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井池与管沟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50602-2004)

室外井池与管沟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50602-2004)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3.55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室外井池与管沟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50602-2004)

室外井池与管沟施工工艺标准

本施工工艺适用于民用建筑群(小区)及工业厂区室外管沟及井池施工。

2.1 原材料要求:

JGJT320-2014标准下载2.2 作业人员要求:

主要工作人员:测量工,机运工,壮工。

2.3 主要施工机具

水准仪、经纬仪、水泵、翻斗车、手推车、钢盘尺、钢卷尺、水平尺、挖沟机。

镐、锹、撬棍、大锤、手锤、木桩。

2.4 外部环境条件

有碍管网施工的障碍物,已全部清除。

摸清地下是否有高低压电缆、水道、煤气及其他管道,并明确位置,已认真妥善处理好。

饮用水给水管线附近的厕所、粪坑、污水坑和坟墓已迁至卫生管理机关同意的地方。污物清除干净并已进行消毒处理,坑已填实。

3.1 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 → 确定线路 → 钉中心桩 → 放线定位 → 管沟开挖 → 基础施工 → 下管 → 接口 → 回填

线路测量、线路定位

.1 测量之前找好当地准确的永久性水准点,其精确度不低于Ⅲ级,在居住区外的压力管道则不低于Ⅳ级。

.2 在测量过程中,沿管道线路设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设在稳固和僻静之处,尽量选择永久性建筑物,距管沟边大于,水准点闭合差不大于/km。

.3 测定出管道中心线和转弯处的角度(或排水管道转角处检查井的中心点),使其与当地固定建筑物相连。

.4 若管道线路与地下管道或构筑物交叉,必须在地面上用特别标志标明其位置。

.5 定位测量过程应作好准确记录,并记明全部水准点连接线。

.6 确定堆土、堆料、运料、下管的区间或位置。

.7 管道坐标和标高偏差要符合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从测量定位起,就应控制偏差值。

.8 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在不同标高铺设时,其垂直距离不小于,平行铺设时,给水管道管径等于或小于,管壁间距不得小于管径大于,不得小于。

.9 排水管道根据导线桩测定管道中心线,在管线的起点、终点和转角处,钉一根较长的木桩作中心控制桩。用两个固定点控制该中心桩,将检查井位置相继用短木桩标出。

3.2.2 沟槽开挖

.1 管沟挖槽时,应根据当地冻土层深度,通过计算决定沟槽开挖尺寸,根据设计坡度计算开挖深度。

3.2.2.2 按设计图纸要求及测量定位的中心线,依据沟槽开挖计算尺寸,撒好灰线,沿灰线切出沟槽边轮廓线,按照从深到浅的顺序进行开挖。

.3 挖掘管沟和检查井槽时,沟底留出15~暂不挖,采用人工开挖清平。

3.2.2.4 在开挖过程中排水管道用钢盘尺量出各窖井中心间距,在窖井中心牢固埋设水平板,在龙门板中心,钉一块T形板,使下缘水平要低于地面,将平板测为水平。板上画出管道中心线标志钉一根钢钉作挂线用,在每块水平板上注明井号,沟宽、坡度和立板至各控制点的常数,如下图3.2.2.4所示,图中H为常数,h2值为高度差,即管线坡降。 图3.2.2.4 龙门板设置

.5 挖沟过程中对控制坡度的水平板要注意保护和复测,挖至沟底时,在沟底补钉临时桩以控制标高,防止多挖而破坏自然土层。如果个别地方因不慎破坏了自然土层,须先清除松动土壤,用砂或砾石填至标高。

.5 挖深超过时,要留边坡,或用脚手架进行接力倒土,也可用边坡台阶二次翻土。如下图3.2.2.5(1)。也可用支撑加固见图3.2.2.5(2)。

图 .5(32 管沟支撑图

图.5(1)脚手架接力和阶梯式倒土台示意图

对于低于地下水位的管沟或有大量地面水、雨水灌入沟内或因不慎折断沟内原有给排水管道造成沟内积土,均需组织排除积水。

.1 掌握地下原有各类管道的分布状况及介质。

.2 掌握水文地质资料,分别采用井点法,沟底排水沟集水井(见图3.2.3.2)等措施进行排水。集水井设置在管沟一侧或两侧排水。沟底深度低于地下水位不超过,且沟槽为砂质粘土时,可在管沟两侧挖沟进行排水,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见表3.2.3.2。

表.2 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

图 .2 管沟集水井法排水示意图

.3 布置集水井按表3.2.3.3设置,将积水引进集水井后,用水泵抽走。一般情况下,集水井口宽1~。管沟帮用较密的支撑或板桩进行加固。集水井内侧与沟槽底边的距离,即进水口的长度规定如下:粘土,粉质粘土,粗砂,细砂。

表 .3 集水井间距(m)

3.2.3.4 若土质为砂土层,可在管沟内或管沟边埋设排水管、滤

管,用泵将地下水抽走,即称轻型井点法。见图3.2.3.4(1)和

图3.2.3.4(2)。

图.4(1) 轻型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全貌图

1—井点管;2—滤管;3—总管;4—弯联管;

5—水泵房;6—原有地下水位线; 7—降低后地下水位线

基础施工: 图3.2.3.4(2) 滤管构造

3.2.4.1 挖沟时沟底的自然土层被扰动,必须换 1—钢管;2—管壁上的小孔;3—缠绕的塑料管;4—细滤网;

以碎石或砂垫层。被扰动土为砂性或砂砾土时, 5—粗滤网;6—粗铁丝保护网;7—井点管;8—铸铁头

铺设垫层前先夯实;粘性土换土后再铺碎石砂垫层,事先将积水或泥浆清除。

.2 垫层施工好后,浇灌基础混凝土,先从窖井开始,再进行管沟的基础浇筑。

.3 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采用混凝土整体基础;雨水或污水管道在地下水位以下,管径在以上的管道;每根管长在以内的管道;雨水或污水管道在地下水位以上,覆土深大于以上时。

.1 窖井及雨水口均采用Mu10砖,M10水泥砂浆进行砌筑。

.2 水表井及阀门井内壁原浆勾缝,井外壁采用1:2防水水泥砂浆抹面厚(砂浆内掺占水泥重量5%的防水剂)。排水检查井及雨水口内壁采用1:2.5水泥砂浆加5%防水剂抹面;井外壁无地下水时,采用1:2.5水泥砂浆勾缝;有地下水时,采用1:2.5水泥砂浆加5%防水剂抹面厚,并高出地下水位。化粪池及隔油池内、外壁采用1:2.5水泥砂浆加5%防水剂抹面厚。

.3 在井基础面上,先铺砂浆后砌砖,一般圆形检查井采用全丁240墙砌筑,采用内缝小外缝大的摆砌方法。每层砖上下灰缝应错开,随砌筑随检查,井口尺寸当需收口时,若四面收进,则每次收进不超过;若三面收进,则每次收进最大不超过。

.4 井内踏步,应随砌随安随座浆,其埋入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5 踏步安装后,在砌筑砂浆未达到规范强度前,不得踩踏。

.6 排水管管口伸入井室。

.7 排水检查井内需做流槽时,应用混凝土浇筑或用砖砌筑,并用水泥砂浆抹光。流槽的高度等于引入管中的最大直径,允许偏差±10。流槽下部断面为半圆形,其直径同引入管管径相等。流槽上部应作垂直墙,其顶部应有5%的坡度。当排出管同引入管直径不相等时,流槽应按两个不同直径做成渐扩形,弯曲流槽同管口连接处应有0.5倍直径线部分,弯曲部分为圆弧形,管端应同井壁内表面齐平。

.8 井盖安装有路面时,井盖上表面应同路面齐平,允许偏差为±5。无路面时,井盖应高出室外设计标高,并应在井口周围以0.02的坡度向外做护坡。井盖安装就位后,井口周围用1:2水泥砂浆嵌牢,井口周围成450三角;安装铸铁井口时,校正标高后,井口周围用C20细石混凝土筑牢。

.1 管道回填时,从两侧相对同时下土,水平方向均匀地摊铺,用木棍捣实。填至管半径以上,在两侧用木夯夯实。填到管顶以上时改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地下水位若是砂土可用水撼砂进行回填。

.2 沟槽如有支撑,随同填土逐步拆除,横撑板的沟槽,先拆撑后填土,自下而上拆除支撑,若用直撑板或板桩时,可填土过半后再拔出,拔出后立即灌砂充实。如拆除支撑不安全可保留。

.5 在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范围内回填时,应由沟槽两侧同时对称均匀分层回填,两侧高差不得超过,以防止管道位移。填料时不得将料直接扔在管道上,更不得直接砸在管道抹带、接口上;采用机械回填,机械不得在管沟上行驶。

.6 采用人工夯实时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宜超过。采用机械夯实时,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宜超过。距管及接口井范围内,均需采用人工夯实。

.7 每层土夯实后,用环刀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沟基的处理及井池地基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检验方法:现场观察检查和尺量检查、检查砼试块强度试验报告。

各类井室的井盖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检验方法:现场观察检查。

排水井检查,化粪池的底板及进出水管的标高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检验方法:用水准仪及尺量。

管沟的坐标、位置、沟底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窖井砌筑按设计要求或给定的标准图施工。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4.3 特殊工序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表4.3 特殊工序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5 需要注意的质量问题

5.0.1 沟底局部超挖,原因:检查和控制沟底标高不严格。

5.0.2 管道下沉,原因:管基未坐落在原状土或夯实的土层上,管道基础强度未达到。

5.0.3 管道施工后排水出口不畅通,原因:测量放线时未严格遵循设计坡度规定,未认真测定总排水口的出口标高。

5.0.4 路面下凹,原因:回填土未按规定程序回填。

6.0.1 定位控制桩,沟槽顶、底的水平桩、龙门板等,挖运土时均不准碰撞,也不准坐在龙门板上休息。

6.0.2 管沟壁和边坡在开槽过程中应予保护,以防坍塌。

6.0.3 放线后应及时开挖沟模DB32/T 3700-2019标准下载,以免放线模糊不清。

6.0.4 挖土过程中有专人看护标高等控制桩,严禁用脚踩动。

7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7.1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表7.1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注: 表中仅供参考,现场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7.2 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表7.2 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注: 表中仅供参考GY/T 5032-2012标准下载,现场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版权声明