘料。施工时气温必须在10℃以上,摊铺温度按规范控制。

摊铺采用一台摊铺机进行摊铺,分层单幅进行。摊铺过程中保证供料充足,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应不停地转动,两侧保持不小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摊铺机缓慢连续均匀地行走。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及路供、横坡,摊铺机摊铺不到的部位及桥头边角处要用人工及时摊铺。

为保证沥青路面下面层平整度,选用500×10×5cm轻质高强度的铝合金并配有三个可调支撑为基准单元面,放线时提前测量调整好200~300m刚性基准面:施工过程中每5m为一单元,循环向前延伸放线,调整时用6m直尺逐步量测,消除了挠度,解决了柔性基准线存在的缺陷,可以保证和提高摊铺平整度。

压实是沥青路面施工的一道重要工序,它既能使沥青路面密实、稳固,又对沥青路面平整度起着决定性任用。压实按照试验段确定的设备组合及程序进行,无论初压、复压、终压都尽可能在高温下进行。初压速度以不使混合料产生推移、发裂为准。复压采用25t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一般不少于4~6遍,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和无明显轮迹。终压用双轮钢筒压路机碾压,表面无轮迹为止。

压实工艺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压路机直线行进由低边向高边碾压。

②每个碾压路线起止的端点不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并根据摊铺速度逐步向前推行,初、复、终压形成梯队推进。

③压路机碾压过程中如有沥青混合料粘轮现象时,可向碾压轮洒水,以不沾轮为限。

④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或未冷却的路段上转向、调头或停车等候,震动压路机在已成型的路面上行驶时关闭震动慢行。

⑤碾压时着重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沥青路面施工在构造物两端及施工缝处必须进行接缝处理,接缝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平整度。所以处理接缝时,必须仔细操作,保证紧密、平顺。

经施工实践,横缝按以下处理方案效果较好。在预定摊铺段末端先撒一薄层砂带(宽50cm左右),再摊铺混合料,待混合料碾压稍冷却后用三米直尺检查端部平整度,将不平处用切割机割整齐后取走,擦干净切割面后洒粘层沥青。接缝时并注意用热混合料加热接茬。摊铺时特别注意调整好预留高度,摊铺后碾压用双钢筒压路机由一侧成45度斜压一遍后横压,每压一遍向新铺混合料移动15~20cm,直至全部脱离原铺层为止,再改为正常的纵向碾压。碾压过程中随时检查平整度,专人指挥碾压。

(2)构造物两端接缝处理

沥青下面层与桥梁通道搭板相接处及沥青路面与隧道收费岛水泥砼路面相接处,施工时以保证沥青砼面高程来控制摊铺,压路机全面压实,必要时最后顺搭板和水泥砼路面压平,用6m直尺检查达到合格。

试验检测是把好沥青面层施工质量关的重要环节,规范、准确、及时的试验检测是科学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按内控质量标准检测。重点突出沥青含蜡量、矿料级配、沥青含量、体积指标的空隙率、沥青饱和度、压实度和平整度的检测等。

路面基层的强度和平整度将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忽视此过程的检查验收,将可能会导致路面结构层的严重缺陷。因此必须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处理。

(1)基层的强度检查:在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可在现场用弯沉仪测定、CBR试验及复核碾压等方法进行检查;若发现有局部地段沉降量较大,则应进行复压和用改良质料进行置换。

(2)若发现基层表面有松散、坑洼等现象,应及时进行处理,否则会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53.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的施工工艺及防止开裂措施(摘录自《山西建筑》07年4期第150-151页),甚至产生沥青路面早期破损。

2、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和运输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和运输是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要从混合料级配、沥青用量、拌和温度和时间等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提高混合料的摊铺效果;在混合料的运输过程中,要做好防氧化措施。

(1)沥青在拌和过程中,要调节好热料仓的比例,以确保热料仓的比例符合规范的级配要求。

(2)控制沥青的用量DB34/T 3599-2020 民用住宅供热计量温控一体化系统技术规范.pdf,使其用量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3)沥青混合料拌和是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拌和时间。拌和沥青混合料时,由于沥青裹覆在集料和填料表面的沥青膜厚度一般在5~15um之间,易被氧化,且挥发成分亦较容易被损耗;因此,尽可能低的拌和温度及最短的拌和时间可降低沥青结合料的氧化和挥发成分的损耗,保证沥青的质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